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七中周斌 教学目标: 1、训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从写作背景入手,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的寓意,感悟诗中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导读提升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怀着投身抗日这场伟大战争的迫切愿望,诗人艾青来到了当时的抗战大都市武汉。然而,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诗人看到的却是人民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苦境中,由此他联想到东西南北的广大民众,意识到夺取抗战胜利的道路艰辛而又漫长,悲苦、凝重的情绪油然而生。于是他巧借寒雪、暗夜挥就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的忧国之情。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解题: 1、作者: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诗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著有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中国国内也民不聊生。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三、诵读全诗: 1、读准字音:絮聒guō、后裔、蓬发垢面、暴戾lì、蜷quán伏、啮niè啃、饥馑 2、教师朗诵指导①读准字音②投入感情③掌握技巧 3、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诗歌鉴赏):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 本诗中的“雪”有没有其他寓意呢?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3、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背景画面运用的比喻十分新奇与妥当,把风比作紧紧跟随、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妇,给人一种阴森之感; 画面一(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画面二(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亡的恐怖” 担忧恐惧) 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明天”如何)画面四(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援。第一幅画面对农夫的外貌描写:“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第二幅画面少妇的蓬头垢面、巢被毁灭、失去丈夫的呵护、受尽刺刀的戏弄; 第三幅画面的“年老的母亲们‘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第四幅画面的土地的垦殖者“绝望的污巷”、“朝向阴冷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小标题: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4、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是反复咏叹。从情感的表达上,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从篇章结构上,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它串连起了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5、全诗抒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6、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全诗共绘有几类人物?中国的农夫、少妇、年老的母亲(中国的妇女)、土地的垦殖者(中国的人民)。): 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 雪落神州,寒凝大地。诗中展开了一幅苍茫旷远,悲凉凄楚的意境。看那北方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走在林间的农夫“刻满痛苦的皱纹的脸”,看那南方的乌篷船里被暴戾的敌人夺去丈夫和家庭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忡忡的忧心,看那雪夜的草原上失去了田地和家畜的耕殖者们在“饥馑的大地上”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诗人通过这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逼真地体现了上述的主题,令人深切感受到:“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7、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这些画面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 画面中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 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北方林间冒雪赶车的农夫——无可去之处南方乌篷船里的少妇——无安身之所 不是自己的家的年老的母亲——无归宿之地失去一切的垦植者——断生存之根 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诗人把雪夜的“风”描写和比喻成一个“太悲哀的老妇”,她“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把敌人强占的土地描写成“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 这悲惋而凝重的诗句多次重唱于诗节之中;在一些诗行的末尾,又恰当地用了感叹词“呀”、 “啊”等,真是令人读之欲泪、闻之心酸。 8、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这首诗把表现自我与表现祖国和人民有机地融合起来,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9、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人作为描写对象? (1)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农业国家,农民为主); (2)传统观念故土不离。写国人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失去土地、失去家园更能突出战争给民族带来的灾难。 (3)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艾青原名蒋海澄,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有过逃难的经历、也有过被监禁的经历,是狱中诞生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10、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没有灯光的晚上”和“温暖”分别指什么?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祖国。 暗喻旧中国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勇气和力量 五、表现方式: (1)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 (2)精心选用意象(雪、风、农夫、我、少妇、母亲、垦殖者); (3)精巧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叙述、描写、比喻、反复、感叹词)。 (艾青诗歌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高峰。他的诗歌不求外在的形式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1)找一找诗中你认为最真挚感人的诗句?说明理由。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样写,诗人就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诗人的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 (2)七十年前的艾青还是一个27岁的青年,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写出这样的诗作?A是多情——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B是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C是使命——“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3)诗人的“苦难” ①提请学生思考:诗人仅作为苦难的见证者吗? 诗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和士地的命运血肉相连,诗人个人的苦难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七壤里。——诗人也是苦难的受害者。 ②进一步追问:诗人除了是历史的见证者、苦难的受害者以外,还具备怎样的意义? 诗人想用自己那颗赤诚而滚烫的心来温暖祖国的苦寒大地,来分担祖国的苦难,拯救祖国于危亡。——诗人更是祖国命运的担当者。 ③引导学生体味诗人个体的“苦难” 品读诗的最后一节,感受诗人深重的忧患和满腔的济世情怀。 ④请学生思考诗人痛苦、悲伤、忧虑的情感根基。 深沉的爱使艾青的诗具有历史的重量,具备大诗的气象。 学生可联系《我爱这土地》中的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赏析诗中的物象及画面,感受到了诗人沉郁凝重的诗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懂得了爱国是每一个有作为的青年应尽的责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生应立足现实,增强爱国意识,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振兴中华,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八、拓展练习:盼望艾青 一个海员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艺术特色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艺术特色 一个盼望到达 注: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 从内容上看,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重新获得创作的自由的喜悦之情,进而表达了对全国人民从新获得发展的机遇,一切从新出发,必将到达理想的彼岸的热切盼望。 一个诗人的创作生涯被硬生生耽搁了20年,所以一旦他摆脱了搁浅的境遇,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是一种人生终于又运动起来的显示,所以,无论是出发还是到达都令人兴奋、有所期待和憧憬。人生有限,二十年的搁浅毕竟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而安闲地接受下来的,由艾青再放大到整个社会,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全社会处于“搁浅”的年代,多少人的青春才华由于搁浅而消散,这种人生被浪费、搁浅而无可挽回的悲痛,除了悲哀与认命,更多的则集聚成了对“出发”或是早日“到达”的强烈期盼与呼喊。所以艾青的这首写于1979年的小诗放在现在看,只是一首简单的生活哲理小诗,但在七十年代末,那个全社会处于刚刚摆脱了“搁浅”的特殊时期,就这一首小诗,引来多少人的共鸣和多少难以抑制的生命的唏嘘啊。从艺术手法上看,采用了对照互衬的写法,两个海员的“喜欢”各有区别,但又殊途同归,不论是喜爱出发,还是喜爱到达,都是一种盼望。 从语言上看,本诗精炼质朴,却含意深沉。它概括的不仅是海员的盼望,更是人生态度的提炼。 九、教学反思: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过程与方法
1、赏析本诗运用的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方法。
2、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画面在编排上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赤诚之情。
2、深入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
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
泣。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
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
劫。(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
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
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
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
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
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艺术特色
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
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
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
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
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
《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
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
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
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诵读全诗
1、读准字音:絮聒xùguō后裔yì垢面gòu蓬发pãng暴戾lì
蜷伏quán啮啃niâkěn饥馑jǐn憔悴qiáocuì颤抖chàn
2、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中物象及画面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
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
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
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
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
点?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
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四次出现,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艺术特色
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
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
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4、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5、选择最令自己震撼的一幅画面说说其中有什么形象?为什么令自己震撼?
画面一(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你要到哪儿去
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画面二(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
亡的恐怖”担忧恐惧)
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
明天”如何)
画面四(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
乞援。
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6、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教师点拨:这些画面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画面中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
7、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人作为描写对象?
教师点拨:
(1)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农业国家,农民为主);
(2)传统观念故土不离。写国人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失去土地、失去家园
更能突出战争给民族带来的灾难。
(3)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艾青原名蒋海澄,小时侯被抱出去抚
养、有过逃难的经历、也有过被监禁的经历,是狱中诞生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文学评论家钱理群说: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dōu是献给中国农民的。
五、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1)找一找诗中你认为最真挚感人的诗句?说明理由。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
呀”这样写,诗人就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
“中国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诗人的赤子情怀,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
(2)同学思考:生于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理性的爱国?
联系热点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六、总结:
播放歌曲《大中国》,同学齐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七、作业布置:
1、仔细揣摩课堂所作的朗诵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课文,熟读成诵。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具体人物形象情感载体象征意
中国的农夫压迫雪少妇、年老的母亲蹂躏
(中国的妇女)
土地的垦殖者剥夺(寒冷)(中国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