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追寻书籍的味道》阅读理解及答案》
2013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追寻书籍的味道
追寻书籍的味道
尤今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①匮乏。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牙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
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年,家在福建。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①〔不虞〕不忧虑。虞,忧虑。
19.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请依据文本作答。(至少答出两点)(4分)
20.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品味加点词语的含义)
21.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2.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4分)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近四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书的味道》初中}.
19.示例一:还蕴含着阅读的甜蜜,阅读的快乐(或: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慰藉,人生的精彩等)的“味道”。
示例二:书籍的“味道”像棉花糖给生命以甜味,像伊甸园给精神以快乐。(或:像避风港给内心以安定,像维他命给思想以营养等。)(4分。答出一点得2分)
20.(1)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对人终生的积极影响。(2分。修辞手法1分,作用或影响1分。){《书的味道》初中}.
(2)示例: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终生快乐。(2分。意对即可)
21.示例:从他人的角度选材,丰富了文章内容,更好地突出了文章主旨,即“爱读书的人,人生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2分。若答出“丰富内容”、“突出主旨”等
术语得1分)
22.示例:①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②家长要言传身教,多陪孩子读书。③家长要经常带着孩子逛书店。④家长要创造条件借书给孩子读。(4分。答出两条即可,一条2分)
篇二:《书籍的味道》阳光下金稻的味道是香喷喷的,草原里泥土的味道是清新的,盒子里点心的味道是甜蜜的。而书籍的味道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令人流连忘返。
罗曼.罗兰曾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也不会叹息。”
我带着种种疑惑,读遍群书,却是有点愚昧,我又带着创新的精神探索知识的海洋。丰富的知识世界让我感慨万分,正如“情深深,雨蒙蒙”那种百感交集。我看懂人世间所谓的“真、善、美”,看透世间美好与丑陋。
我开始了我的知识之旅。
我进入了一个神奇有趣的童话世界。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人们都在欢呼着,一位头带皇冠,脸色苍白,手脚发紫,光着身子高傲的皇帝,带着一条条如长龙的队伍从街道上游过,尽管小孩说出了真相,却依然高高在上一副高傲的样子继续游街。我为这位皇帝感到可耻,对于事情的真相却不愿相信,我嘲笑,我鄙夷!这就是皇帝的新装,带着嘲讽的味道。这个世界,我还尝出许多味道:“海的女儿”苦涩的味道,“卖火柴的小女孩”辛酸的味道以及“灰姑娘”甜蜜的味道......
我又进入了唐朝后期,我与万民一起体验生活的艰辛。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却不见年轻女子出门,我不禁感叹这时未嫁女子不能出门的苦处和封建制度的腐朽。还有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谁都经受不住战火的折磨,更重要的是使许多人承受丧子、丧夫、丧父之苦,悲伤更不用说了。我感慨:为什么人民就不能和平共处呢!这就是书籍中苦涩的味道。
我又进入了梦幻般的世界。这里草木生长葱郁,小鸟的吱叫声,兔子的欢笑声,还有这里的清新。花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树的茁壮,震荡大地。这里确实是一片乐地,没有战争,没有猎夺,没有烦恼,更没有污染。这是书籍中甜蜜的味道。
我的知识之旅结束了。
我尝到了书籍的味道,我明白了罗曼.罗兰所说的“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也不会叹息。”没错,书籍中蕴含着酸甜苦辣咸,用心去品读。就像品茶那样,只有用心品尝,才能品出那种迷人、浓郁的味道。正是如此品读书籍,从而体会到书籍中那种味道,找到乐趣。
篇三:《读书的味道》{《书的味道》初中}.读书的味道
向康
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在书页上洒下美丽的光影,指尖轻轻抚过书页。在一个如此恬淡的午后,佐以香茗,拥书缱绻。
曾几何时,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依稀记得是在生日时表哥送的《小王子》。短短几万字的童话,读来的感觉却难以用语言表达,就像一个断了的梦,亦真亦假,如梦如幻。
总之就是这本童话,我才爱上了读书,才开始品味到读书的味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了更多的书,无论是经典,流行,古典,现代。
然而无一例外的是,每读一本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会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品读《水浒》,读到的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一身正气;品读《三国》读到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肝义胆;品读《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到的是弥足珍贵却又兵荒马乱的青春年少;品读《福尔摩斯探案》读到的是智者无敌,心系天下的济世气概。
在这些作品的背后,是一位位在文坛屹立不倒的文学家。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诗仙李白和词圣苏东坡。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你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你的不羁。从长安到洛阳,一路豪饮,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一啸成剑气,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苏轼,你政途不顺,一贬再贬却成就了你的豁达,黄州、密州,一次次的失落让你打破了精神的枷锁。大江东去,浪花淘尽,你,不愧是一代风流人物!
品读谭嗣同,读到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品读放翁,读到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品读元亮,读到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
读书的味道虽难以定义,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悟。
因为读书,灵魂得以洗涤;因为读书,生命得以升华。
篇四:《闲书的味道》闲书的味道
大体上,闲书跟肉一样,分肥、瘦和柴;跟茶一样,分温和削。翻译来的外文书,越是近现代的,翻译腔越重,锐利、寒、削。老一辈的翻译,词句都更圆润温和些,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尔扎克之类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与偏见》、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都可当午后茶与点心。
中文作品其实也类似,但得细分。上古诸子散文诗之类,好读但不膏腴,像牛肉干,咬多了厚味满口,但牙齿累。《文选》里的东西尤其如此,《古诗十九首》算例外。越是近年出版的书越清淡,薄而好读,但偏滑,不厚润。我认识的人,都爱重读“三言”《金瓶梅》《牡丹亭》《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以至于沈从文、汪曾祺、钱锺书、张爱玲诸位,无他,这些作品都聪明厚润不紧绷,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而且余香满口。
马三立老师曾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老一代评弹唱腔为啥好听呢?按说侯、郭、刘、马这几位老先生的相声,笑点不密集,也都是悠悠然家长里短的事,为什么耐听?这就是功力。有功力的相声、京剧、话剧念白、电影镜头和书,都是那么个圆润润、颤悠悠的饱满劲儿,跟熬到火候的乳白鱼汤一个道理。
坐火车时读福克纳、斯坦贝克、科塔萨尔甚至物理学教材,平时再看不下去的段落都可以轻松咽掉。同样适合火车旅途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的各种史传和各种艺术、建筑和植物图鉴。当然史传也另分,《史记》就比其他史传好看得多,像分盒贮藏的脆坚果仁,不用特意当火车读物,平时也看得下去。
几十个小时的长途火车旅行要备几本百看不腻的大部头肥书,以备看累了休息调剂使,这就具体各有所好了。《红楼梦》《鹿鼎记》《文学讲稿》《西洋世界军事史》《阿拉蕾》,看什么的都有。海明威上世纪40年代之前的短篇像冰镇芥蓝,白天走路看会觉得清爽明快,一入夜读就会心情抑郁继而发冷。马尔克斯早期的作品阴郁些,中后期的大多有花团锦簇似的热闹,宜饭宜粥宜走路。膏腴一点的书,例如沈、汪、梁、施、张、钱诸位的小散文,嫩软有味,很适合吃饭时读。汪、梁的饮食散文尤其搭调,助长食欲。同理适用于各家通俗演义和古典章回小说。因为章回小说大多有松有紧,故事性十足,有肉味,极下饭。《红楼梦》前五十五回,《金瓶梅》宋蕙莲死之前,都像炖烂了的红烧肉,是百搭下饭的好段落。欧·亨利与马拉默德的大部分以喜剧结尾的小说、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尔多系列,就可以当零食甜点,随时捧起来吃着玩。
大部头的书,好处之一是催眠,但也得挑对书。膏腴的书不适合催眠,一不小心就看到天亮了。我小时候看《九三年》催眠,结果心情澎湃,一气看完,彻夜难眠。陀老的东西看了会做噩梦。太干练的文字——比如《九故事》或者卡佛——只会让你越发清醒。大概睡前一适合看各类原文书,二适合看哲学史、思想史、艺术史,倦意浓了直接睡。{《书的味道》初中}.
1、阅读全文,说出两种闲书的味道。
2、什么样的书可以是作者的“零食甜点”?
3、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请你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文章层次清晰,请你结合内容来谈谈。{《书的味道》初中}.
读书的艺术
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OmarKhayyam,波斯诗人)的作品,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在休憩的时候,吸一筒烟或喝一杯好茶则更妙不过。或许在一个雪夜,坐在炉前,炉上的水壶铿铿作响,身边放一盒淡巴菰,一个人拿了十数本哲学,经济学,诗歌,传记的书,堆在长椅上,然后闲逸地拿起几本来翻一翻,找到一本爱读的书时,便轻轻点起烟来吸着。金圣叹认为雪夜闭户读禁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陈继儒(眉公)描写读书的情调,最为美妙:“古人称书画为丛笺软卷,故读书开卷以闲适为尚。”在这种心境中,一个人对什么东西都能够容忍了。此位作家又曰:“真学士不以鲁鱼亥豕为意,好旅客登山不以路恶难行为意,看雪景者不以桥不固为意,卜居乡间者不以俗人为意,爱看花者不以酒劣为意。”
我认为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了得的读书真味。易安居士于《金石录后序》自叙他们夫妇的读书生活,有一段极逼真、极活跃的写照。她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你能用李清照读书的方法来读书,能感到李清照读书的快乐,你大概也就可以读书成名,可以感觉读书一事,比巴黎跳舞场的“声色”、逸园的赛狗、江湾的赛马有趣。不然,还是看逸园赛狗,江湾赛马比读书开心。
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是哪种论据?请再补充一个。
3、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三段有什么作用?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风,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各的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篇五:《读书的味道》读书的味道
古人云: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宋人程颐有语:“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朱自清大师云:“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浓的滋味从口角流出。”书中滋味无限,真可谓:“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读书入了境界,书味愈加醇酽,会使你“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你一日无书则茶饭不思。备用)
“读书的味道”标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