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考作文
导航

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

2021-01

【篇一】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荷花淀》

 

《荷花淀》

教学目标:

 1.理解、学习抗战军民深明大义、舍家卫国、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2.学习、赏析名家通过传神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的本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对话的分析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下面请大家说一说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

如: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

能再说几个吗?最好能残酷点的。  如: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等。

“血肉横飞”“刀光剑影”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描写的确让人惊心动魄,而今天我们要学的孙犁的《荷花淀》,也是描写抗战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大家看过课文了,小说中有没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

2、那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景物。还有人物对话。

小说共四千余字,我统计了一下,有将近一半的小说的人物对话部分分布在故事的哪些情节里?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二、分析小说传神的对话描写:        |

 A、分析小说“夫妻话别”中三处对话描写:

   师:小说写到由于白洋淀抗日形势的变化,小苇庄游击组长水生和同村的几名年轻人参加了地区队,明天就要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去了,大家推选水生回家和家人说一说,尽管水生嫂还是个开明的人,但水生还是担心妻子一下子承受不了,水生吞吞吐吐、想方设法地寻找着最佳的开口时机,但细心、温柔的女人还是觉察到水生今天的反常,经过再三追问,水生终于小声说了句“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于是就引出了下面这段十分精彩的夫妻对话。

(一)、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水生小声说:“明天……”到‘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1、尽管水生小声地告诉了水生嫂“明天我就要到太部队上去了”,但女人还是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这“震动”写出了女人怎样的心情?     震惊、悲痛。

2、为什么?

   因为上战场总会有牺牲,说不定这次夫妻话别就是生死离别,女人是不忍离别。

3、女人有没有把这种强烈的感情发泄出来给水生看?   没有,她克制住了。

4、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吮”字。

5、她是把强烈的感情克制住了,用一个“吮”的动作掩饰过去了,那么她为啥要克制与掩饰?发泄出来好了!

   因为女人懂得丈夫上前线是光荣的,自己不能拖后腿,但确实又不忍心离别。

6、这一“震动”—“吮”,把深爱丈夫、不忍离别又顾及大局,顾及丈夫事业的复杂、缠绵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们很自然会关心水生嫂到底会怎样对待生死攸关、至关重要的大事呢?

(二)、分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1、经过水生一番说,水生嫂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态度——“你走……怎么办?”说起此句,还流传着一段佳话。有家印刷厂把此句中的句号印成了逗号,为此孙犁先生大为光火,说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你说错误在哪里呢?

逗号与句号的区别是什么?  停顿语气的长短。

2、如果是逗号,这个就成了什么复句?

转折复句,重心在后句了,那就是说女人是不开明的,拖她丈夫的后腿了,应该说水生嫂这话是发自内心的,她是理解和支持丈夫的。

3、要是你是水生嫂你也会这样做吗?

   是的,我觉得水生嫂很光荣。

4、看来代代总有英雄出!巾帼不让须眉!既然是不拖后腿,理解、支持丈夫,女人为啥还要说“家里怎么办”?水生嫂说此话时,家里该怎么办,心里想好了没有?

没想好。   不,我说想好了。  (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5、要正确理解一句疑难的语句,要从上下文中寻找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大家在上下文中找找,哪句可帮助大家统一意见。        

我认为是想好了的,因为下文有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其实她要水生明白她已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要担起这副干斤重担。她只要水生理解,她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她是人,她是女人。

6、就这么个简单的句号,一个含蓄的却又明知故问的问句,把一个深爱丈夫却又深明大义、敢挑重担的真实自然又光彩照人的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了。

(三)、分析“嗯”“嗯”“无言地流泪地答应”。

1、水生明天就要去了,水生嫂主动要水生嘱咐她,水生嫂是怎样答应的?

     “嗯”“嗯”。     “无言地流泪地答应”。

2、虽说水生嫂的回答是简而又简,就这么个“嗯嗯”,甚至是无声地回答,但总觉得水生嫂在听水生嘱咐时是心潮起伏、久久难平的。你想她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依依不舍,她呆呆地等着。

3、水生有没有说:“我走了,你要照顾好爹和小华”,他嘱咐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要求水生嫂积极进步。

4、那么最后一句为啥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为什么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如果叫敌人活捉了,对一个弱小的女子会是怎样的境遇。

会受欺辱。会受蹂躏。

5、与之拼命会牺牲这是很明显的,那么水生为什么要妻子选择牺牲也不让妻子受辱?

  要她保持女人的清白。     更重要的是在日本鬼子面前要保持民族尊严。

6、那女人为啥要流泪呢?那是什么眼泪?

是悲伤的眼泪,因为马上要与丈夫离别了。

是激动的感激的眼泪。

7、何以见得?

打是亲,骂是爱。选择牺牲是对她的爱。

8、此时水生嫂有的是对丈夫深深的依恋、无尽的感激、含蓄的表态。反正这些说也说不完的心情都包容在这一字干金的“嗯”里和无言的流泪的回答中了。读后让人回肠荡气,真可谓达到了“一切尽在简言中,—切尽在不言中”的神妙的境界。

B、分析“探夫”前的一段对话:

才过了两天,女人就藕断丝连起来了,她们商量着要去探望丈夫,在这之前有一段十分富有个性的对话,我让大家自己来阅读分析。

1、女人此时共同的心理是什么?      思念丈夫。   

2、比较第一和第五个女人性格的异同,第一与第五个女人的异同在哪里?

都是内心的,秀气的。

   第一个女人可用含蓄来概括。

   第五个女人更有一种害羞的可爱。

3、补全水生嫂的话,省略句的作用是什么?    担心 

叫一男生回答,你觉得那个女同学说得好不好?能对一个已经很出色的答案提出更高的要求,至少追求很高,下工夫总会有收获。

C、分析战后回家路上的对话:

   女人们不巧没碰上她们的丈夫,在回家的途中却碰到了日寇的船,她们急中生智将小船驶进了荷花淀,碰巧又把敌船引进了伏击圈,又十分碰巧在伏击战中碰见了日夜思念的丈夫,她们目睹了丈夫们神速、彻底地消灭日本鬼子的情景,她们感到非常自豪,由于刺激和兴奋,回家的路上她们又说笑起来。

1、这八句精妙灵动,这些对话表现了女人们怎样的愿望?

   不甘落后,积极上进,与男人们并肩作战,成为抗日战士。

2、最后一句大家猜猜是谁的话?

  最后一句到底是谁说的?这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只要说出理由就行。不过我们必须要从文中找出理由来。

  (1)可能是水生嫂说的,因为前面水生曾说:“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

水生真的是在责怪女人们吗?    似责怪,实为疼爱、体贴。

(2)另外有人要求水生嫂成立队伍。倒像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女人说的,她心直口快。水生嫂性格比较内向、含蓄,不会是她说的。

 你们的分析都有道理,难能可贵的是能从上下文中找到有关的语言信息,真正钻入了课文。

 

三、小结:

 1、小说最后一段要不要?为什么?

要,说明女人们由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抗日战士了。

 2、作者在对这群女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刻画的时候,没有作任何肖像描写,甚至后面两段对话描写时也没有介绍哪句话是谁说的,但这简洁朴素的语言,使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真情毕现,呼之欲出。这简直是太神妙了。如果说《红楼梦》《水浒》通过人物的对话把人物写活了,那么我们通过分析体会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孙犁的《荷花淀》通过人物的对话把一群真挚多情、深明大义、积极上进的妇女写活了,这对话就可以口叫“传神”的对话。

四、分析本文优美的景物描写,揭示文章的主题: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培育这些女人的荷花淀该是如诗如画,令人痴迷。齐读2、3段。

1、好一幅静谧、和平、朦胧的人间仙境图,真是太美了。你认为画中最美的一笔是什么? 

   画中的“灵魂”——水生嫂。

2、通过对水生嫂对话的分析,你觉得她的美仅限于此吗?

   她的心灵更美。     ′

3、总结:

白洋淀是那么的美丽富饶,人民的生活是那样的和平幸福,白洋淀的人民深深爱着淀里每一根芦苇,每一支荷花,但无耻、凶残的侵略者要践踏、蹂躏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人民岂能容忍?他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生活,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正因为爱,所以女人们能割舍自己的柔情与幸福,送丈夫上战场;正因为爱,所以她们能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逐渐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抗日战士;也正因为爱,这场残酷又神圣的抗日战争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彻底的胜利。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心中有一个用真情甚至用生命、热血写就的“爱”字。

五、结束:

1、当年此小说发表时,许多大评论家把它当作散文来评价了。你们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⑴没有血腥的描述;⑵有的是清风明月,雾白的苇地,粉红的荷尖及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传神的对话描写。

2、用茅盾先生的话说,《荷花淀》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之后人们送给它一个富有个性意味的名字“诗体小说”,而且因此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名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

3、我们今天学习的仅是小说的一部分,要全面了解孙犁小说的风格,还需大家课后仔细去阅读、分析,我向大家推荐,如果大家有兴趣,可阅读《荷花淀》的姊妹阅读《芦苇荡》及完成同步训练。

 【篇二】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高考专题复习(二十一)标点符号教案(教师中心稿)

高考专题复习(二十一)标点符号教案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有七种,标号有九种。

一、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和语气。按照使用的不同位置,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一句话说完后一个较大的停顿。

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附:逗号与顿号的区别)

二、标号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和专名号。

(附:省略号与破折号的区别)

句号(。)

句号是个重要的点号,使用频率很高。

句号的形式为“。”,而一般在科技文章中,句号则是一个小圆点“.”。

句号的具体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的末尾,停顿较大,用句号。如:

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有的陈述句有强调意味,也是用句号。如:

今天我们必须回去。

2、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的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末尾,也用句号。如:

请把门关上。

3、句号用在复句的后面。由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的复句(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其中的分句不再是独立的句子,末尾只能用逗号或分号,句号只能也必须用在整个复句的末尾。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句号用在省略句的后面。有的句子依靠上下文,省略了一个或几个成分,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叫省略句,末尾应用句号。如:

徐国梁转身向儿子问道:“她叫什么名字?”

“冯有梅。”

5、句号用在无主句的后面。只有谓语而无主语的句子叫无主句。它不依靠上下文也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下课了。

6、句号用在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或时间的独词句后面。只有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组成的句子叫独词句,它常出现在剧本的说明或记叙文的开头部分,相当于一个独立的成分,末尾用句号。如:

夜晚。

教室里。

注意:

1、文章段首的小标题(非独立成行的)后面用句号。相当于小标题的词语,后面可以用句号或冒号,也可以不用标点符号,而在其后空一格再写这个小标题要讲的内容。

2、作品、书信、文件等后面注明的时间、地点、署名等文字后面现在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如果要用,则只能用句号。

问号(?)

问号用在一句话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在疑问句中,不论是一般询问,还是责问、反问、商量、设问、反问,只要语气是疑问的句子,末尾都用问号。

1、常见的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这些句子句末用问号。

有的疑问句并不用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但只要是疑问的语气,都得用问号,有几个问句就要用几个问号。如:

⑴在莫斯科街头,常有人围着我们的“奔驰”轿车问:“用两辆‘伏尔加’换不换?三辆呢?”我到分社工作不满一年,车上的“奔驰”标徽已被扳走四只。

⑵“要是你能听话,我就非常喜欢你。”

“非常?”

“非常。”

有的句子虽然用了疑问词语或者是疑问的形式,但并不要求回答问题,这只是陈述一种情况的陈述句,并非真正发问,不是反问句或疑问句,应该用句号或逗号。如:

⑴我不知道他去车站接谁。

⑵我没什么,可不知道他怎么想。

2、反问句是把明确的见解用反问的形式表现出来,借以强调自己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是明知故问,并不需要对方回答。反问句末尾用问号。如:

既然可以让一部分农民、个体户先富,为什么不能让一部分科技人员先富?个体户、娱乐界的“明星”可以有车,为什么科技人员不能有车?

在反问句中要注意的是,反问的语气缓和,可看作是陈述句,末尾可用句号;语气很重,感情强烈,末尾就可用叹号。如:

⑴我哪有这东西。

⑵这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3、选择关系的问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般只在最后一个分句末尾用一个问号。第一个问句后用逗号,不用问号,因为复句只能有一个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如:

⑴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⑵明天是我去监考呢,还是你去监考?

但如果选择问句的几个部分较长,或有时为了加强语气,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也可以在每个分句的末尾用问号。如:

⑴是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这一句中的三个选择问都用了问号)

⑵吴祥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洋?

(这里《茶馆》中吴祥子在敲诈两个逃兵时说的话,句中停顿较长,充满了威胁的意味。)

4、有些语气委婉的祈使句,句末用问号。如:

⑴你来一下好不好?

⑵请你稍微挪动一下好吗?

5、独词句表示疑问语气时,末尾用问号。如:

大妈:我?……

6、有的句子,主语和谓语倒置,应注意把问号放在句尾。因为问号是句末点号,只有这一句完了,问的语气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如:

怎么啦,你?

7、对句子中的某一词语有疑问,用问号表示。如:

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

括号中的问号表示鲁迅对“文坛”的不满。

8、对历史人物的生卒时间不清楚,用问号表示。如:

曹邺(816-?)桂州人。

9、在疑问句构成的标题或小标题后面用问号。如:

“友谊”,还是侵略?

感叹号(!)

也称叹号。感叹号是句末点号,表示一句感情强烈的话完了以后的停顿。凡表示赞颂、欢喜、愤怒、惊讶、叹息、请求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感叹句,末尾都用叹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反问句和陈述句末尾也可以用叹号;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祈使句,语气重的末尾也用叹号。

1、表示赞颂、激动的感情。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要赞美白杨树!

表示兴奋、欢喜的感情。如:

我们终于成功了!

表示忧愁、痛苦的感情。如:

“我没有地方搬呀!”男子愁眉苦脸地回答。

表示悔恨、惋惜的感情。如:

“嗨,我真不该来到这鬼地方!”

2、感叹句的末尾的停顿。如:

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的蒲公英!

3、命令、祈使、请求等强烈感情的句子的末尾的停顿。如:

①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②祥林嫂,你放着吧!

4、表示愤恨、伤悼、叹息、惊讶等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如: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什么?你居然无视国法!

5、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的停顿。如:

这哪还叫什么民主!

6、感情强烈的陈述句的末尾的停顿。如:

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她自己却死于镭的手掌!

7、语气强烈的独词句、非主谓句和带有强烈感情的感叹词,都可以用叹号。如:

①蛇!

②哎呀!你走错了。

8、称呼语、应答词、象声词以及标语口号,如果带有强烈的感情,也都用感叹号。

9、对句子中某一点表示感叹,就在某词的后面用一个感叹号(在感叹号外加括号)。如:

“……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一大袋地瓜。”庚生对大伯说。

(大伯是个盲人,当时正面临断粮困境。庚生叫盲大伯“看”,有表功的意思,但是很不恰当。)

注意:

1、有两个甚或三个感叹号连用的,但还是少用为好。

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只在后面一个叹词后用感叹号。如:

“啊,啊!”伊又吃了惊,觉得全身的毛孔中无不有什么东西飞散,于是地上便罩满了乳白色的烟云,伊才定了神,那些小东西也住了口。

但也有两个叹词后面都用感叹号的,这要看具体的语境而定。如:

“救命啊!救命啊!”凄惨的呼喊声,飘荡在黑夜的空气里。

3、感叹句、祈使句的谓语前置时,感叹号要放在句子的末尾,因为感叹号是个句末点号。如:

多壮观呀,黄果树瀑布!

前有感叹词,后面是个感叹句,也只在句末用感叹号,前面的感叹词后只用逗号。如:

啊,多么富饶的地土啊!

逗号(,)

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1、复句中,分句内部或分句之间,经常用逗号。如: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句子主语较长(复杂短语作主语),或主语虽短却需要强调时,或主语后面带有语气词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如:

①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②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

③你啊,真不争气。

3、句子谓语是主谓短语,主语后面有时要停顿,就用逗号。如:

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

4、句子宾语较长时,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需要停顿,宾语前面用逗号。如:

我记得,她那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

5、句子内部的状语后面需要停顿,用逗号。如:

对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草已经准备好!

6、用在倒装句成分之间。如:

①出来吧,你们!(主谓倒装)

②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后置)

③一般地说,A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B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C替我们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状语后置)

7、用在并列词语之间。如:

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8、用在关联词语之后。如:

他现在还不十分努力,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

9、句子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一般要用逗号把它们和别的成分隔开。如:

①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成分)

②对于他的问题,老实说,我是知道一点的。(插说成分)

10、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如:

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是隐性的,难以检测,而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如果只讲作文知识,不把思想情感因素作为有力的支点,那么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则明显的水平不高。

其他使用逗号的地方:

㈠在“表示”、“认为”、“强调”、“证明”等提示語后面,不是特別强烈的用逗号,不用冒号。

㈡语气不重的感叹和急促语调的词语后边用的逗号。

㈢句首呼语和句中呼语不带强烈感情色彩的,其后用逗号。

㈣“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次语后面用逗号。

顿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

1、并列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的任何成分,停顿较小,一般来说均可以用顿号。如:

①每一个国家的各个阶级、集团、运动、领袖,所有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家、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只要他们立意分析社会生活特性的演变过程,都会直接间接受马克思的启发。(并列词语作主语)

②由于政策、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漏洞,一些人乘机偷税漏税、投机倒把、走私贩私……以牟取暴利,很快地暴富起来。(并列词语作定语、谓语)

③蓍草又称锯齿草、蚰蜒草;菊科。(并列词语作宾语)

④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粉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派的任何一项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并列词语作状语)

⑤屋子收拾得整洁、干净。(并列词语作补语)

但句中点号表示的是停顿,由于语境的不同,语气的缓急也有所区别,所以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并不是一律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上逗号或不用标点符号。如上面的第五句就有三种情况:

①屋子收拾得整洁干净。(中间没有停顿)

②屋子收拾得整洁、干净。(中间有较小的停顿)

③屋子收拾得整洁,干净。(中间停顿稍大,意在强调补语整洁干净)

具体来说,在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的,有以下这么几种情况:

㈠并列词语作主语,如果并列的词语较长,或需要停顿稍大时,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如:

①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者们的过细考虑、切实执行和检查执行程度的工作之中。

②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㈡并列词语作谓语时,如果并列成分是主谓结构,那么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如果作并列谓语的几个动词共带一个或几个宾语,那么动词之间的停顿就用顿号。如:

①她衣服新潮夺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这句中“她”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后面的则是并列的几个谓语)

②上海丰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推出了世界首创的丰康牌“神奇诱鼠剂”和“非粮灭鼠饵料”。(“研制”“推出”有共同的宾语)

③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因为这是人物的郑重叮嘱,语速较慢,停顿较大,意在强调,所以在并列的谓语之间用的是逗号)

㈢并列词语作宾语,有时也用逗号。如:

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四碟菜,一碗饭”是并列宾语,作者就用了逗号)

㈣并列词语作状语,如果并列成分都是词或成语,它们之间用顿号,如果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则用逗号。如:

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㈤并列成分作补语且需要强调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

①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②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㈥并列成分作定语,则不论结构简单还是复杂,字数是多还是少,一般都用顿号来表示停顿。

㈦并列的词或词组做复指成分(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并列在一起,指同一事物,充当句子中的同一成分。复指成分有三种:称代复指、重叠复指、总分复指),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如:

李有才常说:“老槐树底下的人只有两辈……一个是‘老’字辈,一个是‘小’字辈。”

㈧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了分清层次,在小的并列之间用顿号,大的并列之间用逗号。如:

过去、现在、将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2、次序语如果自身没带什么标记,在它们后面用顿号;如果自身带有圆圈或括号,也可不用顿号。如:

一、

二、

或:甲、

乙、

或:A、

B、

3、标有引号的并列词语之间和标有书名号的并列书名之间应用顿号,因为引号和书名号不表示停顿;年月日的简写中也应用顿号表示停顿。如:

①我们要注意“交通”、“牺牲”、“亲戚”等词的古今异义。

②鲁迅从1918年起,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药》、《祝福》等短

各级政府、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都要按照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积极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注意:遇有下列几种情况则不用顿号。如:

㈠有的并列词语相互关联紧密且又为人所熟知,读时不需停顿,并列词语之间就不需要用顿号。如“工农业”、“指战员”、“兄弟姐妹”、“男女老少”等。

㈡不定数(约数)的两个数字中间不用顿号,因为约数在语音上没有停顿。如:

我刚要跨进大门,就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挡住了。(这里如果打了顿号,就变成了十二岁和三岁了)

但如果不是约数,而是表示相邻的两个数字,它们是并列关联,中间就要用顿号。如:

向中顾委和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系统地介绍了党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特区建设的方针及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㈢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助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因为用了语气词,中间的停顿就较长。如:

妈妈经常给我讲她的纺线啊,织布啊,做军鞋啊。

㈣标题中的并列词语,中间一般不用顿号。如:

小政府大市场

——海南省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分号(;)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所谓并列是指句子结构的并列(不是并列的词或词组),也有意思的并列。

分号是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一种点号。有的复句,用句号会把完整的意思割裂,用逗号又显示不出各分句之间相对独立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用分号比较合适。分号的作用就是分清比较长的、层次比较多的复句内部的层次。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这是两个并列分句,中间用分号隔开。如果把这句话的标点改成下面三种:

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那么第一句看不出层次,第二句割裂了两个分句的联系,第三句主语后面取消停顿又不能体现原句的思想感情。

分号的用法主要有:

1、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如: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2、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分号主要用于分清层次。如:

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如果在原来用分号的地方改用逗号,便不易分辨前后两层意思;改用句号,又会把前后连贯的意思割裂。所以用分号。再如: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用在因果关系复句中表示两层意思。

3、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如:

农民对一个好的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

4、句子里用了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分句內容或并列部分,在“等等”前面已說出的內容部分的后面用分号,如:

中国谜语具有许多特点:一是结构固定,形式活泼;二是趣味性浓,引人入胜;三是文学性强,形象生动;四是内容广泛,囊括巨细;等等。

5、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几个并列的分句之间,都应该用分号。

要注意的是:

1、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如:

对待同志要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象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2、并列关系句中,分句较短的用逗号而不用分号。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并列各条的末尾,除最后一条用句号外,其余各条末尾的标点就统一,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又用句号。

4、有的句子虽然含有并列成分,但不是分句,只能用顿号,不能用分号。

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面或总括性话语前面的停顿,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提醒读者对下文注意,有时表示下边是说明。冒号属于句中点号,表示句中大的停顿,没有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冒号有以下主要用法:

1、用于提示下文,提示语的后面用冒号。如: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2、用在总括的话的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下面的话。如:

有学者将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文献考古阶段;第二阶段,是实物考古阶段;第三阶段,是对建筑之诠释阶段。

3、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如: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4、冒号用在引语“××说”的后面,冒号下面是直接引用。如: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5、用在“注意”、“指出”、“宣称”、“证明”、“如下”、“例如”等引起下文的词语后面,如:

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除腐败,无以立国;一个政党,不除腐败,无以立信。

②现实与经验表明: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难以同时兼得。

6、用在解释说明性的话之前。如: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7、用于书信、讲话稿等的称呼语后面。

8、有提示作用的文章标题、小标题中用冒号。如:

我省工交生产——

今年: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明年:资金能源困难重重

9、在注明引文的出处时,作者姓名和书名之间,有时用冒号隔开。如:

(屈原:《离骚》)

10、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后。如: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11、用在时与分之间。如:

19:00新闻联播

注意:

1、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如:

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筝》、《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例句中的冒号只能管几部影片,管不到后面的内容,所以应将冒号去掉。

2、文章中只引用别人的一部分话,引文前不用冒号。如:

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

例句中的冒号只能管到引号内的话,管不到最后,所以冒号应改为逗号。

3、一个句子内套用两个冒号的情况是不行的。如:

按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女干部40岁以上不招聘,45岁以上不培养,50岁以上不提升重用。

例句中的第一个冒号应改为句号。

引号(“”、‘’)

引号主要标明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法有:

1、标明文章引用的部分。在文章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人物对话等,要用引号标明,以便把引用的话和作者的话区别开来。如:

邓小平同志有一次在讲实事求是及实践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我个子很矮,所以总得从下面看问题。”一语中的,既幽默又深刻。

2、对需要突出强调的对象或重要、特定的词语要用引号。如:

⑴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⑵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表示讽刺和否定。如:

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⑵在外国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就被捧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4、表示特定称号。如: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5、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俗语和术语等。如:

⑴“如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啊!

⑵人们常称技艺高超的工人为“能工巧匠”,赞精妙的工艺品为“巧夺天工”。

⑶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6、文章中的简称要用引号。如:

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本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

7、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事件用数字标示的部分要用引号。如:

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五四”所作的经典的论述,把“五四”看作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⑵“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也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8、象声词要用引号标示。如:

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中。

9、需要强调的专有名词要用引号。如:

觉英、觉群和觉世也买了“滴滴金”、“地老鼠”和“神书带箭”来燃放。

(“滴滴金”、“地老鼠”和“神书带箭”是烟花的名称。用了引号)

使用引号要注意的问题:

1、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之分。引文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里面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如:

(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啊。”

2、引文末尾的标点有讲究。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则不能改动,并要放在引号里面,也就是说,后引号前必须用的点号不能少。如:

我想到了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果引文不完整或者引文成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这时引文句末点号应去掉(但问号和感叹号除外),而要看整个句子的需要选用句末点号。如:

⑴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⑵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

⑶在老张“同志们,走吧!”的招呼声中,我们这支不大的队伍便冒着雨出发了。

3、对引用几段话、引用诗歌和书信的处理。

一次连续引用一对引用的话采用不同的字体;把引文缩两格排列;直接引用的话写明是谁说的,后面用冒号,有时也可以不用引号。

括号(()〔〕【】[])

括号表示行文中的注释性的文字。括号里的注释的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具体限制;而且只有书面语言里才能体现,阅读时一般也不必念出来。

括号的主要用法有:

1、文中语句的注释要用括号。如:

⑴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里某些词语的,叫句内括号,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如上面的那个例句;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或补充整个句子的,叫句外括号,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如:

⑵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句内括号里的文字的末尾不能用句号,如上面的第一个例句。但问号和感叹号该用的还是要用。如:

⑶所以难怪袁中郎见到“嘉靖间大名士”(王世贞?屠隆?)所作的《金瓶梅》抄本,便把它视为“外典”,也难怪当时士大夫文人急相求索《金瓶梅》一睹为快了。

⑷他先是寄希望于某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那个大块头!)。

句外括号里的文字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它的末尾的句号可用可不用,如第二个例句;而问号和感叹号则同句内括号一样,一定不能省。

2、次序语可以用括号。如:

(一)、(二)、(三)、

(甲)、(乙)、(丙)、

3、表示插说的词语用括号。如: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4、句中交待时间、地点或文章出处的话要用括号。如:

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际(1368年),按照传统的程序,定国号为“明”,改年号为“洪武”,颁历曰《大统历》。

⑵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也已“日簿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

⑶不长进的民族用灭绝来吓人,最终必将走向灭绝,毫不客气。(《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12页)鲁迅60年前的警告,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啊!

5、订正和补充的词语用括号。如:

⑴子皋从出门。(顾广圻曰:“‘从’当作‘后’。)

⑵各省、市(区)农业厅(局)

6、对生字进行注音用圆括号,对多音字注音用六角括号。如:

⑴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

⑵她是公司里的会[kuài]计师。

7、在介绍剧本中的场景时,可只用六角括号的前半边。如:

[一清早,还没有下窗板。王利发的儿子王大栓,垂头丧气地独自收拾屋子。

[王大栓的妻周秀花,领着小女儿王小花,由后面出来。她们一边走一边说话儿。

8、用于标明文字的转接起讫。如我们在报刊上常见到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待续)”、“(续完)”之类的。

破折号(——)

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的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意的转换、递进,等。“破”就是语句的打断,“折”就是把意思转到另一方面。破折号的用法主要有:

1、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如:

⑴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⑵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破折号前面的句子表结果,后面的表原因,实际上也是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如:

⑶他首先指出早恋并不可耻——这是一种十分自然、正常的现象,然后告诉学生早恋并不可怕——每一个正常发育的人都可能遇到,最后劝戒学生早恋并不可爱——早结的果不甜,早开的花早谢。

用于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歇后语的前部分相当于一个“引子”,后部分是对“引子”的解释说明。如:

⑷今天要给“文学”做论坛,明不配做第二、第三,却仍得替状元捧场,一面又要顾及第三种人,不能示弱,此所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

2、话题突然转变或语意转折,用破折号标明。如:

⑴“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话题突然转变)

⑵“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话题突然转变)

⑶到河滩挖“浪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语意转折)

3、用于表明语意的递进,破折号后面的句子比破折号前面的句子在语意上更进一层。如:

⑴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⑵这是老舍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4、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如:

“呜——”火车开动了。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如: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修一修。

6、表示插说的部分,在插说的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如:

公刘曾经坦言:“假设我有一首诗——不敢奢望一首以上——能像《唐诗三百首》中的任何一首那样,为后世所认可,为子孙所传诵,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7、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如: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8、用在副标题前面,起解释、补充正题的作用。如:

火刑

——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9、用于总结上文。如: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10、用于总说与分说之间,破折号前面的是总说,后面的是分说。如:

这个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住宿都要几角钱——有的要五角,有的要四角,睡大炕也要两角。

11、放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注意:

1、破折号与括号的区别。

破折号与括号都是标号,都可标明解释性的语句,在具体的运用中的区别是:当解释说明性的词语比较重要,是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必须读出时,就用破折号;否则,就用括号。另外,破折号除了标明解释外,还兼有点号的作用,即可表示停顿,因此,注释性的部分可以停顿时,适宜用破折号;在不能停顿的地方,适宜用括号。

2、破折号与逗号的区别。

表示停顿的破折号有强调作用,表示停顿的逗号有时也有强调作用,但二者的强调略有不同:逗号强调的以前面的成分为主,破折号强调的以后面的为主;破折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长,而且可以延长念,视觉上也比逗号显眼,因此破折号的强调作用比逗号强。

3、破折号的双用和多用。

破折号成对使用,起夹注的作用。当注释的词语和后面的正文容易混淆时,在注释词语的末尾再用一个破折号,以标明注释性词语的起讫。

多个破折号连用,主要是表示语意的递进、时空的延伸或声音的延长。如:

⑴如果以传统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模式或者好莱坞式的“学艺——失败——再学艺——再失败——得到援助——胜利/牺牲”的英雄养成型套路来讲述,那么本片将不过是90年代历史电影大潮中的又一次重复。

⑵人的一生要经过: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几个阶段。

⑶“我——们——胜——利——了!”

4、破折号与顿号的误用。

顿号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并列词语的停顿,没有注释说明的作用;破折号的主要作用是标明注释说明的词语,尽管有时也表停顿,但突出的是词语之间的间歇,而不是语法上的并列。但在使用时常会发生这样的误用:

患者的丈夫、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汉“扑通”一声,跪在宋鸿钊面前恳求道:“宋大夫!你治,我们还有一线希望;你不治,我们只有等死。她现在这样年轻,孩子还这样小,她死也不能闭眼啊!”

按原文的标点,“患者的丈夫”和“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汉”是并列关系,就成了两个人。而从语境来看,应该指的是同一个人,因此,这里应该将顿号改为破折号,以表示“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汉”是对“患者的丈夫”作补充说明。

省略号(……)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1、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在引用别人的话时省去不需要引述的话,省略开头、中间或结尾都可以。如:

⑴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⑵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谈到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时说:“……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

2、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如: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标明重复词语的省略。如: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

很象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4、标明数目递增时,用省略号。如:

我必须站起来,必须重新学会走路!于是,我先是在炕上挪,而后用双手扶住窗台,试着站起来。一次,二次……头被窗台碰破了一次又一次,我终于站起来了,继而又迈出了一步,两步……

5、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如: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6、表示语意未尽,意在言外的省略。如: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7、表示静默、思考或虚缺。如:

⑴“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绯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⑵“不但……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8、表示语言的中断。如:

⑴“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⑵“其实你不该去信。我妈要是晓得我现在……”她只说了半句话,就连忙咽住了。

注意:

1、分清省略号和“等”、“等等”的不同用法。

省略号和“等”、“等等”都可以表示列举省略,使用时只能择其一而用之,不能同时出现。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并非总是可以互相替换的。一般说来,当列举的各项和省略的部分不充当修饰限制成分时,它们可以互换;当列举的各项和省略的部分是充当修饰限制成分时,其省略部分只能用“等”、“等等”表示,而不能用省略号。这是因为一般的修饰限制成分和中心词语结合紧密,其间没有语音停顿,不能用省略号隔开。

而“等”除了表示列举的省略外,还可以表示列举的煞尾,在这种情况下,“等”并不是表示省略,更不能和省略号互换。如:

江泽民在认真听取了张德邻、蒲海清、张元铸、江从寿、向仲怀、白礼西、廖长光等七位代表的发言后说,去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了。

这句的“等”就是表示上面列举已尽,而不是省略。

2、分清省略号与破折号在表示话语中断时的区别。

省略号与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音的延长或话语的停顿,一般来说,表示语音的延长,省略号与破折号没有质的区别,但表示话语停顿时,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如:

两个人进到了里间。

法庭负责人请女告状人坐下,还给她捧上一杯水。

“真是人民的法庭啊!……”杨艳菊感动地想。

“你很年轻嘛!”法庭负责人吴超俊不谈诉状的写法,却开始评论他的告状人,“你二十几岁了?……你生过两个孩子?不像!你很漂亮嘛。有多长时间没……”

杨艳菊低着头,感到她的肩膀被一只手慢慢地、重重地抓了一下。

她触电似的跳了起来,满脸通红。她看到了一张被贪欲弄得扭歪了的、非人的脸。

“你——!”她惊讶、恐怖地叫着,如同呻吟。

“我包你胜诉,只要……”从那个扭歪了的嘴里又吐出几个字,同时一只手伸过来又要抓她的肩膀。

“你——!”这一瞬间,弱女子变成了雄狮,“啪”地打落了那只手,然后夺门而出。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通过人物对话中不同标号的使用,来体现杨艳菊惊讶、恐怖后的戛然而止,以及吴超俊余意未尽的故意停顿和暗示。

3、注意省略号前后标点的使用。

一般来说,在省略号的前面,如果句子的意思已经表达完了,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在该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点号;如果省略号前面的句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原则上不加标点。

在省略号的后面,一般不用标点,因为连文字都省略了,再标点也没什么意义了;如果省略号后面还有文字,为了表示省略号前面的文字不跟下文相连,可以在省略号的后面加上句末点号。

着重号(.)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着重号放在要标示的文字的下面。

有的字、词、句从语意上看并不重要,但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也可以用着重号标示出来。

用引号也可以表示强调,但只适用于着重论述的对象,要强调的只是几个字的地方;如果要强调的文字多了还是要用着重号,用引号会让人误会为这是引用的。

在引用别人的文章时,为了突出某一意思,必须加上着重号,以引起注意。这时作者应在括号中注明着重号是引用者加的,以免让人误会为着重号是原文本来就有的。

有着重号的地方在朗读时也是需要重读的。

书名号(《》〈〉)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用法有:

1、书名、

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⑵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⑶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首高亢激越的《好汉歌》唱出了“好汉精神”!

2、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如:

《〈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3、书名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词牌名和题名连用时,它们都要在书名号里。词牌名在前面,题目名在后面。中间用间隔号隔开。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

5、书名、

《标点符号用法》可以简作《用法》。

间隔号(•)

用间隔号可能标示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书名与

列奥纳多•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水调歌头•游泳》

唐•白居易

一二•九运动

二000八•北京

树木•森林•气候

连接号(——、—、-、~)

连接号的形式为“—”,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占半个字的位置)和浪纹“~”(占一个字的位置)。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如:

⑴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⑵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也称任-洛二氏溶液(Ringer-Lockesolution),用于医疗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实验。

2、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如:

⑴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⑵“北京--广州”直达快车。

⑶梨园乡种植的巨峰葡萄今年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1000公斤~1500公斤。

3、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如: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如: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专名号(______)

专名号的形式为“______”。

1、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如:

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

2、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例如: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篇三】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让生动之花开在描写的枝头——如何使描写生动形象(作文指导)(教师中心专稿)

许昆安徽省涡阳一中

写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要使自己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可采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所谓生动形象,无非是使描写对象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给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易懂耐读也易接受。那么如何使描写的生动形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入手:

一.使用多种描写方法。描写的方法有很多,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描写的手法来分,有白描和细描;从描写的对象来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要使文章中的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就要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既可单独使用某一种描写方法,也可综合使用多种描写方法,扬长避短,渗透融合,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刻画人物血肉丰满,创设意境景致深远,说明事物形象生动。下面我们看一些范例:

1.肖像描写。《车站一瞥》:时光如梭,星期天很快过去,我怀着依恋的心情踏上了返校的车。(真实的刻画出同学们的共同心声。)在车启动前的那一刹那,我回头远远的看见了母亲,她矮小的身躯在寒风中显得那么的单薄,她急速的向车站走来,手里拎着什么。风呼呼的吹起了她的衣裳,吹乱了她的发丝,猛然间我发现几根银丝倔强的直立着,在风中摇曳着,母亲的脚步失去了往昔的矫健。(短暂的“一瞥”间,母亲单薄的身影定格在作者的头脑中,作者极尽描写之能事,把母亲写得很形象。)当她气喘吁吁的走到车窗前,将早晨煮的几个鸡蛋塞与我时,我留心到她那额头上日益深的“沟壑”,看着她那日渐增多的鱼尾纹,不觉眼睛已潮湿。(采用由远及近手法,细腻的刻画出母亲:那额头上日益深的“沟壑”和那日渐增多的鱼尾纹,形象突出。)车启动了,再回头看着那依然挥着手的单薄的身躯,不觉泪已决堤。(以情动人,回味无穷)。

这段文字中的描写很出彩: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了离家——到车站——坐上车——车启动的过程。在车上回头一瞥的瞬间,母亲单薄的身影定格在作者的头脑中,作者极尽描写之能事,由远及近的刻画了母亲的形象。母亲的衣服、发丝和脚步,母亲苍老的外貌,蹒跚的行动,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最后那一特写镜头:母亲气喘吁吁的走到车窗前,将早晨煮的几个蛋塞与我时,我看到那额头上日益深的“沟壑”,那日渐增多的鱼尾纹。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形象突出。

2.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车站一瞥》:在车站货柜前,站着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脊背弯曲的老大爷。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解放鞋,打着补丁的衣服,裤腿卷起来,露出黝黑的脚踝。(简单的几笔,把一位乡村老大爷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从衣服的里层摸出一个塑料袋,慢慢的打开,里面是裹得紧紧的手帕。他一圈一圈地把手帕展开,再展开同样被裹得紧紧的一叠钱。老大爷伸手沾了沾口水,从一叠零钱中抽出一张五角的纸币,又捻了捻,才递给售货员。(一连串的动词,把老人数钱的动作和对劳动成果珍惜的情怀表现出来,用词准确精妙。)售货员冷冷地不屑一顾的接过钱,然后扔出一只雪糕。(售货员不屑的眼神和动作显示出其素质的高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接过雪糕,老大爷转过身递给了身旁等候已久的小孙子,面带微笑的示意孙子快吃。售货员鄙视的目光中,老大爷抱着孙子走出了车站。(老大爷对孙子的疼爱通过那笑的示意尽现出来,离去的身影给人留下思索。)

这段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从老人站在车站柜台前到走出车站,从对老人外貌描写到买雪糕的动作刻画,都表现出作者是位描写的高手。只寥寥几笔勾勒出老人的外貌,更胜一筹的就是那成功的细节描写,那“一摸”“一打”“一沾”“一捻”“一递”极富层次感,而且把老人爱惜为数不多的钱的情怀也表现出来。对售货员虽一笔带过,但其丑态尽显。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3.语言描写。孙犁的《荷花淀》:“听说他们还没有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碰得这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段语言描写把第一位精明细心,第二位胆大爽朗,第三位是谨慎小心,第四位天真温顺的特点活现出来。人物形象鲜明。

4.环境描写。曹禺的《雷雨》:“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这简单的几句环境描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烘托出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5.场面描写。曹禺的《雷雨》:“周萍:打他!/鲁大海:(向周萍)你!(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血)/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仆人住手,仍拉住大海)/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鲁侍萍(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了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大海为仆人们佣下,侍萍随下。”

这段场面描写,充分利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再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鲁侍萍想认儿子却又不能相认的痛苦心情和周仆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使语言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很富表现力。一个巧妙的比喻胜过了大段呆板平直的说理文字。一个生动的拟人胜过大段绕弯子的说明。因此,如果我们写文章能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就可使描写生动形象。下面我们看一些范例:

1.比喻、排比的综合应用。郭保林的《八月的故乡---你好》:“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一天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空,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这段文字使用了生动贴切比喻,酣畅淋漓排比,亲切感人拟人,形式整齐的对偶等修辞手法,把八月平原的丰收美景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行文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对称中显错落,读来朗朗上口,音韵铿锵。

2.比喻、拟人的综合应用。丰自恺的散文《梧桐树》:“一个月以来,我又眼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刻画把梧桐树叶由绿变黄的直至飘落的过程描写的形象逼真。特别是作者使用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梧桐树叶不忍落下而又不得不落下的情态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原文展示】

那目光令我感动

安徽涡阳一中高三理(3)国文

汽车已经启动,父亲抱着我的行李箱用力的往车上挤。看着人群中父亲的身影,我的心再次被感动了。特别是父亲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永远都会留在我的心里。

车已经走了,父亲依旧站在那儿。我回过头,再次接触到父亲的目光,那是一种复杂的目光,目光中充满希冀,充满期盼,也充满哀伤。此时,我们四目相望,我尽力地吮吸着父亲的目光,读着父亲的目光,直到父亲的身影消逝在视野中,但父亲的目光却一点点也没有消失,却越来越来强,越发的炯炯有神……

啊!父亲的目光已永远地融入我的血液,进入我的心中,遍布我身体的每个角落,此时,我感到不知何时,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都在父亲的目光之下。

记得小时候,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郁郁寡欢的时候,父亲就会来安慰我,他认真地听我倾诉,听我抱怨,让我把烦恼忧愁全部说出来,与我共同承担。每当这时候,我都会看到父亲那慈爱的目光,十分祥和,充满关爱,充满鼓励。那目光令我感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学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求学才有希望走出贫瘠的土壤,才有希望摆脱贫穷的生活,才有希望走进灯火辉煌的都市。我从父亲的目光中看到了他对我的希望。希望孩子荣归故里,希望孩子衣锦还乡。那希冀令我感动。在他们眼里,那是他们最大的荣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父母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我的心中总有父亲那期望的眼神。那目光的一丝一毫都令我落泪。当我厌烦的时候,父亲那充满希冀的目光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疲倦的时候,父亲那充满希冀的目光就浮现在我的面前。那目光让我知道我肩上的担子多重。

父亲的目光又充满哀伤,哀伤令我感动。毕竟我在父亲的身旁飞翔多年,一旦离去,没有音信,怎不哀伤。思念可算是最苦的一件事,每次当我想家的时候,父亲的目光就会浮现在我眼前,目光中的那份哀伤也一同进驻我的心里。

当我闭上眼睛,父亲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矮矮的身材,那一身衣服,那爬满皱纹的脸,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连同那一连串的复杂的目光:希冀、期盼和哀伤。

【失误剖析】这是一一是文章标题《那目光令我感动》,文章应突出那目光的含义,特别要突出描写那目光是什么样的目光,那目光为什么令我感动。文章在为什么方面分析较好,但在描写方面不足。二是文章抒情成分较多,缺少必要的叙事描写。应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去抒情,这样才会有抒情的基础。三是文章中人物的肖像描写不足,场面描写缺乏。升格时可从这个方面入手,增加肖像描写和场面描写,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描写的生动形象性。

【升格佳作】

那目光令我感动

安徽涡阳一中高三理(3)国文

汽车已经启动,(改为“汽车门已经打开”更真实。)父亲抱着我的行李箱用力的往车上挤。看着人群中父亲的身影(改为“看着人群中父亲矮小的身体,看着父亲身上那已经跟随多年的衣服,看着父亲的已经花白头发和已经爬满皱纹的额头”增加外貌描写,首先让人对父亲形象有个整体了解。)我的心再次被感动了。特别是父亲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增加“那眼神中复杂的目光”这样会更扣题)永远都会留在我的心里。

车已经走了,父亲依旧站在那儿。(增加“呆呆的望着我坐的汽车离去”这样能让人感到父亲的心思都儿子身上,现在还没回过神来。)我回过头,再次接触到父亲的目光,感受到那是一种复杂的目光,目光中充满希冀,充满期盼,(此处的“希冀,期盼”重复,可把“希冀”改为“鼓励”,即为“目光中充满鼓励,充满期盼”。)也充满哀伤。(增加“我那不争气的泪水再次充盈我的眼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此时的交流,更符合实际情况,描写也更生动。)此时,我们四目相望,我尽力地吮吸着父亲的目光,读着父亲的目光,直到父亲的身影消逝在视野中,但父亲的目光却一点点也没有消失,却越来越来强,越发的炯炯有神,(增加“激起了我的回忆”这句,巧妙过渡)……

啊!父亲的目光已永远地融入我的血液,进入我的心中,遍布我身体的每个角落,此时,我感到不知何时,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都在父亲的目光之下。

记得小时候,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郁郁寡欢的时候,父亲就会来安慰我,他认真地听我倾诉,听我抱怨,让我把烦恼忧愁全部说出来,与我共同承担。每当这时候,我都会看到父亲那慈爱的目光,十分祥和,充满关爱,充满鼓励。那目光令我感动。(增加“它犹如一股温泉,慢慢地流入我的心田,流遍我的全身,冲淡了烦恼,冲散了忧愁,让我沉醉在幸福和喜悦之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目光的作用,形象生动。并把“那目光令我感动”后的“句号”改为“逗号”。)

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学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求学才有希望走出贫瘠的土壤,才有希望摆脱贫穷的生活,才有希望走进灯火辉煌的都市。(使用排比句,表达更强烈的感情。)我从父亲的目光中看到了他对我的期盼,期盼孩子荣归故里,期盼孩子衣锦还乡。(增加“每当我放假回家时,父亲的眼睛总是在我身上打量来打量去,好象要寻求什么似的。有时那眼睛有一丝丝晶莹的光。每当我踏上求学之路时,父亲的眼睛也久久的望着我前去的方向,有时竟一动不动,我知道那目光中满含着希望、充满着期盼”此段描写,使父亲的形象更突出。)那期盼令我感动。在他们眼里,我们是他们最大的荣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父母的希望,父母的期盼。无论何时何地,我的心中有总有父亲那期望的眼神。那目光的一丝一毫都令我落泪。当我厌烦的时候,父亲那充满希冀的目光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疲倦的时候,父亲那充满期盼的目光就浮现在我的面前。那目光让我知道我肩上的担子多重。

父亲的目光又充满哀伤,那哀伤令我感动。毕竟我在父亲的身旁飞翔多年,一旦离去,没有音信,怎不哀伤。思念可算是最苦的一件事,每次当我想家的时候,父亲的目光就会浮现在我眼前,目光中的那份哀伤也一同进驻我的心里。

当我闭上眼睛,父亲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矮矮的身材,那破旧的衣服,那爬满皱纹的脸,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连同那一连串的复杂的目光:希冀、期盼和哀伤。(寥寥话语,粗笔勾勒出父亲的形象,真实感人,呼应开头。)

【升格评点】

该作升格后成为一鼓励、期盼和哀伤。

【升格评点】

该作升格后成为一篇情理并茂,感悟深刻的考场优秀散文。升格时,针对原文中出现的诸多失误,一一作了修改。其一增加了肖像描写和场景描写。如开头“看着人群中父亲的身影”过于简单,改为“看着人群中父亲矮小的身体,看着父亲身上那已经跟随多年的衣服,看着父亲的已经花白头发和已经爬满皱纹的额头”这样的外貌描写,首先让人对父亲形象有个整体了解,形象生动多了。还有增加对父亲期盼眼神的描写“每当我放假回家时,父亲的眼睛总是在我身上打量来打量去,好象要寻求什么似的。有时那眼睛有一丝丝晶莹的光。每当我踏上求学之路时,父亲的眼睛也久久的望着我前去的方向,有时竟一动不动,我知道那目光中满含着希望、充满着期盼”,使父亲的形象更突出。其二是增加一些修辞手法,来使描写生动形象。如对我禁不住流泪的描写和父亲鼓励眼神的描写等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其三,行文修改了几处用词不妥和前后不衔接的毛病。总之,修改后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蕴。特别是场面的描写和感悟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感染力。【篇四】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中考语文阅读带答案拒绝句号(冯骥才)

拒绝句号(冯骥才)

拒绝句号(冯骥才)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化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死去的符号。我说的是这种句号。

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云的?句号往往又和人的自足、人的惰性连在一起。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警觉它、蓝视它、卡r-i-它和超越它。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和

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

然而,在人生、艺术和事业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有改动)

2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好处?(2分)

答:

23.一般人是如何看待句号的?(2分)

答:

24.作者为什么要拒绝句号?(2分)

答:

25.句号的可怕之处在于(2分)

26.在通读全文后,为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答:

27.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你读完本文的感悟。(2分)

答:参考答案:

22.(2分)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明“拒绝句号”的观点。

23.(2分)句号是完成,是圆满,是有志者事竟成,是成果与收获。

24.(2分)句号是停止,是终结,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25.(2分)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26.(3分)人生追求、艺术探索和事业奋进

27.(2分)示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篇五】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语文参考答案

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籁,拢,愕,xián,qiǎo。(2分。答对两个得1分。)

2.大漠孤烟直/提携玉龙为君死/会当凌绝顶/病树前头万木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分。一句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

3.C和E。(3分。答对1个得1分。“C”中“野猪林”应与“白虎堂”对调,“E”中“孙侦探”与“曹先生”对调)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

4.(1)删掉“所以,伶牙俐齿的人说话会受人欢迎”。(1分)(2)①“忐忑”改为“尴尬”。②“顿锉”改为“顿挫”。③“鼓励信心”应为“鼓舞信心”。④“如何说话才能受人欢迎”后的“句号”应改为“问号”。(2分。改对一处得1分,修改不得超过3处,其他修改合理的也可按要求给分。)

5.正方:汉语越来越有魅力;反方:汉语越来越没有魅力。(2分。意对即可,但正反辩题不能颠倒位置)

6.利的一面:(1)对大学生个人来说:有利于弄清学业困难的原因,顺利完成学业;有利于健全自身人格,更好地成长。(2)对学校来说: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弊的一面:主要是如果把“思想偏激”归入“学业会商”范围,一是容易扼杀学生个性,二是与北大“校训”相违背。(4分。两方面各2分,意对即可,有其它答案应根据材料进行具体判断,酌情给分。)

7.A。(2分。文中无此信息,并且无二氧化碳也没有生命的存在)

8.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通过吸热、隔热,阻止地表热量的发散,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增高的现象。(3分。意对即可,表述欠缺应酌情扣分)

9.现实社会中,人们过于急功近利,导致清纯难觅,我们应在追求心灵的回归中寻觅清纯。(2分。只说一方面得1分,意对即可)

10.A:生活在钢铁丛林里的驴友们,抛开周围的纷争与压力,走进山水与清风明月对话,吐故纳新,重塑自我。B: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他是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他对生命的那份理解和担当,向这个社会证明着崇高的人生价值,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C:演员濮存昕、杨丽萍追求艺术,不为名利所累,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升华了自己。(2分。与原文匹配且叙述事实明确、流畅即可;答案如列举古人例子,则得一半分)

11.提示:观点明确,结合上文,联系生活,阐述充分,表达流畅。参考:中学生追求的清纯,不仅指外表装扮纯朴自然大方,心理和精神追求健康清新,更应在思想行动上追求一种崇高与纯洁,有社会责任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信仰有担当并身体力行。(4分。答案要求扣住外在、内在并结合材料与原文阐述,如能加入名言警句,则更好)

12.⑴姐弟对打;⑵出了一身冷汗;⑶苦笑着摇头、离开。(3分。每点1分)

13.D。(2分。A项中孩子的创造力、表演能力跟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无关;B项中体裁不是话剧;D项中文本对姐弟的描写没有心理方面的内容)

14.(1)“显然”表明玛穆卡的说话腔调完全不像孩子,模仿得很像。(2)“跳起来”表明“我”对姐弟俩的表现很惊讶、愤怒。(2分。一句1分)

15.两个孩子玩“爸爸和妈妈的游戏”的情形,“预演”了两个孩子因受父母的恶劣影响而导致的“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表达了作者对不良父母的失望与批评,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同情。(3分。意对即可)

16.参考:小说采用侧面描写来间接表现主人公的特点。虽然未见孩子的父母出现,

但语段通过写两个孩子玩“爸爸和妈妈的游戏”的形象,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但还原了“我”的朋友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一家的现实生活,而且还“预演”了两个孩子因受父母的恶劣影响而导致的“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阐述提示:扣住原文内容,阐述充分具体,表述流畅。(4分。侧面描写的内容2分,作用2分。意对即可)

17.⑴随水流。⑵青绿色。⑶于是建造。⑷长竹。⑸给……的信。(2分。答对两个给1分。)

18.(1)风停了,烟雾都散尽,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2)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4分。每句2分,意对即可)

19.D.(3分。A项两句中的“日”意义不相同;B项应为“甲文重在描绘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写得细致灵动而富有生命力;乙文重在描写草堂周围的幽雅清丽之景,写得简练而形象”;C项应是“以骈为主”,“平实”改为“生动”。)

20.【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乙】文:“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表达了作者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2分。)

21.作文(60分)

一类卷:54~60分,中心明确,记叙生动形象,议论有独到的见解,结构精当,语言流畅。二类卷:48~53分,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2~47分,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具体,结构尚完整,语言尚通顺。

四类卷:36~41分,中心不够明确,内容不具体,结构欠完整,语言欠通顺。五类卷:35分以下,无明确的中心,无具体的内容,结构紊乱,文理不通。

说明:

(1)关于中心。全文内容只要不脱离题目“旁观者”的范围,能联系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指在记叙或议论中能渗透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经历和见解等等),都应视为切题,符合要求。如果在拟题后又走题,不得进入二类卷。

(2)关于文体。除诗歌外,写各种文体,都属符合要求,各种文体之间也无优劣之分,必须一视同仁。但必须按选定的文体要求进行写作。

(3)关于语言。全文没有明显的语病,应视作语言流畅;有1~2句病句,可视为语言通顺;有3句以上(含3句,下同)病句,可判为语言尚通顺;有5句病句,应判为语言欠通顺;有6句以上病句,则判为文理不通。有两个不同类的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

(4)评分时,以47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基准分的要求为:基本符合题意,基本符合文体要求,内容基本充实,语言基本通顺。好文章要敢于打高分,同时严格控制四、五类卷。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扣2分。

(5)关于文面加分。文面整洁,字迹清晰,酌加1分;文面整洁,字迹端正,酌加2分;文面整洁,字迹优美,酌加3分。(如能用规范的符号修改,不视为卷面不整洁。)此项加分一律由复核组操作,凡加满3分者,须交阅卷组长通过。

【篇六】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二年级阅读以及答案3

阅读起步:标点与写景状物阅读

标点符号。

一、别看着这些符号小,它的作用可不能小看哦!

二、练习体会标点符号。

大声朗读这篇写景短文,在阅读中体会各种不同标点符号的用法,注意读出语

气、语调和停顿。

秋是什么颜色的?

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让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让秋天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有这银装素裹?”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美是美区别,都像我一样清翠……”

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

1.第一句“秋是什么颜色的?”应读出()的语气;最后一句“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应读出()的语气。2.下面两个句子中的问号,作用有什么不同?

(1)秋是什么颜色的?

(2)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有这银装素裹?

—————————————————————————————————————

1

3.第2自然段最后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列举出哪几种秋的颜色?—————————————————————————————————————

三、在阅读中思考与想象。

猎人

在松林上,

四只鸽子在空中飞翔。

四只鸽子,

在盘旋,在飞翔。

掉下四个影子,

都受了伤。

在松林里,

四只鸽子躺在地上。

1.初读这首诗,你可能一下子理解不了,或者不太懂,别着急,多问几个“为什么”

吧。你可能提出什么问题?

—————————————————————————————————————

2.这首短诗不大好懂,是因为诗人在叙述这件事时留下一些空白或跳跃的地方,需要

我们通过想象去补充。请你填空。

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把三节想象成三幅不同的图画:

2

第一幅画是:绿色的松林上空,()在(),自由自在。第二幅画是:()先后从空中往地上掉。

第三幅画是:松林里,四只鸽子躺在地上,有的(),有的

()。这是一种多么悲惨的景象。

3.读了这首诗,你觉得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

写景状物阅读

一、什么叫写景状物类的文章?

写景——自然现象:风、雨、雪……;地理环境:森林、高山……;名胜古迹:故宫、大雁塔……

状物——动物、植物、静物。

二、描写顺序。

1.按时间变化顺序来写;2.按空间位置变化来写,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四周到

中间等;3.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来写。

2.写动物:一般抓住它的外形、动态、生活习性等;写植物:一般抓住它的形状、颜

色、滋味等;写静物:一般抓住它的样子、结构、用途等。

三、阅读训练。

秋天的原野

秋天来临了。

3

天空像一块覆盖在大地上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níng)望着这美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不是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

村前村后的稻子,低头弯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

半空中,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咿咿呀呀”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1.读句子,理解横线的字。

(1)

————————————————————————————————-———————

(2)

2.这篇文章共有()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共有()句话。

3.这篇文章写了秋天原野的什么景色?()

A.天空池塘枫树稻子大雁

B.天空白鹅枫树稻子大雁

C.天空池塘山谷稻子大雁

D.天空池塘枫树火焰大雁

4.句式练习。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枫树的叶子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

_____________绿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五花山

小朋友,你们说山是什么颜色呢?

我家就住在大森林里,我知道山是什么颜色的。春天的山是绿色的,可那绿色是浅浅的,许多树叶儿冒出芽儿来,嘴角上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可那绿色是深深的,一片片树叶儿,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色蜡笔涂了,连雨点儿落上去,都给染绿了。秋天的上呀,可不再是一个颜色的。下了一场秋霜(shuāng)后,你看吧,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到那里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看去,就像枝头上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花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cù)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那颜色就像剧场的大幕(mù)布。只有那松树不怕秋霜,针样的叶儿还是那样翠绿翠绿的。

秋天的山就是这样五颜六色。一层金黄,一层翠绿,一层火红……人们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1.完成下列各题。

yánn____r____mùcuì

()色嫩染()布()绿

2.照例子写词语。

(1)火红色___________________

(2)翠绿翠绿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字。

万()千()()()分明

花()柳()()山()水

5

【篇七】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2013上海春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3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

鸟巢

杨文丰

①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

②鸟巢,巢内羽毛□□,草叶□□,巢壁□□。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

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相差无几的。

③鸟巢,依靠外力而被高高擎起,是力量与柔软的结合。至于托举鸟巢的主干枝

条,与其他柔软所形成的合力,却又使鸟巢异常坚牢、结实,尽管一阵风来一场雨过,鸟巢会宛如慈母乳汁饱满的乳房般微颤。

④鸟巢与树林、草地、原野、河流和星空在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总趋于和谐或者基

本和谐。如果连基本和谐都达不到,就不可能有鸟巢在地球村的代代传承了。

⑤谁能断言鸟儿筑巢就没有自觉的艺术构思呢?

⑥除了像米斗,若砚台,如酒爵,似农人编织的筐,鸟巢难道就不像人的指掌所

合拢的形状吗?

⑦多数鸟巢都不带顶盖。没有顶盖而上空,空如北京四合院、中国瓷器碗、花瓶

和壶。依照国人的审美观,唯空者,方有艺术意味,如国画“留白”。唯空者,方成器,方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空筐——啊,鸟巢,竟空出了哲学与艺术的意蕴。

⑧而且,鸟巢含蓄的椭圆外形,还总趋“圆点哲学”。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点”,

尽管小,却也孕育了一个个生命,演绎了一段段故事。晨间,鸟儿带着理想和希望离巢飞入广阔天地□黄昏,带着谷粒、虫子、快乐和对家的眷恋,鸟儿从远方归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擎起(2)微颤

A.(1)qíng(2)chànB.(1)qín(2)chàn

C.(1)qíng(2)zhànD.(1)qín(2)zhàn

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柔韧(2)柔软(3)柔润

A.(1)(2)(3)B.(2)(1)(3)C.(3)(2)(1)D.(1)(3)(2)

3.根据上下文,第⑧段方框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句号B.分号C.逗号D.顿号

4.第⑧段画线句是病句,请根据文意加以改正。(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12分)

写作上的从小见大

周国平

①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

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

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

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

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

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

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

5.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3分)

6.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的观点。(2分)

7.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

B.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

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

D.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

8.阅读第⑤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10分)

①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②“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④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④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⑤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

时候。

⑥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

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⑦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

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

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⑧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

加衣裳去。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指望对于学费有一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

⑨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

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⑩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

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⑪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9.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强调时间虽然已经很晚,但是鲁迅夫妇与朋友谈兴正浓。

B.表现作者既想继续谈话又担心太晚没车回家的矛盾心理。

C.从侧面反映了许先生担心谈话太晚妨碍鲁迅休息的心情。

D.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朋友的热忱、耐心和包容。

10.第⑨段画线句运用比拟手法的表达效果是。(3分)

11.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4分)

【篇八】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2015-10-24周末语文阅读训练题答案

一、《一幅画》参考答案:

1.(1)高山、松树、枣红马、白马;健美有力,腾空而起的枣红马和洒脱矫健的白马。

(2)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2.联想(第3小节);

3.第一段(第1-2小节)

第二段(第3-4小节)、

第三段(第5小节);文章先写国画的美丽,再写"我"的联想和妈妈对"我"的希望,最后写了"我"的决心。

4.反映了妈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5.一幅画

二、《改革家王光兴》参考答案:

1.题目:改革家王光兴

2.答:海口罐头厂一跃成为全国201家同行中第一名,产值达6亿9千多万元,近7年总创利是过去30年的5倍,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海口罐头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①这么大的变化是怎么来的呢?

②这样大的厂,今后还有什么打算呢?

这些句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翻天覆地斩钉截铁大名鼎鼎迫不及待

5.答:变化大是因为海口罐头厂敢改革,动真格,贡献大的重奖,质量差的重罚。

三、《小蝴蝶花》参考答案:

1.标题:小蝴蝶花

2.瓣清

3.mò,xuàn

4.第一段:1、2小节

段意:小蝴蝶花在草丛里时很骄傲。

第二段:第3小节

段意:小蝴蝶花被移到花园里后又泄气了。

第三段:4、5、6、7小节。

段意:小蝴蝶花明白骄傲,泄气都不对。

5.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当自己比别人强时,不应骄傲自满,当自己比不上别人时,也不应该泄气、消沉。

四、《紫罗兰》参考答案:

1.①

2.(1)紧扣文题,总起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点题,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3)首尾呼应。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

3.颜色、姿态、香味

4.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5自然段。

5.最后一自然段

6.①

五、《秋之神韵》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戛然而止(jiá)硕果(shuò)伴和(hè)步履(lǚ)雕琢(zhuó)

2、把文中画“_____”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在这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容不下猜疑和做作。

解析: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要在相应的地方进行删改、调换词语和标点。这道题是要求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要把表示疑问的词“怎么会”去掉,原句中的“容得下”改成“容不下”,去掉句尾的“呢”,最后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3、在作者眼中,春天的特点是缠绵,夏天的特点是狂热,冬天的特点是冷漠,秋天的特点是清爽,热情,真诚。(3分)

4、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骏马,将军,流星。(3分)

5、“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一句里的“这”指的是什么?(2分)

“这”是指秋天的清爽、热情与真诚。

6、(略)

献一生的落叶,我最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篇九】不忍的句号阅读答案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在接下来的一两天里,他都在法院外面转悠,心里总有一股冲动,想要进去,这种冲动几乎到了无法抗拒的地步,哈克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从法院门前走开,但总是有那种令人牵肠挂肚的东西要马上将他们吸引过去。每逢有闲人从法院里出来,他都要竖起耳朵听他们

七年级语文议论,但是听到的始终都是令人担忧的消息。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1)选段出自,文中的他是,文段中“令人担忧的消息”是。(3分)

(2)对小说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A.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进行了讽刺。

姜堰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屠呦呦在群英huìcuì的科学界,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中的名句juānkè着她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B.一个不读书的人,他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C.“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嗔怪道。D.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阅兵式后,习主席和俄罗斯普京、韩国朴槿惠谈笑风生,记者抢拍下了这一和谐画面。....B.每到节假日期间,姜堰步行街上人群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C.前段时间,天津发生了危言耸听的爆炸事件,爆炸事件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D.幸得检查官的明察秋毫,让沉冤多年的案件得以水落石出。....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自古以来,泰州人才辈出,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就是泰州人。B.一个人要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C.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D.“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内容。(10分每空1分)

①,桑榆非晚。②多行不义,。③东风不与周郎便,。④松间沙路净无泥,。⑤成功的花,。⑥人有悲欢离合,。⑦今夜月明人尽望,?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⑨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描写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________,。6.名著阅读。(6分)

B.对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和批判。C.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遵规守纪的心灵。D.反对种族压迫,反抗腐败的社会制度。7.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继央视“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开播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姜堰区中学生成语大会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阅读上面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3分)

示例:乱中取胜(宗旨:丰富成语积累,把打乱的单字组成正确的成语。)

栏目一:;栏目二:

二、阅读理解(共56分)

(一)阅读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闻雁》一诗,完成第8题。(6分)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8.(1)与诗句“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抒发情感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B.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D.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2)赏析诗中首句“故园渺何处”的精妙之处。(3分)

(二)比较阅读沈复的《幼时记趣》与袁中道的《夜雪》,完成9—12题。(16分)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②

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袁中道《夜雪》)

注释:①雪子:不透明的雪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险即止。9.(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4分)①凹者为壑()②鞭数十()..

③登舟至沙市()④竟为雨雪阻()..(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例句:任之而已.

A.至之市B.而忘操之C.心之所向D.故时有物外之趣....

10.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任意看数卷书(四)阅读《一块糖的甜蜜与哀愁》,完成16—19题。(22分)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小时候家里穷,每天啃着窝头就着咸菜,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吃糖块,馋得直流口水。(1)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母亲就安慰我们说,吃糖只会牙疼,吃盐巴却能补钙,将来你们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用

盐巴腌着总比用糖水泡着好。”这是母亲的格言。

(2)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

②尽管如此,母亲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吃到甜的东西。她会用甜菜熬糖稀,然后

让我们蘸大饼子吃,虽然那甜味不是那么浓烈,但在当时已是顶级的奢侈品了。等我们美滋

12.两文都“记趣”,记趣的内容一样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回答。(4分)

滋地吃完了,母亲会在厨房端起我们的饭碗,挨个地舔个干净。一直以来,母亲似乎成了“咸

菜”的代名词,其实,母亲也是喜欢甜的!

(三)阅读《安恩和奶牛》(节选),完成13—15题。(12分)

③日子一点点好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口袋里偶尔也会有几分钱。那时,一分钱便可以买

①“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那人问道。他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

到七块橘子瓣糖。七块喜悦的糖蹦跳在我的口袋里,甜味就会顺着衣服窜上来。七块幸福的

身上,锱铢必较地望着她。安恩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它不是卖的。”她回答说,然后,像

糖被我一字排开,在桌子上整齐地接受我的检阅。当七个“士兵”一个个“壮烈殉国”的时

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那个男人惶惑起来,踌

候,我忘记了漱口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牙痛,便发誓,再不吃糖。

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眼光却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

④可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口袋里还是时常蹦跳着喜悦的糖,我的桌子上还是时常排

牛。

列着幸福的糖,我经不住甜蜜事物的诱惑。有了这些亮晶晶的橘子瓣糖,我的童年就甜了。

②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

⑤年轻的光阴,总是甜蜜的。无数人肆无忌惮地挥霍着,像小孩吃光所有糖果,不考虑

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

明天与牙床。

③“喂,这头母牛多少钱?”

⑥母亲去亲戚家参加婚礼,为我们揣回来几颗漂亮的糖果。现在的糖块穿着花花绿绿的④老太婆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

衣裳,让人不忍心吃呢!为了分那几颗糖果,母亲煞费苦心。因为我最小,母亲就多给了两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颗。我一共得到了四颗糖果:两块水果糖,一块软糖,还有一块酥糖。哥哥要用他的水果糖⑤“它不卖的!”

换我的软糖,我不换,迫不及待地将那块软糖放进嘴里,不舍得咀嚼,可是它化得很快,不⑥听了这话,这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扬长而去了,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

一会儿就没了踪影,只剩下充满甜味的一段记忆。我很后悔没和哥哥换,最起码水果糖可以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安恩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在嘴里顽强地坚持半个多小时,那该是多美好的一段时光啊。可是这个软骨头的家伙,没到⑦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

两分钟就举手投降了。还好,我还有三块糖,依然可以在哥哥姐姐面前炫耀。那两块水果糖,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

一块被我含在嘴里,惊人地含了一个小时;另一块被我用水化开,拌到饭里,冲淡了很久以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

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⑧“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那人问道。⑨“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10)“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究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11)“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13.先后有四拨人来买安恩的奶牛,安恩每次的回答都不完全相同,请根据安恩的四次回答分析安恩的形象。(4分)

14.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4分)

15.说说选文在情节安排上的巧妙之处。(4分)

七年级语文调研试卷参考答案一、(30分)后,被阳光吃掉了,窗台上只剩下一摊糖水和密密麻麻的蚂蚁。那天,姐姐哭得很伤心。

1.荟萃镌刻⑦后来长大了,第一次吃到了包装精美的巧克力。那是姐姐在大城市的男朋友在情人节

2.B(不完全引用,句号放到引号外面)的时候给姐姐买的。可就在那些巧克力还没吃完的时候,姐姐的男朋友就结婚了,新娘却不

3.C(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句中的消息是真实的消息)是姐姐。

4.B(A项主语“故乡”与宾语“泰州人”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D项成分残缺,⑧看着哭肿了眼睛的姐姐,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安慰她,就掏出我的橘子瓣糖对姐姐说:

缺“增强”的宾语“意识”。)“姐姐,巧克力糖好看不好吃,还是吃我的橘子瓣糖吧……”

5.(10分,每空1分)⑨姐姐后来就在小镇上与她一个儿时的玩伴结婚了,青梅竹马的爱情给姐姐苍白的脸庞

①东隅已逝②必自毙③铜雀春深锁二乔④萧萧暮雨子规啼⑤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涂抹了幸福的红晕。婚礼那天,不知是故意还是巧合,客人们含在嘴里的全是清一色的橘子

明艳⑥月有阴晴圆缺⑦不知秋思落谁家?⑧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⑨海日生明月,江瓣糖,没有一颗巧克力糖和奶糖,大概是姐姐懂得了,橘子瓣糖才是最适合她的吧。

春入旧年⑩只是在姐姐的那个大城市里的男朋友突然消失的时候,我生出了一丝莫名的恐惧,总

6.(6分)(1)(3分,每空1分)《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索亚印第安人乔杀了以为不管多美好的东西,也会像糖一样在阳光下无声无息地化掉。

人,却设计嫁祸于酒鬼波特,次日波特被捕,法庭审判时如果证人出来指证,波特可能会被16.通读全文,说说文题中的“甜蜜”与“哀愁”分别指什么。(4分)

判刑。(被人陷害的波特可能会被判刑)

“甜蜜”指:

(2)(3分)C(以清新简约、充满率真童趣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成长期中特有的反

“哀愁”指:

抗心态。

17.文中围绕“糖”写了哪几件事?请分别概括。(6分)

7.(8分)【提要点】(3分)成语总量多(1分),运用广泛(1分),价值观鲜明(1

分)。

18.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6分)【明宗旨】(3分)成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成语彰显中华传统(1)说说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2分)文化的精妙与精髓,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巧设计】(2分,每空1分)示例:火眼金睛(宗旨: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判断成语(2)赏析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精妙。(4分)使用是否正确),心有灵犀(宗旨:借助问答游戏形式,培养合作意识,理解成语意思)其

他的答案合理即可。

二、(60分)19.阅读【链接材料】,回答下面问题。(6分)

(一)(6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8.(1)(3分)C(选自鲁迅《社戏》结尾)

(2)(3分)运用设问的手法(1分),形象写出距离家乡遥远,不知身在何处(1分),

选文结尾和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分析其设计和用意的异同。

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1分)。

(二)(14分)9.(1)(4分)①山沟②用鞭子打③到④被三、作文(60分)

(2)(2分)B

请以“让常驻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10.(2分)任意/看/数卷书要求:11.(4分)(1)搬开土山,推倒树木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1.请从“友善”、“勇敢”、“快乐”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2)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2.写一篇不少于600字记叙文;12.甲文:写“我”儿时神游山林、打抱不平鞭打蛤蟆的独特生活情趣。(1分)3.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乙文:趣在雪夜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敲击声(1分);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

4.书写工整规范。的温暖(1分);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1分)。附译文: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

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诚如)鲁直所说,“没来日子里那咸咸的味道。姐姐更惨,她不舍得吃她的软糖,每天拿出来美滋滋地看,看到最

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罢了)。

(三)(12分)

13.(4分,1点1分)安恩对奶牛的爱怜,安恩善解人意,诚实质朴,尊重生命。14.(4分)用神态、动作描写(答细节描写也对)(1分),用“惶惑“踌躇不决站”“依恋不舍地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买牛人对奶牛的喜爱(1分),侧面烘托出奶牛之好(1分)及安恩老人对奶牛的珍视和尊重(1分)。

15.(4分)节选内容情节安排巧妙,作者设置悬念,让小说情节有波澜(2分)。安恩带奶牛到市场却不卖牛;买主一拨一拨纠缠,安恩却坚持不卖,为结尾谜底的解开做了铺垫(结合内容分析2分)。

(四)(22分)16.(4分)

甜蜜指小时候的一段美好时光,每一次吃到甜的东西,特别是好吃的糖果给人的甜蜜回忆。(2分)

哀愁指姐姐和她男朋友在糖还没有吃完的时候就分手了,让我生出莫名的恐惧和伤感,害怕多美好的东西都会像糖一样在阳光下无声无息化掉。(2分)

17.(6分,概括出三件事得全分)(1)母亲用甜菜熬糖稀,让我们蘸大饼子吃;(2)一分钱买七块橘子瓣糖,吃到牙疼;

(3)母亲参加婚礼,为我们带回漂亮糖果,我们都舍不得吃;(4)姐姐的男朋友送给我们好吃的巧克力;(5)姐姐结婚发给所有客人橘子瓣糖。18(1)(3分)人生吃点苦比一味的享乐更好。(2)(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软糖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软糖不如水果糖耐含化得快的特点(1分),表达了我对糖的喜爱和不舍之情(1分)。

19.(6分)相同(2分):结尾都直抒胸臆,(1分);都表达了深深地怀念之情。(1分)不同(4分):选文主要表达对甜蜜时光的怀念(1分),也表达了作者害怕失去美好的淡淡哀愁(1分);链接材料中则表达了“我”对热情朴实的平桥村人、平桥村孩子的怀念(1分),对人与人间和谐密切关系的向往之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