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是中考一大重要题型。课内文言文较为简单,平时掌握好课文背诵、识记注释、 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即可。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 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 畏惧、 慌张只会自乱阵脚, 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 因此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答 题技巧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方法 / 步骤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 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 从而帮助题 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 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 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 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 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 有的题目则 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 接到课 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 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 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 、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 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 应 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 再联系上下文检验, 经检验意思通顺, 则为正确答案。 2 、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 解释出来 ( 直译 ) ;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 ( 意译 )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 ( 如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 ) 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 整。 3 、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 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 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 1 )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 文章, 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 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是肯定还是否定,是 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 2 )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 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注意事项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 1 ) 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 2 ) 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 3 )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 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 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 表官职变化的: ( 1 )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 ( 2 )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 3 )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 4 )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 5 )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 6 ) 表恢复的:复、还 ( 7 ) 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 署(代理);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题型梳理 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二、应对技巧 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变化,句式也会适当发生改变。在实际考查中,一般要求学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希望达到信(真实)、达(流畅)、雅(优美)的目标。就其具体操作而言,大体有增补、删略、调整、保留、扩展、整体、替换七种方法,需要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反复操练,方能真正掌握。 句式是文句翻译中的又一大重点,因为它牵涉到词句翻译顺序、语气表达等要素,特别是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它们大体有四种基本类型,即: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它们一般都有鲜明的语言标志,结合上下文,可以轻易地识别出来。 文言文简答题一般从文脉梳理开始。这需要学生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理清文意;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词,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表达。再上一台阶,则开始关注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写作技法。阅读文本时,首先需明确写作对象,写人还是写景?写人则重性格分析,写景则重情感表达。性格提炼、情感把握可从选材剪裁角度、结构安排角度、表达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语言运用角度等切入,精炼分析。另外答题不能过于空泛,问题中往往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这就需要学生忠于原文,有理有据,思维缜密的进行演绎与归纳。 课外文言文进入考察范围后,有可能采用比较阅读方式,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组合,综合甲乙选文,就人物性格、情感特质、写作技巧等,进行异同点的概括分析。 三、答题策略 由上观之,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虽在课外,但工夫牢牢的渗透于课内的每个角落。潜心积累、反复实践、注重思考、总结规律,是应对好文言文考查的不二法门。 1、强化记忆,增加积累。 注重日常积累,特别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之"、"于"、"而"、 "以"、"其"、"为"、"乃"、"焉"等常用虚词的意义用法及句式结构的记忆。考场上,随时从记忆仓库中选调,迅捷而又准确。 2、牢记方法,掌握技巧。 熟悉文言文句式,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中增补、删略、调整、保留、扩充、整体、替换等七种方法,多多操练,学以致用。 3、通读文本,把握整体。 赏析文言文,莫拘泥于生冷字词、不熟悉的文句表达,应关注文本"主角",从主流上抓脉络,明确写作者的态度,把握思想情感的流露。 4、抓关键词,明确主旨。 善抓关键词句,如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语句等,这些语句往往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整体把握文意的重要切入点。 5、立足原文,分析主题。 答题必须忠于原文,分析人物品性情感等,必环顾"楼上楼下""左邻右舍"(即上下文),从原文环境出发,分析推导。 6、善抓"把手",赏词析句。 赏词析句,善抓切入角度,如修辞,对比、衬托写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等。学会运用专业术语,精准答题。 7、头脑冷静,理性阐述。 答题时必须审清题干,明确问题,层次清晰的进行表述。评析某一人物或事迹时应考虑周全,辨证式答题,切莫不着边际。 依照新课标,中考文言文以浅易为主,因此完全不必因时空的久远而产生隔阂感、恐惧感,坚信只要下功夫、重积累、多思考、勤操练,必能在中考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内容理解题、拓展延伸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⑴结合语境推断法——词语解释题 此法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词义的目的。 如2007浙江湖州中考题:2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口舌:能言善辩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熟悉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见识浅薄 我们只要将每一句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答案就浮出水面了。A是蔺相如官居廉颇之上后廉颇的抱怨,说相如只会说嘴却当了高官。“口舌”的解释是对的;B是针对相如的退让手下人的埋怨。“去”的解释也可知道是正确的;C出自“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的语境,可以看到并推断出句意:相如问:你看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手下人说:“廉将军没有秦王厉害。”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 ⑵遵循原则连接法——句子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题,在翻译时可遵循严复提出的外文翻译的三个原则,即“信、达、雅”,联系上下文,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然后再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最后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使之尽可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还是2007浙江湖州中考题:21.翻译句子。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句中的难点“急”和“私仇”应译为“急事、要务”和“私人恩怨”。但如果忽略了串联词“之所以„„是因为„„“就有欠缺了,若少了最后的润色,单纯直译业不行了。综上所述,全句要译为:“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务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⑶整体审读概括法——分析材料题(内容理解题) 在答这一类题时,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材料(文段)、题目要求、尾注三者均不可偏废。阅读时不要在个别词语上纠缠,在初步了解、整体把握文意后再细读题目,充分分析题目中关于文段理解的信息,最后细读材料,从高屋建瓴的角度上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加以概括即可。 如2007浙江温州中考卷:2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3分)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材料内核的能力。依方抓药,知其大意后细加梳理,再化零为整就不难得出答案: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⑷细腻解读洞察法——拓展延伸题 此类题设题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之分析、评价,能够认同和吸纳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内化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洞悉这一出发点是解答这一类题目的关键。如2007浙江湖州中考题:22.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那段讲述将相和的文字里,蔺相如的宽容豁达,处处以国家大事为先的风范令人钦佩,而廉颇知错就改的光明磊落也使人叹服。所以抓住了这二人身上的闪光点来答就可以了。如: 我欣赏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我欣赏廉颇,他知错能改„„ 五、断句题答题技巧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通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文断句又叫“断句读”。给文言文断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的一种题型。 真题解析 1.(2008年广东省课改卷) 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2008年大连市课改卷)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答题技巧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应考虑这些字的后面点断。 2.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开,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一般后面可断句。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3.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元„„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例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散。 4.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例如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者宾语,遇到名词、代词作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若名词、代词作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说,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5.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6.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温馨提示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钥匙,有了它还不能确保就完全具备了断句的能力。真正的断句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常用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课外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另外,还要像古人说的那样,“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断句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运用中提高。 热身训练 1.阅读下面语段。请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2.阅读下面语段,请用“/”给下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五处)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西汉·刘向《新序·刺奢》)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3.请用“/”给下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③而已矣!益④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⑤。君曰:“客有于此⑥。”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⑦,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②无为客通: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③三言:三个字。④益:增加。⑤反走:撒腿就跑;⑥有于此:留于此。⑦止:捕获。 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六、比较阅读 看考点、明范围 文言文比较阅读,从选篇来讲,包括段与段的比较、段与篇的比较、篇与篇的比较、课内与课内的比较、课内与课外的比较、课外与课外的比较、文章与文章的比较、文章与诗词的比较等。题型设置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文意,理解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涉及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考察形式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1、借助解释,通读全文 2、字斟句酌增、留、换、删(加点字和句子翻译) (1)、回忆在哪篇出现过 (2)、一字多义的比较(语境)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3)、揣摩 3、道理启示: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结果找原因,看标题,抓抒情、议论句(一般在段末)人物形象:抓细节,分析人物的言行,看标题、找角度 答案:不是就事论事,是就事论理;选择题要仔细区别(尤其是分层给分题)最后一题,要适时的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人物品质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他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上用场了。 一、人品类 1、君王类:善于纳谏善于反省体恤民情爱民如子心系百姓疾苦勤于治理国家知人善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知错能改胸怀若谷懂得用人之术取信于民深谋远虑 2、官吏类:公正严明秉公廉洁清正廉明智慧善于观察、推理分析宽容敬业俭朴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计个人得失待人诚恳机智敏捷无私赈济别人为民请命扶贫济困刚正不阿讲究原则严以律己不谋私利足智多谋有责任感忠诚 3、学者类:勤勉好学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谦虚足智多谋深思熟虑沉着冷静蔑视权贵不拘小节过人的气质和才能不为功名利禄不耻下问忍辱负重贫不丧志宠辱不惊 4、平民类:“十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的意思: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二、事理类 1、处世方式:遇事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打算。 2、为人道理: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要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尊敬。 3、科学哲理: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凭想象办事。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方法和解题思路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1、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应考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课改的施行,2007年开始,中考文言文的分数有所增加,其中默写占8分左右,阅读占20分。显然对文言文阅读加大了考查的力度。纵观近年来中考试题,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所选语段多以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课外阅读多选浅显易懂的且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课内外兼顾,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 二、考查的知识比较全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常用的实词,理解句子的大意。 2、文学常识,主要是材料作者的名字和所处年代。 3、对于整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即中心思想。一些展示个性的开放性试题也已出现,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文言文阅读多选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因而最可靠的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特别要注重考前复习方法的选择。建议同学们复习应做到: 眼中有文,分类归纳: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很有必要对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首先要学会梳理知识。初中三年学了不少知识,知识是具有系统性的,梳理知识结构是较好的复习方法之一。 (一)实词实词中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以《桃花源记》为例: 1.通假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2.一词多义。‚处处志之‛的‚志‛意为‚做了标记‛;‚寻向所志‛的‚志‛意为‚做下的标记‛。 3.古今异义。‚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现在是‚交通运输‛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离开‛,现在是‚男方的配偶‛的意思。 4.词性活用。如‚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尽的意思。‚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异。当然归纳时不—定局限于某一篇课文,在复习时遇到新的解释不妨就记录下来。 (二)虚词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 以‚之‛为例: 1.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代指郭攸之、董允他们。(《出师表》)肉食者谋之:代指迎战齐国一事。(《曹刿论战》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指这篇。(《捕蛇者说》) 2.作助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表修饰限制关系,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作‚的‛。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目的是突出谓语,可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3)作为宾语前置或宾语后置的标志,都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陋室铭》)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的标志(《马说》) (4)放在句末,调整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狼》)3.作动词,充当谓语,作到、往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三)句式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者,……也。‛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翻译时需要加上。 2.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比较多,判断省略成分,需要‚瞻前顾后‛,需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的省略。 3.倒装句。倒装句有的是为了修辞的需要,颠倒了语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强调谓语。 4.被动句。主语是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叫被动句。被动句有的借助于被动问‚为‛、‚为……所……‛、‚于‛、‚被‛等来表示,例如:‚为乡里所患‛(《周处》);也有不借助被动词,直接在句意上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2、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与方法 中考语文科考试再度实施改革:文言文考课外文段阅读。我们的同学没有学习过课外文言文。因此,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由此看来,有必要指导如何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根下面总结出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四个步骤,可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教案) 课题: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 执教者: 时间:2012年4月6日 地点:多媒体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中考课外文言文的考点 a文言虚词的解释; b文言句子翻译; c文言实词解释; d文言文主题的理解考查; e拓展考查。 2、通过练习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 难点: .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刘沈处世 刘凝之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节选自苏轼《志林》)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并翻译整个句子。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2、解释加点字 即与之()笑而受之() 3、作者认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的理由是什么? 答: 同学们阅读此文后,看看文段写了什么你内容?同学们讨论,老师提问。同学们读不读得懂这个文段写里什么,(读不懂)这个文段是零六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题,今年同样要考,而且分值多。从一模,二模来看,大部分同学还不会做课外文言文题目,也说明大家没有掌握做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探讨这方面问题 展示(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 怎样来做课外文言文阅读呢? 第一 解读课外文言文文本,应分三步进行: 首先 要认真仔细地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1、通读全文,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借助关键词,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意。 2、在阅读时,往往会有部分词语不会翻译,这时,只要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语境,运用“揣摩法”,理解词义。 其次. 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 再次 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第二 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1、用“|”标出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 ①根据句意表达来标(从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分析) ②根据一些“标志性”词语来标。(句中出现“也”、“矣”、“兮”、“者”、之(做代词)“曰”“乎” 、“焉”、“耶”等,在这些词后标。有盖、若夫、至若、然则、等,在该词前标) 2、翻译句子时,句中的重点词语一定翻译出来,省略成分要补进去。总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字从文顺。 3、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 ①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②可以联系课内,借助课内所学的知识,采用“对比法”加以解释。 4.做开放性题目时,要结合文段内容,还要多角度思考,要善于联想。每讲一个点,都结合上面的问文段内容分析。 练习:破缸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释:凛然:稳重的样子。了:明白,懂得。指:同“旨”,意思,意图。) 一、用“|”标出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破之②.众皆弃去 三、联系上下文,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此文分为两层,请概括层意,并说明此文赞扬了儿时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同学解答,老师提示。 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课外文言文并不难理解,只要你掌握方法,消除思想上的畏惧感,多加练习,一定会解答好的。 作业 完成《中考必备》 55页6、7、8、9题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