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刘培、刘洋
刘培、刘洋的父亲刘盛均在湖北襄阳一家汽配厂工作。2013年6月18日凌晨4时,刘盛均在作业时不慎被高温蒸汽烧伤,全身96%的皮肤烧伤,生命垂危,被转至武汉市第三医院抢救。其间,医院从刘盛均自体取皮做了一次皮肤移植,但效果不佳。医院提出若能从直系亲属身上取皮,是让刘盛均尽快脱离危险的最佳选择。虽然知道大面积取皮存在风险,但刘培、刘洋兄弟俩都试图说服对方,用自己的皮肤去挽救父亲。为此,兄弟两个多次"争吵",甚至"打架",都认为父亲供养自己读书多年劳累,一定要舍身救父,不然会一辈子遭受良心的谴责。为了保护弟弟,哥哥刘培趁弟弟上班,偷偷签下了手术单,用自己的头部和背部的皮肤移植到父亲的四肢及腹部,使父亲的恶化病情得到控制。得知消息后,弟弟刘洋失声痛哭,于8月10日也接受了取皮手术,一场争相割皮救父的孝举在兄弟俩身上上演。
刘盛均家庭并不富裕,妻子戴亚兰体弱多病,治疗已先后花费80余万元,绝大部分钱都是借来的。为了替父亲筹集巨额手术费,弟弟刘洋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将交完首付几个月的一套新房变卖,所剩20余万元全部用于治疗。为了节约医疗费用,哥哥刘培在接受取皮手术一个星期后,就搬出了医院。
手术室外爱心涌动
手术室外爱心涌动,不少市民闻讯赶来,现场捐献爱心。
9点21分,一位穿着十分朴素的中年男子来到手术室前,将200元塞给了刘培。他动情地说,百善孝为先,兄弟俩的事迹让他很感动,他自己也是一个父亲,自己也有个儿子在上学,所以特意赶过来,表示一点心意。
上午11点,刘洋回到病房后,热心读者吴先生和恋人特意来到医院看望中国好兄弟,送上了1000元。
吴先生称,这几天一直在持续关注兄弟俩的报道,作为90后,兄弟俩的事迹令他跟恋人都很感动,现在社会太需要中国好兄弟的精神了。平时上班比较忙,昨天特意来医院看望兄弟俩,并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能够帮助这个家庭。
刘培所在单位海天教育集团武汉分校的30多位同事纷纷慷慨解囊,连日来,共捐款14800元。昨天中午1点30分,市场部副经理带着员工嘱托,将钱交给刘培。"中国好兄弟"刘培、刘洋争孝接力割皮救父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家乡黄陂的100多家单位自发捐款86万余元,为这个遭受不幸但充满大爱的家庭解燃眉之急。截至目前,社会捐助的爱心款已达190490元。
罗长姐
罗长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35年来,罗长姐精心照料在部队执行任务时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严重智残、按政策应由政府抚养的儿子。虽然充满艰辛,甚至被儿子打瞎一只眼晴,但她始终无怨无悔,悉心照料。
"儿子是立了军功的军人,我是军人的母亲。绝不能给国家和部队添麻烦,给儿子脸上抹黑。"1978年,家住鄂西深山中的罗长姐,果断接回执行特殊任务时突发意外精神失常的儿子,悉心照料至今。35年来,为照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每天都要发病的儿子,罗长姐脸无数次被儿子抓破,胳膊和手被咬伤,全身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一次,她帮儿子洗澡,儿子突然一拳挥来,把她的右眼珠打了出来,她失去了右眼。每年,她都将家里的口粮卖掉一半,领着其他孩子拔野菜、挖葛根填肚子,攒钱买儿子喜欢吃的
大米。她买来绞剪和剃刀,每月给儿子理发,儿子不听话,她为之理一次发短则三四天,最长的一次用了七天。
为了顺应儿子在部队养成的习惯,罗长姐在吊脚楼住房周围建起一米多高的木栅栏,修了一条环形走道,带着儿子跑步"训练"。由于儿子对军队生活记忆深刻,吃饭喝水一定要用部队的搪瓷碗。罗长姐翻山越岭,到处寻找、购买类似部队发的搪瓷碗。至今,儿子摔坏了100多个搪瓷碗、折断了一万多双竹筷。罗长姐不让医生给儿子注射镇静剂,也不让家人用铁链锁住儿子,儿子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全天候照料儿子吃喝拉撒睡。曾有医生预言,罗长姐的儿子活不过40岁,但是她用母爱创造了奇迹,今年罗长姐85岁,她62岁的儿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罗长姐先是送弟弟入伍,接着送儿子入伍。73岁那年,她又送孙子参军。每天不管多忙,她都把家门楣上方的"光荣军属"牌和儿子的军帽、军功章认真擦拭、整理一遍。她说:"当兵是保卫祖国,是最光荣的事!"以罗长姐为原型的电影剧本《天下娘心》已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将于近期进行拍摄。
罗长姐荣获全国双拥模范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许张氏
许张氏,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许张氏,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97岁老人,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生在旧社会,17岁时嫁给了同村的许奎元,人们就叫她许张氏。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硬是咬着牙自己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许张氏自己动手去做。有时许张氏累得不想动,但是一想到儿子没吃上口热饭,心里就难受起来。每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二哥是我母亲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们,我们想搭把手都不允许,更别说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顾了。"女儿许长荣说。许张氏说:"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孩子一天。"也曾经有人提议出资帮助许奶奶的小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许张氏一口回绝了。老人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不错,但自己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应该更好些,她不愿意儿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虽然家境贫困,许张氏却有自己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小儿子分别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是不忘念叨几句感谢的话:"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张氏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皇甫辉勇
皇甫辉勇,男,汉族,1983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3056部队51
分队班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皇甫辉勇,一个用大义大爱传递正能量的"雷锋式士兵"。当妻子身患重病时,他用铁骨柔情呵护至亲至爱,情真意切,用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当代中国军人的赤诚、无私和坚韧。
2001年,皇甫辉勇与江苏姑娘蒋晓芳相识。第二年夏天,皇甫辉勇表白时,蒋晓芳想到自己奶奶年迈多病、养父身患残疾终身未娶的家庭条件,不愿将自家重担压到皇甫辉勇身上,婉言拒绝了他。但皇甫辉勇看重晓芳善良贤淑、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坚持与她交往。2004年6月,蒋晓芳的奶奶突然发高烧,皇甫辉勇立即寄去大半年省吃俭用存下来的500元义务兵津贴。2008年,由于蒋晓芳婚后住在公婆家,养父家失去主要生活依靠,奶奶治病又要花钱,生活变得困难起来。细心的皇甫辉勇主动为岳父办了一张储蓄卡,隔一段时间就往里面存上一两千元钱。2010年11月,蒋晓芳的奶奶摔倒病危,皇甫辉勇无法请假,就马上给奶奶打去5000元治病。奶奶去世后,皇甫辉勇主动把身患残疾的岳父接到自己家住。
2011年3月,蒋晓芳检查出恶性脾肿大,手术要3万元,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是很大一笔钱。为不影响皇甫辉勇工作,蒋晓芳一直隐瞒病情。皇甫辉勇知情后,四处寻医借钱,为妻子成功做了手术。但无情的病魔第二年再次降临到蒋晓芳身上,她被查出患有畸胎瘤,手术费高达十几万元,即使手术存活希望也十分渺茫。善良的晓芳怕拖累丈夫,提出离婚。皇甫辉勇却坚定地说:"晓芳,天塌下来,我顶着!"在部队和战友的帮助下,蒋晓芳接受了手术。术后蒋晓芳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皇甫辉勇就悉心照顾她饮食起居。2012年12月,蒋晓芳病情突然恶化。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和渺茫的治愈希望,皇甫辉勇没有选择放弃,他说:"没钱可以借,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妻子去世,皇甫辉勇安顿好妻子后事,把岳父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迁到自己父母的户头上由自己代缴,并托付家人照看好岳父。妻子住院期间,他帮同病房低保户老人垫付2000元医疗费。他还与镇江福利院一名与妻子身世相似的9岁女孩,建立了长期资助关系。今年,他在部队倡导建立"爱心基金",带头捐出工资,筹集资金20多万元,成立30余人的"爱心团队",经常到社会上为群众服务。
皇甫辉勇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南京军区表彰为"学雷锋标兵",入选"中国好人榜"。
丁水彬
丁水彬,女,汉族,1971年12月生,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员工。
丁水彬多年来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地护理双腿瘫痪的公公、年迈多病的婆婆和双目失明的丈夫,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之歌。
1999年,丁水彬与丈夫王健宏结婚。公公1971年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婚后,丁水彬毅然从婆婆手里接过护理公公的重担,白天,她要经常为公公擦洗身体,按时给公公伤口烤电、换药,每2至3个小时要帮助上一次厕所,翻一次身;晚上,她要清洗尿布、褥子,还要打扫室内、清洁卫生。到过她家的人都说,家里不像是有病人,这样清洁整齐,真不容易。在她的护理下,公公从未发生过身体感染,更未生过褥疮。但好景不长,2002年6月,丈夫王健宏患全身"重症多型性红斑",经全力抢救虽保住了生命,但双目失明。丁水彬又承担起了照顾丈夫康复的重任。然而祸不单行,2003年,婆婆梁秉兰在身患胰腺炎、胆结石、萎缩性胃炎和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情况下,积劳成疾,不幸再次病倒在家中。这一下,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丁水彬的肩上。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同时服侍3个病人,还要挤出时间外出挣钱补贴家用,仅仅一个月不到
的时间,她就瘦了15斤。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丈夫和婆婆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基本恢复了健康。为降低费用,方便照顾家人,她自学了医学护理知识,学会了打针、换药、治疗烤电、按摩等技术,家人遇到一些小伤小病,尽量不请大夫,能不去就不去医院。就这样,丁水彬不离不弃,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
丁水彬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吴林香
吴林香,女,汉族,1999年5月生,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初级中学学生。
面对继父外出打工、母亲身患癌症、外公外婆双双残疾和弟弟年幼,14岁的吴林香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大"家。
9岁时,吴林香的父母离异,她跟着妈妈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后来,妈妈再婚,又给她添了一个可爱的弟弟。2012年,外婆突发脑溢血,从此瘫痪在床,不久,妈妈查出患了肺癌,加之外公早年摔倒右手一直残疾,这个家庭顿时陷入困顿,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
妈妈病后,继父想外出打工挣点医药费,可他又放不下家里的病人和孩子。年幼的吴林香看出了继父的顾虑,她主动对继父说:"你就安心出去打工,家里全交给我,你放心。"就这样,继父走了,一个月只能回来看一两次。
从此,吴林香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生火做饭,然后帮助外公、外婆、母亲和弟弟逐一穿好衣服,再给他们端饭喂饭。忙完这一切,她才草草吃完早饭,带着弟弟急忙往学校赶。学校离家有十多公里山路,来回要走近4个小时,每逢下雨天,弟弟上学放学就全靠她背。
下午放学回家已是6点多,吴林香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外婆和母亲的病情,然后开始熬药、做晚饭、替她们擦洗身子和洗衣服。直到晚上10点后,她才有时间做作业。每天深夜,她还要起床好几次做去看外公、外婆、妈妈和弟弟是否安好。到了周末,吴林香就得下地打理庄稼,并割好一周的猪草。所有的苦和累,吴林香强忍着,她不想影响妈妈的病。
一次,吴林香无意中发现妈妈床头藏着一瓶农药,她全明白了,强忍着泪水,抱着妈妈说:"妈,您走了,我们就成了没妈的孩子,千万别丢下我们呀。"看到突然间长大的女儿,妈妈从此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小林香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孩。"班主张老师称。在学校,吴林香学习特别用心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可她很少告诉同学和老师,只是大家感觉她皮肤越来越来黑了,身体越来越瘦了。吴林香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好心人献出了爱心,她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等我长大了,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这个家,为了报答好心人"吴林香说。
吴林香入选"中国好人榜"。
苏金兰
苏金兰,女,黎族,1962年2月生,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腰子居委会居民。
一提起苏金兰,乡里乡亲都对她赞不绝口,因为她用自己智慧和坚强毅力,把多年残疾的儿子培育成为一名世界特奥冠军。
苏金兰的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均属4级残疾。邢诒招因小时候生病后遗症导致智力低下,后又因被骗爬树摘椰子而摔断右腿,成为残疾人;女儿邢诒玲从出生便有精神问题。平日里,苏金兰除了要照顾两个未成年的残疾子女,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的丈夫邢国武因手受过伤,不能干重活,大女儿因年龄小,也做不了什么体力活,整个
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苏金兰身上。有人向她提议,把两个智障的孩子送给好心人养,让拮据的生活缓解一点,她没采纳,毅然坚强地挑起了这副重担,种好2亩水田和4亩已开割的橡胶。
2001年,琼中县残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推荐残疾人进厂务工自力更生活动,为了两个孩子得到一些专业培训和教育,学会自力更生和与人相处之道,苏金兰把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都送进厂里。2003年,海南省特奥会田径队招收队员,邢诒招被选中,需要到海南省残联特殊大学学习,她让丈夫邢国武专门照顾儿子,家里的一切都由她一人来承担。她时常去看望,并激励着儿子一定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儿子很争气,2005年在全国特殊奥林匹克田径比赛中,首战告捷,拿到了2金1铜的好成绩。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和2009年世界冬季特奥会比赛中,她儿子又不负众望,拿到了3枚金牌的好战绩,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界特奥冠军。
不仅要照顾几个残疾人,而且培养出一个世界特奥冠军,苏金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努力!她儿子先后获得了全省、全国、全世界金牌共10枚,银牌2枚,铜牌2枚等共计32枚奖牌,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会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中国体育代表团优秀运动员"等。苏金兰家庭也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和"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
廖月娥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廖月娥,女,汉族,1963年4月生,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桐冲组村民。
30年来,廖月娥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关照别人,去温暖孤独者的心灵。她先后将4名无亲无故的残疾、孤寡老人接到家中赡养。大爱超越血缘,温暖人间。
因家境贫寒,8个月大时的廖月娥被抱养到一廖姓人家。养母多病,养父上班无法照顾。13岁时,廖月娥便辍学在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料理家务的重担,苦难的岁月磨练出了她吃苦耐劳的品质。1981年9月,廖月娥与丈夫结婚后,夫妻俩用勤劳的双手建家创业,种地、养猪、开打米厂,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婚后的廖月娥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更懂得以感恩的心尊敬自己的养父母。不仅悉心照顾身患高血压的养父和多病的养母,还将孝行延伸到周边那些孤寡残疾老人身上,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1982年3月,廖月娥夫妇把本村五保老人廖兴红接到自己家,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他愉快度过晚年,直到1995年4月老人去世。1986年5月,瘫痪在床多年的同村村民任国华失去家人。廖月娥与家人商量,将任国华接到自己家里。廖月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为他洗衣浆衫、收拾房间、添衣置被。无论寒暑,无论农活多忙,一日三餐总是将热饭热菜送到任国华的跟前。任国华患有脚病,腿脚经常流脓水,气味难闻,但廖月娥从不嫌弃他,每天都给他洗脚。为减轻他的病痛,廖月娥四处打听药方,为他买来中药煎熬,缓解他的病情。任国华瘫痪在床,大小便成了最麻烦的事情。廖月娥就想出一个办法,给任国华床边设置一个导尿管,在墙上掏一个洞。这样,任国华的小便就顺着管子流到了屋外的容器里,保持着任国华房里的干净。廖月娥请人为任国华特地做了一个坐式木桶,每次大便就由廖月娥背上背下,从不嫌脏怕累,在任国华面前没有一句怨言,没露一点脸色。身患重疾的任国华到2002年去世,在廖月娥家整整生活了16年。1998年,廖月娥将瘫痪在床的周桂三老人接到家中,使老人在最后一年的弥留之际感受到了贴心的照顾。2010年,75岁的孤寡老人胡锡群住进了廖月娥家中,得到了细心照顾的他如今身体硬朗,每天都乐乐呵呵的。
廖月娥荣获湖南省助残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尼玛潘多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尼玛潘多,女,藏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环卫工
第二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xxx同志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敬老、爱老、助老等方面事迹突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曾先后被评为xxx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省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市社会事业领域十佳科技创新人物、全市敬业奉献模范,全市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记三等功)、全市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市直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一、常怀一颗孝敬之心。该同志对双方父母做到一视同仁,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好父母和岳父母,就把他们从农村接到了城里自己的家中,每天下班后一有时间,他首先给老人做饭、洗衣,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精心关照他们的饮食起居。每年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输液通血管,几十年如一日。
二、常怀一颗关爱之心。该同志心怀每一位职工及遗属,随时了解老同志们的生活、家庭、身体健康等情况,经常为他们发放暖心蔬菜、爱心水果、节日礼品等物品。对生病住院和常年有病的老同志他都坚持逐户走访探望,对家庭困难的同志,他总是及时地帮助解决。院里一位老职工遗属无钱缴纳暖气费,他就自己拿钱为老人交付了暖气费,感动的老人热泪盈眶,营造了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三、常怀一颗爱岗之心。该同志用爱心、耐心和细心,深入细致地做好离退休工作,及时为老同志们办好事、办实事,让老同志们满意。离退休老同志想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该同志立即为他们安排活动场所,并购买大量的活动器材,通过举办老年人趣味运动会、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进行健康查体等活动,为老同志们颐养天年创造了便利条件,让他们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安享幸福晚年。
四、常怀一颗公益之心。该同志热心关注老年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公益活动,自当选市政协常委以来,提出了许多敬老、爱老、助老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多次带队走访慰问帮扶社区的老党员,为他们送去大米、面粉、花生油等生活用品和慰问金等,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他们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致富奔小康。
xxx同志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责任去体现孝道,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传统美德,为老人送温暖,为单位谋和谐,赢得了全院干部职工的高度赞扬。)
第三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xxxx,xx县xx街道xx村人,xxxx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xxxx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xxxx致富不忘家乡父老,不忘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多年来,用平凡的生活音符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的敬老、爱老、助老新乐章。
xxxx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勤奋上进,且对老人极为孝顺。他担任乡福利面粉厂车间主任后工作开始繁忙,可是不论工作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陪伴父母,为老人铺床暖被、洗脚奉茶。如今,事业越做越大,对父母的照顾同样无微不至,“我们也经常劝他,不用他来伺候我们,可他就是不听!”说这话时,年过花甲的二老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和自豪。
“天下老人皆父母”,xxxx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上一辈的努力拼搏,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朴实的话语,句句都折射着他尊老爱老的精神。自他创办公司以来,致富不忘乡亲,实实在在地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自xxxx1年至今,他每年向临盘街道办事处敬老院及五保户捐赠“峰宇”面粉500袋(2.5万斤),对于五保户及领取面粉不方便的老年人,他就派车将面粉送到家中。现在,仍有10余位老人享受着他点对点的照顾。xxxx5年,临盘街道办事处新建敬老院,xxxx一次性为敬老院捐款人民币30万元,让老人们老有所住。他更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经常组织员工不定期去敬老院慰问,每逢中秋、春节等节日都要为敬老院的老人和全街道老党员、烈属、五保户、孤寡贫困老人等送去水饺粉、面条等,年均捐赠6000多公斤。
他对公司员工父母关心备至,视若一家,每位职工的父母过生日,他都要买上祝贺礼物,派专人专程送达;每次职工回家过年,他都要为每位职工的父母带上500元现金,让老人们过一个快乐的春节。这几年,xxxx还先后帮助100多名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让他们有能力、有精力孝敬父母。“能为老人们做点事是我的福气,我应该倍加珍惜!”xxxx说的很平淡,却让人真实的感受到他放着光芒的敬老爱老的高尚思想。
xxxx用自己的行动,用一个优秀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敬老爱老的感人乐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主旋律。
第四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马城镇马城村马俊喜
马俊喜,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在特殊家庭状况下,用一双辛勤的手和她那颗善良的心,积极弘扬家庭美德,受到了民众的好评。
每天清晨或黄昏,在马城村的乡间小路上,常常会看到一年轻女子搀扶着一个步履有些蹒跚的青年在散步。她就是马俊喜,每天都会搀扶着自己的丈夫——马城村小伙儿刘亮散步。
提起这个姑娘,知情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发出由衷赞叹。马俊喜和丈夫刘亮有着极其不平凡的恋爱经历。2005年,刘亮从部队复员后,到天津塘沽区康师傅集团打工,与同在该厂打工的马俊喜相识相爱,两人情投意合很快谈婚论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11月2日,刘亮遭遇严重的车祸,由于伤势过重,医生告诉马俊喜,刘亮可能成为植物人。这晴天霹雳给热恋中的俊喜以极大的打击。这是个倔强而坚强的姑娘,她经过深思熟虑,擦干眼泪,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辞去了月工资2000多元的工作,到医院照顾刘亮。从那以后,马俊喜肩负起了照顾刘亮的责任。从出事后,刘亮就人事不省,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马俊喜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恋人身旁,每天早上5点,她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刘亮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她每天都跟刘亮说话,呼唤着恋人意识深处的觉醒。两个月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出现了!两个月后,刘亮苏醒了!俊喜和家人欣喜若狂,此后又住
院两个多月,刘亮的父母为给他治伤,变卖了所有值钱的家产,还负债近30万元。俊喜也花去了自己3万多元的积蓄。
四个多月后,俊喜陪刘亮回到了家乡马城村。在俊喜的精心照顾下,他慢慢地能下床走路了。俊喜每天搀着刘亮进行锻炼,由慢到快,由近及远,持之以恒。纯洁高尚的爱给了刘亮强大的精神力量,渐渐地他能自己单独行走了。如今,刘亮已基本康复,仍然天天坚持锻炼,俊喜用瘦弱的双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变着花样给刘亮做好吃的增加营养。2008年春节前,善良的俊喜与刘亮在马城村举行了婚礼。乡亲们都赶到婚礼现场祝福这对有情人。
婚后夫妻二人一直与家里老人在一起生活。马俊喜对老两口非常孝顺。从过门到现在三年了,她从没有跟老人顶过嘴、吵过架、耍过脾气、红过脸,不管是大事小事都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刘亮行动不便,她就无怨无悔地扛起了照顾公婆的任务。2009年他们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养育儿子、操持家务的重担也落在了俊喜的肩上,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起来,马俊喜总是先想到丈夫、儿子、公婆,帮丈夫穿衣、洗脸,把公婆服侍好了,又去做早饭,让家人吃好、喝好,一日三餐做饭洗碗、洗衣拖地而无怨言!全家人的衣裤被褥,她总是拆洗得干干净净。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她起早贪黑,既要照顾家里,又要下地干活,左邻右舍都说马俊喜是一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媳妇!
坐在屋外晒太阳的婆婆说起自己的好儿媳,话匣子就打开了:“要是没有这个好儿媳,我这把老骨头可就没有这么舒服了!以前日子穷,为了这个家,我和老伴小病小痛都没钱吃药。现在
小病都拖成了大病,老俩口天天与药打交道。多亏了我们家儿媳妇,要不是她在饮食上变换着口味,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散架了!”
别人问她累不累时,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怎么能不累呀,可人都有老的时候,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俗话说:生儿才知育儿苦,养儿才知报母恩。自己的言传身教都是孩子的榜样,我们也有老时,我们也有儿女。所以说孝敬老人就是善待自己。”不管富贵,或者贫贱,这辈子她都会全心全意为了这个家忙碌。
哎,说起她的好,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