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 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 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 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②就石穴而居之().. ③安而乐之()④因名之曰“何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①因为②靠近③意动用法,以……为乐④名作动,命名 2.①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3.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 4.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篇末‚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内容上:点题,以古代圣贤孔子自比,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答到‚安贫乐道‛即可得分)。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 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①臣诚弗忍()②纵而与之().. ③求麑安在()④居一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译】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译】 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答】 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参考答案】 1.①确实,的确②给予③哪里④过了,停留 2.①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 ②(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3.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4.仁慈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 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辄以斗升相济()②心有憾().. ③母卒三年()④方悟母之善举().. 2.翻译句子。 ①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译】②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初二课外古文阅读 3.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 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答】【参考答案】 1.①就②怨言③死④才 2.①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则、于烛下、竟、如是) ②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为善、乃、本、缓急)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 4.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②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③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⑤。戒⑥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诘:质问。③贾人:商人。④贵臣:朝廷中的重臣。⑤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⑥戒:通‚诫‛,告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蹄啮伤人多矣()②因诘仆().. ③谏议遽招子()④而偿其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③①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④②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3.结合原文,说说“不见是马”与“是移祸于人也”两句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4.读了本文,你是怎么理解“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的?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1.①蹄:名词活用为动词,踢。②因:于是。③遽:马上,赶快。④偿:偿还,退还。 2.①仆人说那匹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关键词‚为‛‚售‛) ②你是朝中重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关键词‚制‛‚蓄‛) 3.‚不见是马‛中的‚是‛作代词用,可译为‚这‛‚那‛,指的是陈谏议家里的那匹劣马。‚是移祸于人也‛中的‚是‛也作代词用,可译为‚这样(做)‛,指的是把自己的手下尚且不能管住的劣马卖给商人这种做法。 4.陈谏议得知自家的劣马被儿子买给商人后,不仅义正词严地批评教育儿子,还立刻派人把马追回来,把钱退给商人,并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谏议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别人的利益,他做事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这种忠厚待人、诚信为本的为人之道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 1.AD(名词作状语) 2.①这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生铁使它成为坚硬了。 ②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 3.(1)取精铁(2)用百余火锻之(3)每锻称之(4)累锻 4.(1)累锻而斤两不减;(2)其色清明; (3)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4)与常铁迥异。 《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①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 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 ②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选自《宋学士文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窃入学舍()②曷不听其所为().. ③听已,辄默记()④门人事冕如事性().. 2.翻译句子。初二课外古文阅读 ①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3.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王冕的特点与精神?这种特点与精神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4.王冕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画家、诗人,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刻苦、勤奋、坚持等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外在的因素? 1.①偷偷地②同‚何‛为什么③总是(常常);就④对待;侍奉 2.①夜里,(王冕)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就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关键词‚潜‛‚策‛‚旦‛,主语要补充完整。) ②安阳的韩性听说了他的事情,觉得他很奇特(或‚对他的事情感到诧异‛),就收他作学生。(关键词‚异‛‚录‛) 3.痴。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②听已,辄默记;③暮归,忘其牛;④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⑤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⑥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4.父母的支持;恩师(伯乐)的赏识与栽培。 《虎丘记》(节选)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iì)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2() 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2()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四)《欧阳公事迹》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jù)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2) 3)4)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去死肌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初二课外古文阅读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初一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一、1、正在,正当2、承认3、应当4、于是,就 二、1、代词,代周兴2、代词,代囚犯 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1、逮捕2、希望3、同“否”4、不久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三)《马价十倍》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1)、拜见(2)、尊称对方,您(3)、回头看(4)、于是 2、A3、B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四)《欧阳公事迹》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D“写”的意思 2.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 只把读书当成唯一的事情。 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 4.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
(一)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⑴有一老父衣褐()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⑷良因怪之⑸谷年十有五()
⑹是负义也()⑺乃载祖归养()()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良愕然,欲殴之吾欲之南海B.捐祖于野货恶其弃于地也
C.父以足受汝何以收此凶具D.直堕其履圯下其一犬坐于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良殊大惊,随目之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4分)
5.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下来。(3分)
(二)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1]嵌[2]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3]悬[4]激注。修木异竹,垂阴相荫[5]。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6]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7]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8],俾[9]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0]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1]攲:倾斜。[2]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3]洄:水回漩而流。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4]悬:水从高处流下来。[5]荫:遮蔽。[6]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7]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8]芜秽:杂草积土。[9]俾:使。[10]:补助,增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悉皆怪石()
③不可名状()④修木异竹()
⑤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⑥乃疏凿芜秽()
⑦植松与桂()⑧遂命之曰“右溪”()
2.右溪的位置在哪?命名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6分)
①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②文中如何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
4.本文尽管着墨不多,却抓住了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的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环境以“____________”为中心物象,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各具风格自成一趣。文中写三者的典型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罢全文,你若进入“右溪游览会有怎样的感受?
(三)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是非君子之道() (2)请损之 ()
(3)以待来年然后已 () (4)或告之曰()
2.翻译:(2分)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2分)
参考答案:
(一)
1.(1)穿着(2)回头看(3)离开(4)通“又”(5)这(6)于是、就
2.B3.(1)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2)将来有一天父母年老了,不需要再做这个器具(小推车),因此收回家。4.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5.敬老爱老
(二)
1、①汇合,汇人②全部③说出④长⑤适宜⑥于是⑦种植⑧因此就
2、小溪的位置在道州城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小溪在州右,因而命名为“右溪”。
3、①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②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4、小溪岸石竹木
(水)洄悬激注(石)欹嵌盘屈(木)垂阴相荫
5.大自然的清幽奇巧,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妙。(三)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来年?
感:这个故事在今天,似乎显得太平淡乏味。既无哲理又无智能。只是简单的说教:知错就改。
1.(1)远 (2)减少 (3)明年 (4)有人
2.如果知道那样做不应当,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3.对于错误,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