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撑起着病弱的身躯,闪烁着高贵的心灵,他以九旬高龄俯视生命的真谛。”高龄“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崇仁厚德,他就是刘盛兰,他不仅感动全中国,而且让世人震惊。
能够坚守住无私灵魂的人,必定是不断自省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以敬仰生命之心来扫尽心灵上的污秽。
孤标傲世谁自省,独向田园觅超然。谈及“魏晋风度”拥有高旷雅逸的动人风采的陶渊明就会浮现在我眼前。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的人生选择之间,在神圣的思想价值和现实利益发生冲突之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偏向哪一端?陶渊明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为了守住自己的心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人生是短暂的,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无限的亮色,需要我们不断地自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生活的现代人也要守住内心纯洁的阵地,别让心灵蒙尘。在自省中唤醒自觉。
沈从文先生在面对苦难与不公时所展现的那份淡泊与昂扬,证明了他在灵魂深处的自省。当文学的翅膀被无辜折断之后,他却坚守心灵的阵地,诉说着“一切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自觉的遵守生命的规则,在另外一片陌生的文化领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论著出现,昭示着自觉的天才永远无法被扼杀。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先生(“先生”这一说法来源人们对其文学造诣和坚强人生的尊敬)受到冲击,并与钟书先生一道被送往河南“七五干校”改造。而她却在艰苦岁月中不断自省着,以仰视生命之心在文学的天地中驰骋。《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反思“文化大革命”苦难岁月的散文,充满了悲酸痛楚,但是读者读到的不是抱怨,而是以“冷幽默”的笔调将人生的真谛向读者娓娓道来,凭借其别致的“含泪的微笑,开创了反思文学的又一派天地。
坐看花开花落,静听云卷云舒,任凭潮起潮平,这就是不同的心境。淡泊者反省内心,陶冶性情;豁达者泰然处之,唤醒自觉;自觉者坚守阵地,守住心灵。让反思洗去铅华与浮躁,让自省抹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自觉启发内心的觉悟。
在反思自省中唤醒自觉意识,才能永远地坚守住心灵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