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就有阅兵的记载。18世纪的西欧一些国家,阅兵式盛行于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莫斯科红场阅兵震动了全世界。阅兵在中国源远流长。相传4000多年前,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曾在现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会上,众多士兵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边歌边舞,以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在中国春秋时期,也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
现代的阅兵通常是在国家重大节日或大型军事演习中进行,一般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阅兵式是指首长或贵宾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骑马或步行,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分列式是指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首长或贵宾的检阅。
建国50周年庆典阅兵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十分重视阅兵。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先后举行过3次较有影响的阅兵:一次是1934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瑞金县大埔桥红场举行的规模较大的“八一”阅兵;一次是1944年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北上开赴抗日前线时,在延安机场举行的阅兵;另一次是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从河北西柏坡抵达北平时,在西苑机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迁往北平。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图为毛泽东同志在检阅部队。
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建国10周年,新中国每年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前后共举行了11次。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阅兵条款。之后,由于“*”的缘故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国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直到1981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了恢复阅兵后第一次大型的国庆阅兵。
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5次大阅兵。
开国大典上的步兵分列式
开国大典上的装甲部队分列式
开国大典阅兵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广场。
这次阅兵活动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后第一次军事盛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并亲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阅兵司令员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检阅了受阅部队,并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随后,聂荣臻率领陆、海、空三军受阅部队的分列式由东至西从*城楼前通过。首先通过*广场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随后跟进的是步兵、炮兵、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坦克兵和骑兵师。在步兵行进的同时,年轻的人民空军各型战机飞临*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民代表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