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上海市2015年徐汇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015.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造化钟神秀,(《望岳》)
2.,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3.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竹枝词》)5.悍吏之来吾乡,,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4分)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词中“危楼”的含义是。(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词表达了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
B.词中描绘的春景让人感受到盎然生机。
C.词中主人公愁绪万千深深为情所困。
D.词中流露出主人公坚毅、执着的态度。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解释下面加点词。(2分)
寡人反取病焉取:.
9.晏子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把比作“淮南”,比作“淮北”,不盗之民比作“橘”,比作“枳”,从而推论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3分)
10.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机智地应对楚王的刁难,成功地化解了困局。
B.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辩之人,自以为可以设计羞辱晏子。
C.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D.楚王狂妄自大地导演“齐人坐盗被缚”一幕,却自取其辱。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人有鱼池人有鱼池,昔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竿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②‛。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窃啄食之()(2)窃去刍人()..
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B.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C.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D.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13.文中鱼池主人“束草为人”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4.本文借鹭鸶讽刺了的人。成语□□□□同样讽刺了这类人。(4分)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8分)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红山碧玉龙
①龙,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精神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然而,龙的原始状态是什么样子?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
②等待了千百年的岁月后,人们终于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它名叫红山碧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以北的三星塔拉嘎查村(蒙语意为‚美丽的草甸‛)。
③红山碧玉龙,通体呈墨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型玉雕龙。玉龙用一整块玉材雕刻而成,细部运用了浮雕、浅雕等手法。玉龙整体给人以力度感和动感,让人似乎能感受到神话传说中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红山碧玉龙出产距今约5000—6000年,是目前出土的国内年代最早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
④红山碧玉龙名扬天下、四海皆知。没想到,这却引发了一场‚真假玉龙‛之争!
⑤自打红山碧玉龙成名之后,它的发现地赤峰地区就炸开了锅,各种各样的假玉龙层出不穷。许多‚山寨版‛的红山碧玉龙的外形、光泽都和真玉龙十分相似,一般人几乎分辨不出
真假。许多爱龙心切的收藏者,都上了制假者的当。
⑥想分辨出真正的‚中华第一龙‛其实方法很简单!红山碧玉龙的背部有一个细小的穿孔,尺寸拿捏得异常精准。如果把细绳穿过这个小孔,将绳吊起,停止摆动后,你就会惊讶地发现:玉龙头尾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无论制假者怎么模仿,都不能测算得如此精密,无法准确地把握穿孔的尺寸。只要你拿细绳一吊,假玉龙就会失去平衡、原形毕露了。面对古人的智慧,制假者只有望‚龙‛兴叹、自愧不如。5000多年前,在测算工具极不发达的古代,要想手工雕刻出力学尺度把握如此精准的玉龙,简直比登天还难。那么这条玉龙是怎样诞生的呢?至今科学家还没有找到答案。
⑦红山碧玉龙于1971年出土后,曾被送往日本、美国、英国等各国展出,获得如潮的好评。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如今,它被正式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
(有删改)
15.回答第①段中提出的问题“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2分)
16.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依次从颜色、大小、重量、、、等方面介绍了红山碧玉龙。(6分)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山碧玉龙”成为中国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B.“红山碧玉龙”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
C.“红山碧玉龙”体现了红山文化中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
D.“红山碧玉龙”的发现不仅揭开了龙的神秘面纱,也让人们知道了它诞生的秘密。
18.文章第⑤、⑥段介绍如何辨别真假“红山碧玉龙”的目的是(3分)
19.文章以“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为正标题的好处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2分)
山里的孩子来吃面
①去年我们学校从甘肃招来一百多个学生,大部分是甘谷地区的孩子,另外还有靖远的一些孩子。今年开学以后,我教他们的语文课,兼当班主任。靖远的孩子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比起甘谷的孩子他们似乎很羞涩。还没有放假,甘谷的孩子找到我嚷嚷着要吃我做的打卤面,靖远的孩子却默不作声。
②‚五一‛节快到的时候,我找到靖远的学生干部,告诉他们我想请他们来家里吃饭。说真的,孩子们的生活清苦、单调,真叫人心疼。听我说请他们吃饭,孩子们的眼睛立即放光,却还客气地推辞。最后,定下5月3日去我家吃饭。
③那天一早,老公因为学校有事自去公干,我找了一个朋友帮我采买。我俩买了大约8斤鸡腿、6斤黄瓜、6斤面条,另外还有蔬菜、饮料等,气喘吁吁地拉回家。
④刚刚到家,接到孩子们的电话说,已经到了小区却找不到我的家门。我急忙出去接人,看到小区尽头,孩子们排着队向我走来,一个个羞涩地笑着。邻居们吃惊地看着这队人马,还以为我家要盖房子。
⑤十几个孩子中大多是男生。进门分工明确,女孩子们立刻帮我下厨;男孩子们很自然地坐下喝水,看电视。我暗暗笑了,看来靖远地区还有点男尊女卑呀。菜式很简单:炖鸡腿,烩土豆,凉拌海菜,油炸花生米,以及一大碗油泼辣子。此外,我打了整整一高压锅的面卤。看着这么多的菜,我真有点眼晕。
⑥鸡腿和土豆用蒸锅和铝盆端上去,面卤则直接用高压锅端上桌子。吃饭前,女孩子们悄悄地盛起一碗肉,说是给弟弟(我儿子)留着。我忙把肉倒回锅里说:‚那个小子怎还把这个放在眼里?他只吃我做的韩式炸鸡。‛孩子们招呼我一起吃饭,又懂事地请我母亲一起上桌。母亲怕孩子们拘束,自己盛起一碗菜回房间去吃。
⑦当把面条端上去时,我吃惊地发现孩子们已经把面卤吃了,原来他们不知道那些香喷喷的卤子是浇在面条上吃的。孩子们每人端着一碗白面,泼上辣油。面条立刻变成红色,再倒上醋,加上一勺盐,呼噜呼噜地大吃。
⑧我的天哪。
⑨我忙教他们如何吃打卤面,孩子们客气地说:‚有面条吃,干吗糟践这好东西?‛呀,这算什么好东西!尝了一口他们拌好的面,哇,我几乎要蹦起来。那辣的滋味一下子呛进心肝
篇二:《2015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2014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015.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造化钟神秀,(《望岳》)
2.,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3.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竹枝词》)5.悍吏之来吾乡,,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4分)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词中“危楼”的含义是。(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词表达了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
B.词中描绘的春景让人感受到盎然生机。
C.词中主人公愁绪万千深深为情所困。
D.词中流露出主人公坚毅、执着的态度。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解释下面加点词。(2分)
寡人反取病焉取:.
9.晏子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喻,把比作“淮南”,比作“淮北”,不盗之民比作“橘”,比作“枳”,从而推论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3分)
10.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机智地应对楚王的刁难,成功地化解了困局。
B.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辩之人,自以为可以设计羞辱晏子。
C.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D.楚王狂妄自大地导演“齐人坐盗被缚”一幕,却自取其辱。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人有鱼池人有鱼池,昔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竿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②‛。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窃啄食之()(2)窃去刍人()..
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B.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C.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D.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13.文中鱼池主人“束草为人”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4.本文借鹭鸶讽刺了的人。成语□□□□同样讽刺了这类人。(4分)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8分)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红山碧玉龙
①龙,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精神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然而,龙的原始状态是什么样子?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
②等待了千百年的岁月后,人们终于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它名叫红山碧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以北的三星塔拉嘎查村(蒙语意为‚美丽的草甸‛)。
③红山碧玉龙,通体呈墨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型玉雕龙。玉龙用一整块玉材雕刻而成,细部运用了浮雕、浅雕等手法。玉龙整体给人以力度感和动感,让人似乎能感受到神话传说中龙穿行于空间、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红山碧玉龙出产距今约5000—6000年,是目前出土的国内年代最早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
④红山碧玉龙名扬天下、四海皆知。没想到,这却引发了一场‚真假玉龙‛之争!
⑤自打红山碧玉龙成名之后,它的发现地赤峰地区就炸开了锅,各种各样的假玉龙层出不穷。许多‚山寨版‛的红山碧玉龙的外形、光泽都和真玉龙十分相似,一般人几乎分辨不出
真假。许多爱龙心切的收藏者,都上了制假者的当。
⑥想分辨出真正的‚中华第一龙‛其实方法很简单!红山碧玉龙的背部有一个细小的穿孔,尺寸拿捏得异常精准。如果把细绳穿过这个小孔,将绳吊起,停止摆动后,你就会惊讶地发现:玉龙头尾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无论制假者怎么模仿,都不能测算得如此精密,无法准确地把握穿孔的尺寸。只要你拿细绳一吊,假玉龙就会失去平衡、原形毕露了。面对古人的智慧,制假者只有望‚龙‛兴叹、自愧不如。5000多年前,在测算工具极不发达的古代,要想手工雕刻出力学尺度把握如此精准的玉龙,简直比登天还难。那么这条玉龙是怎样诞生的呢?至今科学家还没有找到答案。
⑦红山碧玉龙于1971年出土后,曾被送往日本、美国、英国等各国展出,获得如潮的好评。人们称誉它为‚中华第一龙‛。如今,它被正式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
(有删改)
15.回答第①段中提出的问题“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2分)
16.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依次从颜色、大小、重量、、、等方面介绍了红山碧玉龙。(6分)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山碧玉龙”成为中国永久收藏的一级文物,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B.“红山碧玉龙”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
C.“红山碧玉龙”体现了红山文化中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
D.“红山碧玉龙”的发现不仅揭开了龙的神秘面纱,也让人们知道了它诞生的秘密。
18.文章第⑤、⑥段介绍如何辨别真假“红山碧玉龙”的目的是(3分)
19.文章以“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为正标题的好处是(4分)
(二)阅读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