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诺贝尔》有感》
读《诺贝尔》有感
四二班王莞烨
读朱自清的散文,给我心灵的平静;读《十万个为什么》,给我智慧的启迪;而读《诺贝尔》这本人物传记则给我精神上的激励。
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的炸弹研究家,他为瑞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诺贝尔很用心地研究炸弹。有一次,诺贝尔不小心引爆了炸弹,弟弟当场被炸死,父亲也被炸成残废。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而是更加谨慎、更加努力研究炸弹。诺贝尔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我。他遇到难题,即使绞尽脑汁也要把它解开,不像别人一样做事老是半途而废。看完这本书,我被感动了,对学习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不时会遇到各种难题。这时不应该轻易放弃,要努力思考,还是不懂的,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有时我们也会遇到挫折,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时也不应该随便失望,而是寻找原因,争取下次考好。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积极的心态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评语:文章立意向上,结构清晰,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对诺贝尔的敬佩。同时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出读书之后的受益是积极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挫折,贴近生活。
篇二:《五上21《诺贝尔》》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1、诺贝尔
(枣庄市市中区光明路小学韩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并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毫不气馁”、“劈山筑路”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浏览课文,围绕诺贝尔的主要事迹来理清文章脉络,并据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初步了解诺贝尔精神的基础上,能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8——10自然段。
3.品词析句,通过抓中心词、关键句、重点段来学习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历程,感受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的精神。
4.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了解诺贝尔生平的基础上,借助课文重点语句,用简洁精练的语言,为诺贝尔写小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词析句,抓中心词、关键句、重点段来学习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历程,感受诺贝尔面对困难毫不气馁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读中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学习诺贝尔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认读生词、指名读课文等方式了解学生识记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利用示范朗读、再次练读的方式推进有感情读书。
2.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段落提纲概括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借助重点词句,感受诺贝尔的精神。
4.引导学生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小传。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搜集诺贝尔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课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瑞典时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
1、请同学们看一条新闻。你从新闻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2、交流。(获奖者、颁奖时间、颁奖地点)
师:同学们,诺贝尔奖是世界性的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这么隆重的典礼跟谁联系起来的?——诺贝尔(齐读课题)
生根据课题质疑
(预设:人们为什么这么隆重地举行颁奖典礼呢?
诺贝尔有哪些成就,值得人们这么隆重的纪念他呢?)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1)读准字音,指导写“机械”的“械”,“铁锤”的“锤”。
(2)指生提醒易错字,生练写。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指生分段读课文,师生评价优缺点。
(2)重点指导8——10自然段的朗读。
第8段用紧张的语气读出诺贝尔舍生忘死的精神,用惋惜的语调读人们的话;第9段用高亢的语调读出诺贝尔的欣喜若狂;第10自然段语速平缓,读出对诺贝尔的敬佩之情。
(3)学生练读8——10自然段,做到有声有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诺贝尔的哪些事迹?
(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捐赠遗产,设立了诺贝尔奖。)
2.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诺贝尔的两件事迹?
(课文第3至9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10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4.借助段落提纲,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关注文章首尾,初步了解诺贝尔奖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
(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年年如此,(每年)说明时间——“不变”。
诺贝尔奖的授奖地点是——斯德哥尔摩,{为什么敬佩诺贝尔}.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年年如此,说明地点——不变。)
又是世界性的盛会说明规模——宏大、隆重{为什么敬佩诺贝尔}.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为什么这样设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书上哪小节写的设立诺贝尔奖学习第三段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指名读。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全部的生命,所有的一切。)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人们敬重
相机理解:遗嘱中除了设立科学领域奖以外,还设立了其它奖项,说明什么?说说体会到什么?
(激励后人努力向科学高峰攀登,热爱科学、造福人类)
再读此段
(设计意图:开篇开门见山地由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引到人们对诺贝尔深深的怀念与敬佩,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经过提炼,引导学生将对文本感知的重点聚焦于“诺贝尔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发明炸药,为此他投入了自己的整个生命”这一核心话题,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中心,实现了对文本内容主线的第一次聚焦。)
(五)课外拓展:查找曾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及事例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明确重点
朗读下面两组词语,并试用这几个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劈山筑路打通隧道开凿矿井艰苦劳动
液体炸油固体炸药引爆装置连续不断
重点读第二行词语,看看这几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历程)
今天我们进一步走近诺贝尔,去触摸,去感知这一个伟大的生命。
(二)品词析句,借助重点词句,感受科学精神。
1.围绕中心词,初步感受科学精神。
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诺贝尔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概括诺贝尔不怕困难的精神。
(板书、引读、理解中心词“毫不气馁”,初步感受诺贝尔不怕困难的科学情怀)
2.抓住关键句,深切感触科学历程。
出示:
为什么说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他是怎样投入他的整个生命的?
3.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课文4——9小节,划出令自己感动的词句,要前后联系起来看,重点字词可以圈圈点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就是“读书”。这儿抓住“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从文章中心句入手,留足时间让学生静品默思,让语文教学的根深深地扎在文本语言中,通过组织学生与文本不断地对话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为学生在文本的字字、词词、句句中穿行的过程。)
过渡: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是感人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句子。师生交流:
(1)品析重点句一:
(出示句子)
①此时此刻,面对诺贝尔,白发苍苍的父母会说什么?
②面对如此风险,住在周围的居民一定会说——
③面对众人的质疑、
甚至责难,诺贝尔也许无法辩解,他也有悲痛、也有犹豫,此时此刻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体会诺贝尔化悲痛为力量,遇到困难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
指导朗读。
(2)品读重点句二:
(出示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终于”等词拓展想象,感受诺贝尔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形象,指导学生读出他为研制黄色炸药付出的艰辛。
①看着“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屡败屡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②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
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从“终于”你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发明成功的不容易。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③师:失败是对诺贝尔的磨砺,失败使诺贝尔得到升华。你能把你对这句
话的感受读出来吗?
(学生齐读,感悟诺贝尔的奋斗精神)
小结: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永无止境的。固体炸药的成功发明,并没有让诺贝尔停滞,他继续不断地加紧实验,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为此他又经受了怎样的困难和痛苦?
(3)品味重点句三:
①抓住关键词“亲自、紧盯、仍然盯着”等着重体会诺贝尔的专注;
②抓住关键词“震撼,滚滚浓烟,涌出来,满身鲜血”等着重体会诺贝尔实
验的成功。
③引导学生抓住他“满身鲜血”,仍“高举双手呼喊着:‘我成功了!成功了!’”
来体会他为了进行研究,不顾个人安危,勇于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④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同学们,现在你们来做一回诺贝尔,接受我的采访好吗?
问题1:诺贝尔,当你长年累月、没日没夜地实验,遭受一次又一次失败时,你真的没有灰心丧气过吗?
问题2:诺贝尔,你成功发明了固体炸药和雷管,按理说已经功成名就,可你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难道你真的就不怕失去宝贵的生命吗?
生交流
(引导体会是造福全人类的美好理想,使诺贝尔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充分地想象并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的距离。当平面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地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积极体验,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做想,言人物之所言。)⑤小结:诺贝尔成功了,你觉得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8、9自然段,感悟诺贝尔的献身精神。
(4)再读重点段,整体感悟科学精神。
课文学到这,我们可以说诺贝尔的一生都是为人类,为科学在不断努力着。出示:
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引读: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引读:此刻,你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就把你的感悟融入到你的声音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齐读重点段,整体感知诺贝尔的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中心词入手,通过抓重点句深入,引导学生仔细品词析句,在具体的情境中,在细节的想象中,在反复的诵读中走进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感受诺贝尔精神。最后回归整体,通过有层次性地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与文中人物的对话。)
环节三、回归整体——升华拓展,读写训练
(三)感受人物精神,升华情感体验。
诺贝尔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再读第1、2、10自然段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自读这3个自然段,谈感受
篇三:《中国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
文/汪亚民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已经拉开帷幕。中新网10月5日电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W.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由三位美国科学家联合获取后,其它奖项将会花落世界顶级科学大家、经济学大家、文学大家和为世界和平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诺贝尔奖今年也一样将与中国大陆无缘。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首次夺取诺贝尔奖的桂冠,给华人争了气添了光彩。获奖时杨振宁先生还持有中华民国的护照,不是美国人;严格意义上说是真正的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可是中华民国已经退缩到台湾岛去了。杨振宁、李政道获奖以后,前后已有约十余位华裔获得了诺贝尔奖项。大陆,五十年代的胰岛素合成技术要不是因为请奖人数过多的问题,使得中国在科技奖项上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令人扼腕叹息。老舍也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奈老舍先生在那个疯狂的1966年的“文革”时期,选择了跳入湖中与世人永别,中国又一次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诺贝尔的和平奖授予了逃亡印度的中国人达赖喇嘛,这个奖不能排除国际诺奖评委在政治偏见和政治偏好下做出的推选;再说逃亡印度的中国人,按我的理解是没有资格代表中国的。高行健先生移居法国后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这个奖中国人不稀罕要他,这算不上擦肩而过。
尽管诺贝尔奖的评选还有弊端,有些也不排除有评委的偏见和偏好,中国大陆一直没有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六十来中国大陆与诺贝尔奖有擦肩而过的机会,也有渐行渐远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缺憾。
为什么会有如此遗憾和缺憾呢?我想这与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关,与教育科技的体制的一些弊端是紧密相关的,关键是大学在转型期忽视了“大学精神”的再造和重塑。应该说中国社会经过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庆阅兵和联欢晚会把中国的强大力量和科技的现代化水平展现的无与伦比。中国的经济规模目前是世界第三有望明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财富水平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的数量惊人。中国已经成为在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国家。中国的奇迹让世界震惊,中国对发展模式的探索的成功,表明中国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金光大道上。中国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
毋庸讳言,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态普遍的浮躁,出现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的毒害不浅。有小学生不讳言长大要当贪官,因为贪官有大房子住、有好车子坐,有几代人花不完的钱。有一所大学几十位教授争当处长,说明教授这一学术名头不如处长的官衔有实用价值。社会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事例随处可见。有许多学者沦落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学术成为他们为利益集团游说的砝码。因此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能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被国外抛弃的会产生大量高致癌毒素的二恶英的垃圾焚烧技术被砖家美化为节能环保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