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初二历史教科书前三单元。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初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考试成绩情况 八年级共八个班参加考试,好班:208班及格率62%平均分62.56分;215班及格率57%,平均分56.85分。209——214班为平行班,平均分都在43左右。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 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存在问题: 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选择题题主要考查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练掌握、要有较强的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和前后联系的能力,但只要平时注意历史知识的,都能做出来。③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5、7、8、20、21、22小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试卷共三大题,由以下两种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5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题,共计50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在以后的讲学稿中,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索有福 大通女中 2016年11月6日 八年级历史竞赛总结 十五周星期五迎来了我镇一年一度的八年级各科知识竞赛。那晚,我的心情如天空一样开始下着蒙蒙细雨。 今傍晚,终于等来校长的短信,其中历史第七。是我校所有学科最差的,导致我校总体排名靠后,身为八年级历史学科唯一任教者,我是应该负全部责任的。 在此,我自我分析,作总结: 回顾这学期十五周里,我的历史课上,无论是在哪个班,我都在享受课堂,与学生交流谈心。虽然各课的知识要点我都有要求学生做笔记,并熟读背诵,但检查只停留在笔记和辅导书的填写上。我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在哪里。”。 此外,竞赛前校内几次质检发现了诸多问题,我虽对学生施加压力,但还不够,没让这群受伤的兔崽子竭尽全力去逃脱猎狗的捕杀。他们或许只是尽力而已。教不严,师之过。 此次八年级竞赛,我校未能取得理想成绩。我笔拙,写不出更好的句子来表达全校师生的心情,只能用曾经表达自己心情的句子:“伤痛的心在流泪,破碎的梦难追回!”来形容。 同时,我恳请学校领导把我这学期的绩效工资分配给八年级其他科任老师,让我愧疚之心好受些。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现在才是我们最有所作为的时候,我想带领全级的学生吸取着深刻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让他们勇敢的去迎接明年的下一次的决战。 李绪鑫 2016.12.16晚 第1高三数学教学反思 (1)抓学习节奏。数学的复习备考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方式交替使用。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率的复习与学习,慢腾腾的学习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高三复习备考教学的全过程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2)抓知识形成、重视解题过程的教学。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suibi8.),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解题过程的教学就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3)抓复习资料的处理。复习备考的过程是活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不断变化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复习资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来。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重温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引导,理解所复习内容在高中数学体系及高考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 (4)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开放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暴露了的问题要及时抓,遗留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课堂练习。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20%左右,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6)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解题方法,优化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优化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他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7)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本学年度中我担任了高三(1)班的数学教学和高三(1)班的班主任工作。 总的说来,我是在忙忙碌碌地充实工作中度过这一学期的。我在工作的磨练中逐渐走向成熟。在加强自身政治修养的同时,我更从小事出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作为一名高考把关的数学教师,要全面理解教学大纲,熟悉全部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制定出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纲目,要把握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单元备课要高瞻远瞩;每课时备课要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则付诸实施,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辅导要有针对性;认真批改作业,力求全批全改;辅导与作业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应随时记录在案,积累资料。所以我每天早起晚睡,争分夺秒的抢时间。虽然孩子很小,总是缠着妈妈,但是每天早上七点一刻我准时到校,晚上六点以后我才回家。有时问题的学生多,我就耐心地给他们解答,做到了让学生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可回到家,爱人等我回家的饭总是热了再热,孩子也总是说:妈妈你明天早点回来,妈妈明天接我。对于孩子来说,妈妈能接一次那该有多好,想着女儿看到别的孩子被妈妈接走的羡慕,我总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妈妈明天一定接你。 在教学上我立足于全局,让学生各有所得。适应课改要求,把握高考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到了高三,复习资料多如牛毛,如果陷入题海战术,势必”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特点,对资料作出恰当的、独到的二次加工;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案作出及时的、灵活的调整与改变。也就迫使我实现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的两个创新。 为了适应要求,我努力做到:不急于求成,从课堂教学点点滴滴的改进做起。课改要求我们“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无形中给高三的老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上网,泡图书馆,查阅参考书……真可谓披星戴月,有时为了一道例题,刚躺下,灵感一来又爬起来…… 对学生,我坚持从严要求,讲求复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众所周知,高三数学练习测试几乎每周一次,利用好这些测试机会可以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很多不足,教会他们分析试卷:将存在问题分类,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应及时发现自己在业务上与教学上的空缺与弱点,有的放矢地参加业务进修。区里和市里的进修我都积极参加,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我又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的计算机二学历大专班,并顺利地结业。对于我以后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应用帮助 很大。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更加清楚教师的“一碗水~和一条溪流的辨证关系”。在今年的高考中,一班的数学平均分和及格率均为第一,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八年级历史试题青岛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suibi8.)。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八年级历史试题青岛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4。参考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出题学校:义和镇中心学校出题教师:张国勇) 一、选择题部分: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的选项选出来.每小题选对得2分,选错、不选或选出的答案超过一个均记零分. 1.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这种“变局”开始于()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2.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国无偿捐赠150多年前被抢劫并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当年,这两件文物的流失与下列哪场战争有关()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清朝末年,杨昌浚写了一首关于玉门关的诗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里将春风引到玉门关的大将是()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4.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曾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守土官长”是在签订下列哪个条约之后() A.《马关条约》B.《辛丑条约》C.《南京条约》D.《北京条约》 6.《同治要务》中写道:“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认识并付诸实现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9.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A.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C.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10.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曾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D.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1.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一次“飞跃”。这里的“飞跃”是指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①、②、③处填写最佳答案() 题8表 A.①洋务运动②孙中山③陈独秀B.①五四运动②孙中山③曾国藩C.①五四运动②曾国藩③胡适D.①洋务运动②陈独秀 ③梁启超13.胡适先生1923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创造的“新时代”是() A.君主专制时代B.君主立宪时代C.民主共和时代D.民主科学时代14.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陈洋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绘制了下列表格,你认为此表格的主题是()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八年级历史试题青岛 12.下列表格归纳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四次重大探索。请接提示在题8表的 A.军事工业的兴起B.政治体制的变革C.民主思想的传播D.近代化道路探索 15.“五四”青年节是为弘扬五四爱国精神而设立。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里最能反映其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B.还我青岛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16.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五四运动的爆发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中华民国的成立 17.在中国近代,国共曾有过兄弟般的合作。下列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中能体现这种合作的有() ABCD 18.某校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图片展。下列图片反映的事件中,具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意义是() A.中共一大B.南昌起义C.井冈山会师D.遵义会议 19.“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歌颂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歌谣,该根据地是()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B.闽浙赣革命根据地C.中央革命根据地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0.纪录片《苦难辉煌》这样评价国民革命失败后稍显瘦削的毛泽东:“他却立于高山之巅,放眼未来,在‘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动摇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下列哪一口号对这条崭新道路的开辟起到鼓舞作用?() ABCD 21.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会宁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B.①②④⑦⑥③⑤C.①②④⑥⑦③⑤D.①⑦②④⑥③⑤ 22.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 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①革命英雄主义②革命集体主义③革命乐观主义④个人自由主义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3.诗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下列毛泽东诗句中,与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图3所示地点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金沙水拍云崖暖B、大渡桥横铁索寒 C、更喜岷山千里雪D、三军过后尽开颜 24.“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A、发动武昌起义B.领导南昌起义 C.发动秋收起义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5.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秋收起义②创建中国工农红军③遵义会议④长征的开始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同时也书写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勇于探索的不朽篇章。【感受中国近代化屈辱与抗争历程】 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 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 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1)材料一中,林则徐认为鸦片的主要危害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3)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2分) 材料三: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 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右图。 (4)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是源于哪两个历史事件?(2分)请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 (5)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请问这三条路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3分) (6)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2分)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 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中国历史十五讲》 (7)“学习西方”——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4分) (9)“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2 分)运动中举起了哪两面大旗?(2分) (10)面对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和抗争,说说你的感想。(2分) 山东省青岛市北区2014-201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6个题目。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3.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1.“虎门销烟”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其历史意义在于() A.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B.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八年级历史试题青岛 C.鸦片战争爆发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2.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获取大量赔款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D.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3.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左宗棠 4.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yóu]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内容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说明了() 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 6.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7.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A.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B.都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C.都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D.都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 8.《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B.科举制度C.文化制度D.政治制度 9.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865年,李鸿章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都是兵工厂。其间不仅搬入了外国的枪炮、弹丸、雷管,而且外国的机器也由此而传入中国。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 B.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 1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6个题目。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3.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1.“虎门销烟”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其历史意义在于() A.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B.表明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C.鸦片战争爆发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2.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获取大量赔款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D.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3.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左宗棠 4.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yóu]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内容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说明了() 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 6.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7.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A.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B.都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C.都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D.都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 8.《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B.科举制度C.文化制度D.政治制度 9.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865年,李鸿章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都是兵工厂。其间不仅搬入了外国的枪炮、弹丸、雷管,而且外国的机器也由此而传入中国。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 B.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 C.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10.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伟大构想,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主张也包含了民族复兴的梦想() A.民族、民权、民生B.民族、民生、民主 C.民族、民权、民主D.民权、民生、民主 11.2014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65岁生日。中国海军不断强大,那 么你知道我国开始近代化并建立近代海军实在哪一时期() A.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战争时期C.洋务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12、北京大学校园里有座雕像,雕像主体是两个螺旋状的大写字母D(Democracy)和S(Science)。这是纪念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开展的() A.维新变法运动B.新文化运动 C.五四爱国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13.《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属于沪浙(上海、浙江)红色旅游区的主题是() A.开天辟地,党的创立B.战略转移,转危为安 C.延安精神,革命圣地D.开国大典,国旗飘扬 14.在一次专题学习中,李军同学将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地位概述为: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它是中国
《2016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6八年级历史竞赛总结》
《2015高三数学教学反思》
《2015年八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青岛市北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北区2014-201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北区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