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三二模现代文二汇编 宝山(青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9.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10.请赏析第④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3分) 11.本文以物喻人,托物抒怀,请对此加以说明。(4分) 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分) 9.(4分)(1)本文将“我”欣喜地选购海棠、精心养护海棠与漫不经心地、随意地对待海棠进行对比;(2)将野草的不受关注却能顽强生长与海棠被精心照顾却衰亡残败进行对比; (3)把海棠开时灿烂喜人、后来暗恶枯死与野草起初纤弱、后来欣欣向荣、不曾死亡进行对比;(4)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超然生长的特点,启发自己对生命和写作的思考理解。(1点1分;对比的点表述要准确、清晰。第(4)点写出横线部分即可,意思对即可) 10.(3分)(1)用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感,(2)与细若游丝呼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在花盆上的轻盈飘举状态(纤细轻盈的样子),(3)凸显了野草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顽强的生命力),(4)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1点1分;满3分为止) 11.(4分)(1)a作者先以野草的呼吸喻人生命的节律和生命的奋斗成长,b以野草受到冷遇仍生机盎然喻人在社会上所受到的凉薄和喧嚣仍生趣蓬勃;(2)a后又以野草喻散文,b以野草率性生长、生机勃勃喻散文的随意创作、生趣盎然。(3)作者借野草抒发了在困境中顽强生长、在垂青后超然慈爱、生命要坚韧持久的生活态度,(4)又表达了对散文创作的热爱。(1点1分。(1)、(2)的a、b有一项即可。如何比喻“托物”,分析表述要准确、清晰) 12.(4分)示例一:可以删掉。(1)到最后第9段结束,散文的表意、结构已经完整;(2)没有最后一段文章更中心明确,结构严谨、浑然一体。(3)删去后文章结尾能给读者更多结合自身经历的联想(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意蕴更丰厚);(4)最后一段有关小说和散文创作的内容限制了文意,又显得突兀。 示例二:(1)作者由野草的呼吸联想到人生成长,再联想到自己的写作经历而托物言志,真切自然。(2)小草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生长,正是其散文的写作状态、写作态度和散文意蕴的表现(与野草呼吸的相通,正是其写散文的由来)。(3)最后一句“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与前文野草的品性有呼应,(4)不仅表达了自己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更表达了读者与野草与“我”的散文共呼吸的愿望,深化了主体。 (1点1分。意思对即可;表述要层次清晰,简洁明确;要点分明) 长宁(金山)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9.第③段作者写精心照料四季海棠却依然挽救不了它们生命的经历,有哪些作用?(3分) 10.请赏析第④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3分) 11.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在文中的含义。(4分) 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分) 9.(3分)答案示例:承接上文对海棠的喜爱,并与下文野草的不受关注却能顽强生长的情节形成对照;将作者对待海棠精心照顾的态度与下文对待野草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作对比。 10.(3分)答案示例:“飞”字充满动态感,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常间,迅速成长的情态”。“③”表示“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11.(4分)答案示例:“野草的呼唤”有多层含义:①“呼吸”在文中是“生命的节律”的意思,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作者赋予野草人格化,通过野草的生长过程,将其在不同境遇下的生活态度一一展现出来。比如,“②困境中的挣扎与搀扶,③受到垂青后的安详与超然,④四季轮回中的坚韧与持久”。 12.(5分) 答案示例一:可以删去。因为行文到倒数第二段,文章情景志浑然一体,已经结构完整(2分);删去末段后,文章结尾的人生启迪能给人更多联想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2分);末段写到的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的内容,限制了文章,显得突兀(1分),所以可以删去。 答案示例二:不能删去。作者由前文的野草以及人生启发,联想到自我写作经历,借物抒情,主旨显得更为显豁(1分);以自己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比作野草,对其能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寄托自己在喧嚣尘世中的种种人生感触,有更深的触动(2分);最后一句“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既与前文野草的品性有呼应,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2分),所以不能删去。 崇明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陆春祥 ①1855年,美国西雅图酋长,为印第安土地部落的购买案,写信给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信里有这样两句话: ②如果在夜晚,听不到三声夜鹰优美的叫声,或者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③现在,我的窗外,是机器间歇的轰鸣声,铁钻机钻钢筋水泥,滋、滋、滋,节奏达达达,强劲有力,要将硬水泥地钻通,仿佛要将你的心脏一起钻碎。这种建筑的声音,装修的声音,在城市的随便哪个角落,随时都能听见。几乎所有的人都烦噪声,但又在不遗余力地制造噪声。用科技的手段来对抗噪声,虽然小有成就,但力度,并没有像人类对待治理癌症那样重视。 ④于是,我们都很向往一种环境,一种安静的环境。这纯属奢侈,要在当下的社会,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很难,今日,宁静就像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 ⑤尽管安静是奢侈品,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在不断寻找自然的宁静点,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也在找,他几十年都致力于寻找寂静的声音,寻找那一平方英寸的寂静。⑥我将汉普顿的这种行为,当作一种实验。 ⑦200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一天,他独自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将印第安部落长老送给他的一块小红石,放到一根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他设下这个标记,希望对这个偏远荒地的自然声境有助于保持和管理。他会定期到那里,监测可能入侵的各种噪音,记录下噪声发生的时间,还尝试确认噪音的来源,再用电子邮件通知对方,向他们解释保存仅余的自然寂静声音的重要性,请他们自我约束,他还会随信附上一张有声CD,上面有噪音入侵的实况。⑧汉普顿录制声音,已经超过二十五年,他的声音图书馆里,藏有三千GB的声音,包括蝴蝶鼓动翅膀的声音,如雷瀑布的轰鸣声,一片漂浮的叶子细微的声响,草原幼狼低柔的咕咕声,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声,等等,可以说是库纳万籁。 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在大部分不理解的人看来,这就是矫情,或者是小题大做,或者是愚蠢。汉普顿却认为,如果能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能减少一千平方英里内的噪音污染!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寂静,是能够支配许多平方英里所在的。⑩他的体验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万物也会生动起来。 11汉普顿的记录告诉我们,○在美国要找到连续十五分钟以上的寂静,极度困难,在欧洲,这种寂静,更是早已绝迹,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完全没有安静的氛围,反而是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存在着一种以上的噪音来源。 12我们来看看,○这个声音生态学家的敏捷听觉。这是一次平常的记录,在他的一平方英寸目标点—— 13五十英尺外,传来西方鹪鹩的叫声,四十加权分贝。○ 14三十英尺外,传来红胸币鸟和栗背山雀的叫声,四十五加权分贝。○ 15下午一点四十五分,一架直升机,沿霍河河谷的北脊飞过,五十加权分贝。○ 16大叶枫林里,○强风从河谷吹来,每片叶子从六英尺高掉落到蕨叶上,平均会发出三十加权分贝的声响。 17单只熊蜂嗡嗡飞过,音量可能在三十四至四十四加权分贝。○ 18整个早上,○他都在静静观察周遭的自然奇景,三十英尺外有一只树蛙,五十五加权分贝,它的声音几乎跟人类平常的聊天一样大,听得很清楚,缓慢,从容,清晰,类似干橡皮绞动的声音。 19在一般人眼里,做这些事情,且持续数十年,是不是有点枯燥无味呢?呵,这得看怎○ 么理解了。汉普顿眼中的寂静,是一块神圣的地方,他记录并极力保妒那一平方英寸,是因为他比我们常人,对寂静有更深刻的理解。 2017年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中吕】·潼关怀古》 (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2分)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 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 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诉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即能形成基本共识。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作”;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作”,等等。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负有道德义务。 ⑤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4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其中以不应当杀人、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换句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 ⑥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 ⑦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在国家组织形成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以致最初的成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 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规则,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君主拥有立法权,这使君主代表的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制视为“伪义务”。我们不能把“伪义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 3.第①段加点字“负”在文中是指(2分) 4.第③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确的且必要的”的看法。 B.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C.阐明“义务”是社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 D.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 5.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 B.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 C.法律上的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 D.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 6.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B.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C.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D.因此,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7.⑥⑦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填入两个字)、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填入两个字)。(3分) 8.本文论证了“法律义务是正价值概念”这一观点,请分析其论证层次。(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 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9.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10.请赏析第④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3分) 11.本文以物喻人,托物抒怀,请对此加以说明。(4分) 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春日独酌 唐李白 ①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②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 A.清新俊逸B.风骨峥嵘C.浪漫奔放D.天然去雕饰 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18分) ①刘毅,字希乐,桓玄篡位,毅与刘裕起义兵讨玄。俄进毅为都督荆宁秦雍四州之河东河南广平扬州之义成四郡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加督交、广二州。 ②以毅贰于己,刘裕自率众讨毅,命王弘、王镇恶等率军至豫章口。众知裕至,莫有斗. 心。既暮,毅自北门单骑而走,去江陵二十里而自缢。 ③毅与刘裕协成大业,而功居其次,深自矜伐,不相推伏。毅骄纵滋甚,每览史籍,至. 蔺相如降屈于廉颇,辄绝叹以为不可能也。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又谓郗僧施曰:“昔刘备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今吾与足下虽才非古贤,而事同斯言。”众咸恶其陵傲..不逊。④诸葛长民,琅琊阳都人也。桓玄引为参军平西军事,寻以贪刻免。及刘裕建义,从裕讨桓玄。 ⑤及裕讨毅,以长民监太尉留府事,诏以甲杖五十人入殿。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 (1)多聚珍宝美色,营建第宅,不知纪极,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自以多行无礼,恒惧国宪,及刘毅被诛,长民谓所亲曰:“昔年醢彭越,前年杀韩信,祸其至矣!”谋欲为乱,问. 刘穆之曰:“人间论者谓太尉与我不平,其故何也?”穆之曰:“相公西征,老母弱弟委之. 2017年高三二模汇编3:现代文二 宝山(青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 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9.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分析。(4分) 10.请赏析第④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3分) 11.本文以物喻人,托物抒怀,请对此加以说明。(4分) 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分) 9.(4分)(1)本文将“我”欣喜地选购海棠、精心养护海棠与漫不经心地、随意地对待海棠进行对比;(2)将野草的不受关注却能顽强生长与海棠被精心照顾却衰亡残败进行对比; (3)把海棠开时灿烂喜人、后来暗恶枯死与野草起初纤弱、后来欣欣向荣、不曾死亡进行对比;(4)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超然生长的特点,启发自己对生命和写作的思考理解。(1点1分;对比的点表述要准确、清晰。第(4)点写出横线部分即可,意思对即可) 10.(3分)(1)用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感,(2)与细若游丝呼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在花盆上的轻盈飘举状态(纤细轻盈的样子),(3)凸显了野草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顽强的生命力),(4)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1点1分;满3分为止) 11.(4分)(1)a作者先以野草的呼吸喻人生命的节律和生命的奋斗成长,b以野草受到冷遇仍生机盎然喻人在社会上所受到的凉薄和喧嚣仍生趣蓬勃;(2)a后又以野草喻散文,b以野草率性生长、生机勃勃喻散文的随意创作、生趣盎然。(3)作者借野草抒发了在困境中顽强生长、在垂青后超然慈爱、生命要坚韧持久的生活态度,(4)又表达了对散文创作的热爱。(1点1分。(1)、(2)的a、b有一项即可。如何比喻“托物”,分析表述要准确、清晰) 12.(4分)示例一:可以删掉。(1)到最后第9段结束,散文的表意、结构已经完整;(2)没有最后一段文章更中心明确,结构严谨、浑然一体。(3)删去后文章结尾能给读者更多结合自身经历的联想(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意蕴更丰厚);(4)最后一段有关小说和散文创作的内容限制了文意,又显得突兀。 示例二:(1)作者由野草的呼吸联想到人生成长,再联想到自己的写作经历而托物言志,真 切自然。(2)小草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生长,正是其散文的写作状态、写作态度和散文意蕴的表现(与野草呼吸的相通,正是其写散文的由来)。(3)最后一句“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与前文野草的品性有呼应,(4)不仅表达了自己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更表达了读者与野草与“我”的散文共呼吸的愿望,深化了主体。 (1点1分。意思对即可;表述要层次清晰,简洁明确;要点分明) 长宁(金山)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9.第③段作者写精心照料四季海棠却依然挽救不了它们生命的经历,有哪些作用?(3分) 10.请赏析第④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3分) 11.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在文中的含义。(4分) 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分) 9.(3分)答案示例:承接上文对海棠的喜爱,并与下文野草的不受关注却能顽强生长的情节形成对照;将作者对待海棠精心照顾的态度与下文对待野草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作对比。 10.(3分)答案示例:“飞”字充满动态感,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常间,迅速成长的情态”。“③”表示“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11.(4分)答案示例:“野草的呼唤”有多层含义:①“呼吸”在文中是“生命的节律”的意思,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作者赋予野草人格化,通过野草的生长过程,将其在不同境遇下的生活态度一一展现出来。比如,“②困境中的挣扎与搀扶,③受到垂青后的安详与超 然,④四季轮回中的坚韧与持久”。 12.(5分) 答案示例一:可以删去。因为行文到倒数第二段,文章情景志浑然一体,已经结构完整(2分);删去末段后,文章结尾的人生启迪能给人更多联想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2分);末段写到的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的内容,限制了文章,显得突兀(1分),所以可以删去。 答案示例二:不能删去。作者由前文的野草以及人生启发,联想到自我写作经历,借物抒情,主旨显得更为显豁(1分);以自己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比作野草,对其能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寄托自己在喧嚣尘世中的种种人生感触,有更深的触动(2分);最后一句“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既与前文野草的品性有呼应,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2分),所以不能删去。 崇明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陆春祥 ①1855年,美国西雅图酋长,为印第安土地部落的购买案,写信给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信里有这样两句话: ②如果在夜晚,听不到三声夜鹰优美的叫声,或者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③现在,我的窗外,是机器间歇的轰鸣声,铁钻机钻钢筋水泥,滋、滋、滋,节奏达达达,强劲有力,要将硬水泥地钻通,仿佛要将你的心脏一起钻碎。这种建筑的声音,装修的声音,在城市的随便哪个角落,随时都能听见。几乎所有的人都烦噪声,但又在不遗余力地制造噪声。用科技的手段来对抗噪声,虽然小有成就,但力度,并没有像人类对待治理癌症那样重视。 ④于是,我们都很向往一种环境,一种安静的环境。这纯属奢侈,要在当下的社会,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很难,今日,宁静就像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 ⑤尽管安静是奢侈品,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在不断寻找自然的宁静点,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也在找,他几十年都致力于寻找寂静的声音,寻找那一平方英寸的寂静。⑥我将汉普顿的这种行为,当作一种实验。 ⑦200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一天,他独自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将印第安部落长老送给他的一块小红石,放到一根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他设下这个标记,希望对这个偏远荒地的自然声境有助于保持和管理。他会定期到那里,监测可能入侵的各种噪音,记录下噪声发生的时间,还尝试确认噪音的来源,再用电子邮件通知对方,向他们解释保存仅余的自然寂静声音的重要性,请他们自我约束,他还会随信附上一张有声CD,上面有噪音入侵的实况。⑧汉普顿录制声音,已经超过二十五年,他的声音图书馆里,藏有三千GB的声音,包括蝴蝶鼓动翅膀的声音,如雷瀑布的轰鸣声,一片漂浮的叶子细微的声响,草原幼狼低柔的咕咕声,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声,等等,可以说是库纳万籁。 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在大部分不理解的人看来,这就是矫情,或者是小题大做,或者是愚蠢。汉普顿却认为,如果能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能减少一千平方英里内的噪音污染!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寂静,是能够支配许多平方英里所在的。 2017届长宁、金山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2017年4月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中吕】,潼关怀古》 (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高》中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 “,。”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2分)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是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1.(5分)(1)士不可不弘毅(2)意踌躇山坡羊 2.(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3.(1)(2分)B(2)(3分)C 第二部分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野草的呼吸迟子建阅读答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3.第③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 指。(2分) 4.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5.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 整:。(2分) 6.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7.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3 分) 8.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4分)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2分)因幼年读的太熟(1分)而使心灵变得麻木,缺乏鲜明的感受力(1分)。 评分细则:“太熟”1分,“麻木”,“缺乏感受力”答出其一1分。意对即可。 5.(2分)B 6.(3分)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评分细则:“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1分,“名篇”1分,回答“哪些是流传很大(名气很大)的作品”等均可。 7.(3分)D 8.(3分)(1)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1分)(2)不拘泥于名家名篇(或:不只看名气)(1分)(3)具有高雅审美情趣(或:能够代表中国诗词美感)的作品(1分) 评分细则:“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1分,“不拘泥于名家名篇(或:不只看名气)”1分,“具有高雅审美情趣”1分。回答“避免精妙深微”,“避免低俗”等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 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9.第③段作者写精心照料四季海棠却依然挽救不了它们生命的经历,有哪些作用?(3分) 10.请紧扣“飞”字,赏析第④段画线句。(3分) 11.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在文中的含义。(4分) 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5分) 9.(4分) 答案实例:泉眼和树阴在诗歌中都被拟人化了,赋予了景物情感和生机;(1分)三四句聚焦于小荷上的蜻蜓,画面感强烈,且十分有趣味。(1分)这首诗歌通俗易懂,清新自然。(1分)孩子读了可以对诗歌产生兴趣,因此十分适合孩子阅读(1分)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周娴2012.11 说明:1.以下题目的答案全部做在答卷纸上。 2.本卷总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给予gěi犄角jī谪居zhã卓越zhuó妄自菲薄fěi..... B.翘首qiáo静谧样mú拙劣zhuó恪尽职守kâ..mì模... C.烙印lào譬如pì桑梓罚chěng情不自禁...zǐ惩..jīn D.涟漪意zì引吭试啼háng.yī魁梧.wú怪癖.pǐ恣.. 2.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闲暇缘故遨翔金璧辉煌 B.仓皇急躁战栗含辛茹苦 C.摇曳印象惊骇至高无尚 D.雾蔼磕绊不啻直截了当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秋雨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强不知以为知,硬说自己将“仁者乐山”的“乐”读成lâ并没有错,显然是无稽之谈。当然,余秋雨不是专攻语言的,读错一两个字,本无可非议。....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座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B.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C.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荀子》今存32篇,《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D.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华丽文风,主张“文以载道”。《师说》是他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洪亮)攒蹙累积(聚集收缩)... B.举酒属客(劝酒)倚歌而和之(伴奏).. 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望西山,始指异之(才).. D.外与天际(交会)君子生非异也(生来)..野草的呼吸迟子建阅读答案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之既白.. B.青取之于蓝月出于东山之上.. C.醉则更相枕以卧作《师说》以贻之.. D.倚歌而和之吾尝终日而思矣.. 8.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⑪泣孤舟之嫠妇. 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⑰小学而大遗.⑫而耻学于师.⑮顺流而东也.⑬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⑯非能水也.⑱乌鹊南飞⑲侣鱼虾而友麋鹿.. A.⑪/⑫⑭⑲/⑬⑱/⑮⑯/⑰ B.⑪/⑫⑭⑲/⑬⑮⑱/⑯/⑰ C.⑪/⑫⑲/⑬⑮⑱/⑯/⑭⑰ D.⑪⑭/⑫⑲/⑬⑱/⑮⑯/⑰ 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类型一致的一项是(3分) 例句: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蚓无爪牙之利 D.而今安在哉? 二、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9分) (1)纵一苇之所如,。 (2),;不积小流,。 (3)驾一叶之扁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携来百侣曾游,。 (6)桂棹兮兰桨,。 (7),羡长江之无穷。 (8)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彼与彼年相若也,。,。 (10),百舸争流。 (11)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12),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3)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叶嘉传 苏轼 ①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 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 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③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 ④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 ⑤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 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 ② 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 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⑥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 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 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闺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为“茶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闻,所闻已多。⑥山薮:山野草莽。⑥苶(niâ):疲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或劝之业武.业:从事;以„„为业 B.命左右仆于地仆:放倒;推倒. C.欧阳疾嘉初进有宠. D.遂得爵其子.疾:厌恶;憎恨爵:封爵;授官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叶嘉有“节操”的一组是(2分) ①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②嘉容貌如铁,禀质刚劲 ③叶嘉真清白之士也④神茶思困,颇思嘉野草的呼吸迟子建阅读答案 ⑤不喜城邑,惟乐山居⑥竭力许国,不为身计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 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 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本文是一篇寓言,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 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 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野草的呼吸迟子建阅读答案 (1)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3分) (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3分) (3)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3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15.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B.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在田庄处对“天然”的解说很有道理,后来这一所在就被命名为“稻香村”了。 C.“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段描写说的是林黛玉。 D.《红楼梦》中荣国府里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管理日常事务的是王熙凤。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百般奉承,背后却干尽了贪赃揽财的勾当,可谓名副其实的“凤辣子”。E.《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首判词写的是贾迎春这个人物。 16.简述桑地亚哥勇斗鲨鱼的一个场面。(5分) 五、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2017年长宁金山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2)望西都,,伤心秦汉经行处。《【中吕】,潼关怀古》 (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 “,。”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2分)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第二部分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 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 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3.第③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指。(2分) 4.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5.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6.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7.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4分)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5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⑤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⑥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9、第③段作者写精心照料四季海棠却依然挽救不了它们生命的经历,有哪些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紧扣“飞”字,赏析第④段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在文中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春日独酌 唐李白 ①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②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 A.清新俊逸B.风骨峥嵘C.浪漫奔放D.天然去雕饰 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画线句来源于陶渊明《咏贫士》,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18分) 元孝矩 ①元孝矩,河南洛阳人也。祖修义,父子均,并为魏尚书仆射。孝矩西魏时袭爵始平县公,拜南丰州刺史。时见周太祖专政,将危元氏,孝矩每慨然有兴复社稷之志,阴谓昆季曰:"昔汉氏有诸吕之变,朱虚、东牟,卒安刘氏。今宇文之心,路人所见,颠而不扶,焉用宗子?盍将图之?"为兄则所遏,孝矩乃止。②其后周太祖为兄子晋公护娶孝矩妹为妻,情好甚密。及闵帝受禅,护总百揆,孝矩之宠益隆。及护诛,坐徙蜀。数战,征还京师,拜益州总管司马,转司宪大夫。 ③高祖重其门地,娶其女为房陵王妃。及高祖为丞相,拜少冢宰,进位柱国,赐爵洵阳郡公。时房陵王镇洛阳,及上受禅,立为皇太子,令孝矩代镇。既而立其女为皇太子妃,亲礼弥厚。俄拜寿州总管,赐 ①②孝矩玺书曰:"扬、越氛祲,侵轶边鄙,争桑兴役,不识大猷。以公志存远略,今故镇边服,怀柔以礼,称朕意焉。"时陈将任蛮奴等屡寇江北,复以孝矩领行军总管,屯兵于江上。 ③④后数载,自以年老,筋力渐衰,不堪军旅,上表乞骸骨。转泾州刺史,高祖下书曰:"知执谦撝, ④⑤请归初服。恭膺宝命,实赖元功,方欲委裘,寄以分陕,何容便请高蹈,独为君子者乎!若以边境务烦, ⑥⑦即宜徙节泾郡,养德卧治也。"在州岁馀,卒官,年五十九。谥曰简。 (《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五》)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1)卒安刘氏()(2)亲礼弥厚()..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及护诛,坐徒蜀(). A.搭乘B.坐落C.定罪D.由于 (2)"时陈将任蛮奴等屡寇江北(). A.偷盗B.侵犯C.盗匪D.偷袭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为兄则所遏/独为君子者乎!B.孝矩乃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以公志存远略/怀柔以礼D.怀柔以礼,称朕意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9.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时见周太祖专政,将危元氏,孝矩每慨然有兴复社稷之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全文看,元孝矩为官并受到重用的主要因素有:(4分)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21.依据第③、第④段划线句写出元孝矩获“简”谥号的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散书后记(清)袁枚 ,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 ①②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 ③④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 ⑤⑥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 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22.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也B.尔C.矣D.焉 23.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2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