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西省新余一中、万载中学、宜春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 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 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 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 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 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 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 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 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 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 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 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 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 “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 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 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 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 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 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 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 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 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 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 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 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 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 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 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 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 路”、“归去”等泛化字眼。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 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 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 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 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 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B“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 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A(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因果关系不成立; D.“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 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 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 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诸王大臣以公话,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 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 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 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 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 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 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 赐孔雀翎,移住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 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 “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 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首相目以退。翌日,震凌却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 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 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 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 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穷究,彻查. B.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C.卒以马病,不能穷追. D.事集,万世和好.徇:示众病:生病集:成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 B.诸酋相目以退.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不赂者以赂者丧.不拘于时.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但未当面具 体指出他的错误。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却没有获 得皇上的嘉奖。 C.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 人平反昭雪。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四、(24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5分) (2)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病:疲惫不堪) 5.D(D.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助词,的/指示代词,这;B.连词, 表承接/介词,因C.介词,向/相当于“被”;) 6.B(获得了皇上的嘉奖) 7. (1)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俊朗“” 倨身””扬声””目”各一分) (2)果亲王掌权时,命令传到的地方,大臣们都恭敬地听从。(“任事”“声咳所及”“唯 唯”各1分,句意整体1分) 富察公名讳傅鼐,字阁峰。祖先世代居住在长白山,号富察氏。祖父额色泰,跟从皇太 极出兵,立有大功。有四个儿子,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佐康熙皇帝平定天下,生下富察公。 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十六岁时,被选 入右卫,在雍邸侍奉雍正。担任护卫贴身跟随,片刻不离。雍正元年,补任兵部右侍郎。年 羹尧因为大逆之罪被诛杀,要穷究他的党众,傅鼐对朝廷大臣说:“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 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我侍奉皇上时间长久,能了解皇上的心思。倘若各位心里知道某人 有冤屈却不说,这不是皇上的本意。”王公大臣因为傅鼐的话,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岳 兴阿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儿子。隆科多被重用而掌握大权的时候,对傅鼐以礼相待,傅鼐不 与之交往。等到隆科多败落,傅鼐向皇上禀明岳兴阿无罪。皇上怀疑傅鼐与隆科多有私交, 贬谪他戍守黑龙江。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 饭。 在这之前,傅鼐在皇上面前曾经谈论准噶尔部的情况,皇上不以为然。用兵几年后,傅 鼐所说的都得到验证,于是征召傅鼐回来,授予他侍郎的官衔,让他担任军前参赞。还未出 发,命令他仍然入宫侍奉皇上起居。皇上生病,所有治疗的事情都由他掌管。十二年春,皇 上命令他到鄂尔多斯部落察看军情。半路上,发现几万敌人,快速向西行进。傅鼐当即奔赴 拜达理,向大将军马尔塞请求说:“敌人自寻死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胜利。我远 道而来,虽然兵力疲惫,还能一战。只是马的力量稍显衰退,希望大将军能给我几千骑兵助 我出战。事情成功,功劳归于将军;事情失败,我领受罪责。”马尔塞默不作声,傅鼐再三 请求,马尔塞不答应。傅鼐愤怒而激动,亲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兵,与敌人作战,大败敌军, 缴获作战物资、牛畜数以万计。最终因为马力疲惫,不能连续追击。皇上听说之后,非常高 兴,赐给他孔雀翎,调任佐平郡王军谋,斩杀大将军马尔赛在军队中示众。恰逢敌人有求降 的想法,满朝的大臣都想派遣使者谈判讲和结束战争,皇上询问傅鼐,傅鼐叩头说:“这是 国家的福气。”皇上的心意于是确定下来。皇上就命令他和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前往。 傅鼐领命后快马赶到策凌部落。策凌集合十四鄂托、十四宰桑一起接见傅鼐,说:“议 和不成,你回不去!”鄂托、宰桑,是中国语言十四路的头目之意。傅鼐叱责说:“走出嘉峪 关又想回去的,是愚夫!我想着回去,我就不来了。今日议和之事,事情成功,万世和好; 不成功,三军横尸露骨。一句话就可决断。”各族首领面面相觑而退去。第二天,策凌按照 约定写好奏章,请求傅鼐转奏皇帝,并遣宰桑同来,献上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掌权时,对他的命令,大臣都恭敬地听从。傅鼐在场的时候,果亲王说话,傅鼐 还未听完,就迎面抗拒说:“你错了!”果亲王不能忍受,雍正帝责备他说:“你知道果亲王 说什么就说他错了?”傅鼐也不能回答。 雍正帝驾崩,当今皇帝登基,傅鼐升任刑部尚书。因为错误推举参领明山、疏于督察家 人两件事被免职。入狱,生病,刑部尚书孙嘉淦奏请皇上让他回到家中求医治病,皇上答应。 死于家中。六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 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 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 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8.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8.【参考答案】 ①拟人。(1分)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 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1分)②对比、衬托。(1分)将春神统 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1分) ③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1分)(如从色彩等角度作答,言 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 ①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 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2分)②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 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2分)③词人托物言志, 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泰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2)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 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悲壮、残酷的气氛。 10.名句填空(6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在流放中阅读答案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 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城市人的压力阅读答案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 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9分)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 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 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 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 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 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 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 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 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 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 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 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 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 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 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 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在流放中阅读答案 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 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 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 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 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 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 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 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 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 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 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 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 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 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 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 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 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 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 焉,未详孰是。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及周文①讨悦,宁与李弼来归。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及梁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 芒山。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十六年,拜大将军。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武成初,.. 出为同州刺史。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薨于同州。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 昭。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及宁薨,勣袭爵。 (节选自《北史·豆卢宁传》) 注:①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 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还可说: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容貌俊美,擅于骑射。其父生前德高望重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颂,死后凭借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在同州去世。 D.豆卢宁仁厚重情,不以亲疏论人。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5分) (2)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遂以勣嗣。时以此多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8、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10、名句默写(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尚勇中学2012-2013年八年级下册 政治期中测试题 班级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 1、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中国发生7.0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 A、云南普洱B、四川汶川C、云南彝良D、四川雅安芦山县2、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发现3人感染病例。这种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也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A、H1NIB、H1N9C、H7N9D、H7N1 3、下列能体现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行为有() ①小语买了一条小狗,一不顺心,就踢它几脚②小亮劝阻了小涛践踏草坪③游人向动物园里的猴子乱扔食物④小海总是帮助同学纾解心中的烦恼 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4、“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对 此认识正确的是() A、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B、永不放弃生的希望;C、要追求和延伸生命的价值D、生命是有限的,个人应尽情享受生活 5、“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事间没有无曲折的路”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 A、自然界和人世间难以找到美好的事B、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遭到各种挫折C、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难以抗拒 D、挫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6、在生活、学习中,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这是因为() ①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要坚强地面对挫折②坚强的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的意志④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的意志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四川地震后,灾区的不少中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急需心理援助,假如你要去进行心理援助的话,你应该选取下列_______内容去疏导他们的心理。() ①困难和挫折无处不有,我们要勇于面对;②过去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留恋;③坚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在困境中超常发挥;④做一具自信的人,满怀信心地生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清晨,聆听林间第一声鸟鸣;夜晚,眺望远方璀璨的星空。在不断发现美、描绘美、感悟美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智慧和力量。”这告诉我们() A、生活情趣是丰富多彩的,并好坏之分B、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美的事物C.、高雅生活情趣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D、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有情趣 9、小张收到“中大奖”的短信,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条欺诈短信,马上把该短信及发短信的号码发送至12110(报警短信号码)。小张的行为直接反映出他在面对不良诱惑时能够做到() A.、头脑清醒B、避开诱因C、婉言谢绝D、专时专用 10、青少年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就应该() ①认识吸毒的危害性,构筑坚强的心理防线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相信毒品可以消愁解闷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免疫力④依法惩治毒品犯罪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1、初二学生小月独自在家中做作业,突然发现一歹徒正从楼下爬阳台入室,小月此时善于保护自己的做法是() ①大喊一声:“爸爸抓小偷”②躲在家里不出声③赶快拨打110报警④准备与歹徒做殊死搏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2008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在央视隆重播出。对这次公益活动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国家、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②掌握一些应急避险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③有助于保障学生的生命健康权④拥有知识才能守护生命,所以知识比生命更重要。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010年1月18日,年仅15岁的小陈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父亲严厉训斥后,只因口角之争就将邻家6岁小孩用石头打晕后沉入粪坑淹死。小陈投案自首后,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据此回答11、12题。 13、小车之所以被判刑是因为他的行为()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违反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③违反了我国宪法;④触犯刑法、应依法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在流放中阅读答案 14、小陈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②要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③不必在乎父母对自己的期望;④要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5、关爱他人最重要的就是() A、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B、看他是否能够先关心自己 C、视自己的心情而定D、帮助同桌写作业 16、意志坚强的人通常不会具有以下哪种特点() A、独立支配自己的行动B、不怕困难和失败 C、处事果断,自制力较强D、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17、健康的人格具体表现在() A、小谷总是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行B、林林看到别人比自己的东西好,就会去偷C、炎明看到这次考试的成绩不好,决心认真改进D、何南总是一个人玩,不和其他同学说话 18、屈原在流放的痛苦中写出了优美的《离骚》,这告诉我们() A、屈原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B、只有在最痛苦的环境中才能成功 C、困难打不到坚强的人D、在流放中容易发现自己的长处 19、下列行为中属于高雅情趣的是() A、兰兰常常通宵看电视,一看电视就把什么都忘了 B、李军把从学校借来的杂志上的图片撕下后珍藏起来 C、小黄一放学就泡在网吧里 D、小白放学完成作业后,常常听会儿音乐再给爷爷念报纸 20、庸俗的生活情趣追求的是() A、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B、积极向上的情绪,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C、暂时的感官快乐和一时的兴趣D、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行为举止 21、我们应该做自己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 A、这是磨砺坚强意志的首要条件B、个人不感兴趣的事,都是有意义的事C、凡是有意义的事都是我们不感兴趣的事D、这是考验和磨砺意志的好机会 22、初二学生李某在放学回家的途中与初一学生小金发生矛盾,他便辱骂低年级学生。他的行为是() A、扰乱社会治安罪B、不良行为C、犯罪行为D、违反交通法规 23、青少年之所以受到保护与关注是因为青少年有自身的特点,以下说法不属于这个范畴的是() A、青少年朝气蓬勃,自己能够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B、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需要我们关注 C、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D、青少年受到侵犯时往往会处于被动地位 24、开开认为自己还小,所以有什么不良行为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这种观点() A、错误的,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B、正确的,因为我们的年龄还不满18周岁C、错误的,因为不良行为也会演变成违法犯罪行为 D、正确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5、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 A、道德B、社会舆论C、法律D、规章制度 二、综合题(紧扣题意,条理清晰,鼓励创新。共50分) 26、问答题: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具有怎样的态度?(5分) 27、请你谈谈什么是从众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从众心理的现象?(5分) 28、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特大地震。世界震惊!我们见证着满目新人疮痍、悲痛欲绝;见证着万众一心、压汪垮的民族脊梁„„ 见证一:“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绝不放弃。”为抢救废墟下的群众生命,温家宝总理这样承诺。 (1)总理的承诺告诉我们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2分) 见证二、亲切的绿色、阳光的橙色、圣洁的白色,组成生命线上最美的色彩,是灾区人民生存的希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献血的“长龙”、捐振的老人和稚气孩子,捐款义演、烛光祈祷、特殊党费„„ (2)面对一个个亟待救助的生命,你有什么感受?(4分) 29、有一个青年人名叫徐心仁,他一岁多就患了小儿麻痹症,以致双脚残疾,行走困难。可是他并不屈服,在生活道路上艰难攀登,勤奋自学,先后阅读了500多本专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医研究生。毕业时以平均97分的成绩取得了第一名:至今他:已医治病人30多万,不少是日本、美国和港澳台地区远道而来求医的患者。 (1)心仁的事迹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2)你准备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3分) 30、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青少年要努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也要学会抵制庸俗情趣的干扰和侵蚀(8分) (1).请你判断(写序号)(4分) 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是:属于庸俗生活情趣是: ①玲玲哭着要她妈妈买高档名牌衣服②小明用电脑制作动画③小张喜欢种花养鱼④小华爱好书法绘画⑤小伟学朋友抽烟⑥小山爱看凶杀言情小说⑦淘淘有空和爸爸下棋⑧李杰爱打抱不平,讲哥们义气 (2)请你谈谈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必要性?(4分) 31、某八年级学生丁某,其读七年级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升上八年级后,他更沉迷于上网。为了去网吧上网,从花完了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零件去卖,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九年级上学期,他在网上结交了一些损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一天,为了网友的“哥们义气”他参与打群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致重伤,丁某受到刑罚处罚。请回答: (1).指出上诉案例中,丁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4分) 许昌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试卷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渎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表内。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 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 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时, 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C.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 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 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 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 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 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 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 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 “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 息的故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 略。时周文帝为刹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臵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 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囚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诱:教导. B.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沦发:发生. C.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帅:将领名。. D.自此抄兵颇息抄:抢掠.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组是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③所有徒 侣,皆列其姓名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⑤每人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⑥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A.①③⑤B.①②⑥C.②④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先下诏让他坐 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B.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 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C.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榜昭告公布自 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D.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 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8~9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杯。 8.清代纪昀评价这首诗:“唐人梅诗不似宋人作意。此首特有情韵。五、六最佳。”有人说, 第六句中的“蜂”字用得极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六句的情韵及“蜂”字的妙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就诗歌表达主旨而言,这首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3)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龙老爹 莫泊桑 喜笑颜开的生活在火雨下面出现了,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蔚蓝的天色一直和地平线相接。 男人,年约四十的强健汉子,端详他房屋边的一枝没有结实的葡萄藤,它曲折得像一条蛇,在屋檐下面沿着墙伸展。他说“老爹这枝葡萄,今年发芽的时候并不迟,也许可以结果子了。” 那枝葡萄,正种在老爹从前被人枪杀的地方。 那是1870年的事。普军的参谋处驻扎在这个田庄上。庄主米龙老爹,竭力款待他们,安臵他们。 一个月以来,每天夜晚,普兵总有好些骑兵失踪。 这类的暗杀举动,仿佛是同样的人干的,然而普兵没有法子破案。但是某一天早上,他们瞧见了米龙老爹躺在自己的马房里,脸上有一道刀伤。 两个刺穿了肚子的普国骑兵被寻着了。其中一个,手里还握着他那把血迹模糊的马刀。可见他曾经格斗过。 那老头子被人带过来了。 团长用法国话发言了:“米龙老爹,您知道今天早上在伽尔卫尔附近寻着的那两个骑兵是谁杀的吗?”那老翁干脆地答道;“是我。”团长吃了一惊。缄默了一会,双眼盯着这个被逮捕的人了。米龙老爹用他那种乡下人发呆的神气安闲自在地待着,双眼如同向他那个教区的神父说话似的低着没有抬起来。 这老翁的一家人:儿子约翰、儿媳妇和两个孙子,都惊惶失措地立在他后面十步内外的地方。 团长接着又说:“您可也知道这一月以来,每天早上,我们部队里那些被人在田里寻着的侦察兵是被谁杀的吗?” 老翁用同样的乡愚式的安闲自在态度回答:“是我。” “您是怎样动手干的,告诉我吧。” “我现在哪儿还知道?我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团长接着说:“我通知您,您非全盘告诉我们不可。您很可以立刻就打定主意。您从前怎样开始的呢?” 那汉子向着他那些立在后面注意的家属不放心地瞧了一眼,又迟疑了一会儿,后来突然打定了主意:“我记得那是某一天夜晚,您和您的弟兄们,用过我250多个金法郎的草料和一条牛两只羊。我当时想到他们就是接连再来拿我一百个,我一样要向他们讨回来。并且那时候我心上还有别样的盘算,等会儿我再对您说。我望见了你们有一个骑兵坐在壕沟边抽烟斗。我取下了我的镰刀,跪着脚从后面掩过去。蓦地一下,只有一下,我就如同割下一把小麦似的割下了他的脑袋。我那时就有了我的打算。我剥下了他全身的服装。” 那老翁不做声了。那些感到惊惶的军官面面相觑了。后来讯问又开始了,下文就是他们所得的口供: 那汉子干了这次谋杀敌兵的勾当,心里就存着这个观念:“杀些普鲁士人吧!” 普军听凭他随意出入,因为他对于战胜者的退让是用很多的服从和殷勤态度表示的,他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 他穿上了那个死兵的服装,躲在矮树丛里。骑兵走过来了。等到相隔不过十来步,米龙老爹就横在大路上像受了伤似地爬着走,一面用德国话喊着“救命呀!”骑兵勒住了马,明白那是一个失了坐骑的德国兵,以为他受了伤,刚刚俯着身躯去看这个素不认识的人,肚皮却吃了米龙老爹的马刀。 但是,被审的前一天,那两个被他袭击的人,其中有一个在老翁的脸上割了一刀。口供完了之后,他突然抬起头自负地瞧着那些普鲁士军官。 “账算清了,我一共杀了16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我从前打过仗。从前也就是你们杀了我的爹,你们又杀了我的小儿子。从前你们欠了我的账,现在我讨清楚了。我们现在是收支两讫。” 老翁挺起了关节不良的脊梁,并且用一种谦逊的英雄姿态在胸前叉起了两只胳膊。团长站起来走到米龙老爹身边,低声向他说:“也许有个法子救您性命,就是要……” 但是那老翁绝不听,向着战胜的军官竖直了两只眼睛,这时候,一阵微风揽动了他头颅上的那些稀少的头发,他终于鼓起了他的胸膛,向那普鲁士人劈面唾了一些唾沫。 新余一中、万载中学、宜春中学联考语文试卷(教师版) 命题人:龙瑞平审题人:章兴华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 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在流放中阅读答案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B“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A(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因果关系不成立;D.“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 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 臣以公话,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 赐孔雀翎,移住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 一言可决。”诸首相目以退。翌日,震凌却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 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 B.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C.卒以马病,不能穷追. D.事集,万世和好.穷:穷究,彻查徇:示众病:生病集:成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 B.诸酋相目以退.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不赂者以赂者丧.不拘于时.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D.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但未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却没有获得皇上的嘉奖。 C.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平反昭雪。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四、(24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5分) (2)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病:疲惫不堪) 5.D(D.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助词,的/指示代词,这;B.连词,表承接/介词,因C.介词,向/相当于“被”;) 6.B(获得了皇上的嘉奖) 7. (1)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俊朗“”倨身””扬声””目”各一分) (2)果亲王掌权时,命令传到的地方,大臣们都恭敬地听从。(“任事”“声咳所及”“唯唯”各1分,句意整体1分) 富察公名讳傅鼐,字阁峰。祖先世代居住在长白山,号富察氏。祖父额色泰,跟从皇太极出兵,立有大功。有四个儿子,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佐康熙皇帝平定天下,生下富察公。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十六岁时,被选入右卫,在雍邸侍奉雍正。担任护卫贴身跟随,片刻不离。雍正元年,补任兵部右侍郎。年羹尧因为大逆之罪被诛杀,要穷究他的党众,傅鼐对朝廷大臣说:“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我侍奉皇上时间长久,能了解皇上的心思。倘若各位心里知道某人有冤屈却不说,这不是皇上的本意。”王公大臣因为傅鼐的话,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岳兴阿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儿子。隆科多被重用而掌握大权的时候,对傅鼐以礼相待,傅鼐不与之交往。等到隆科多败落,傅鼐向皇上禀明岳兴阿无罪。皇上怀疑傅鼐与隆科多有私交,贬谪他戍守黑龙江。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在这之前,傅鼐在皇上面前曾经谈论准噶尔部的情况,皇上不以为然。用兵几年后,傅鼐所说的都得到验证,于是征召傅鼐回来,授予他侍郎的官衔,让他担任军前参赞。还未出发,命令他仍然入宫侍奉皇上起居。皇上生病,所有治疗的事情都由他掌管。十二年春,皇上命令他到鄂尔多斯部落察看军情。半路上,发现几万敌人,快速向西行进。傅鼐当即奔赴拜达理,向大将军马尔塞请求说:“敌人自寻死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胜利。我远 2017届高三第一阶段考试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命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 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二.古诗文阅读(共三部分,共3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4-7题。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幹,善断疑狱。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濬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罢,而擢琇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①,悬隔千里,輓输②费不赀,请改折色③。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齧土陊④,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B.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C.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D.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此管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何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生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郭琇在贪污案中却有不妥之责,皇上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D.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 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 (2)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8-9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0.(1)《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考生需从第11、12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有作答两题者则按第11题计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1.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可能是以前鉴定有误啊,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它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 1.(5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6分)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小说上下文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3.(6分)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8分)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12.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张充和,她选择留在自己的世界里 慕容素衣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虞舜者,名日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
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
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通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成荐虞舜,日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
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油①,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
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
滨器皆不苦窳②。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烯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
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
以舜为已死。象日“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日:“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
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日:“我思舜正郁陶!”舜
日:“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
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舜谓四岳
日:“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日:“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日:“嗟,
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舜日:“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
教,在宽。”舜日:“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
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日:“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日伯夷可。舜日:“嗟!
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絮。”伯夷让夔、龙。舜日:“然。以夔为典乐,教
裤子③,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
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一节选《史记•五帝本纪》
【注】①妫讷():水名,在山西省永济市南历山(今首阳山)。②苦窳():粗
糙质劣。③樨()子:贵族子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人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B.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人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C.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D.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11.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五典是“五常”的又一种说法,指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
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行,代理,古代官职中表示暂时代理的还有:代、署、权、判、摄、假、暂。“以亮
为军师,署左将军府事”中的署就是代理的意思。
C。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
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
书为大司徒。
D.五服,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日宾
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的父亲瞽叟续弦之后,生了一个儿子象,瞽叟非常喜欢象,常常想杀死舜。有一次
瞽叟与象放火烧仓库,还有一次往井里倒土石,但舜都逃过了。即使如此,舜依旧非
常孝顺地侍奉父母。
B.舜以孝顺出名后,四岳向尧帝推荐舜治理天下,尧帝为了考察舜,就把两个女儿嫁给
他,还让9个儿子和舜共处。结果舜顺利通过了尧帝的考察,为尧帝治理天下。
C.尧帝年纪大了之后,舜代行天子之职,在尧帝逝世后,舜就马上成为了天子,舜于是
让四岳推荐人才来治理国家。每个被推荐的人,都同意舜的任命,大家都互相谦让着
为舜办事。
D.舜任命典乐的官员,要求官员教育贵族弟子,要正直温和,宽厚严厉,刚正不暴虐,
简捷不傲慢,达到八音协调一致,不互相错乱侵扰,神人相和的境界。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5分)
(2)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日:“我思舜正郁陶!”(5分)
答案:
10.D(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11.B(“暂”在古代不表示代理官职的意思)
12.C(“舜就马上成为了天子”错,原文是“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每个被推荐的人,都同意舜的任命”错,原文“伯夷让夔、龙。舜曰:然。”)
13.(1)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得分点:事:侍奉,谨:谨严、谨慎、恭谨,匪:无、不,解:通“懈”,懈怠,句意1分)
(2)象于是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舜回来后去看望他。象非常惊愕,继而又摆出闷闷不乐的样子,
说:“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得分点:止:居住,愕:惊愕,怿:高兴、开心、愉悦,郁:郁闷、忧郁,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虞舜,名叫重华。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续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骜不驯。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把舜杀掉,舜都躲过了;赶上有点小错儿,就会遭到重罚。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愚昧,母亲顽固,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虞舜,说这个人可以。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见了这些,尧就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瞽叟仍然想杀他,让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补谷仓,瞽叟却从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逃开了,才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舜挖到深处,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了。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舜已经死了。象说:“最初出这个主意的是我。”象跟他的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财产,说:“舜娶过来尧的两个女儿,还有尧赐给他的琴,我都要了。牛羊和谷仓都归父母吧。”象于是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舜回来后去看望他。象非常惊愕,继而又摆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说:“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舜还像以前一样待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这样,尧才试用舜去理顺五种伦理道德和参与百官的事,都干得很好。
舜进入山林的时候,遇到暴风雷雨也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了凭着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传授给他的。尧年纪大了,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舜对四岳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授给他官职辅佐我办事呢?”四岳都说:“伯禹为司空,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平治水土,一定要努力办好啊!”舜说:“契,百官不相亲爱,五伦不顺,你担任司徒,去谨慎地施行五伦教育,做好五伦教育,在于要宽厚。”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抢劫杀人,在我们的境内外作乱,你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说:“喂,四岳,有谁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种祭祀?”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那好,就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诗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和的境界啦。”
长江三峡
张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预习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
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
3.“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__峡、______峡、__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4.“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______修辞手法。“交响乐”指的是______,“飞翔”指的是______。
5.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______滩和______滩。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
6.秭(的读音是______)归,是______的故乡,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罗江,投江而死。
7.王昭君,名______,她诞生在______。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给匈奴的单(的读音是______)于,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课文中引了两句,是“______、______”。
8.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9.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
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长江三峡》、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长江三日》
2.四川、奉节,湖北、宜昌,193公里。
3.瞿塘、巫、西陵,像一道闸门(或雄奇)、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
4.通感、比喻,在急流中航行及舒快的感觉。
5.泄、青、崆岭,崆岭。
6.zǐ,屈原,mì。
7.嫱,香溪, chán,“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8.由西向东的航程。
9.船行(或船的方位)、仰视、平视,前方、两侧。
10.本文在描写三峡雄伟艳丽的景物中,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启发人们急流勇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二、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四、分析课文
一、重点字词
启碇 滟滪 绛紫 云蒸霞蔚 峨冠博带 群山万壑 雷霆万钧 缤纷 亭亭 婀娜 眺望 小心翼翼
二、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这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四、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六、课后作业
整理课文相关诗句及重点词语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
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二、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明确:“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2、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试说明这个特点。
明确:瞿塘峡峰顶的云雾、朝霞,巫峡两岸的山峰水影、绿草红叶,西陵峡畔优美动人的传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细读之后,低头可想,闭目可见,令人回味无穷。整个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有如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那在险滩之中逆流而上的木船,又像人们“掌握了前进的途径”,战胜惊涛骇浪的情景,我们将从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迎着困难,奋勇前行,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四、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明确:长江三峡的山陡、流急、滩险,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然而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大自然用以“吓人”的陡山、急流、险滩并没有吓倒人,而是人战胜了大自然;“战胜”使人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当你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徒手的运动员攀登万仞悬崖陡壁,你不感到这正是人追求奇险的天性在放射光华吗?奇险本身就是美,人能身临奇险,战胜奇险,则奇险更美,是人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
五、课文总结。
1.归纳中心: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提示游记散文的写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还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3)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4)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5)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预习新课。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