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地区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大地龟裂,水库干涸,树木枯萎,鱼儿缺水而死,如此惨状目不忍睹,灾区人民视水如甘露,处于极度渴望之中。这场旱灾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人们预期。
据国家防总统计显示,截至4月8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21亿亩(多年同期均值1.0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780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280万亩;有2595万人、184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多年同期均值1144万人、893万头)。
其中,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亩;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4%。与3月底相比,西南旱区饮水困难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广西和云南的耕地受旱面积有所减少,贵州省耕地受旱面积有所增加。
确保旱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已经成为当前西南地区抗旱救灾的首要任务。旱区各地通过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加强计划用水和节水限水,城镇供水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但山区群众饮水仍面临困难。
面对旱灾引发的思考
当灾难一次又一次到来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深刻反省,全面认真地查找真实原因,及时找到对策,而不是在吹嘘中一次次地贻误机会!
面对西南旱灾,很多人认为,那是由于老天下雨太少所致,是天灾。
但是,也有人持另一种看法:查看了仅几年有关旱灾的新闻报道后,就会发现类似的“天灾”一直在上演,仅以云南的新闻为例,2004年,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云南在干旱之列;2005年,云南“遭遇近50年来最大干旱”;2006年,“云南遭遇20年来最严重旱情”;2007年,“云南大部地区降水不足,气温偏高,旱情日趋严重”;“2008年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2009年,“云南省遭遇五十年一遇的严重旱情”;2012年,云南“秋冬春连旱”百年一遇……
所以,如果简单地将问题全部归结到天灾上,那也是对老天的不公。比起很多国家来说,中国的降雨够多的了,退一步说,即使上天对中国不公,至少对我国的西南地区还是非常偏爱的:江河纵横的西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我国水资源的70%分布在这里。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西南干旱,一分天灾,九分人祸。
不管这个观点是对是错,但是面对旱情所带来的灾难,不应仅仅归结于客观原因,更应检讨我们的主观原因。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防灾意识不强、水资源被粗放利用、管理缺失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们及西部百姓的高度重视。我国在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成果还远远不能应对该区域性的干旱天灾。
预防旱灾水灾,这就要求我们对水利建设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不断加强我们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我们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先辈们那种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回眸两千四百多年前石器时代,中国就有大禹治水的壮举。他为政以德,通过调查研究,利用河图率领广大民众,辟龙山引黄河入海,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
再看秦代李冰修造都江堰,使川西和成都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还有隋朝的隋炀帝,为了发展经济开凿大运河,方便了南北交通。
……
人类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都已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在天灾面前束手无策。国家西部开发应该把水利基础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在建设中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通过长期的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再创一个山清水秀、繁荣富饶的绿色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