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其都点出了读书的必要。
而“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古人的勤勉好学也都体现在读书上。
“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这些在现代形容人文采飞扬的词语也与读书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读书可使古之学者蟾宫折桂,亦是今之学生驶向理想彼岸的扁舟。然而,书里世界知多少,读书之境界你又参透了多少呢?
读书之境界,重质轻量。意思是看重读书的效率而非读过书的本数、厚度。唐代名臣虞世南的“五车腹笥”算在今天,也不过三四本书的容量。避谈古今差异,求精不求多,精读这三四本书,虞世南便可辅佐君主,成为一代治世能臣。反观今日只管拼命读书凑数的人,再多再厚的书恐怕也只能成为他们饭后无用的炫耀谈资。
当然,轻量并非完全忽视量。心松懈了,改变甚至停止了量的积累,没有足够的量变,成功便会与我们失之交臂。所以,把质量放在数量的前面,同时兼顾量的积累,以期用量变促进质的飞跃,才是正确的读书之境界。
读书之境界,成于系统而败于零散。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用有限的生命沉溺于无限的书海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当你读的书涉及范围很广,通俗讲,也就是指你的知识面很广,但这有时并不全是褒义,甚至有点危险。因为涉及的范围越广,读书时了解的事也就越浮于表面。
当你读的书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你想成为医生,那你应该多读关于这本这方面的书,掌握好医药卫生知识,疾病预防和治疗,这样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医者。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可以说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
所以读书之第二境界,有系统地有选择地读书,做一个“完整的读书人”而非“广泛狩猎者。”
读书之境界要想真正达到,怎样“读”也很重要,口诵心惟而非有口无心,有感情的诵读而非小和尚念经。一位精思明辩的哲学家曾说过:“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可见,读书不思考,就如读而不审,不若无读,浪费时间而已。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愿我们都能参透读书的三重境界,在书籍里拥抱了朝气逢勃的青春,收获果实累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