欤字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欤(歟)
⒈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统一码
欤字UNICODE编码U+6B24,10进制: 27428,UTF-32: 00006B24,UTF-8: E6 AC A4。
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欤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与、欠声
English
a final particle used to express admiration, doubt, surprise, or to mark a ques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欤
歟
〈助〉
(1) (形声。从欠,与声。欠,与出气有关。本义:表感叹、反诘、疑问语气)
(2) 表疑问语气
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柳宗元《梓人传》
(3) 表感叹语气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
(4) 表反诘语气
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
康熙字典
欤【辰集下】【欠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同歟。(歟)《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音余。《說文》安氣也。《徐曰》氣緩而安也。俗以爲語末之辭。《班固·明堂詩》猗歟緝熙,允懷多福。《王粲·登樓賦》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經傳通作與。《禮·祭義註》與者,不執定之辭。
又《廣韻》余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與。
又《廣韻》《集韻》《韻會》羊茹切,音豫。義同。《正字通》歟無羽、豫二音。《字彙》又音羽,又音豫,義同。不知羽爲與之本音,卽賜與之與。豫爲與之轉音,卽《魯論》吾其與聞之與。與字轉平,借作歟,義通歟,溷借上去二聲同與,則難通也。○按此言誠是,因諸韻書相沿日久,故兩存之。《說文》或書作欤。
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
欤【辰集下】【欠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同歟。(歟)《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音余。《說文》安氣也。《徐曰》氣緩而安也。俗以爲語末之辭。《班固·明堂詩》猗歟緝熙,允懷多福。《王粲·登樓賦》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經傳通作與。《禮·祭義註》與者,不執定之辭。
又《廣韻》余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與。
又《廣韻》《集韻》《韻會》羊茹切,音豫。義同。《正字通》歟無羽、豫二音。《字彙》又音羽,又音豫,義同。不知羽爲與之本音,卽賜與之與。豫爲與之轉音,卽《魯論》吾其與聞之與。與字轉平,借作歟,義通歟,溷借上去二聲同與,則難通也。○按此言誠是,因諸韻書相沿日久,故兩存之。《說文》或書作欤。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歟【卷八】【欠部】
安气也。从欠與聲。以諸切
说文解字注
(歟)安气也。如?爲安行。䮸爲馬行疾而徐。音同義相近也。今用爲語末之辭。亦取安舒之意。通作與。論語。與與如也。从欠。與聲。以諸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