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民俗800子字(一)
端午节中的现代价值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绣花枕头,只中看不中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优秀,但是为什么不能提供非常实质性的帮助?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水平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国家?有不少的人可能是这么认为的。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精神的所在。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绣花枕头。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尤其是在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中,传统文化更是得到了彰显。这篇文就章以端午节为案例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端午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也和其他的传统节日一样,也是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比如端午节吃什么,做什么,南北各地就不尽相同。
南方大部分地区有喝雄黄酒的习惯,湖南常德、张家界等地还会吃糍粑,江汉平原一带吃黄鳝,山东、江西等地吃茶叶蛋,河北地区吃印有五种毒物花纹的五毒饼等,各具特色,不尽相同。长江黄河以南的人们包粽子都用竹叶,而北方地区则多用芦叶。这些都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
在端午的习俗中,消灾避疫、驱邪避魔是最原始的主题和动力。例如喝雄黄酒,《白蛇传》中有一个情节就是许仙听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结果现出了原形。这种建立在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基础上的节日主题,自古以来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端午节最受大众喜爱的习俗莫过于吃粽子了。南北各地粽子花样万千。与南方喜吃甜,北方喜吃咸恰恰相反,南方人爱吃咸粽子,而北方人喜欢吃甜粽子。咸粽子的花样非常多,可以在里面放很多很多不同的食材,以丰富味道,增加口感,肉和咸蛋黄是最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还可以放笋干、虾米、干贝等等,应有尽有。而甜粽子的花样则稍显单调,馅料大都是豆沙、蜜枣等。而四川地区还有非常独特的椒盐粽子,这种粽子的配料非常特别,有腊肉、红豆、椒盐、糯米,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将红豆腊肉切成小粒包在糯米里,然后放整颗花椒,米里面撒盐。各地不同口味的粽子也正式各地不同的文化的体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体现。
多年前的韩国的端午之争,虽然后来被证实那只是“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激起了人们对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强烈的保护意识和对于属于我们的文化的强烈的认同。端午节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都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之所以会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是源自于人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认同。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最鲜明的主题之一。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便采取诗会的形式纪念屈原,将诗会与赛龙舟活动相呼应,来体现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文化精神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端午节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端午节以及其他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具有包融性,而传统节日作为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更应具有包融性。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汇、
互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突显,这正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生命力与凝聚力的表现。在与日前社会上流行的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的交汇、互撞中,中国传统节日定能发挥中国文化惯有的价值整合功能,到达一个新的层面。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大融汇的今天,守住自己的身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传承端午节中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通过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高尚的品格,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与文化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更新。
无论是端午习俗,还是春节、中秋节习俗,这些中国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年轻一代很少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更不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因而对民俗文化缺乏认同。把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是十分必要的。让年轻一代切身接触到民俗文化,让民俗真正地融入他们的生活。
我喜爱的民俗800子字(二)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我喜爱的民俗800子字(三)我最喜爱的老师作文800字
我最喜爱的老师作文800字在我的六年小学生涯中,我碰到过很多我喜爱的老师,比如:“漂亮的老师、严格的老师、平易近人的老师„„但是让我最喜爱的老师还是我上六年级的这两位老师——温老师、钱老师。
温老师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平时也总是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全班只要看见她皱皱眉头,就知道该安静了。但老师也不是总挂“苦瓜脸”,当老师一开心,笑起来,可灿烂了,就像年轻了十岁。使我感动的还不止这些,在我们刚刚踏入六年级时,她是这么跟我们说的:“同学们,你们刚从五年级上来,我很欢迎。你们跟了我,首先要弄明白,我是严于律己的一个人,也许会有很多困难等着你们,但是你们一定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经温老师的栽培,当上了副班长。我很害怕,但同时也很庆幸,我很害怕——老师对我们太严格了,以至于无法“抵抗”这种严格。我庆幸——自从有了温老师的严格要求,我养成了极度强烈的责任感,也培养了我的管理能力,提高了我的悟性。我被她用语言无数次的给打动了,也无数次的向老师道歉,请求她原谅我。最让我感受最深的话——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真理,我也相信在温老师的鼓励和教导下,我相信我会更出色!
而钱老师呢,长得偏瘦,平易近人的脸上显出他艰苦教书育人才子的气质,体现出了一个语文老师特有的气质与风格。他平时跟我们打成一片,我亲切的称他为“干爹”,他也风趣的称我为“干儿子”,课堂外,我们就是良师益友,但是在课堂上,他可严着呢,一旦有同学不认真听讲、开小差,老师则会用讽刺似的语言来提醒某些人,好让他们回过神,认真听讲,有时还会采用“抄”这样的小惩罚。另外,钱老师还鼓励我写作,发表作文,并且还十分关心我的语文成绩,不断地为我加油打气,增强我的想象能力,以至于写出更棒、更优秀的作文。我感觉同语文老师相处非常的轻松,慈祥中带着严格,严格中带着体贴,这就是我最喜爱的钱老师。
小学即将毕业了,我将进入学业中的第二步阶梯——初中。我有太多的不舍,我会带着这两位我最喜爱的老师给我的淳淳教诲,更上一层楼!
我喜爱的民俗800子字(四)春节习俗作文800字
春节习俗作文800字(一)
“扭秧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妈妈经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从来没见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春节,我有机会看到了它,那场面可真够壮观的,使我终身难忘。
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带我去逛地坛庙会。庙会上,卖的东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种,什么“驴打滚”,“艾窝窝”。让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庙会里不仅东西多,尔且人也特多。远远看去,人群就像一团乱麻缠在一起似的,黑压压的一片。忽然,我发现东北角的人最多,人们紧紧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往前一看,嘿!这是什么?真棒。只见广场上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身穿红色的服装走摆摆步。衣服上挂着一条红段子,腰上系着一只鼓。随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脚步随着鼓点越跳越快,最后想飞起来一样。场面十分壮观。
这时,妈妈挤了进来,对我说:“佳欣,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这时,一位老爷爷搭上话,“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轻轻点点头。老爷爷继续说:“要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继承民族文化,可能你们这辈人尽看不着他了。”
听着这位纯朴憨厚的北京老汉的一番话,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国扭秧歌和许多其他民族文艺,都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珍品,如果人们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尔把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国的“土产”,而且它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气魄,把奋进的精神带给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要继承他,发扬它。
春节习俗作文800字(二)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十堰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避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
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掌厨的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我们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一时间,十堰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春节习俗作文800字(三)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