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溧阳市中学 洪湖
教学目标
1、 明确分论点的作用,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 把握分论点的确立技巧
教学重点
如何有效而明确的确立分论点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呢?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是分析说理,首先就要解决好说理的角度和说理的层次问题;而分论点的切割和建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如果能够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再对各个分论点进行有层次的分析论述,那么困扰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分析难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从论证结构入手,就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分论点的技巧问题,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 分析探讨
1、 看一可以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再对各个分论点进行有层次的分析论述)
A、 请学生起来评点
B、 老师总结,要求提分论点
C、 学生再列分论点
3、 分析论点确立技巧
A、 展示学生修改情况,总结分论点类型
并列
对照
层进
综合
B、 把学生的论点分类,然后穿插,论点确立技巧
C、 老师总结
对比式
正 播种如何
反 不播种如何
层进式
播种希望是奋斗的起点
播种希望是奋斗的动力
播种希望是奋斗的目标
并列式
播种希望才能够有耐心
播种希望才能坚忍
播种希望才能有自信
①、并列式
先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谈骨气》(吴晗作),“谈骨气”是一个论题型的标题,可谈的东西很多,但作者从孟子的名言入手,认为只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者中之一的就是“大丈夫”,就是有骨气的人,而这类人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因此作者把“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定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把它切割成三个分论点,来有力地支撑这个中心论点,请看图示:
分论点①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宁死不屈,拒绝高官厚禄
分论点② 贫贱不能移:古代一贫者宁可饿死,不受嗟来之食
分论点③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面对国民党手枪,拍案而起
为了有力地论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经济利益、人格尊严、个人安危三个方面入手,并举出典型的事例,使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建立并列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论述观点,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充分,避免了论述片面、空泛的不足。
抓住今天
A.抓住今天,就是抓住了时间。 B.抓住今天,就是抓住了希望。
C.抓住今天,就是抓住了成功。
②、对照式
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的观点和做法都有与之对立的观点和做法存在。写作议论文时,如果能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和做法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建立对照式的分论点,必定能更好地彰显正确观点的可信,暴露错误观点的荒谬。请看例子:文题——《知耻应后勇》
分论点① 知耻不后勇,必定自甘堕落,遗恨千古。
↓
对照
↑
分论点② 知耻而后勇,化耻辱为上进的动力,也有成功的一天。
要把“知耻应后勇”的理由论述充分,把中心论点切割成两个对立的分论点,在对照中显现“知耻而后勇”的重要,“知耻不后勇”的恶果,中心论点自然可以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建立对照式分论点的好处在于能使观点、做法的利弊善恶对比更加鲜明直观,论述更有力量,说理的穿透性更强。
③、层进式
人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是有一定的层次规律的,事物和问题的本身也并非平板一块,有着自身的种种逻辑关系,因此,写作议论文时常常要求我们不断延伸拓展,逐层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宜建立层进式的分论点。这种层进既可以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可表现在思想内容上。
例:文题——《谈惜时》
分论点① 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思想认识)…
是什么
分论点② 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作用) …
为什么
分论点③ 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做法) …
怎么做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这一中心论点,其实包含着三层含义:(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做。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认清其意义和作用,才会把“惜时”化为自觉的行动。建立这样的层进式的分论点,能使说理透彻,逻辑思路清晰。
再看一个例子:《说节俭》,可以先确立一个中心论点,教育广大青年勿忘节俭精神。这是针对当今青年学生生活奢侈浪费的现象有感而发的,因此,论述时把“对青年学生的劝导”放在最后,也就是最应强调突出的一层,前面再设置两层作为铺垫,于是又可切割成在内容上逐层深入的三个层进式的分论点:
分论点① 节俭是古圣今贤提倡的美德
分论点② 当今社会仍需提倡节俭
分论点③ 我们青年学生尤其应该提倡节俭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属于结构上的层进式分层论证,一个属于内容上的层进式分层论证。运用层进式论证方法能使文章分析层次清楚,更好地显示分析论证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4、 再看一
《习惯》(上海市高考试题),
这也是一个论题型标题,先确定一个中心论点。由于习惯有好坏之分,于是论点也应包含两方面:我们应培养良好习惯,杜绝恶习。仔细审题,该中心论点的论述侧重点应是多方面的:
层进式
“为什么要这样做”
“怎样才能做到这样”,也就是说文章总体上应是层进式结构;
并列式或对照式
“好习惯”
“坏习惯”两方面的阐述,因而在每一部分内部又要有并列式或对照式结构,根据分析,可切割成以下分论点:
分论点① 良好的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
对照 为什么
分论点② 恶习将对你遗害无穷
分论点③ 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
并列 怎么做
分论点④ 克服恶习要有坚强的意志
综合式分论点的建立,能把复杂的问题论述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能体现高度的论辩技巧,为许多成功的习作所采用。
请用下列话题自我训练:
五、课后作业提炼下列论点。
(1)我们应该学会去欣赏
A.欣赏别人可以给人鼓励
B.欣赏自己可以增添自信
C.欣赏大自然能愉悦心灵
D.欣赏艺术可以增添情趣
(学会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一味的赞美和夸奖不是欣赏-----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2)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
A.继承优良的传统,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
B.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创新不是对传统的扬弃
C.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3)理解万岁
A.什么是理解。(理解是一种宽容----理解不是单纯的原谅和一味的放纵)
B.为什么需要理解(理解能使家庭更加和睦,友谊更加牢固)
C.怎样理解。(理解的基础是尊重----理解需要沟通,理解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理解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4)人生的奋斗没有终点
终点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
起点之美在于充满希望和未知,终点之美在于满载收获与回忆
人生的每一刻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到达终点要经过艰苦的跋涉
无论希望与否,终点总会到来
终点也可能就是原来的起点
应该使终点成为最辉煌的一刻
一 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 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 教学重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 教学方法 自读和探究结合法 引导教学法
七 教学用具 多媒体或白板
八 教学课时 一 课 时
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 --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 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 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A 蜀之鄙____ 有二僧。 B 其___一贫 其一富。
C 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 D 子何恃___而往
E 西蜀之去____南海 F 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 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 B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 )
C 蜀之鄙有二僧 ( ) D 吾欲之南海 ( )
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 F 学之,则难者亦易也 ( )
G 西蜀之去南海 ( ) H 人之立志 ( )
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 赏析课文
1)文言句式赏析
A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深刻阐明了“事在人为”的 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现两处,都是富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问句式,是质疑穷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陈述自己条件优越尚且不成之后说的,充满了不屑和轻视。
C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这是文章的结句,是一个反问句句式。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说明,我们立志求学的人,应该胜过“蜀鄙之僧”,树立志向,大胆实践,并持之以恒。
2)写法探讨
作者为了证明“为学”的观点,没有举学习的事例,,而是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
①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例,更具有一般性和说服力。②举典型事例来论证,有“事实胜于雄辩”之效。③从原标题“示”字中,可以看出是要暗示子侄们,希望他们从事例中悟出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同时,又紧扣标题。
3)文中“僧朝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从全文来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简洁概括。
立志求学,大胆实践,事在人为。
(六) 拓展阅读一(课内)------勤学小故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为汉元帝时丞相,封安乐侯,东海郡承县人。
逮:及 到 大姓:大户人家 有钱人家 愿:希望 映:映照 照耀 偿:报酬 怪:以……为怪
①解释划线词语
A 邻居有烛而不逮( ) B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C 资给以书 ( ) D 遂成大学 ( )
②翻译句子
A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匡衡于是凿穿墙壁引出烛光,把书映照着烛光来阅读。
B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匡衡于是给大户人家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③ 从上面短文中可归结出成语_______,如今一般用来形容________
你还能举出几个勤学的成语典故呢?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韦编三绝 断齑划粥 牛角挂书
(七) 拓展阅读二(课外)
初一我们学过《孙权劝学》,吴下阿蒙因就学而让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结合《为学》,不难看出“立志求学”的重要性。这里我们再读两《为学》 《劝学诗》二首
2)搜集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制成卡片,相互交流。
附录:(勤学的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增广贤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 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汉书●枚乘传》 谭义专
中考议论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4课时)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点: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议论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驳论中的归属论证等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一、走向预测
1、课外材料为主
2、人文内涵丰富
课外命题材料,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2002年《吃苦是一种资本》(南京市)《宽容是美德》(河南省)《读书·养气·写作》(上海市)等。这些材料可以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3、考查整体把握
《大纲》明确指出“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课标》也说“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不应在阅读题中考语法、修辞、作家作品常识和文体知识,而应注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以片段文字作命题材料的将更少见,趋向以整篇文章来教师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课标》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这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题型分析
1、客观题减少。
选择、判断、填空和答案固定的简答题等客观题将进一步减速少。选择题甚至可能在议论文题中消失。对议论文知识如论据类型、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方式等单纯辨识的题目,比例也会降低。
2、主观题主导。
《课标》指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对文章内容要点即作者观点、法、进行筛选、提取、概括、探究,这类主观性试题将是议论文题的主导。
3、开放题增加。
《大纲》要“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法或疑问”。《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答案不惟一、鼓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如上海市2000年,《读书·养气·写作》最后一题:第4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要点:
1、课外阅读的篇名(书名)2、从中的得益3、表达完整。(三个要点各1分,如以课文为例,不给分)至于读的是什么书,从中得到什么益、吸收了什么,则不求一致。这一类开放性试题,会有所增加。
三、复习重点
初中生外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难全面、深刻。《课标》只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也没有涉及论点、论据、论证等文体术语。复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不是死记这些术语的定义,再到议论文中去“对号入座”,而应注意下面几点;
1、区分观点、材料。
议论文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主张和看法,也要摆出证明、支撑自己主张和看法的材料。《课标》要求“区分观点与材料”,就是要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样的中心句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这项要求的关键词是“区分”,即区分论点、论据,不要把论据误认为论点,也不要把分论点误认为论点。应该说这是阅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
2、发现内容联系
文章中引用的道理,列举的事实、数据、图表等,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课标》要求“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是“发现”。如《谈骨气》的论点是“中国人有骨气”,并引用孟子的话说明骨气的三项内涵,文天祥、齐人、闻一多三个事例分别对应三句话,因此顺序不能调换。这项要求意在让学生理解议论文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有效的复习方法是练习列文章结构提纲。
3、自主思考、判断。
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全面,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理由是否正当、充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都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如19世纪30年代有些人宣扬“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就不符合事实,鲁迅先生据理批驳:“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近年中考试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哈尔滨市《智者无言》最后一题:“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有创见或见解精辟,表述清晰流畅”,就能得满分。
4、组织表述语言。
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内部语言,还要转化成外部语言,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卷面文字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压缩语句,先把要说的意思都说出来,或写下来,再看哪些字、词可有可无,删去也不影响意,要尽量删去。多做这类练习,才能使表述语言干净、利落。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难点,了解考什么,怎样考,复习方法得当,就会化难为易。
学法一点通
阅读理解切忌急于求成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初中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有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的空间。
二、思,且深思。
只有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的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疱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议论文阅读训练与指导
(一)
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则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当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妇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实现呢?因此,历史老人告诉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衣服、什物、头衔等是人的外在现象,这些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的价值内涵,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实际行动,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古代哲人孟子曾说:一个人身处富贵温柔之乡,不能丧失志向;身处贫贱困苦之地,不能改变人格;身处强暴威胁之时,不能丢掉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北宋名臣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宏大志愿,就有了充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之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摘自《人的价值》。作者:张岂之)
[命题意图]
阅读材料对学生正确认识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根据阅读材料设计的第1、2题,旨在考查对阅读材料理解的同时,完成与教材中学过的课文的对接,引导考生要重视对课本的学习;第3、4题考查议论文中论据的运用,也考查阅读积累;第5、6题考查论证方法的把握与理解;第7题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及多角度分析阅读的能力;第8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理解运用。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孟子的话,孟子的原话是:
2、课文《谈骨气》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以上文段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
3、用一位名人的话或诗句补在第二段引用的范仲淹的名言之后,所引用名人名言(或诗句)要与范仲淹的名言在文中的作用一致。
答:也曾这样说:“。”
4、如果用“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许多人人可以做却未必人人去做的好事”替代第一段中关于居里夫妇探索科学奥秘的事例,行不行?为什么?谈出一点理由来。
5、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其中对比论证的运用颇具特色,试举一例说明。
答;
6、如果把第一段中画曲线的句子作一点改动,使其成为比喻论证,该怎么改?
答;。
7、有不少科学工作者的“心灵”和“精神领域”都很高尚,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也非常勤奋,但终其一生,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在其研究的科学领域有所突破与建树,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该如何评价?用50字左右的篇幅,谈谈你的看法。
答;。
8、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是不能去掉的,请你谈谈理由。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当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妇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实现呢?
答:。
(二)
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一部科学史证明一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的考察,。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诺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他们俩攀上屋顶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其实,又何止自然科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马克思主义便是在探索中诞生、在探索中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社会科学的成果一开始便要直接和社会见面,产生广泛的现实影响,作为探索者,自应抱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有勇气,又要掌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则应积极为探索者创造条件,激励和振奋探索精神,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探索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充满信心的标志。(摘自《“挑战者”号追思》,略有改动。作者:郝铭鉴)
[命题意图]
阅读议论文,要落实文体特点。以上文段适宜于中考考生阅读,因为文体特点比较明显,与《大纲》及新课标的精神吻合。第1题考查关于论点的知识;第2题在考查论据运用的同时也考查课内外知识的积累;第3题检测对论证方法的理解;第4题检测对文章中句子的解读,既有意义内容上的理解,也有其作用上的理解;第5题考查概括段意与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第6题属常规试题,考查对文章布局与结构的理解;第7题考查积累与运用能力。
[阅读训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在文章第一段的空缺处用一句简洁的话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
3、本文共两段,从论证方法的运用上说,第一段主要以为主;第二段主要以为主。
4、第二段中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话,其作用是其作用是。
5、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应当填入的一句话是
6、本文采用的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总分”结构,试作具体分析。
①总:从开头至“”。
②分:先在段从角度论述中心论点;再在第段从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7、写出一句关于探索或创新的名言警句。
答:
(三)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邀他去当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若能当上犹太国的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自是荣幸之至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
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才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商。第一次他从事打字机的投资,因受人欺骗,赔进去19万美元;第二次办出版公司,因为是外行不懂经营,又赔了近10万美元。不仅自己多年用心血换来的稿费赔了个精光,还欠了一屁股债。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上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终于,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建立了辉煌的业绩。
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艰难甚至可怕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因此,对一技之长保持兴趣相当重要,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但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选择职业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需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重要的是,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长处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把自己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摘自《天天读写》。作者:徐继发)
[命题意图]
议论文可以有不同的样式。选择这一文段作为阅读材料,旨在引导考生理解议论文样式的多样性。依据阅读材料设计的训练题,主要考查对议论文文体知识的掌握程度,如第1、2、3、4题。第5题检测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同时考查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第5、6题均属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其创新意识。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一、二段用两个论据,旨在引出本文的论点。
2、如果要把本文的结构调整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形式,应当怎样改动?
3、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中的两种①②
4、补全下列句子,作为本文的补充论据。
①如果让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去写小说,。
②假如让篮球运动员姚明去跳芭蕾,。
5、有人喜欢经营自己的长处,有人却总是在弥补着自己的短处,你如何看待?用50字左右的篇幅谈一谈。答:。
6、如果用文章第二段的事例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行不行?为什么?
答:。
7、说出你所知道的爱因斯坦的最重要的一项科学贡献和马克·吐温的一部作品名。
答:①爱因斯坦:
②马克·吐温:。
(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胡锦涛
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定向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结合实例阅读议论文语段,学会答题方法及技巧。
二、自学指导
1、细读文本(发放议论文材料)。
2、讨论交流完成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把握文章的论点应先提哪两个问题?然后怎样寻找?
(1)、
(2)、寻找方法:
4、论证方法有哪几种?
5、分析论证过程应分那几个步骤?
6、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形式是?
三、自学督察
1、学生结合材料完成预习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2、师生合作交流,解决作业存在的疑问。
四、导学质疑
阅读思考,完成文后的阅读题。
读文章之前应先做什么?读完文章应立即自问那两个问题?
将兴趣进行到底
2010年,台湾魔术大家刘谦亮技央视春晚,再度倾倒了全国的电视观众,
掀起一阵魔术热。7岁那年超市的一次偶遇,让刘谦对魔术产生了兴趣,魔术的神奇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着了迷,日思夜想,反复琢磨,“魔技”不断提高。12岁那年,刘谦获“台湾儿童魔术大赛”一等奖。从此,他领悟到“只要努力做一件事情,就会有回报”。终于,在兴趣的引领下,执著的刘谦,年纪轻轻就成了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魔术师之一。
兴趣是刘谦的成功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刘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引导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力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
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我们的教师、家长是深谙此理的。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激起孩子的学习
兴趣。可是,在现实中,人们的着眼点却只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上,把“兴趣”当成引起孩子有意注意的手段。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说,兴趣不仅是一种有意注意,更是一种探究事物奥秘、催人奋进的力量。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的强烈需求。如果只看到兴趣的“外在吸引”,而忽视了其“内在需求”,那只能使孩子的兴趣浅尝辄止,不能持久,也无助于敦促孩子的学习与进步,更无法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兴趣不是孩子学习的入场券,而是承载孩子事业远行的飞船。在孩子的成长
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挖掘孩子兴趣的内在需求,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就要找准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孩
子兴趣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帮他们点燃兴趣之火。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逼趣”。为了考试加分,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学奥数,学舞蹈„„把兴趣强加给孩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二是“杀趣”。比如,无论孩子对足球多么热爱,也不论孩子有没有足球天才,只要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一律统统封杀,不允许孩子涉“足”。这种做法很可能就把中国的“马拉多纳”扼
杀在了摇篮之中。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英国人塞缪尔•
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教育的要义就是要探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让兴趣引领孩子前行,让兴趣引领孩子成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兴趣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
入场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2分)
答:
(4).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0字左右)(4分)
2、展示答题,并说明答题思路。
3、学生质疑,提出阅读存在的困惑。
五、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中考议论文阅读范例,合作完成文后题目。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梁晓声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
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家宝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文章有改动)
(1)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什么?(4分)
答:
(2)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第2段中说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4)文章第6段列举三位名人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4分)
答:
2、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教师提示要联系中考考点)
3、学生展示探究结果,交流阅读答题技巧。
4、教师总结
六、自主测评(下一节预习作业)议论文阅读训练
(一)低碳与城市生活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典范,市民摒弃汽车,习惯用自行车或地铁等环保方式出行。哥本哈根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l0%的发电量。
③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住宅区供暖空调利用海水和地下水能量,市内交通重点在于推广使用自行车,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便利出行。马尔默已成为世界上不多的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④加拿大温哥华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连垃圾压实机都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温哥华限制建私人停车场,且停车库与住宅分开销售,以此鼓励居民多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
⑤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⑥与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并且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⑦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汽车的燃油只有13%用于牵引,另外87%被发动机本身、等红绿灯或者塞车所损耗。同样,选择交通工具也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更有利于减排。
⑧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三分之一,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工作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和少开灯,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而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不要太高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减少建筑用能。
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选文②③④段运用的观点。(2分)
3.选文第⑥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开放型试题》教学设计
平海中学*伟
复习内容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系列之开放型试题。
学情分析
我校初三年级7个班级中做过两篇议论文课前检测题——《不设防》(2014年广东大纲样题)和《读书与境遇》(2014年广东),其中两道选择题平均分第一篇为2.1和1.9,第二篇为2.2和1.8分。而开放型试题得分情况则不容乐观,《不设防》的开放型试题较为简单,然而能够拿到满分4分的仅约为22%;《读书与境遇》的开放型试题难度相对大一些,拿到满分的不足17%,大部分同学只拿到2分。
开放型试题需要将文中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很多同学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失分;此外学生在答题时在规范表达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答题没条理、语言不简洁、表达不完整等。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要点。
2.提高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规范答题的语言。
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开放型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按“审清题干”、“找准区域”、“抓齐要点”、“规范作答”等步骤,对《不设防》一文的开放型试题进行答题指导;其次,进行迁移练习,小组讨论,互相评改答案,进一步提高能力提升试题的答题技能;最后,布置作业,强化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课前小测试题,老师分析学生答题情况。
不设防王蒙(10分)
①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②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
③不设防的核心:一是光明磊落,二是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④有人要我题字。我最喜欢题的乃是“大道无术”四字。鬼机灵毕竟是小机灵。小手段只能收效于一时。小团体只能鼓噪一阵。只有大道,客观规律之道,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设防,只是小术,叫做雕虫
小技,靠小术占小利,最终贻笑大方。设防就要装腔做势,言行不一,当场出丑,露出尾巴,徒留笑柄。设防就要戴上假面,拒真正的友人于千里之外,终于不伦不类,孤家寡人。
⑤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乃至敢于自嘲,意味着清醒更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活泼更意味着真诚。缺点就缺点,弱点就弱点,不想唬人,不想骗人,亲切待人,因诚得诚。不为自己的形象而操心,不为别人的风言风语而气怒,不动不动就拉出自己来,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吹自擂,自哀自叹,自急自闹,都是一无所长毫无自信的结果,都实在让人笑话。
⑥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亲切和坦荡,千千万万读者和友人的了解与支持,上下左右内外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比马奇诺防线更加攻不破的防线吗?
⑦之所以不设防,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没有时间。比起为个人设防来说,我们有更多得多、更有意义得多的事情要去做。把事情做好,这也是更好的防御和进攻——对于那些专门干扰别人做事的人。
⑧因为不设防是不是也有吃亏的时候,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乱抓辫子乱扣帽子的时候呢?
⑨当然有。然而,从长远来说,得大于失,虽失犹得,不设防仍然是我的始终不悔的信条。
(选自《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有删改)
1.下面不属于作者提出的“不设防”理由的一项是(C)(3分)
A.无害人之心,就不必要设防。
B.不设防反而赢得支持,是最好的保护。
C.与其被动设防,还不如主动进攻。
D.从长远来看,得大于失,虽失犹得。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本文既讲道理又摆事实,论证有力。
B.第②段运用了设问、反问、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
C.第④段中“大道无术”的意思是做人要光明磊落。
D.第⑤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的观点。
3.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4分)
答案示例一:我赞同不设防。作者倡导的不设防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追求。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答案示例二:我主张还是要适当设防。因为社会生活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设防,可能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老师简要介绍班级开放型试题得分情况。
教学活动一:结合选文,理解定向
让学生熟悉议论文开放型试题的常见题型,掌握其答题技巧。
熟悉考纲要求,认识开放型试题的常见题型,总结归纳出答题技巧。
1.考纲要求:“联系实际,对议论文中的观点作出判断。”(请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联系实际,作出判断)
2.出示一组试题,探究发现开放型试题的特点和命题常见的题型。
试题一:【2008年·广东】(《信仰之光》周国平)
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4分)
参考答案:有真诚的态度,是确立信仰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对信仰有了真诚的态度,真正认真对待信仰问题,诚实审视心中追求的信仰,才会孜孜不倦去寻求信仰,才会找到真正的信仰,并且才能逐步明晰自己信仰的思想形态。
试题二:【2010年·广东】(《三思而行》季羡林)
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4分)
参考答案:(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
(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试题三:【2013年·广东】(《怎样让幸福来敲门》石雅彬)
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4分)
参考答案: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2分)
试题四:【2012年·广东深圳】(《中国人的“忍”》
“忍”是一柄双刃剑。请具体谈谈现实生活中你该如何把握“忍”的“度”(3分)
参考答案:对伤到自己的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就忍下来,不必斤斤计较;对必须付出的磨难代价,如学习的艰辛,锻炼的艰苦,都要忍受下来。但是,对于坏人坏事,对于有损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思想行为,我们要敢于大声说“不”,并且该出手时就出手。
试题五:【2013年·广东湛江】(《历史像条棉被》商志强)
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文章观点,评析曹操这个历史人物。(6分)
若出其里”的诗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赢了袁绍;曹操借“鸡肋”事件杀了杨修;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是真君子,与曹操是两路人,却因“宁死不肯归附”曹操而最终为曹操所杀。
参考答案:历史需要尊重,(1分)要客观、全面、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1分)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曹操宽广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官渡之战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1分)杨修之死和陈宫之死表现了曹操的奸诈,心狠手辣。(1分)曹操作为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把他归为好人坏人,(1分)他只是某个阶段的历史人物而已,他的得失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对做人有更多的借鉴和警示。(1分)(说明:观点2分,结合曹操正反事例分析2分,总结概括2分。)
明确:
(1)试题特点:要求准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文中的有关观点。
(2)常见题型有:针对文章观点进行论述评价或结合文段(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验感悟。
3.归纳出答题技巧。
解题时需结合文章来谈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这类题可以自由作答,但也有一些原则:①紧扣问题。如果答案脱离了题目的具体要求,即使再完美也不能算正确。②注意联系实际,举出事例,语言简明。观点突出,要有一定的理由和根据。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分寸,内容积极。若实在没有什么新的体会、观点,可以把作者的体会、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一遍,当作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二:你答我评,查缺补漏
给同学答案评分,并说明理由。通过对他人答案的判断,明确答案中的优缺点以及错误产生的原因,运用和巩固刚才掌握的答题技巧。
1.投影仪展示同学的答案,请每位同学评分,并简要写出评分理由。
2.分组讨论:比较各自的评分,然后形成共识,说明评分理由。或是把小组内的争论提出来供全班讨论。
3.请三四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4.老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总结的答题技巧。
教学活动三:举一反三,强化巩固
独立完成练习,小组互评互改,讨论并推荐最佳答案。在运用中实现能力迁移,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热情。
1.独立完成以下练习。(2013年·广东广州)三种诸葛亮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课时计划
议论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论点,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文章运用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与论证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同目标
三、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2、以《小议“慎独”》为例,进行议论文阅读的指导。自学指导思考题(一)
默读全文,圈点批注。思考: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自学指导思考题(二)
①、文章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②、读6-9段,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论据?请你依次概括出来,
并说说这些论据的作用,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③、阅读文章第9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慎独‟也离不开
自我反省”观点的?
3、实战演练:
4、教师小结:
学写简单议论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多角度选择的事例的特点。
2、学会针对事例加以简要分析议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掌握论证过程中过渡衔接地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针对事例加以分析议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教学难点:
学会针对事例加以议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教学准备:学生积累有关勤奋方面的材料,老师提供有关素材。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进入初二以来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抄作业现象引入,让学生针
对现象谈看法、作分析,得出结论(观点)。问:面对抄作业现象,你的态度(观点)是什么?
二、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确立观点。
三、选择论据。
1、如何让别人信服你的观点呢?摆出依据,说出理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材料)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选这些事例,归纳出选择论据要恰当、充分、多角度。
四、对事例加以简要分析和议论。
解决如何让论据与论点有机联系,形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问题。
教师提问:我们确立了论点,也找到了论据,是不是议论文就写好了呢?
1、以《人的高贵在与灵魂》第2段和《谈骨气》第7段为例,学习作者如何对事例加以分析和论证。(找事实论据,找分析议论的句子)总结方法:形式上:先叙后议;边叙边议(夹叙夹议)
内容上:抓言行明意义,扣论点作评析
2、学生练笔,给选出的事例做恰当的分析议论,从而有力的证明论点。
五、学习论证过程中不同论据间的过渡衔接。
1、以《谈骨气》、《人的高贵在与灵魂》为例,找出过渡衔接的语句。
2、学生动笔,将几个论据衔接成文。
六、交流习作
七、总结:
板书:
引论——本论——结论
开门见山选择材料(选)重申、强化论点
现象事例分析议论(议)发出号召
名言引入过渡衔接(连)提出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