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小说阅读专项指导与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 2.明确中考小说的考查要点 3.提高小说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小说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小说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专项指导与专项训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明确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 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小说知识我来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的小说知识并积极发言 学生活动:回顾有关的小说知识并积极发言 第二板块:中考小说考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中考小说考查要点: 一、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人物的塑造:①依托于情节;②正面描写;③侧面烘托;④细节描写。 3.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能力点: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2、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4、体会、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5、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6、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说说言外之意等) 7、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特别是文体特色分析 学生活动:了解中考小说考查要点 第三板块:小说阅读我注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阅读要领。 1、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2、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第四板块:中考实例我研究:父亲的游戏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个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编织袋的轮廓。 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它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7岁的儿子。 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的。儿子说。 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见它的里面。 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看得出来他在某个建筑队打工。 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很清楚。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 儿子使劲儿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的撇了撇嘴。如果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 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 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突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编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种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 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 男人尴尬的笑。他说,我和儿子做游戏呢。 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 男人慌忙朝他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急切的眼神。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说,走,我们去等火车吧! 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 儿子说,不是很清楚。 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大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我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的并不准确。 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的说。 这就对了。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我们多聪明,我们骗那个没穿白大褂的大夫说我们在做游戏,他竟信了,。他竟没收我们的钱。 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放光。 回去,你娘问你,你陪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 去看过了。儿子说。 在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 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我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了儿子的小指。 告诉你娘,我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我去医院。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阴影,我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 男人笑了笑。他使劲儿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 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赚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是挂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 男人走得有些急。他轻轻地咳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他紧张地回头,却想起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3、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4、请你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将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推荐的一个理由写在下面,并作具体阐述。 课堂练习: (一)大年初一没下雪 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 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安静了下来。满满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色的泡沫饭盒……几个清扫工没精打采地挥舞着扫把。 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书,不久就开车了。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一个小女孩,手拿车票仔细对看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都行。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那个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很像个农民,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只是他的手不是又粗又大,他有一双纤细的手。那个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谈不上好看,只是那双黑眼睛就像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 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像说:“打搅了!” 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着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伴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报纸。晚上,餐车送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 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还有一包面包,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 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忙摆着手说:“不吃,不吃。” 我看见那个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 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只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 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大家喝个痛快。 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 “嗯……不,小孩子没坐过火车,带她坐火车。” “哦。”我嘴里应着,心里想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农民。 没怎么说话,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收拾桌上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看见过雪吗?” “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 “您给我说说吧,说说吧。” 话说着。我想去洗手间。 路过洗手间旁的过道,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 哭泣。我听到压抑的哭泣声。 在男人断断续续的哭泣中,我听到那女孩的故事。她的母亲在她4岁时去世了,9岁时她得了白血病,到今天已经拖了4年,医生说今年可能是她的最后一个春节了。爸爸问她想要啥,她说只想看看雪。生长在广东偏僻的山区,她从来没见过雪。她生病前读的最后一篇课文是《济南的冬天》,在她脑海中不断地想象着真正的冬天的模样。她想翻过家乡的这座大山,看看北方下雪是什么模样。 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回程的车回,再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店,在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收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夜又一场大雪。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 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雪。 我拿了300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 他们送我上了杭州回新安江的中巴,在车旁拼命摇着手。 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上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一天无雪。 一夜无雪。 初三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 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 家人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是下雪了吗?” 我没做声,径直走向窗边,拉开窗帘—— 雪像细小的雨丝一样轻轻地落下,细细的、轻微的,像很薄的玻璃破碎时发出极小的声音…… 渐渐地,变成大片大片地雪花,顷刻间给大地掩了一层被子,被子下熟睡着一个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那些雪花轻手轻脚的样子,就像怕惊醒这人世间的一切…… 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 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 3、“我”对父女俩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4、如果结尾改为“下车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和本文的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些?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思考并完成文后练习题 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那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子,穿一身红底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什么时候起,这小集市里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的葱,一定会扯开嗓子吆喝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诱人的词句。她极少说话,说,也是轻声细语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角几分”。只有在说话的时候,她才偶而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含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常对镇上人说,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上哪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都有,一年四季不断,价格也好。 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小妹妹,给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大姐姐,俺……”她抬起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视了一下,迅速地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有几多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你帮俺看看本子,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从菜篓底下拿出两个用塑料布包着的本子,递给老师。 女教师接过本子,一下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15岁啦。住在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来,跌到沟里,腿断了。娘在家里侍候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女教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们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到我班里来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那葱更青。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时,她给女教师送去一篮子葱。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啊,小葱青青……(选自《2006年襄樊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1.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限18字以内)$ 2.从多方面对小姑娘进行细致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怎样的品质?3分T 3.数第四段是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阅读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了文想一想,句中小姑娘忧伤的原因是什么?她的“期望”是什么? 5.系上下文想—想,从遇到女教师到考上县一中的两年间,小姑娘是怎样度过的? 6学习本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思考并完成文后练习题 熊肉、豹肉、麂肉吃过不少,彝山的猎手们还不曾吃过猴肉;猪鸡牛羊满圈遍坡,彝山却没有一有人养得起一只猴。并非彝山上无猴,人怪彝山猴子太多,来则三五成百,呼啸而至,去则倏匆之间,踪影不见。每次猴群到来,只要枪响,总有猴子中弹身亡,却被别的猴背起跑了。又不敢去追赶,猴群总往高处爬,见人追去,猴王一声呼号,遍山乱石飞滚,让你避之惟恐不及。故猎手们没少打死猴,却从不曾到手过。 这次居然破天荒,只来了一只大母猴,还背着两只小猴。熟悉猴性的山里人百思不得其解:说这母猴拖儿带崽掉了队,那绝不可能,猴群中多的是母猴,她们最能携幼扶老;说她是故意离开猴群,也说不通,彝山的猴子靠的就是那个庞大的家族,才安然无恙。尽管人们费尽猜疑,总不得要领。那母猴却实实在在,背两只小猴,在地里掰包谷,在树上摘核桃。该是尝猴肉的口福来了,猎手们说。二十多个猎手领着狗,从高处围下去。人喊、狗叫,母猴背着两只小猴往山下逃。两只小猴,一只在背上,一只挂在胸前,跑起来,挂在胸前的小猴不断磕碰在石头上,吱吱直叫唤,母猴在它的屁股上打了两巴掌,把它甩到背上,把背上的换到胸前,跑不上几步,胸前这个又痛得吱吱叫,又打,又换上背……好几次,只要母猴甩掉一只小猴,她完全可以逃出猎人的包围圈,但她不懂得那样做。母猴到了山脚,山脚是滚滚滔滔的金沙江。三面是人、是狗,一面是江。母猴上了江中的礁石,她想过江去。人和狗都在慢慢逼近。猎手们已经在嘻嘻哈哈笑了:猴肉尝鲜,猴脑泡酒,小猴养起来。 母猴在礁石上惶惶四顾,江水滔滔,走投无路…… 二十多支黑洞洞的枪口,慢慢扬起,对准了母猴的胸脯,再往上一点,别伤着小猴。背上的小猴尚不知大祸临头,欲要爬下礁石,到江中戏水。母猴替它们抹去逃命时网在头上的蛛丝草渣,抬头看一眼黑洞洞的枪口,脸上一阵抽搐,目光惊恐而哀怨,竟然有泪水从眼角渗出。她绝望地往礁石上一靠,左手紧搂两只小猴,右手猛地捂上自己的双眼…… 猎手们同时一怔,搭在板机上的食指,再也勾不下去。猎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大家呆一阵,默默收起枪,默默往回走。谁也不说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 1.判断对本文故事情节概括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泊打“×”。 (1)开端:正当猎手们为没吃上猴肉而遗憾时,一只母猴带着小猴觅食来了。() (2)发展:猎人们追杀母猴。() (3)高潮:母猴逃到江边走投无路,两只小猴绝望地等死。() (4)结局:猎人们被母猴的行为深深震动,不忍枪杀母猴,默默地回家了。() 2.小说在第三、四、五自然段中多次描写江水,属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1)属描写 2)其作用是 3.小说对母猴采用了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其中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4.为什么猎手们“搭在板机上的食指,再也勾不下去”?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本文以小小青葱(或:小葱、青葱、小青葱、葱)为线索,叙述了一个辍学女生(或:小姑娘、小妹妹)边卖菜(或:卖葱)边自学故事(限18字以内) 2、本文从多方面对小姑娘进行细致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怎样的品质?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明确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 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小说知识我来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的小说知识并积极发言 学生活动:回顾有关的小说知识并积极发言 第二板块:中考小说考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中考小说考查要点: 一、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人物的塑造:①依托于情节;②正面描写;③侧面烘托;④细节描写。 3.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能力点: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2、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4、体会、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5、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6、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说说言外之意等) 7、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特别是文体特色分析 学生活动:了解中考小说考查要点 第三板块:小说阅读我注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明确阅读要领。 1、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如何阅读小说,教案 2、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第四板块:中考实例我研究:父亲的游戏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个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编织袋的轮廓。 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它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7岁的儿子。 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的。儿子说。 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见它的里面。 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看得出来他在某个建筑队打工。 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很清楚。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 儿子使劲儿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的撇了撇嘴。如果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 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 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突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编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种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 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 男人尴尬的笑。他说,我和儿子做游戏呢。 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 男人慌忙朝他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急切的眼神。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说,走,我们去等火车吧! 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 儿子说,不是很清楚。 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大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我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的并不准确。 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的说。 这就对了。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我们多聪明,我们骗那个没穿白大褂的大夫说我们在做游戏,他竟信了,。他竟没收我们的钱。 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放光。 回去,你娘问你,你陪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 去看过了。儿子说。 在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 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我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了儿子的小指。告诉你娘,我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我去医院。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阴影,我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 男人笑了笑。他使劲儿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 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赚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是挂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 男人走得有些急。他轻轻地咳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他紧张地回头,却想起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3、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4、请你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的同学,将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推荐的一个理由写在下面,并作具体阐述。 课堂练习: (一)大年初一没下雪 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 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安静了下来。满满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色的泡沫饭盒……几个清扫工没精打采地挥舞着扫把。 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书,不久就开车了。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一个小女孩,手拿车票仔细对看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都行。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那个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很像个农民,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只是他的手不是又粗又大,他有一双纤细的手。那个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谈不上好看,只是那双黑眼睛就像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 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像说:“打搅了!”这一路肯定无聊透了,你别想着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伴在火车上玩牌了,我继续看我的报纸。 晚上,餐车送了一次面条,黏糊糊的,看着都没胃口。 我拿出上车前买的江南酱鸭,还有一包面包,要了一瓶啤酒,准备凑合着吃一顿年夜饭。我请对面的一起吃,男人忙摆着手说:“不吃,不吃。” 我看见那个女孩看着面包,咽了一下口水。 我递过去一块面包,又撕了一只鸭翅,笑着说:“吃吧,都过年了,客气啥!” 我又拿出花生米、凤爪几样下酒菜,索性大家喝个痛快。 我边吃边问:“你们回家过年?” “嗯……不,小孩子没坐过火车,带她坐火车。” “哦。”我嘴里应着,心里想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农民。 没怎么说话,饭很快吃完了,酒也喝光了。男人收拾桌上碎骨。小女孩突然问我:“叔叔,你看见过雪吗?” “见过,白的,有的人说像糖,有的人说像盐……” “您给我说说吧,说说吧。” 话说着。我想去洗手间。 路过洗手间旁的过道,我看见那个男人抱着头,蹲在地上。 哭泣。我听到压抑的哭泣声。 在男人断断续续的哭泣中,我听到那女孩的故事。她的母亲在她4岁时去世了,9岁时她得了白血病,到今天已经拖了4年,医生说今年可能是她的最后一个春节了。爸爸问她想要啥,她说只想看看雪。生长在广东偏僻的山区,她从来没见过雪。她生病前读的最后一篇课文是《济南的冬天》,在她脑海中不断地想象着真正的冬天的模样。她想翻过家乡的这座大山,看看北方下雪是什么模样。 这个一贫如洗的父亲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她一起坐火车准备看雪。坐着这趟车去,坐着当晚回程的车回,再没有多余的钱去住旅店,在车上吃饭了。临走前,他收听了天气预报,说杭州今夜又一场大雪。 我无法想象在这样一张灰黄的脸庞下有这样一颗细腻的心。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 到站了,杭州很冷,风很大,却没有雪。 我拿了300块钱给他,他死活不要。我留了一堆食品给他们。 他们送我上了杭州回新安江的中巴,在车旁拼命摇着手。 在回乡的时候,最怕碰上风雪天,而我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一天无雪。 一夜无雪。 初三晚上,一家人坐在火炉旁吃火锅。 我突然说了声:“下雪了。” 家人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是下雪了吗?” 我没做声,径直走向窗边,拉开窗帘—— 雪像细小的雨丝一样轻轻地落下,细细的、轻微的,像很薄的玻璃破碎时发出极小的声音……渐渐地,变成大片大片地雪花,顷刻间给大地掩了一层被子,被子下熟睡着一个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那些雪花轻手轻脚的样子,就像怕惊醒这人世间的一切…… 文章标题“大年初一没下雪”有什么含义? 2、文中插入了一段“男人哭诉”的情节,这段插叙有什么作用? 3、“我”对父女俩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4、如果结尾改为“下车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和本文的结尾比较,哪一个好些?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思考并完成文后练习题 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那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子,穿一身红底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什么时候起,这小集市里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她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导学案 一、明确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 二、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1、把握小说的情节 2、分析小说的环境 3、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4、解读小说的主题与标题 5、赏析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6、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 (一)出示历年考题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新课标全国II卷、江西卷、湖北卷、浙江卷,2013年高考山东卷、重庆卷、新课标全国I卷、新课标全国II卷、湖南卷,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江西卷、江苏卷, (二)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或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或XXX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如何阅读小说,教案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 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四、讨论、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归纳方法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比如;××是一位怎么样(一般为形容词)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工人,农民,诗人等 2.请概括出××的主要性格特点 答题方法: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举出实例 (四)误区 1、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 2、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 3、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五、课堂练习反馈 六、总结(学生自我小结与教师总结) 七、布置作 活着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有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 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 2、掌握小说考查的题型及解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高考回顾 在2011年高考中,16套题中有七八套考到了小说阅读。山东《审丑》、江苏《这是你的战争》、浙江《第九车厢》、安徽《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四川《锈损了的铁铃铛》、辽宁《怪人》等。 湖南省高考暂时没有考过小说阅读。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概念 运用叙述、描写及各种艺术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三、小说阅读考查的题型 (一)环境型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渲染或营造某种气氛,奠定作品的某种基调; C.衬托人物的某种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衬托(铺垫)。 E、反映民族风情,地域风光 F、烘托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 G、深化小说主题 2、社会环境 (二)人物型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两种题型: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之口来描述主要人物。如: 2人物形象的特点 A总体概括人物的特点 B具体分析 C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等 (三)情节型 1、情节的组成: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2、情节类试题题型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概括类: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注: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 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3、情节的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上海07春季高考〈父爱无价〉:父亲以子为傲-----父亲听到儿子死讯----父亲决定拍卖儿子的肖像画-----没人愿买------可得到全部珍品。这样安排,既有戏剧性,又体现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法家》。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有关专业术语: 巧设悬念巧合伏笔照应首尾呼应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曲折跌宕 4、情节的作用指向情节: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 指向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指向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组织语言作答: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四)主题型 1、什么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2、概括方法: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歌颂赞扬了„„精神,讽刺批判了„„社会现象,控诉了„„制度的罪恶),揭示了„„人生道理(对„„现象进行了反思,表达了„„感情,寄予了„„希望,呼吁人们„„) 3、如何挖掘小说的主题 要从人物、情节、典型环境、社会背景,创作意图等角度分析,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四、例题精讲(请老师结合以上的题型讲解)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渲染气氛。 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对民族的挚爱之情。 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答: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对民族的挚爱之情,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2、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第一题实际上包括了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与朱丹有关的事就不要),三是语句要简明。 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其一,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答案: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3.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伫立纪念碑前——————————终被乐团录取。 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源——题干中已概括的故事情节,二是故事情节的对象是朱丹(与大师有关的事就不要)。 答案:“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如果要求把小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概括出来,就只要把第一和第二题的答案加在一起就行了;倘若要具体指出故事情节的四个部分,其方法大致相同——先概括比较后正式确认,这里就不再具体阐述。 关于情节方法归纳: A、把握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B、学会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4.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如何阅读小说,教案 评价一个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身份:是两位参加决赛的有出色音乐才华的选手之一 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间接描写 场面2:提出换曲的要求大师的神情 场面4:大师的高度称赞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 ③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12月13日 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5.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分析:“小心谨慎地”——木笛—— 答案:通过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6.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外貌描写 方法: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结合“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思考。 答案: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小结:我们不但要知道鉴赏人物形象时要从这四点方面去回答,也要知道在写四点有关情节时意在鉴赏人物形象. 7.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小说阅读专题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 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即出)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 (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 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何阅读小说,教案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四、小结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结构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内容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五、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高考命题分析 在2009年6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试题的重点。2010年6套也是如此,2011年7套更是如此。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20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见) 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②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2008宁夏、海南,欧?亨利《二十年以后》)() 答案: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 ③企图逃避法律。(1点2分) 再如: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2009辽宁卷《遗璞》)() 答案: 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 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 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1点2分) 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一)、【常见题型】 小说阅读之表达技巧教案 方法2.掌握表达技巧题的解题 (2010·山东卷·)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鉴赏小说语言表达特色题目,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手法的运用 (1)修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2)表达方式的运用。叙述、议论、描写(多角度描写、色彩方面、动静方面、点面结合、细描和白描等)。 4.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品析小说表达技巧题同散文“鉴赏表达特色”题做起来没有多少区别,同样包含了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即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不过,它还有自身特点: 1.一定要注意文章对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等,更要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技巧及环境衬托作用,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 2.小说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分析时要注意视野的广阔。但重点应放在情节、环境、细节、人物、表现手法上。 3.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小说四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这样全盘考虑,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小说语言鉴赏常见题型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从如下几方面作答:(1)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读者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2)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了人物性格;(3)语言简洁、传神;(4)语言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典雅庄重,或含蓄凝练等。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口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1.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2.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 ②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意趣横生。这个细节描写体现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 时应侧重人物独特性格的分析。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参考答案 才子赵树理 1.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