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眼中的林语堂
或许原来都被书本里的冰心、鲁迅束缚了,在很久以前还不知道有他这么个人物,今天有幸阅读了一本《林语堂精选集》,才得以认识这么一个国学大师,也不禁感慨这文章果然是一流的。都说闻香识女人,那么今天我就要读书识大师了。
翻开书,映入眼帘的就是林语堂的像了,从画面上看他十分和蔼、亲切,我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而中年的他与夫人在一起时又有一股绅士风派,果然不错。可是林语堂表面看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他的文章可不简单,只看了几篇散文随笔就感觉我们俩不是一个世界的了,一点都看不懂,甚至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情感,很是郁闷,后来通过上网了解得知:他的文章与他每个时期的经历有关,而他的一生又十分曲折,具有传奇色彩,所以看不懂也是情有可原。
通过阅读,我认为他是个我行我素的人,但这并不是贬义。1923年林语堂赶上新文化运动退潮,周围的知识分子分化的鲁迅、刘半农等语丝派,语丝派的文学观念是说自己的话,不说别人的话,由此看来与林语堂所赞同的文学观是一致的。不过想来也不是并无道理,因为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敢于斗争,敢于批判他人的人。林语堂先生的文章虽不那么华丽,但个性十分鲜明,也许现在社会就缺少这种勇于坚持自我的人吧。
他是一个有个人信仰,善良率真的人,话说他进入大学后,因为父亲是牧师,基督教一直伴随着他,而他刚进大学时,还参加了礼拜日的讲话活动,因为他无法想象,没有了基督教人生的意义还靠什么来维持。直到后来他广泛阅读科学书籍,对于耶稣的复活越来越不能相信,还有人告诉他不信仰上帝,我们依然可以做个好人后,他才打消了顾虑,放弃了基督教,选择了人文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虽说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与他重大人生选择并无关系,但这种坚持做好一件事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垫脚石,才有了后来无比辉煌的人生,也可以说,他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他的正直,向往自由的品格,也同样引人注目。在政治立场上,林语堂先生也和语丝派其他同仁一样,同情弱者,支持弱者,反抗压迫,抨击军阀的暴行,在一次游行中,在与警察的搏击中受伤,他有一种远离官僚政府的本能,或许他热爱的是率真的生活,向往的是无拘无束的人生。
他是一个爱国但谦虚、幽默的人。你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会把爱国和谦虚放在一块,读完大学后,他就出国留学了,他在海外生活了三十年,但他一直没有加入美国国籍,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据他女儿回忆,在美国他也常穿中式长衫,他讨厌西服领带是出了名的,但他也并不是处处都厌恶,他将美国的文学内涵学来输入中国国内。他的文笔十分开放,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在他的随笔篇《我喜欢同女子讲话》中十分明显,在这个日益发达的中国,假如哪位友人、同学讲出这样的话,一定会认为他有毛病或怎样,又何况是在那个无比封建的中国呢?林语堂先生的内心肯定强大了,但他也不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他将儒家等377R.重要典籍译成英语输出过门,为弘扬中国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早年锋芒毕露的文章相比,晚年之作更显睿智与风趣,他提倡幽默但也不是无厘头之类的,他说: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幽默是一种心灵的释放,是人真性情的流露。我认为这跟他表现自我个性的文学观是相吻合的。
当然,他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他是一个集幽默、善良、爱国、个性自由于一身的人,他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他就是这样一个冷静超远的人。
篇二: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多彩的、绝妙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方面渗透着传统文化,只是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寻找,用心灵去感悟。告诉你们吧,我们学校就是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你感受到了吗?
一出我家门,便是附小。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因此,我和附小有无法割舍的情结。你看,那古老的安禅寺和那饱经风霜的老槐树向我们诉说着从前附小的沧桑,每次站在大殿前的古槐下,听着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就好像穿越到了几百年前。百年老校这个称号我还没入学就已经引以为豪了。
升入一年级时,学校开设了礼仪课。每节课老师都给我们讲一些二十四孝故事,带领我们诵读《弟子规》,让我对经典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老师越说越传神,我越听越着迷。从那时起,我便决定走进传统文化智慧的大门。缘分真奇妙,如今我五年级了,带我们礼仪课的 刘 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现在带我们品德课,但她的品德课总少不了传统文化的味道。
去年,校园东面竖起了孔子雕像,是我们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厚了。每次我站在雕像前,看着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和那慈祥的脸庞,就感觉在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一样,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学校长廊里张贴着二十四孝图和一些古诗词,那种神奇的力量总把同学们的脚步带到长廊。同学们的眼球就被这些图文所吸引,久久不忍离开。一来到学校,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往那里看一看,别看我的步伐一直往前迈,但我的心早就飘到那儿去报到了。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本学期我们学校在主楼前安置了一台大屏幕电视,课前、课间、课后都有经典的成语故事、弟子规故事轮番滚动播出,就连下雨天同学们都会打着雨伞驻足欣赏。
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中华圣贤经》的背诵展示。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背诵,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那些浅显易懂却又耐人寻味的句子同学们便能脱口而出。还记得每逢展示时,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简直是鱼贯而入,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古诗背诵更是我们学校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一项活动,每学期十五首左右,试想,小学六年下来就可以积累二百余首。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似乎在同诗人亲密交流。
妈妈看见我十分喜欢经典,就给我买了一套经典丛书。于是,我每天清晨早起去校园和伙伴们一起诵读。现在我已经背会《弟子规》、《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大学》、《千字文》,《中庸》和《蒙求》正在背诵中。我每日的进步使爸爸妈妈惊讶不已。这些圣贤书滋养着我的心灵,丰富着我的内涵。班主 任原 老师好不容易给全班同学借来了经典书籍,从此,我们班的早读时间也在背诵里面的内容,那朗朗的读书声传遍整个楼道,让其他班的同学羡慕不已。
记得前几天我有幸走进军营,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则标语:学以立德,学医增智,学以修身,学以致用。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句话,总觉得是讲给我自己的,尤其让我联想到自己钟爱的传统文化,这个不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吗?所以,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沿着传统文化之路走下去的决心。
我想,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为龙的传人,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篇三:我眼中的云南 曾瀚仪
今年寒假,我来到了美丽的春城云南。说起云南,和黄岩真是天壤之别,下面就来听我讲讲吧!
浅蓝的天空和宝蓝的水
每次到外面旅游,最吸引我的就是风景,就是自然景观,这次也不例外。云南有着浅蓝色的天幕,就像一幅洁净的丝绒,嵌着一轮金光灿烂的太阳,就像镶着黄色的金边,几片薄薄的白云,像被阳光晒化了似的,随风缓缓浮游着。云南不只天蓝,连海水、河水、湖水、溪水都出奇的蓝。就说玉龙雪山山脚下的白水河和蓝月谷好了,它们就像两颗硕大美丽的蓝宝石镶嵌在玉龙雪山的山脚下,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蓝绸缎。俯下头,你便会看到各种各样,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小大理石。而且,你很难在水中找到一些垃圾,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因为云南常年干旱,水源十分缺少,所以,云南人都很珍惜水源。第二,游客们大多来自城市,很少能够看到如此蓝的水,所以,人们都不忍心往那扔垃圾。
古老的历史建筑
云南是一个古老、历史悠久的城市,那儿有丽江、大理古城,有张家花园,有木府。就说大理古城吧,由大理古城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长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习惯
云南是一个拥有许多少数民族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先说说他们对男、女的称呼吧。在石林男的是叫阿黑哥,女的叫阿诗玛,在大理白族,男的是叫阿鹏哥,女的叫金花,而在丽江纳西族男的是叫胖金哥,女的叫胖金妹。再说说白族的习惯吧,就说他们招待客人吧,白族人招待客人都喜欢为客人奉上三杯茶,所谓的三杯茶就是一杯苦茶,一杯加上红糖、米花、乳扇的甜茶和一杯回味茶。这三杯茶诠释人的一生,一开始是努力的奋斗,那是苦的,然后苦后甘来,便是甜。最后回忆自己的一生,就是回味。最后说说纳西族的饮食吧,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云南真的有很多我们黄岩没有的东西。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听我说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对云南十分向往呢?如果有,那就赶紧去云南吧,看看它的庐山正面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