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6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解析版)》
山东省烟台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喜好翰墨有如相马,初始时必有人教,教一些用笔、结体的要素。笔画太长使之短,结体倾斜扶之正,速度快了使慢,墨汁浓了添水。所谓教与学,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可说的部分,使双方都具有一种真实不虚的感受。所谓学成毕业,也就是该讲的都讲了。清人宋湘《说诗》说得好:“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铙鼓与笙竽。”是啊,拜师学艺,往往看起来这一家那一派学了不少,热闹之余盘点,还都是一些皮毛之相。
①②清人钱大昕讲得比较辩证:“善相马者,妙在牝牡骊黄之外,否则圉人厩吏优为之矣。”
圉人厩吏成日饲养管理马匹,过眼之马无数,也算得上对马有知的专业人才了,可是许多年过去,还是成不了一位善于相马者。因为他留意的只是马匹的增减、生死这一类琐事,深入
不了马的内在。长年与马打交道,处在一种没有递进的平面认识中,是马堆里的“陌生人”。
这很像一些人,把笔时日也够长了,每日勤苦,可是永远平平。若说笔墨技巧,也合乎矩蠖,守于常道。可就是要神采没神采,要风骨乏风骨。此时已无人可以指教,亦无良方,缘于精神方面的不可说、不可教,只能自省、自处。明人董其昌颇有感触:“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向牧自柬处耳。”这种属于私有的感悟,即便公之于众,旁人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古人强调“自养”,缺什么养什么。宋人吕本中曾回顾自己:“读三苏进策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无吝啬处。”这一养,时日就长了,和风细雨孤云淡月,闲中稽古静处观心,缓慢中渐进。何日养成又难以期待——也许有一日养成,笔墨渐变:也许养术成,终其一生笔墨依旧。每一个人的情怀、才气、悟性、灵气是何等复杂幽微,无可复制,再现,只能走一程算一程,这一点又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了。
明人徐渭有“师心横纵”之说,因此他是“不傍门户”的,下笔不是“信手扫来”,就是“醉抹醒涂”。师心的最大审美价值就是充分地开发了内心的能量,依靠自己的悟性,走向更加深邃的境界。越往后,依赖外在的引导越发减弱,那些恍兮惚惚的部分,无法言说,全然要倚仗自己内心活跃、敏感的程度去捕捉。心可以如止水,纤微不动:亦可以如江河之奔竞,波澜自阔,浩乎沛然。只有通过对个人内心的养护、挖掘,激活那些沉睡的部分,才可能凌空蹈虚,破坚发奇.有一些与故我不同,也与众人不同的玄妙。只是,即便要与外人言说,亦无法言说清楚。
这和伯乐、九方皋的相马有同理之妙。他们站在马的面前,都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入其内而忘其外。有人问如何相得如此准确,二人竟不知如何说才好。
(节选自朱以撒《谈艺随笔小辑》,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学习相马还是喜好翰墨,开始时均需他人传授技法,小有所成之后则要凭借个人的领悟才能臻于佳境。
B.每个人的情怀、才气、悟性、灵气非常复杂幽微,他人不能复制和再现,因此无法学好翰墨应是宿命使然。
C.艺术创作的精妙之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通过别人传授获得,要靠心灵的自省自悟才能领会把握。
D.艺术家在创作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想象的作用,才能透过事物外在的特征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圉人厩吏虽长年与马匹打交道,但留意的只是马匹的增减、生死这一类琐事,没有深入了解马的生理、性情等,所以很难成为伯乐。
B.学习书法若只是一味模仿他人,埋头苦练,缺乏自我感悟,即使书写合乎规范,作品也往往会缺乏神采和风骨,难以称得上佳作。
C.“养气”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贵在日积月累,长期涵养,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能达到登堂入室的创作新境地。
D.艺术创作有赖于心灵的感悟力量,艺术家要善于养护和挖掘心灵,敏锐感知,揣摩领悟,这样才能把握艺术创作的精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清人宋湘的《说诗》,意在强调学习要兼容并蓄,反对只关注一家一言,否则,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B.作者引用清人钱大昕对“圉人厩吏”相马无术的分析,生动地说明学书法不能只学外在的规矩常道,而要深入内在本质自省自悟。
C.宋人吕本中所说的“涵养吾气”,是指要认真学习文学大家的作品,汲取其中的精华,以充实学养,陶冶性情。
D.明人徐渭的“师心横纵”是指不受门派和传统技法约束,自由地抒情写意,依靠自己的悟性和灵感,一步步走向更加深邃的境界。
1.C
2.C
3.A
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无中生有,“小有所成之后则要凭借个人的领悟才能臻于佳境”在文中没有依据。B项,强加因果,“因此无法学好翰墨应是宿命使然”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只能走一程算一程,这一点又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了”,推断不出该项的因果关系。D项,曲解文意,“只有充分发挥主观想象的作用”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只有通过对个人内心的养护、挖掘,激活那些沉睡的部分,才可能凌空蹈虚,破坚发奇”。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强调学习要兼容并蓄”不合文意,根据文中“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铙鼓与笙竽”可知,作者引用清人宋湘的《说诗》,是为了指出艺术创作如果仅仅是向他人学习却忽视了自我的感悟,那就无法达到高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之灯
逄金一
在济南地图上,你一定能很快找到顺河高架路。它南北纵贯,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大约在这啤酒肚的肚脐眼处,由东向西挺出如小火柴棒一样的一条街,那就是馆驿街。
馆驿街是一条温暖的街。1987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济南。济南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泉,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
我至今还记得那次和父亲走过两个开满丰满荷花的大池塘,那荷花拥拥挤挤却高高兴兴的样子,荷花长得好像比我还高。站在街口,父亲一字一顿地念:“馆——驿——街,嗯,走走看。”
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馆驿”,它带着古文明的胎记,带着汉文字的神秘感,指向古代,指向了大多数当代人看不清的远方。
“馆驿”让我想到“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下冯谖。孟尝君最初将他“置于馆驿”,不甚重用,后来冯谖唱《长铁歌》,吐槽自己“食无鱼,出无车”,终成孟尝君的高级食客。著名成语“狡兔三窟”也源于此人。典称“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馆驿”让我想到商鞅。这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驿不得”的可怜之人。他被迫逃亡到边境时,想投宿馆驿,却被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最终被逮捕遭车裂而死。“馆驿’:还让我想到杜牧那首著名诗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讽刺唐玄宗为了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那得得马蹄声,历久千年,犹自回响耳畔。
父亲和我就在那沙沙的长铗歌声中,在那慌慌的择路声中,在那隐隐的马蹄声中,像两簇小火,一步一步照亮这根充满神秘感的火柴棒。
多少年后,当我终于在这座城市落户,而所居住的地方恰巧就在馆驿街附近时,就每每想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宝贵时光。现在,这条路只能由我一个人走了,火柴棒被我一次次孤独地擦亮,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就浮现在眼前,他身上那淡淡的烟草气息就萦绕于鼻尖,他那略带低沉的声音就回荡在耳畔。
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条街。
这是一根燃烧了六百多年的火柴棒。它最初出现在文字中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那是在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此地始设馆驿,名曰谭城驿。这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这根火柴棒正式成为一条街,是在清代。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将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才统称馆驿街。《续修历城县志》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既为“咽喉”,那么我想,明代“后七子”领袖、大诗人李攀龙(今济南人)按理说也会从此街走过。因为他曾在今广东、山西、河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多地出任高官并多次回乡,一定有机会经过此街,而在极其重视迎送程序的古代中国,他在馆驿街上寒暄几句,当是必有的步骤。这根火柴棒的东端为荚贤桥:西端,也即它的红色磷头,是红瓦坡顶的德式建筑津浦铁路宾馆。我们在说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实应该降低了声调,因为它可是一位业已107岁的历史老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它有很多荣耀的时刻,孙中山、胡适、泰戈尔与徐志摩均曾在此住过。
孙中山与胡适的这次济南之行,均曾抽时间游览了大明湖。从路线上考量,他们均可能走过馆驿街,只是未曾有确实的文字留下而已。一条街就是一条街,它平躺着,只供人走来走去,未必非得让人记住它,不像湖山胜景,或以水的形式低下头去一脸娇羞,或以碑、塔、寺、观的形式仰起头来一脸的正能量,让人在俯仰之间流连忘返。一条街,以正直为本分,沉默是它的声音,寂寞是它的命运。
从更大的视野上看去,这条街在现代史上,日本人的铁蹄踏过,国民党的军警皮靴踩过,解放军的步鞋丈量过。720米的长度,一部大历史的容量。
而今,我上下班都要穿过英贤桥,脚触馆驿街:我的孩子也曾每日路经馆驿街。而每次经过这条街,我都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称它为街,实则好似省略了什么。在我眼里,它是一座以直线形式存在的高山,是一条以硬土方式存在的长河。它甚至也可视为典型山东人的一个隐喻:外表平凡、平实、平和、平静,而目光久远、沉稳老练、处变不惊。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燃烧着的火柴棒。它们默默燃烧,侍奉着岁月,滋养着时光。它们小到无名无姓,却大到能照亮一座城市、光耀一部历史。
它们,是能够点亮人们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
(选自2015年第10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4.文章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有何特点和作用?
5.作者在文中写到父亲,看似闲笔,实则含有深意,试简要说明其用意。{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孙中山}.
6.本文引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历史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
4.①第一自然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馆驿街的地理位置及其形状特点;②第二自然段以济南标志性的名胜来衬托馆驿街给我的印象深刻、影响深远,自然引出下文。5.①通过父亲交待我与馆驿街相遇的缘起,而馆驿街又经常让我怀念起父亲,从而赋予了馆驿街人情温暖,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②强调父亲与馆驿街一样,都给予我生命的启迪,是点亮我心海沉舟的生命之灯,含蓄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6.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人文色彩,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②介绍了馆驿街的历史沿革,说明它尽管平凡平常,但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从而有力揭示了文章主旨。
7.①人生可能有得意辉煌,也可能有失意落寞,都要坦然面对,宠辱不惊。②做人要正直平实,沉稳低调,甘于寂寞,不求外表繁华,但求内蕴丰厚。③要善于从简单、平凡的事物中汲取人生智慧,点亮生命之灯,指引人生航向。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段落的特点主要从内容方面考虑,这两段侧重对表达技巧的鉴赏。“状如一个发福中年男性的啤酒肚曲线”是比喻的手法,“不是大明湖,不是趵突泉,不是千佛山,不是泉城路,而是馆驿街”是对比(或衬托)。分析段落的作用主要从结构方面考虑,这段话通过对比引出下文对“馆驿街”的叙述,为下文做了铺垫。
篇二:《【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配套试题:4《“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粤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时间:45分钟满分:55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4分){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孙中山}.
A.菜肴(yáo).
粳米(ɡěnɡ).
B.招徕(lái).
切磋(qiē).
C.拙劣(zhuō).
伉俪(kànɡ).
D.宿敌(sù).
恰当(dānɡ).泊车(bó).心肌梗塞(ɡěnɡ).青睐(lài).雕栏玉砌(qì).罢黜(chù).引吭高歌(kànɡ).星宿(xiù).螳臂当车(dànɡ).
解析A.粳米(jīnɡ);C.引吭高歌(hánɡ);D.恰当(dànɡ),螳臂当车(dānɡ)。....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4分)
A.灰烬昏愦坐收渔利百战不怠
B.提纲挑唆要言不繁按部就班
C.眼睑鱼竿铤而走险耳濡目染
D.赡养斑驳人才倍出汗流浃背
解析A.“怠”应为“殆”,B.“繁”应为“烦”,D.“倍”应为“辈”。答案C
3.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4分)
A.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B
C
D
解析“人声鼎沸”和“人们”不能搭配,可用“喧闹”。
答案C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旧北京城经元明两代的建造经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城设计的基础上,最后完成的杰作。
B.最近,有个轰动红学界的消息从北师大传出,一位女博士在该校图书馆意外发现一部前人从未提到过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C.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老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他们希望再造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
D.倡导并鼓励多写多演现代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否则,拿不出新的作品来,就难于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甚至低级庸俗的东西。
解析A.成分残缺,在“经”前加“是”;C.“再造„„未来”不合逻辑,将“再造”改为“创造”;D.成分赘余,“否则”其后不能出现与前文意思相反的句子,可删去“否则”,或删去“拿不出新的作品来”。
答案B
5.“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请仿写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森森森”是拟声,“睡狮”是比喻。仿写时注意句式特点和修辞格的运用。
答案比喻和拟声。闹铃一响铛铛铛,睡虫齐翻身。(或:号声一吼嘟嘟嘟,猛虎向前冲/红旗一舞哗哗哗,巨龙正腾飞。)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
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
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中山先生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个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的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
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6.文中说“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其原因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仔细读文章容易找出答案来,因为下一段紧接着的一句是“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显然这故事就是答案。
答案一次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张写一对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里面含有瞧不起孙中山的意味。孙回以一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因为这个故事,后来孙中山当总统之后,就有人称呼他“布衣总统”了。
7.请说明对联的含意。(5分)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