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三年级作文
导航

语文大阅读教学总结

2021-01

第一篇语文大阅读教学总结
《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总结》

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总结

gzgyzjc

我对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有两年了,认为教师要指导好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打好阅读基础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打好阅读基础呢?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积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1)运用多种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①提问法。教师在上新课之前,有针对性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②板书法。教师设计巧妙、有趣、有启发性的板书,也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③运用多媒体法。教师可用直观性较强的幻灯片放映课文其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疑”,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3)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也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4)课文阅读可延伸到课外,推荐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第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部分,由认读、感受、了解、记忆和速度等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在阅读实践中,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阅读水平的高低是由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的。阅读能力有四个层面:即:识记、初通,感受、理解,欣赏、质疑,迁移、创造。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以用对照阅读法、读与思结合阅读法,分析阅读法,类比阅读法,联想阅读法和质疑阅读法等。

第三,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有:阅读理念、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要确立新的阅读理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能力,掌握多种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指导学生理解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原则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1)模仿。在初学写作阶段,模仿不但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须的,不断地练笔,模仿各种类型的名家优秀作文,采集各家所长,广泛吸取多种营养,进而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2)借鉴。就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吸取他人文章的长处。是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创造能力必经的初级阶段,在阅读教学中,遇到适合借鉴的文章,要及时地使“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3)撷取、扬弃、创新。撷取是从别人的文章和著作中采集有用的材料,为我所用。扬弃,指自己写出的文章是对别人文章的精华部分的继承,筛掉糟粕部分。创新指在保留别人文章的长处时,勇于探索,写出文章的新特色、表达作者的新思想和心中的真实感情。

(二)阅读教学注重整体感知的原则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整体感知习惯。常用的主要方法有:①朗读法。在放声读课文时,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②概括法。学生通过默读对所读材料有所了解,能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对话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并重的原则

(1)对话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可见对话阅读的重要性。有效的对话阅读,不仅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教师要发挥引导和促进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取得成功的对话。(2)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必要时做好学生的阅读引导,使学生有个性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正确见解。

三、督促学生掌握阅读教学的方式

阅读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下的合作阅读、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阅读等三种。语文大阅读教学总结

(一)学生自主阅读语文大阅读教学总结

学生自主阅读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自主阅读有什么作用?

学生只有亲身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才有可能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审美情感,学到技能和发展智力。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阅读过程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有可能学会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当少讲、精讲,学生应当多读、多思。(2)进行体验性阅读。进行体验性阅读,是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3)进行个性化阅读。所谓个性化阅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读学生喜欢的书,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二是读学生读得懂的书,阅读没有了困难,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有自己的见解。

(二)教师指导下的合作阅读

合作学习阅读方式是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科学分组,在整个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加强管理。合作阅读活动的实施:课前合理分组,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预习。在组织学生讨论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要有组织纪律,并且讨论要紧紧围绕阅读材料进行。在合作阅读活动的过程的开始,教师要设计好促使学生进入状态的导语;在合作阅读活动的过程的过程中,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在活动结束时,要对学生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阅读

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围绕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活动的,而这个问题大多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学生需要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通过分工合作的途径来解决。

在探究的阅读实施中:1、要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变传授者为探讨者。2、教师创设探究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问题才会有探究,在探究中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3、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在探究阅读活动中,虽然以学生自读为主,但是教师适当的点拨不能少。正确的点拨可以教给形式阅读的方法,也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加以表达。4、个体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个体探究主要是学生独立思考,但不能过分注重。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有一句话叫:“多人智慧胜一人”,只有通过集体合作交流,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才会更全面、更透彻。

5、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的能力,但如果仅仅课内实施,那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课内探究阅读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课外探究阅读的能力。

第二篇语文大阅读教学总结
《一下语文教学总结》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凉水河镇小学熊霖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认真扎实地对待教学,虚心向他人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感悟。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与时俱进。

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认真吸取优秀教师经验,积极找问题,谦虚请教他人,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依然像以前一样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备好课,上好课。平时,我坚持自己独立备课,因此在课前的准备是很充分的,为加强教学常规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课堂上,我着力抓好课堂常规。并以学生为主体,有目的、有条理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已经学会带着问题认真地进行语文合作学习,学会了针对文本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课余,我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吸收一些适用的方法,更新一些教学理念,从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二、积极开展语文活动,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学期来,在教学方法上,我总结出了儿歌识字,字谜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编故事识字等一系列学生喜欢的识字教学方法。平时,我尽量让学生多识字。除了课内识字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外识字,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课外书,同学朋友的名字,学校各处的名称以及大街上的广告牌,家里的报纸、包装袋、超市的货柜都是我们一年级小朋友识字的好地方。

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是巩固识字、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词语是否正确地认读,词语的积累重视不够,而本期我注重了这一点。课堂上,我借助图片或客观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轻松理解词语服务。

有时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指导学生反复运用词语,如“连连看”让学生对一些反义词、近义词,“词语接龙”,使学生思维更敏捷,词语得到有效巩固。围绕课文教学,我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词语积累范围,经过一系列的词语积累练习后,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语库,从而提高学生课堂表达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本着“扎实打基础,认真来学习”的原则,除上好语文课以外,我还组织了以下活动:一是坚持早自习引读生字笔顺训练,培养学生识记生字以及正确书写的能力。二是天天少量的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拼读水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三是开放式作业,促进学生观察、思考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三、加强希望生转化工作,缩短学生差距。

本班个别学生与其他同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总之,本学期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有了很大进步。很多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并积累了那么多语文知识,每个的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内心感到非常充实、安慰,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

第三篇语文大阅读教学总结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心得》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心得

内容提要: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兴趣;提高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提前做好预习,明确学习方向。

目前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尚未预习,老师便开始讲解课文的情况。宋代张载曾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如果我们连预习都不让学生预习,学生又何来之疑呢?因此加强了预习,便为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条件。语文大阅读教学总结

学生课前预习又诸多好处,其一,又节省时间,学生凡是通过预习能解决的问题通过预习也会有个初步认识,学习中也少费周折。其二,也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光靠教师讲,是很难听懂的,而是在于培养或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一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要预习好现代文,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预习点燃一盏灯,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认定哪一些是着眼点。教学前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预习时提示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哪些问题,学生就知道重从何下手,乐于预习了。如我指导《羚羊雕塑》的预习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好好的一句话好好说“算了吧,这样并不好”,那么,究竟有哪些不好呢?这样就可以把握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思想倾向了。教师要点燃预习这盏灯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注意多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中获得,运用语言能力在“思”中掌握。《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概括为“读、写、听、说,“读”放在首位,可见它极其重要。而“读”常常被我们老师所忽略,殊不知,有许多能力正是学生在“读”中获得的,特别是语言感知能力。通过“读”学生不仅能理解而且能亲自体会文中讨究的如人物形象,主题,不知不觉间文中的东西就成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特别是记人物的现代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益。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让学生反复带感情朗读并品味菲利普夫妇在遇见干勤前后的语言描写,进而加深了人物形象的体会对鲜明主题的了解。其实“读”应该是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功夫,忽视“读”还怎样称“阅读”教学呢?语文大阅读教学总结

二、创设良好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阅读理解中实现学生的生命体验感悟,这是语文工作者一直所追求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我们的很多教师往往在上课一开始,在学生还没有进入上课状态,还未真正接触文本的时候就开始对文本进行解剖、分析,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直接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文本,更不用说有自己的理解体会,从而对阅读彻底失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应撇弃传统阅读教学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记的被动局面,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才会乐于走进学习,走进阅读,从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有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是的,轻松愉悦的阅读情境能够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沉睡中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随作者的情感而起伏,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知识,又感受到文章的美。

那么该如何设此“境”动其“情”呢?这时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寻找到文本、作者、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同时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搭建起

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平台,沟通的桥梁。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前,我通过认真的研读文本,发现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而学生可能不爱阅读,但他们都喜欢听故事,这就找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于是我就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了生活拮据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天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迫切盼望于勒的归来,故事讲到此处戛然而止,不讲了。而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纷纷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于勒是谁,这一家人为什么如此迫切盼望他的归来?他们的阅读欲望已被老师充分调动起来,此时已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阅读,而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打开课本参与到阅读中来。找到学生与文本的契合点,巧妙设置悬念,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创设了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阅读氛围。

而对于那些文质兼美,叙事抒情浓郁的文章,在作者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实则蕴含着浓浓的真感。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其中涓涓流淌的深情。而我们的学生也许还是懵懂的孩子,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是属于易被感染的群体,因此,通过反复的研究文本,研究学生后,我发现文本与学生之间契合就应该是“情”,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真情。于是在学习《背影》的时候,文章只有一个特写镜头:一个肥胖、老态龙钟的父亲吃力的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而在这背影中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包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不舍,学生的心情被这浓浓的父子深情深深感动着,此时他们纷纷回忆起了自己的父亲,回忆起父亲平时对自己的付出,于是我适时引入歌曲《父亲》作为背景音乐,营造了浓浓的亲情,学生在文字品读中,在音乐渲染下,心中都有了一个为自己默默付出却不求回报,再苦再累也只把笑脸带回家的父亲。这份蕴含在文字中的亲情,通过音乐的渲染,唤醒了学生心中的那份已获得却还未感悟的亲情。如此情境,是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其中包含的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洋溢这“情”与“境”阅读活动,自然能够充分带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实现学生的生命感悟。

三、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思想深度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毕竟,学生如果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得到提升。在

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为阅读的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发散思维,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增加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四、精确进行点拨,注重正确引导。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毕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所以不少思想和观点往往不够严谨,缺乏深度和理性,甚至可能有些偏激。例如《陋室铭》训练的辩论中,有一位学生的观点就是“钱是最肮脏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决不该有任何一点想赚钱的念头”。此外,在辩论的高潮阶段,学生的论战过远偏离论题或者久久纠缠于某一点“钻牛角尖”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在《愚公移山》训练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移山很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私的做法”这一观点,结果引发了双方你来我往地激烈论战,致使整个辩论久久凝滞于环保话题,无法继续扩展和延伸。在上述这些情况下,教师该不该作出点拨和引导呢?是不是一说话就是侵犯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们需要明确,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扮演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策划者和教练者,强调教师的讲解应该侧重非在场性内容的揭示和分析,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若只是旁观性地倾听辩论,不点拨、不引导、不表态、不评价、不修饰,显然是不行的。总之,话是要说的,但要谨慎而艺术。那么,教师的点拨和引导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教师要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持鼓励、欣赏、爱护的态度,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谅解孩子们的无知”。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陈述,更不能含有丝毫的批评、责怪和挖苦,要充满爱心,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一种自由感,不致产生压抑感,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性化特征。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点拨要精确,引导要精炼。对于《陋室铭》训练中出现的那个比较偏激的观点,我的点拨是:“钱的本质就是货币,这一张纸或一块金属本身是干净的,只是一些丑陋灵魂的贪欲把它变得肮脏了。如果有一个一心向善的人,他特别喜欢吃红烧肉,那么他渴望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多赚一点钱,不仅让自己顿顿都有红烧肉吃,甚至还可以分给邻居们几碗,是不是也并不违背道德呢?”听了这番话,那位学生用他的笑容告诉我,他愉快地接

受了我的意见。当《愚公移山》训练出现僵持局面时,我的引导只有一句话:“战场是广阔的,在相持不下的时候,谁能迅速开辟新的根据地,谁就能赢得新的主动。”学生闻言纷纷醒悟,立刻调转矛头,另辟战场。再次,点拨和引导要宽松而有气度。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为原则,决不能以压迫学生放弃主体立场为目的。即便自己的观点受到了学生的质疑,教师也要表现出欢迎和鼓励的态度——那种狭隘的“教师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理,应该彻底杜绝。在《愚公移山》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时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愚公移山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这种战斗精神是最可贵的”。谁知立刻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说:“精神最可贵?那科学和客观实际就可以不必考虑了吗?您说的这种战斗精神简直就是误导人卖傻力气,做无用功!”能如此强硬尖锐地指斥老师,说明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已经完全忘我地投入到辩论之中了。尽管当时的确很尴尬,但我意识到,如果此时气度全无地跳下场来与学生“大战三百回合”,势必会破坏训练的宽松气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是自尊心。因此,我心平气和地说:“我刚才所说的‘战斗精神’并不是背离科学、无视客观实际的胡干蛮干,而是一种以尊重科学和客观实际为前提,敢于挑战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我刚才的表述的确有些粗略笼统,××同学质疑得很及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大家都能学习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于是,课堂上一度出现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了,小小的波澜促使此后的辩论越发活跃、精彩。

五、组建阅读小组,营建阅读氛围。

社会大众的阅读缺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但班级这一小环境的阅读氛围通过努力引导是可以营造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指导学生购买书籍,并互相交流。对学生手头上的书籍进行管理、调控,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好书,远离肤浅和庸俗。我在教室设置阅读角,让学生监督管理

(2)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我总会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3)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如四大名著等,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建立在对话基

第四篇语文大阅读教学总结
《一年级阅读教学总结》

一年级阅读教学总结

《语文课标》对小学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黄毅老师更是提出“每年的阅读量在15万字”的目标要求。切实落实阅读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是我们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今学期,我校各年级都开展:“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收到一定的效果过,下面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进行读书动员

学生和家长只有在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才能更加迅速地萌动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更有热情与激情。在实施阅读计划前,在家长会上重点和家长们进行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指导”的探讨,并请一位家长代表进行亲子阅读的经验介绍。然后在班上开展读书动员大会,通过举例说明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自己也现身说法,给学生讲自己读书的故事。请班中爱读课外书的小朋友,向全班学生演讲他们读书的乐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动员,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读书环境

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

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教室里设立图书柜,摆放学生爱读的课外书籍。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

黑板报上专设读书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3.指导读书方法

三外阅读重视从扶到放的指导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精读和细读相结合。按月有重点地向学生推荐共同阅读书目,以便于指导阅读与交流。除午间12:20-12:40为自由阅读时间外,每天回家安排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每周还抽一节课为大阅读课,开始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尝试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笔记的具体要求是:每周2篇,每篇包括10个好词,3个好句。

四.推进“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课外阅读活动得于顺利实施的保障,需要每一位家长都能为这一项活动出一份力。课外读物里的许多词语学生不能理解,要边读边与家长探讨读懂的。像成语故事,学生的感想更多了,其实其中的许多故事他们都是似懂非懂,需要家长放下手中的事与孩子一起探讨,把难懂的故事再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一次。课题组成员要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单、家访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亲子阅读这一特殊的读书活动,倡导他们尝试亲子阅读,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

同探讨书中的一个话题,家长间互相探讨家教读书经。

五.交流读书体会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会有表达读书收获或者感受的欲望,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赞许。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适时举行读书交流会、故事会、智力竞赛、猜谜语等。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还可布置了一个读书竞赛栏,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把图书的名称填在评比栏里。班级就产生了你追我赶的读书氛围,增强阅读课外书的劲头。

六、研究结果

通过实验的前测与后测的比较,结合我们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

(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要靠老师的培养。学生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教师须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加强课外阅读,是不是说课内的阅读教学就不重要了呢?当然不是。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课堂要结合"例子"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在课外求拓展、求提高。

(三)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七、分析及反思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课外阅读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据调查,以往的课堂教学,96%的教师只满足于课本内容的教学,总觉得学生只要掌握课本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教师的教学观有了转变,其质量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评价学生从单一的看学生课本知识掌握的情况转向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要素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态度和效果。

(二)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逐渐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根据本年级的特点,经常阅读课外读物。

(三)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根据家长的记录和与学生谈话,98%的学生达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其中有50%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超出大纲要求的一倍以上。

(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识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储存能力和信息提取应用能力。在众多的课外阅读材料中,教师指导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