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红楼梦人物描写》
红楼梦人物描写
一、迎春、探春、惜春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这里,迎春、探春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二人的个性特点。二人都貌美,都养尊处优,但这丝毫没有抹杀她们的鲜明个性。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敦厚可人而又平庸无奇,这与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所表现的出众是截然相反的。“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写迎春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也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结合小说来看,迎春在众姐妹中确实是很平庸的一个,她稳重但不如宝钗贤淑干练,她善良而不如黛玉灵慧多才。秋爽斋结社,众人做诗,她只能限韵,姐妹们大展才华,她自甘平凡;猜灯谜时,皇妃元春派人传话说,众人都猜对了,独有迎春与贾环猜的不对,没有赐品,这时贾环心中不快,而迎春却“不以为意”,可见她才华平常,敦厚有余。迎春就是这样一个虽平凡却令人感到亲切的女子。但有时她的敦厚未免过分,流于软弱。本性“温柔沉默”的她,对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竟无能为力。“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段,最能表现她的软弱。当累金凤这一名贵的首饰被偷之后,她独自诵经,丝毫不过问此事,对眼前的罪恶视而不见。司棋被逐一段,她甚至表现得很淡漠。最终,她被迫嫁给孙绍祖,从不反抗的她,被侮辱,被冷落,凄凉地死去。其实,迎春的懦弱,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她的善良在可怕的现实中被撕裂,被践踏,她没有挣扎,因为她太温柔,太憨厚了。这一个性注定了,她不可能像探春那样,尽情地展示自己,只能如未开的花朵一样枯萎在命运的枝头,做一个牺牲品。而她一出场,作者就通过外貌描写向我们预示了她的个性。
探春的身材出众,“削肩细腰,长挑身材,”苗条可爱而又带着惊人的爽利。“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这一外貌也是常人所无的。中国文学中写美人的目光往往是“秋波流转”,“美目盼兮”,仅仅是美丽迷人而已;而探春的“顾盼神飞”,则在秀丽中透出一种英气,一种卓然不群的智慧,这正符合她那种出众的才华与不甘平庸的个性。一个“飞”字写出了她目光的敏锐、灵动,真是夺人魂魄。“文采精华”更好地概括了她的非凡才能与个性。试看书中,探春理家治众之才不在凤姐之下,甚至高于凤姐。她虽不似凤姐那般泼辣,却比凤姐多了文雅与智慧。凤姐病时,她管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把园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胸怀大志,渴望超越男子,干出大事。她组建海棠社,在给宝玉的信中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我自有一番道理。”可惜的是,探春生在一个以女性为附属品的时代,这是她的悲剧。但她毕竟让自己灿烂地开放过,展示过。探春的个性,从这一外貌描写中可见一斑。
惜春的外貌描写并未表现出她的个性,但交代了她的年龄,为下文她的命运作了铺垫:贾府鼎盛时,她“形容尚小”,贾府衰落时,她已经长成,在成长过程中,她看尽了繁华,也明白了沧桑,窥破“三春”(元春、迎春、探春)的命运,窥破世态炎凉,最终选择了出家修行。
二、凤姐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凤姐是作者笔下著名的文学典型形象。这段外貌描写,仅有三十二个字,就集中体现了她的个性,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凤姐的眉目很有特点。首先,她的眉目是美丽出众的。丹凤眼,柳叶眉,本是俊俏可爱的;但加上“三角”、“吊梢”便不同了,它不可爱而有些可怕,在俊俏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这与凤姐的个性是一致的。她在府中是著名的“管家婆”,有“凤辣子”之称,工于心计,善使手段,泼辣凶悍。“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黛玉与探春都是身材苗条的,但她们的美是纯洁、典雅的美,就像未经玷污的珍珠,晶莹可爱;而凤姐的“苗条”与“风骚”,却是世俗的美,多了几分圆熟和世故。
“粉面含春威不露”,在化着浓妆的面庞上,闪烁着温暖动人的光彩,却又深藏着那带几分险恶的“威”,这是多么形象的一张脸!只有凤姐才会有这样一张脸。在小说中,我们多次看到她“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样子:毒设相思局,把愚昧的贾瑞害得悲惨地死去;弄权铁槛寺,徇私舞弊,聚敛钱财;借刀杀人,使柔弱的尤二姐含恨吞金自尽……在满面春风之下潜伏着凶狠,在温情脉脉之后暗藏着残暴。同时,不可抹杀的是,凤姐的“威”还体现在治家方面。她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办事爽利,泼辣大胆,这使她在众多女眷中脱颖而出。淡泊无为的李纨,懦弱无能的尤氏,与她相比无不黯然失色。协理宁国府一段最能体现她的管理才能,她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指挥若定,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由此看来,凤姐本可以是一位令人欣赏的“女强人”,但她卑劣狠毒的一面又令人痛恨。“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则表明了她特别工于心计,善于逢迎的性格。她见人先笑,但对不同的人,她的笑也不同。对贾母、王夫人,她阿谀、献媚地笑;对宝玉、黛玉、宝钗,她热情、讨好地笑;对尤氏等人,她应付、敷衍地笑;对尤二姐、秋桐,她笑里藏刀,口蜜腹剑。正因为凤姐如此工于心计,所以,她在贾府中八面玲珑,如鱼得水;统治者宠爱她,下人惧怕她、痛恨她。
凤姐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人物群像中尤为突出,她一出场,作者就用这段生动的描写暗示了她的个性特点,而这段描写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外貌描写中的经典片段。
三、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他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从总体上看,她具有一种柔弱美,病态美。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可见她总是细腻善感。这样的眉与目配合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清丽而凄美!黛玉原是绛珠仙子的化身,为“还泪”而来,所以她的眉目之间凝聚了灵河之畔的清风细雨,离恨天外的灵晖秀气。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更突出地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黛玉天生有一种诗人的气质,柔情似水,忧郁细腻。一身之病是由两靥之愁而起,两靥之愁又因一身之病而
生。她深深陷入了与宝玉的恋情之中,用全部心血去爱宝玉,用整个生命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身世孤苦,寄人篱下,她怎能不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怎能不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进一步写她的愁与病:无事时也有闪烁的泪光,无恙时也有细微的娇喘,可见愁与病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不可医治了。黛玉的愁与病,除了身世原因外,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与美的过程中与世俗发生矛盾引起的。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里,宝钗那样的“贤德淑女”受到人们的赞赏,而黛玉生性孤傲,过于敏感,又常常直率地讽刺他人,当然不会得到认可。她高洁的心志不为人所知,她梦想的爱情不被世所容。当她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剧烈冲突时,她无力反抗,只能默默饮下苦涩,日久天长,郁结成病。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两个比喻用得很形象。秀丽柔弱的花儿,把纤纤瘦影投在清澈的水中,波光荡漾,花影相映,多么清朗典雅;纤弱的柳条在风中依依而舞,时而形成一道弯弯的波痕,时而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真是楚楚动人。用这样两种美丽的事物来形容林姑娘真是再妙不过了,把她的美写到了极致。小说中有许多与此呼应的句子,如:“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避远,不忍再听。”“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等等。{《红楼梦》主要人物外貌特征}.
“心较比干多一窍”写黛玉的聪慧多才。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智慧过人,因进谏被剖心,心有七窍。后世以心有七窍来形容聪颖过人。黛玉的聪颖,在大观园众姐妹中是闻名的。无论是吟菊花,还是咏柳絮,她总表现得才华横溢,卓然不群。“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等情节,无不展示了她过人的诗人天赋。在小说中,作者总是把最优美最动人的诗句归在林姑娘的笔下。试看这些句子:“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孤傲不群;“毫端蕴秀临窗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潇洒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凄苦悲凉;“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见识过人。
“病如西子胜三分”,则是更进一步地写黛玉的病态美。传说春秋时的美女西施在心口疼痛时捧心皱眉,其姿态更美。而黛玉比之“胜三分”,可见黛玉之美,惊人绝代,真是“颦儿才貌世应稀”。
悲剧总是把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黛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高洁美好的形象。她美丽而才高,但不为世俗所容,与唯一的知音宝玉的爱情更不为人所容,故而走向最终的悲剧结局。黛玉的外貌描写,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的高贵气质,也体现出她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华,集中体现了悲剧之美。这段描写如诗如画,是《红楼梦》中最为成功的外貌描写之一。
四、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痛恨世俗的争名逐
利、勾心斗角,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这段外貌描写集中了作者的笔力,是所有外貌描写中最详尽的一段。
首先,宝玉的外貌非常出众,俊美得几乎不像一个男孩子。他面容明朗,流光溢彩。月与花本已美丽,而中秋之月,尤为圆润清朗;春晓之花,尤为鲜艳润泽。他的“面”与“色”如此搭配,充满了青春活力,而他的心灵,也正如中秋之月一样纯洁无瑕,他的感情,也正如春晓之花一样朝气蓬勃。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里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整齐的鬓发,茂密修长的眉,直率可爱中透出勃勃英气;而红润的面色、灵活多情的眸子,又有几分女儿气,但这并非柔弱无力,这是他过于善良的心灵酝酿出的独特气质,与秦钟的女儿气不同,宝玉的女儿气带着生机和活力,带着不安分的气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不满现实、强烈追求自由的人。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种奇特而美好的表情,只可能出现在宝玉的脸上。他纯真无比,崇尚青春美与自由美,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他同情女子(上至贵族小姐,下至地位低下的丫鬟)的悲惨命运,“专能和女孩们结交”,正因为如此,他首先领略了“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爱博而心劳”。他的过于美好的追求,使他的面庞永远不会被恶劣的表情玷污,永远温和若笑,饱含深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仍然是写他的俊美,但在俊美中带些大家子弟的养尊处优之态。宝玉从小生活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样写是符合他的身份的。“转盼多情,语言常笑”,仍是写他的多情善感,与“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呼应。“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句写其眉目最为精彩:眉间目际,情思飘飞,动人心魄。这里的“风骚”与凤姐的“风骚”不同,这是一种潇洒飘逸、无拘无束的气质,既表现着宝玉的聪颖多才,又代表了他“痴”的一面。他的“痴”,主要表现为用尽心力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爱情、青春、生命乃至自然万物。见花谢便联想到黛玉宝钗等人的衰老,为之叹息不已;得知龄官与贾蔷的恋情便联想到生命的流逝,泪流满面;为晴雯作悼词,感慨昔日的美好时光一去不返;为黛玉而疯狂,从此竟遁出人世,永不复返……正如警幻仙子所说:“如尔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这„意淫‟,便是对美与自由的欣赏与崇拜,对“钟天地之灵秀,集日月之精华”的女儿们的恋慕。正因为追求自由,宝玉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反抗礼教的束缚,故而“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成了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叛逆者。
宝玉的外貌描写重在写“多情”这个特征,成功地刻画了他的个性。角色分析编辑
叛逆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
[3]途经济”的“混帐话”。{《红楼梦》主要人物外貌特征}.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5]尊重女性{《红楼梦》主要人物外貌特征}.
《红楼梦》虽是女性的悲剧,女性的颂歌,但全书最中心的人物,还是男性的贾宝玉。宝玉其实并不是“淫魔色鬼”而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不是来自理性的认识,而是来自直接的感受。他对一切“峨冠博带”的男子深恶痛绝,又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边长期接触那么多聪明美丽的青年女性,看到她们受到不应有的轻视,看到她们的地位是那么屈辱,命运是那么悲惨,对她们又爱又敬,为她们又悲又愤,回过来就更对“须眉男子”深恶痛绝。宝玉的这种深恶痛绝,正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女性的尊重。
《红楼梦》作为对女性的颂歌,不仅加强了它作为女性悲剧的力量,而且是它之所以能够写出女性悲剧的原因。这就是说,在中国社会青年女性的悲剧,早已演
篇二:《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是我国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之一,而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其中的人物不仅仅是简单刻板的形象,而是通过曹雪芹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更闪耀着丰富的情感与灵魂的光芒。《红楼梦》对众多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让我们看到了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各类人物,也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风俗。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人物关系及设置特色的研究,探讨了人物形象的设置的风格与特色,曹雪芹巧妙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以形传神,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情绪情感的变化,透过人物自身的言行,绘声绘色的演绎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作者还以高超的布局能力,绘制了错综复杂却又脉络清晰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赋予了《红楼梦》更加妙趣横生的艺术魅力。
一、前言
《红楼梦》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古典小说,不但在情节上引人入胜,而且在人物的形象的描绘上也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曹雪芹以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为读者呈现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人物图画。不仅如此,《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网络交错却又繁而不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谋篇布局的才能。
鲁迅曾在其《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设计和描写的成就高度称赞。他认为“《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的小说中都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小说叙述的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由《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曹雪芹对《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不仅对作品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而且对后来的著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
曹雪芹以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全面周到的描写了《红楼梦》中的各种人物。对《红楼梦》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不仅使人们更加细致真切地了解《红楼梦》的成就和魅力,也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对中国历史文化更加明确清晰的理解。
二、《红楼梦》的典型与小人物形象
《红楼梦》奠定人物性格基调的同时,还注重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示人物形象,使其中的人物更加丰厚饱满,更立体化,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曹雪芹都用心地刻画出性格鲜明而又饱含丰韵的人物形象。
(一)典型人物形象
1、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王熙凤是《红楼梦》的经典人物之一,曹雪芹对她的样貌的描述为“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2]。从这一句精短的描述中我们不仅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有直观的印象,从而对她的性格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曹雪芹还注意设置不同的事件情节来表现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特点,如协力宁国府表现她的管理上的干练、为人处世的精明;在弄权铁槛寺暴露她的贪婪与狡诈;毒设相思局又直指她的残忍;而最后她一步步设计害死尤二姐又充分凸显她的狠毒。
同时,对人物形象设置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是通过第三方人的眼睛与话语来表现人物,如贾母笑称她是个“真是个鬼灵精的”[3],兴儿告诉尤二姐说:“提起我们奶奶来,心
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辛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喷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4]。通过他人对王熙凤的态度与评价,我们也能对这个人物形象有更全面地认知,另外,王熙凤本人的话语也带有鲜明的个性与特点,如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16]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王熙凤的强势与任性作为。另外,在神态等方面,曹雪芹也对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描绘,如她在初次见到林黛玉,开始谈笑风生,进而悲伤落泪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王熙凤在为人处世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示了曹雪芹掌控全局的技巧把握,在整体上对各个环节都精心安排,心思独到,使整体布局都有一种内外呼应,相得益彰的美,创造出完整饱满的艺术境界,不仅使读者拥有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深化了整体的思想主题。
2、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另一位典型人物贾宝玉,虽然出生高贵,但因在压抑的封建社会中,他天真活泼的天性被不断地压制,他的父亲贾政作为封建卫道者的代表,对他施以“不打不成器”的威吓高压,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所处的环境及社会历史背景来强化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命运归宿。他的出生泼妇传奇色彩,传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留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该石自经锻炼之后,通了灵性,可大可小。一僧一道见后,便在石上镌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几个字,投它入世,成为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贾宝玉。他是封建叛逆者,他极其厌恶封建
社会的仕宦道路,还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
[6]。
贾宝玉的性格的最大特点是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叛逆以及对女性的尊重,这些都与同时代的人截然不同,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17]在与家中女儿的接触中,他深深地被这些女儿的才华感染着,他的性格养成也与其成长的环境、周围人的影响不无关系。贾宝玉的种种叛逆思想,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作“草莽”与“不肖”。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二人也渴望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禁锢,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去了。为了让他进入仕途,继承封建家世的家业,而贾宝玉却踏上了叛逆的道路,与封建礼教及家族的要求渐行渐远。{《红楼梦》主要人物外貌特征}.
(二)小人物形象
《红楼梦》除了十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涉及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虽然出场并不多,但是却因为曹雪芹精心地安排与细致的描写,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晴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外貌上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行为上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在性格上她是丫鬟中反抗性最强的,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尤其是抄检大观园时,她“挽著头发闯进来,将箱子掀开,两手提著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7],还当众把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她的反抗,自然遭到了封建正统人物的压制与打击,最后也只有在无人问津的悲惨境况下死去,宝玉对她的离世深感悲伤,特作了《芙蓉女儿诔》来祭奠晴雯。即使那些露面即逝的小人物,也富有自身独特的性格特色,使人过目不忘,这些角色虽然渺小,却不同程度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深化矛盾纠葛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醉后狂骂主子的焦大,口中骂出的:“成日家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不仅反映了贾府内部丑陋不堪的生活,提升了故事的思想主题,更揭示出封建末世即将破灭的趋势。
丫鬟、小厮、农民、市井百姓及商人等,通过对他们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使读者不只能够更细致深入的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日常面貌甚至思想情感,更感受到当时的生活习俗及社会的状况。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
《红楼梦》创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共有四百余个,人们印象深刻且研究较多的经典人物也有几十个,准确理解和掌握《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设置特色,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理清其中的纷繁交错的人物关系。
《红楼梦》与它之前的古代小说最显著的区别体现在其人物形象的设置塑造独具特色,这种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物肖像的设置,曹雪芹对《红楼梦》人物肖像的刻划自然天成,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二是人物语言的设置,《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摆脱了古人写语言的模式化,而是更贴近人物的情感与性格思想特征;三是人物的行为设置,《红楼梦》中的人物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各种行为源于自身的思想情感而非生搬硬套,因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自然,更易于为人们接受与喜爱。
(一)人物形象的肖像
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红楼梦》人物肖像设置成功之处在于其不仅能够直观地描述人物的容颜相貌,更能深刻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与性格状态。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设置的基本的要素。外形的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展具有重大意义。《红楼梦》中对人物肖像刻画细致入微。曹雪芹不仅抓住了人物形象的容貌、神情,更从这些肖像描写推及到特定环境中不同人物的心理反应。从而深切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色。
肖像描写也是《红楼梦》人物形象架构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对眉目眼神的描写,达到了非同一般、以貌传神的艺术效果,寥寥几笔便能生动形象的勾勒出人物的身份、心态甚至性格等。如对王熙凤在各种场合下的服饰、身形姿态、音容笑貌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刻画,突出了人物的丰富多样的性格特征。
[8]又如在描写林黛玉时,“笼烟眉,含情目,愁病泪”,不但抓住了林黛玉的气韵和神情,
奠定了林黛玉的容颜与性格基调。使读者对聪明高傲却又孤苦无依的女儿家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和认识。《红楼梦》在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可谓精细入微,因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人的相貌是第一直觉的重要因素,曹雪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外到内、由表及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红楼梦》对人物肖像描写博彩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华,曹雪芹很重视肖像描写,倾心注血,匠心独运,把人物肖像描写得神情括地写出人物内心世界中最本质的性格特征,使其成为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段。
《红楼梦》中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眼睛与神情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也通过眼睛之所见,来表现他人的思想、性情乃至品格。《红楼梦》有时候不明写人物的神情面貌,却通过其他人物来表现人物肖像,从而贯穿整个场合情节。这样不仅使故事流畅顺利,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通过肖像的描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活生动。
如写贾宝玉跟薛宝钗交往引起林黛玉的醋意,黛玉跟贾宝玉赌气争执中悲情泪泣不止,对宝玉说:“我死了”,宝玉接口便道:“你死了,我做和尚!”,黛玉一听此言,便登时拉下脸来责备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宝玉自知这话又说错了,便后悔不已,登时脸上红胀起来,低着头不做声,黛玉呢,却直瞪瞪地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的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地在他额头上戳了一下,咬牙说到:“你这
[9]一.......”,黛玉的“悲情落泪”不仅表现了她因宝玉从宝钗处而来的醋意,也深刻体现了黛
玉清高孤傲的性格。而“拉下脸”来也体现了她佯怒和真恼,表明了她对宝玉内心有爱却又无法准确表达的心理,而宝玉的脸的“红胀”到“紫胀”,表现了宝玉被黛玉揶揄后的心态,也体现了宝玉对黛玉的紧张和真挚的感情。
人们都说“相由心生”,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面貌的紧密联系,内心的感受总会表露与外形,而面部神情又总是会受到内心活动的影响与支配。读者通过人物的一颦一笑、一静一动来等对人物样貌及其变化的解读来深刻的体会人物
的心情感受,从而使《红楼梦》的人物的形象更加完整。
(二)、人物形象的语言
俗语常说“言由心生”,《红楼梦》中一百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能符合他自身所在的阶层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红楼梦》人物语言颇费心血的加工、提炼及润色。艺术源于生活,《红楼梦》的语言令人感到准确贴切而又生动活泼,是因为这些都是经过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而艺术又高于生活,《红楼梦》特色鲜明的人物语言不仅体现了人物的个性,也反映了人物的千姿百态的情绪和思想。曹雪芹不仅注意从生活中提取语言,还会对其进行加工凝练,去粗留纯,使人物语言既能够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生活常态,又体现了整个故事的艺术性。有人认为《红楼梦》的语言及中国古典小说人物语言之大成,开现代小说人物语言之先河,是后是作家学习的楷模。这个评语准确而恰当,因为《红楼梦》的人物语言都是生活化的口语,运用得当的口语不仅是人物性格的直接再现,更体现了其中的人物关系,成为表现人物塑造形象的的经典。
由于人物的不同身份、性别以及地位,《红楼梦》里人物语言也千差万别,如林黛玉的语言时而尖酸刻薄、时而令人伤怀断肠,是因为她对自己身世的哀叹以及寄人篱下的心态,说话时总会顾及周围环境,而宝玉的语言天真活泼,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发于言词,因为宝玉的性格特点就是愤世嫉俗,不拘一格,而史湘云是出了名的率直大度,从她的语言风格就能略窥一二。即使在相同的语境中,人物的语言也各不相同,以此有力地刻画出人物的独特气质与性情。《红楼梦》能够如此出色,获得非凡的成就,语言的表现可谓功不可没。
再如宝玉到学堂上学,袭人对他说道:“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功课宁可少些,一则含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10]袭人的话语不仅表达了自身对宝玉读书通达的盼望,又向宝玉言及养身的重要。通过这种言语的力量,既深刻地体现了她对宝玉的关怀备至,又表现了她“温顺柔和”的个性。
而贾政对宝玉要上学时,却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仁学二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11]贾政对宝玉上学不是殷勤嘱托,反而冷言冷语,体现了他望子成龙,对宝玉能够用功读书,走上仕途的热切期盼。《红楼梦》的语言不仅有效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更概括并丰富了人物形象。
宝玉“时而甜言蜜语,时而疯疯傻傻”[12]的话语表现了他反对封建礼教,渴望自由的个性,而黛玉“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13]则体现了她才华横溢却又清高孤傲的性格。薛宝钗“温和端庄”的语言体现了她富有才气,却又虚伪的一面。贾珍、贾琏等贵族子弟的语言都具有“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特色,显示了封建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的性格特色,虽然如此,每个人的言语又各具特色。
(三)人物形象的行为
动作行为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巧妙地利用人物行为来揭示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描绘出别具风格而又气象万千的社会风情画面。《红楼梦》中对人物行为的设置特色在贾宝玉的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贾宝玉最突出的性格就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红楼梦》中有以封建卫道者角度评判贾宝玉叛逆行为的词“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怪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14]从这两句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对封建世俗的厌弃,他对憎恶封建士大夫所谓的“入仕”,例如《红楼梦》第五回在宁国府会芳园后,由秦氏领宝玉去休息,到上房内间时,宝玉看到墙上的“燃藜图”和劝人进学的对联后,便执意不在里面休息,说明他对靠读书科举博取功名的厌恶。“纨绔子弟”贾宝玉渴望自由平等,当晴雯被逼致死时,他去哭吊晴雯未能实现时,又听说薛宝钗已经搬出了大观园,他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又悲感一番”[15]。贾宝玉对对人性的美好向往在封建社会里注定是要被压抑被磨灭的,他感到痛苦绝望,却又找不到出路,最终选择出家做了和尚。贾宝玉的种种行为在礼制严苛的封建社会很难得到理{《红楼梦》主要人物外貌特征}.
解与认可,然而他却是“大厦将倾”的封建社会思想解放的一抹光亮,虽然最后以悲剧告终,贾宝玉的行为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研究。
《红楼梦》对人物行为的设置往往与人物的性格心理,社会背景等自然贴合,毫无牵强做作,同时透过人物的行为表达更深层次的社会。如尤二姐由于软弱无知,被凤姐的花言巧语骗进“大观园”,并被利用“借刀杀人”,她自觉生不如死,恨然吞金自尽,作者借尤二姐的这一被逼地走头无路,只有寻死的行为表现了她被迫害的悲剧命运,也向作者展示了封建社会残忍、缺乏人性的本质。
四、人物形象塑造的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环境是滋育人物个性的土壤,《红楼梦》对环境的设计别具一格,其中描绘了仙界、自然和社会三重环境,这三者巧妙而成功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触发与感染的作用,曹雪芹通过独到的安排,使自然环境中蕴含着某些意境,又与人物的个性情感相互衬托,虚幻缥缈的仙境与人物的命运归宿相互映照。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为人物塑造提供了不同的审美角度。另外,《红楼梦》以大观园为主要社会环境,其中设计了情调各异,各具特色的住所和居室,这些居室与人物的性格秉性自然天成。曹雪芹心思巧妙,运用环境与人物暗合的手法,使这些景与人搭配得和谐一致,如此不仅能表达人物微妙的内心情感,还能进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物人一体的表现手法,用环境对人物的象征意义,更加形象的体现了人物品行与情操。例如,林黛玉的潇湘馆,其中清幽宁静,种植有大量的竹子,竹子在古代意味着清秀质朴不与群芳为伍的品行,因而也象征着黛玉冷清孤傲的性格,预示她凄婉悲凉的命运。又如住在栊翠庵的妙玉,梅花象征她的高洁、不合群。这些环境与人物的配合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深化了主题。
(二)时代背景因素
《红楼梦》反映的康乾盛世时的社会生活,即雍正和乾隆时代,当时只是清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然而,社会内部却矛盾重重,繁盛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首先,清朝政治的腐朽使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统治机构臃肿庞大,官吏昏庸无能,官场上贪污腐败成风,这在小说里《红楼梦》贾雨村官场晋升之路正是当时官场的最好写照。
另外,明清两朝相对唐宋朝而言,实行更为压抑人性的专制制度,清朝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上的控制,提倡封建的纲常礼教,《红楼梦》里薛宝钗、袭人等就是这些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者,因而她们的人物形象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