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天祥__作文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3文天祥
一、人物生平: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236年6月6日出生,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闻名于世。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几十年间,它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面对敌人的百般劝降,他义正辞严,最终慷慨殉国。
(一)奉诏勤王:金兵率领20万大兵南下,攻城略池,南宋兵败如山倒。谢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诏》,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自筹资金,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二)九死一生:本次救援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后来文天祥不幸被俘获。他自杀未遂,被押往燕京。
(三)誓死不降:文天祥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曾使用高官利诱,骨肉亲情感化,严刑拷打对他进行劝降、诱降、逼降,甚至连元世祖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四)从容就义:忽必烈没有办法使他屈服,决定判他死刑。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二、关于文天祥的对联:
1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2海丰县方饭亭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三、文天祥片段(信念,气节,傲骨)
1、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2、国家危亡时,他毅然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写照.
3、英雄末路,他用生命诠释忠诚。衣袂飘飞,落叶无语,他用坦然的选择面对刀光剑影,他用雍容的态度拒绝高官厚禄,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着一个民族的尊严,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当他视死如归完成了尘世的使命,当他毅然决然用丹心书写汗青,零丁洋里那无悔的千年一叹,震彻千古。这个民族从此变得更有骨气。
4、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只为精忠报国,兴复南宋的远大志向;拒绝皈依,抵挡利诱,只源于心中矢志不渝,忠于民族的鉴定信念。他的坚守,沉淀为精神的沃土,滋养着无数的爱国赤子!
5、为雪九庙之耻,他鞠躬尽瘁,九死不悔;为复高祖之业,他毁家纾难,殒身不恤;为求救国之策,他高风亮节,义薄云天。这样的他,注定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粤菜颁奖词:潮鲜客香粤精,食在广东,一个“食”字,已比“吃”更具文化底蕴。较之中国其他菜系,粤菜最重原汁原味,清中求鲜,淡中求美,对食材注入多一份人文关怀,实而不华,以质取胜,博得更多“返寻味”。故粤菜不仅全国开花,更红遍全球,赢得“中国形象大使”美誉。
粤剧颁奖词:南国红豆,香飘万里。粤剧积淀数百年岭南文化,旁收博采,集各家之所长,推陈出新,硕果累累。几世纪名伶辈出,其中之翘楚者,犹以家国为大舞台,唱做念打,纵横捭阖,可歌可泣。方今传统戏曲式微之际,粤剧依然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有华人处必有粤剧,这是广东之光,也是中国之光。
广东音乐颁奖词: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以丝竹乐合奏为特色的广东音乐只是小家碧玉,但它扎根岭南文化的沃土,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小曲,经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
奇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细节表现,状物抒情,情趣盎然,成为岭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
广东骑楼颁奖词:中国建筑史上“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楼顶、楼身、骑楼底三段式结构因应天时地利,将有限空间充分利用,遮日避雨,商业与人居兼顾,美观与实用并重。岭南得风气之先,粤人敢于拿来为我所用,广东骑楼之美,早已跳出建筑学的范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个经典LOGO。
黄埔军校旧址颁奖词:揽长洲而枕珠江,黄埔形胜,军校“威水”。黄埔军校蓄势时为革命摇篮,发力时作军事引擎,挽大厦于将倾之际,拯民族于危难之时。东征北伐,抗日救亡,战功赫赫,将星熠熠。其“亲爱精诚,继续永守”之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
端砚颁奖词:古老文明的传承,离不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唐宋以降,端砚以得天独厚之材质,巧夺天工之匠心,呵气成墨,夜吐虹霓,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同时,也将自身研磨成艺术瑰宝。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实至名归。
孙中山颁奖词:探针民主,缔造共和。筚路蓝缕,以启中华。先生以天下为公之心,犯险履难,只手掀开中华大地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老大帝国置之死地而后生。虽革命尚未成功,但共和始于中山,建国功在“中山”。先生名籍,彪炳千秋,非但吾族国父,更是亚洲共和之父。
六祖惠能颁奖词: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惠能以白丁之身,彻悟万法皆空,承继禅宗衣钵,开枝散叶,独创南禅法门,又锐意革新,将佛禅义理撷其精要,去其冗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这一外来宗教彻底中国化,广为平民所授受。非天纵之圣,难达如斯境界,惠能不愧“东方三圣”誉称。
还有两个名片:广交会和开平碉楼。
篇二:《有关文天祥的作文》有关文天祥的作文
你的情,牵动我的情思
作者/管子谊
曾记否,零丁洋边,你的一腔热血,牵动我的情思,重阳佳节,你诉说的千古情愁,牵动我的情思,月圆人未圆,你寄情于酒,诉说的思亲念弟,牵动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
时代的兵荒马乱,黎民百姓的提心吊胆,为国家的未来而着想,力求保全祖国,但天不随人愿,在那天,不幸的你被俘,敌人威逼利诱,都没有使你屈服,或许你心中还为了自己的祖国吧?敌人再怎么诱骗,都没能打动你心中坚定的信念:誓与祖国同存亡。或许,正是伟大的祖国在你心中,你才会为了自己的祖国而牺牲。天际被你的鲜血染红,史册上永远有你的名字,在那生与死的决择时刻,你面对死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爱国情,永远留名。
你的情深深牵动了我的情思。我的情,只为你,你的情,只为他,伟大的爱国情。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树一中学
推荐教师:彭术标
篇三:《2015青岛一模语文作文苏武、文天祥的例子论述》篇四:《文天祥名人传记,作文素材》{文天祥在逆境中成功的作文}.中华名人传记文天祥传XXX编著
文天祥传·1·目录
第一章获益“竹居”仰先贤⋯⋯⋯⋯⋯⋯⋯⋯002第二章京城殿试中状元⋯⋯⋯⋯⋯⋯⋯⋯⋯⋯011第三章阻迁都奏斩奸贼⋯⋯⋯⋯⋯⋯⋯⋯⋯⋯026第四章正道直行抚地方⋯⋯⋯⋯⋯⋯⋯⋯⋯⋯034第五章毁家勤王起义兵⋯⋯⋯⋯⋯⋯⋯⋯⋯⋯045第六章出使元营遭扣押⋯⋯⋯⋯⋯⋯⋯⋯⋯⋯060第七章不指南方不肯休⋯⋯⋯⋯⋯⋯⋯⋯⋯⋯074第八章反攻江西图复兴⋯⋯⋯⋯⋯⋯⋯⋯⋯⋯098第九章零丁洋里叹零丁⋯⋯⋯⋯⋯⋯⋯⋯⋯⋯122第十章留取丹心照汗青⋯⋯⋯⋯⋯⋯⋯⋯⋯⋯131文天祥传·2·
第一章获益“竹居”仰先贤
江西吉州庐陵县(今吉安县)的淳化乡富川镇
(今富田村),镇前有富川水淙淙流过,镇后有长着怪木奇卉的文山。真可谓山清水秀,风光迷人。镇里有一文姓大户人家,端平三年(1236年)五月初二,由文家的院落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此声啼哭向世人宣布一代英杰文天祥于今天来到了人间。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是当地有
名的读书人,家里虽有些田产,但他却并不把佃户交租之事放在心上,尽管一直与仕途无缘,但他仍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地将读书当作最大的乐趣。文天祥是文家的老大,出生时,父亲22岁。第
二年,天祥的弟弟文璧也出世了。年轻的父亲非常喜欢这两个孩子,一心只想着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文仪一贯喜欢读书,视书本为蜜糖,为了读书,
他常常废寝忘食。他从书中悟出了道理,主张“化学来新”,也就是推陈出新,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去补世、报国,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他在自己经常佩带的玉佩上刻上一个“革”字,也就是这个原因。待天祥兄弟稍懂事时,文仪就常常带他们到“竹文天祥传·3·
居”去。到那儿之后,文仪自己读书,让他俩在一旁翻阅画册,或拿起纸笔勾画。见到父亲认真读书的情景,年少的天祥兄弟在书房里模仿起来。
这年,文天祥五岁了,文仪开始正规地教两个孩
子读书、写字。文仪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该背的,必须背下来,该写的,必须写好,如果完不成,轻则训斥,重则惩罚。天祥兄弟从一开始念书,便非常用心,而且很听话。
文仪为了教好孩子,他不惜花钱聘请曾凤等名师
到家里授课。名师很有经验,文天祥兄弟获益匪浅。文家的经济并不很富裕,为了请名师,父母省吃俭用,有时母亲还悄悄变卖首饰。
过了几年,文家终于请不起塾师了,文仪就亲自
给孩子授课。他对孩子的学业抓得更紧,每天白天讲了新课,晚上就要求孩子们在灯下背诵,光会背还不行,他还要提问,以考查孩子们领悟的程度。对孩子们没有理解的问题,他就反复讲解,父子间不断问答,直至孩子们学会弄懂。文仪还要求两个孩子将书中的警句用纸条抄录下来,贴在书斋的墙壁上、书架上、柱子上⋯⋯
天祥兄弟日复一日地在被名言警句贴得琳琅满目
的“竹居”中苦读,成绩提高很快,他们不仅背会了四书五经,而且还能讲解。父亲看着天祥兄弟的进步,文天祥传·4·
很高兴,但也并不满足,仍然严格地要求他们。夜深了,孩子们精神集中不起来,父亲就不住地提醒他们注意,要再打瞌睡,就厉言训斥,罚孩子站起来。一天父亲外出,留下了功课,时至下午,文璧听见窗外蝉叫,便在屋里坐不住了,说:“哥,外边的蝉鸣声多悦耳哟!爸爸还没有回来,我们一块去捉蝉,怎么样?”已经扎扎实实温习了一上午功课的文天祥,一听弟弟这么一说,正中下怀,便与弟弟一道出去捉蝉了。正玩在兴致上,父亲回来了,给撞个正着。父亲一见,便大发雷霆,把天祥兄弟俩打了一顿⋯⋯光阴似箭,又是几年过去了,“竹居”里一摞一摞的书,几乎让天祥读遍了,父亲就不惜花钱,也不怕路远,四处寻找并尽可能多地买好书回来让天祥读。有时买书钱不够,就脱下衣服到当铺当了钱,再把书买回去。每次买了新书,父亲读完就给天祥读,然后再让天祥讲给弟弟听,天祥读一遍,再讲一遍,理解得更深了,同时也锻炼了口才。
父亲文仪很讲究学习方法,从“革”字的治学观
点出发,他反对死读书,主张读书、写文章都要有新的见解。在父亲的引导下,天祥从小就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读了书,总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悟出些道理,再去解释社会上的现实问题。
一天,天祥读到,春秋时齐国贤相晏婴敝车羸马文天祥传·5·
(乘破旧马车)的事迹时,很有感触,他立刻对父亲和弟弟谈起自己的看法:{文天祥在逆境中成功的作文}.
“晏婴有真才实学,而不讲虚荣,现在宋朝的官员追求奢华的风气盛行,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做人就要像晏婴那样,多想想怎样为国出力⋯⋯”由于文天祥善于思考,肯钻研,所以他少年时代
写的文章就很有风骨,很有正气。以后参加进士考试,甚至做了官,他所写的文章,以及发表的见解,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
在“革”字治学思想指导下,文天祥从小就有着
明确的读书目的,那就是为了补世和报国。文仪很了解当时的国家形势,他常对天祥兄弟说:
“自从大宋朝廷南渡后,国势日渐腐败和衰落,
而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发展和强盛起来,他们灭西夏,占高丽,又吞并了金朝,虽然目前内部有些权力之争,但迟早是会向南方用兵的。大宋正需用人才,你们要学好本领,为国效力呀!”
文天祥的父亲最喜爱竹子,他在院落内外栽了许
多翠竹,还给书斋起名“竹居”。文仪还经常亲自修整竹园,有时还画上几幅画或对翠竹吟上几句诗,他的生活中离不开竹子。同时还经常与天祥兄弟谈论竹子的功用和性质,用以启示他们做人要正直和坚强。一天,上完新课,面对窗外的绿竹,文仪突然发文天祥传·6·
问:“你们兄弟二人想想竹子都有哪些用途,看看你们谁说得最多?”
弟弟文璧抢先回答:“竹子可以做筷子,编篮子,能制床,做桌子、椅子,盖房子,扎扫帚,还可以做扇子、斗笠⋯⋯”
天祥接着说:“弟弟说得对。但更重要的是竹子可以制笔,可做竹简,历史上的许多书都是写在竹简或刻在竹简上的,没有竹子,我们哪能知道古代那么多事情啊!”
“是的,是的,你们说的都对,竹之功用可谓大
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谓高尚。你们能说说它的品格吗?”父亲进一步发问。
“竹子经风雪而不凋,”弟弟文璧说,“别的花草一遇霜打风吹都枯死了,而竹子却依然挺立,依然翠绿。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说的就是这种不畏严寒冰雪的性格。”
“竹子无论在山地,还是在平原都能生长,它不
要求很好的种植条件,”文天祥一面望着院子里的翠竹,一面从容地说着,“然而竹子质地却很坚硬,不管风吹,还是雨淋,它都保持正直,从不肯低头弯腰!”
父亲越听越高兴,把天祥兄弟领到屋外竹林旁,指着竿竿修竹说:“我生来最喜爱竹子,原因就在这文天祥传·7·
里。竹子有那么多的用途,而又不需要人们给予什么,它质坚、干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我认为做人也需要这样。”
“您放心吧,我和弟弟一定像竹子那样去做人,
要为人们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而且遇到逆境和恶势力,绝不低头弯腰,绝不变节。”天祥握着拳头,坚定地对父亲说。
庐陵,自古以来便是人才荟萃之地,仅宋朝就出
现了著名的人物,诸如欧阳修(谥文忠)、杨邦祎(谥忠襄)、胡铨(谥忠简)、杨万里(谥文节)。这的确是庐陵的骄傲,人们在学馆挂起了他们的遗像,供全县读书人瞻仰。
一天,父亲要到县城里的学馆去,便问文天祥:
“你今天不用在家里读书了,跟我去一个好地方,行吗?”文天祥问:“什么好地方呀?”父亲有意问:“你猜一猜呀!”文天祥不假思索地说道:“县城学馆,对不?”父亲高兴万分,说道:“对,就去那儿。”天祥早就把那里当成很神圣的地方了,便高兴地答应道:“去,我早就想去看看。”
“路途遥远,走起来不许喊累,看时要仔细,回
来还要说说有什么感想,能做到吗?”父亲向天祥提出要求。
“能——”天祥满口应允道,连蹦带跳跟着父亲文天祥传·8·出了家门。{文天祥在逆境中成功的作文}.
8岁的小天祥一路上跟着大人,有说有笑,一步
也不肯落后。走呀走,终于到了县城,天祥顾不上劳累和饥饿,催父亲快领他去学馆。
学馆里,父亲不住地给天祥讲解着有关学馆的一
些知识,例如,为什么要建学馆啦,什么时候读书人要到这里祭祀啦⋯⋯天祥边听,边默默地记住了。步入大殿,就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天祥一眼
就看见了殿堂上悬挂的人像,忙拉父亲走到近处,一边仔细端详,一边问:“这位是不是欧阳文忠公?”“对,也就是欧阳修,你不是读过他的文章吗?”“是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写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多好的文章呀!”发现儿子对读过的文章记得这样熟,文仪很高兴,就又讲起欧阳修的事:“欧阳文忠公反对宋朝初年的浮靡文风,大力提倡古文,他‘文章名冠天下’,‘风节自恃’,苏轼赞扬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听着父亲的讲述,天祥心中更增添了崇敬之情。在第二幅画像前,文天祥立住了。这是位英雄,
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非常威武。他怀着敬佩的心情听父亲讲解着:
“这是杨忠襄公,也就是杨邦祎,他是本朝南渡文天祥传·9·
初期的忠臣。一百多年前,金国统治者占领河北和中原后,又进犯江南,妄图消灭宋朝。金元帅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率兵侵占了建康(南京)。杨邦祎当时正在那里任通判官,他被俘了。为表示不肯降金的决心,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宁作赵氏(宋朝皇帝姓赵)鬼,不为他邦臣’十个大字。金兀术以高官利诱他,他拒绝了;以死亡威胁他,他毫不畏惧。面对金人,他用头触柱基,血流满面,高声大骂,只求速死。金兀术大怒,便杀害了他,并且残忍地劈开他的胸膛,挖出他的心⋯⋯”
听到这里,文天祥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咬紧牙关,默默地思索着。
父亲又将天祥领到了第三幅画像前,对他说:
“这位是胡忠简公,也就是胡铨,同杨邦祎生活的年代差不多。当时奸臣秦桧做宰相,怂恿高宗皇帝杀岳飞,并同金国订立丧权辱国的和约。这时,胡铨竭力反对,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下秦桧、孙近、王伦等三个奸臣的头。这篇奏章深得人心,却触怒了高宗和秦桧,他们把胡铨贬官到偏远地方,直到20多年后孝宗即位,才把他召回。为了国家安危,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多么让人钦佩啊!”
“胡忠简公真是了不起!”文天祥从心底发出赞叹。
文天祥传·10·
几位名臣、志士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文天祥,
在学馆大殿里,他向父亲说:“长大以后,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要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来,如果我死后不能同他们那样受人祭祀,那就不是大丈夫!”“说得好!”父亲热情地称赞他,“人总是要死的,能为国家出力,能保持大节,就死得有价值,人们就会尊重他,永远怀念他。”
回家的路上,父子俩就人生价值的问题讨论个不停。{文天祥在逆境中成功的作文}.
“你怎样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呢?”父亲试探地问。
“好好读书,长学问;练武艺,强身体。等我长
大了,天下太平,我便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如果遇上战乱,我就要领兵杀敌,保家卫国,绝不失大节。”
父亲对他干脆利落的回答相当的满意,并且语重心长地鼓励天祥长大后精忠报效国家。
从学馆回来以后,文天祥好像更懂事了,乡贤的
画像总浮现在他眼前,他立志要向那些志士学习,一生有所作为。
也许就是从8岁瞻仰乡贤像后,他才真正开始发奋图强的。
文天祥传·11·
第二章京城殿试中状元
宝□三年(1255年)冬天,文仪带着天祥兄
弟二人晓行夜宿,前往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进士科举考试。
这一年来,父亲文仪的身体欠佳,临行前,人们
劝他不要陪儿子去考试了,但他执意要前往,并且说:“我花费了20年的心血,要亲自看看它的效果。”这些天来,尽管寒风袭人,但他仍精神矍铄。早晨他招呼儿子赶路,晚上他又忙着找客店,备茶饭,一心要儿子吃好睡好,好精力充沛地参加考试。这年文天祥整20岁。两年前他在乡试中考了第
一,今年初又到白鹭洲书院跟博学多才的欧阳守道先生学习了半年多时间,他以聪明好学赢得了欧阳先生的悉心指教。后来又参加了郡里的考试,他和弟弟文璧一同中了贡士。他知道,中了贡士只是取得了进京城应考的资格,在京城要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及格以后再参加殿试,在集英殿根据题目,写出对策文章,由皇帝亲自阅卷,才能决定是否考取进士,因此,京城的两场考试是最重要的。天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不辜负父母和乡亲们的一片心意。
文天祥传·12·
途中,文天祥不止一次地想起了离开家乡时的情
景。母亲噙着眼泪为他们兄弟二人准备行装,祝愿他们金榜题名,将来好报效国家。他的伙伴以及众父老乡亲也来送行,有的说:“我们没有本事考进士,天祥中了进士,做了官,一定要想着我们百姓,要把国家治理好。”有的说:“如今北方蒙古政局有所稳定,力量有所恢复,他们刚刚远征了云南,不久就会进犯江南。天祥考取了进士,做了官,一定要辅佐皇上富国强兵,保住大宋江山。”
临行前,吉州以及庐陵的官员也为天祥兄弟设宴
饯行,称赞他们兄弟为家乡带来了荣耀,勉励他们继续努力,金榜题名。
就这样满怀着奋发向上的壮志,带着家乡人民的
嘱托,文天祥踏上了赴京应试的征途。
临安作为南宋都城已有120多年了,几代皇帝
及官僚偏安于此,不思国难,整日花天酒地,尽情享乐。如今的临安城内,几十万人口,殿阁楼台林立,市肆(铺子)坊巷星罗棋布,一派繁华景象。再加上现在已到年末,大街小巷更是热闹非凡。
父子三人找了一家旅店住下。天祥兄弟准备参加
几天之后的礼部省试。父亲则照顾兄弟二人吃饭、睡觉,联系参加考试的有关事宜。闲下来时父子间也议论议论时局。文天祥传·13·
“淳熙年间,有个叫林升的诗人,曾在这里的一
家客店墙壁上题了一首诗,你们还记得吗?”父亲问道。
“记得,那是一首七言绝句。”天祥回答道。文璧紧接着背诵了这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依然如此啊!”父亲文仪无比感慨地说,“几十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临安,还不是和当年一样,官僚士大夫醉生梦死,有谁还想着国家的安危!这样下去,别说收复失地,我看连这半壁江山也难保啊。”“我们一定要设法保住大宋江山。如果我能在朝
中做官,就要向朝廷陈述我的看法,让皇上认清如今的形势。对了,过些天我如果省试得中参加殿试,我就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在策论中写出来,让皇上看看。”天祥诚恳地对父亲说。
“不过,谁知道皇上又会怎样想呢?”父亲担心
地说,“如果惹怒了他,落榜事小,还会有杀身之祸的。”
“我不怕,我就是要讲真话,讲实话,考不取进
士,做不了官,没有关系。因讲了真话而被杀头,恐怕还不至于,您老人家尽可放心。”
天祥同弟弟文璧认真准备了一些日子,便参加了
礼部主持的省试,他俩沉着应试,考完后都感觉不错,文天祥传·14·便耐心等着发榜。
二月初一,礼部发榜了。文天祥兄弟双双通过了
初选,父亲文仪脸上露出了笑容。不少人向他祝贺:“恭喜您两位公子榜上有名,老人家的心血没有白费。”文仪答道:“同喜,同喜。能否中进士,还要看殿试呢!”
省试通过后,天祥夜以继日地准备功课,而文璧
却有些放松,总认为自己有把握。殿试临近,文天祥忽然生了病,父亲文仪半年来一直操劳,不得休息,见天祥考前患病,又过于担心,一下子也病倒了。过了两天,天祥病轻些了,他劝父亲好好养病,不要替他担心。
五月初八是殿试的日子。这天早上,天祥感觉好
些了,他早早把文璧唤醒,做好准备。父亲硬撑着病身子,把他们送到门口,深情地望着他们的背影,恨不能亲自送两个儿子到考场去。
御试策的题目很长,总共有586个字。除了些
空话以外,主要是让考生就当前的社会形势发表议论。比如,对灾害不断、人民困苦、人才缺乏、士习浮华、财政困难、兵力薄弱、盗贼未平、边境不安等等问题,是怎么看的,谈谈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考场的气氛非常紧张。其他考生拿了题目,左思
右想不敢动笔。因为他们中间多数人都把这篇文章当文天祥传·15·
作猎取功名的敲门砖,要考虑如何为朝廷当今天子歌功颂德,如何投皇上、考官之所好,并且要在文字绮靡方面下功夫,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而偏偏又碰上了这个题目,实在太难了。
文天祥非常沉着,坐在考场上,看了题目后,病
好像一下子痊愈了似的,他感慨万分,滚滚的心潮有如大江的波浪,讨饭饥民的破竹篮、被掠女子的哭脸⋯.一古脑浮现在文天祥眼前,他想起几天前听说的临安城有人易子而食,有人用人肉做包子卖;他想起官府滥印的“交子”(纸币)和害人不浅的高利贷,当即把考题中提出的八种情况,归纳为四个问题后,随即落笔道:
“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
蛊之地;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之也。”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文天祥对这四个问题一一作了阐发。
第一个问题,关于天变(灾异)的不断发生,他
认为是民怨招来的。虽然这种看法还是受“天人感应”的影响,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羁绊,但他揭露人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是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对人民予取予求,贪而无厌,却是一针见血的。他说:“今之生民困矣,自琼林、大盈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营建,而民困;自献助叠见于豪家巨室,而民困;自文天祥传·16·
和籴不间于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唯所咀啖,而民困。”这种议论是非常大胆的。这里文天祥借用历史来批评南宋皇帝贪财聚敛,大兴土木,困扰百姓,完全符合事实。南宋虽然偏安江南,而皇帝的奢侈、挥霍确是不减北宋。
高宗建都临安后,就大造宫室,御花园多至几十处。又造“御前甲库”,召来能工巧匠,制造珍奇玩物,供一己鉴赏。高宗如此,子孙相习成风。理宗时候,国家财政极为困难,他仍然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寺观。他在西湖积庆山为阎贵妃建功德院,派遣吏卒到各州县搜集木材,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前后三年建成,耗费极大。权左司郎中高斯得奏请停止新建寺观,宰相谢方叔立即罢了他的官。宝□三年,即文天祥写这篇御试策的前一年,理宗派心腹宦官董宋臣主管修建佑圣观、梅堂、芙蓉阁、香兰亭,他强占民田,招权纳贿,无恶不作,临安人无不骂他为“董阎罗”。皇室生活上的奢侈也是十分惊人的,皇帝生儿育女,都要用罗、绢数千匹,金、银数千两。皇子每日单食,要珍馐数十种,更不用说皇帝了。皇帝挥金如土,人民怎能不贫困。
豪家巨室的献助,也是人民的一大灾难,在南宋
也是高宗开其端。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高宗到大将张俊家,张俊接驾时进奉精美食品数百种,还文天祥传·17·
有大批宝器,其中有金器1000两,珍珠69000余颗,玛瑙碗20件,各种精细玉器40余件,绫罗锦缎等1000匹,另有名贵古玩书画等多件。献助的风气到南宋末年仍然盛行,宫中要修缮宫殿,建造寺观,就有官僚、豪富来献助土地、木材等等。他们的献助,无非是剥夺人民来的,受苦的还是人民。贪官暴吏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则是每日每时都在
发生。南宋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比北宋更严重,神宗赵顼时,国家赋税收入每年6000多万贯,是北宋的最高额。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税收也达6000万贯,淳熙十四年(1187年)增加到8000万贯。南宋统治地区不到北宋的2/3,税收反而增加,可见赋税剥削多么残酷。再就土地的情况看,北宋初年官僚地主的土地限额是3000亩,宋朝的政策不抑兼并,南宋时有数十万亩地的地主为数不少,这都是侵吞农民的土地得来的。而且官僚地主有地无税,农民无地却要纳租。有人说南宋农民所受的剥削是“剥肤摧体,无所不至,膏血无余”,这并不夸张。
策论中提到的和籴,则是南宋政府剥夺人民的特
有手段,它像直接套在农民脖子上的绳索一样。和籴是官府按户主的田产多寡摊买粮食,由官府定价,当然低于市价,甚至分文不给,纯属剥夺。从表面上看,文天祥传·18·
好像富人负担多,穷人负担少,实际上不是这样,富人向地方官纳贿,自然少派或不派,负担大多落在穷人身上。每次和籴颁布,都有不少人倾家荡产,卖妻鬻子。文天祥说:“东南民力竭矣!”这是真实情况。第二个问题,关于人才和士习。文天祥认为“士
习厚薄,最关人才”,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败坏。他说:“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也,则授其句读,择其不戾于时好,不震于有司者,俾熟复焉。及其长也,细书为工,累牍为富,持试于乡校者,以是;校艺于科名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车马也,以是。父兄之所校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矣!其能卓然自拔于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于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竞奔于世要之路者,无怪也;趋附于权贵之门者,无怪也;牛维马絷,狗苟蝇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臣以为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士风一淳,
人才或于是而可得矣!”这段话把南宋士人风气败坏描绘得淋漓尽致。南宋士人追逐名利是不择手段的,当时国家忧患重重,士人忧国忧民的不多,想升官发财的却不少。有一种人是借议论国事来猎取虚名,博得一官半职的。理宗时候,这种情况也很普遍。贾似道看透太学生的这个特点,用做官、赏钱收买他们,他们也就为贾似道歌功颂德。当时有人写讽刺诗说:文天祥传·19·
“鼙鼓惊天动地来,九州赤子哭哀哀。庙堂不问平戎策,多把金钱媚秀才。”由此可见一斑。另一种人是借道学做官。当时朝廷提倡道学,有人以讲道学为终南捷径,以谋求官职。他们不谈国计民生,终日只讲天理性命,正心诚意。朝廷也希望他们这样,以免议论国事,惹事生非。这种士人对国家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陈亮向皇帝奏称:今世儒生,自以为得正心诚意的圣学,其实都是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人。国家奇耻大辱,漠不关心,群聚埋头拱手高谈性命天理,不知性命天理究竟是什么。朝廷委任庸人,笼络小儒,敷衍度日,臣不胜愤慨之至!这把士人的堕落和朝廷用人政策的错误,作了大胆的揭露。{文天祥在逆境中成功的作文}.
文天祥对这种士风十分不满,他提出必须改变士
习,发扬正气,才能发现可用的人材。他主张对青少年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除了读书,还应恪守封建道德。他还建议国子监的学生既要学习经学,也要学习治国之道和边防、水利等科目,使学者不是只图浮名,而要能办实事。这种见解在当时来说,是很可取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兵力和国计。文天祥认为两
者是互相影响,有密切关系的。他承认当时确实兵力不足。他说,宋和蒙古发生战争以后,前线东起东海
篇五:《读《文天祥的故事》有感》读《文天祥的故事》有感
金城镇中心小学四(3)班谢一凡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文天祥的故事》。里面主要讲了:文天祥做了官,他带着士兵去抗战元兵,最后,眼看就要被元兵抓起来了,文天祥就拿刀自尽了。因为他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元兵手里。
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就是文天祥了,因为他很爱自己的国家。文天祥每天身上都带着一把刀,因为他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落在元兵手里,就拿刀自尽,以身许国。我也很佩服文天祥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死就死,我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你们手里,反正人早晚要倒下,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