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节作文
导航

描写狼牙山五壮士诗歌

2020-12

第一篇:《《狼牙山五壮士》文档》

情理相依言意共生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见《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09

特级教师滕衍平

一、词语复习,切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文都预习了吧!(板书“日寇”)这个词怎么读?

生:rìkòu。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知道“寇”这个字以前是怎么写的吗?(老师板书篆书:寇)“寇”字由三部分构成:“宀”是房屋;“元”是人的头部;“攴”是手持棍子。手持棍子到人家屋里打人家的头。这样的带有侵略性质的人就是——

生:寇。

师: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近3000多人,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实行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的5位战士。这五位战士就是后来被人们称颂的——

生:狼牙山五壮士。

师:(板书: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秋,2011年秋,70年的时间里,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广为传颂,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一位诗人在游览狼牙山时怀着无限的崇敬,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齐读。

出示:舍生取义惊天地,杀身成仁泣鬼神。

狼牙山上歼日寇,英雄血铸民族魂。

——《致五壮士》

师:故事感天动地,诗歌慷慨激昂!同学们,想到这五壮士光辉的身影,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

生:惊心动魄,顶天立地,气壮山河„„

师:本课中多处运用了一些四字的词语,有描写五位壮士的,也有描写敌人的,我们自由读一读。

出示:昂首挺胸横七竖八叽里呱啦坚强不屈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粉身碎骨滚落山谷坠入山涧气壮山河

师:能不能分成两组?并说一说理由。

生:“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气壮山河、斩钉截铁”为一组。这一组是描写五壮士的,读起来有气势。

师:像这样带有赞颂性质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褒义词。

生:其余的为一组,是描写日寇的。描写敌人的惨状,狼狈的样子,是贬义词。随后出示: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气壮山河斩钉截铁

横七竖八粉身碎骨叽里呱啦滚落山谷坠入山涧

师: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们看,作者在写作上有讲究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褒义词是描写我们的,描写敌人的用的是贬义词。一褒一贬,爱憎分明啊!

成的解释,让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有了想象,有了兴趣,同时增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3.词语情感色彩的辨析。这是小学课标中高段的要求,也是本文“情”与“理”相互依存的文本特色。】

二、逐层深入,言意共生

师:读着这样两组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五壮士与敌人交战的场面,这样的场面课文中有几处?

生:两处。第一处第2节;第二处4、5节。

师:仔细地读一读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呢?看谁最会发现!

生:第2节中,我发现每个人都写到了,他们都对敌人充满了仇恨。

师:这一段我们知道了五位壮士他们的身份或者年龄,作者在这里把五位壮士一一为我们做了介绍。

生:第二处交战的场面主要写了马宝玉如何与日寇战斗的,我觉得更写出了战士们的顽强。

师:第一处场面是从“面”上来介绍,第二处只抓住了一个人具体来写,或者说聚焦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具体的描写就叫“点”。一篇文章,两处场面,有点有面。还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的段落中说是五位“战士”,从第4节后就是五位“壮士”了。

师:了不起的发现!“战士”与“壮士”有区别吗?

生:战士,就是普通的战士。壮士,好像比战士更加勇猛。

师:你感觉到英勇的程度不同,很准确的判断!我们看看词典上“壮士”的含义:出示:

壮士,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②体健力大者。③指武士装束的人。生:“壮士”在这里是“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

师:为什么“选择道路”后,作者的笔下就是“壮士”了呢?读一读第三段。

生:两条路,一个是生路,一条几乎是死路。而马宝玉一个“走”字,毅然选择了牺牲,展现出了英雄气概。

师:两条路,作者写的明明白白。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其中的标点。

出示: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师:两条路,该怎么做,战士们心里明白吗?

生:明白!从“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他们没有一点犹豫,心中牢记着自己的任务,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豪迈。

师:读书,就是要从关键的词句,读出人物的内心。两条路,作者写的明明白白,战士们的内心也是明明白白!面临生与死的决择,常理说是极其复杂的。为什么不把这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写出来,而只用了简单的一个“走”字?

生:时间紧!

师:有道理。我认为不仅仅是时间的关系。

生:“斩钉截铁”“走”感叹号!看似简单,却写出了他们的决心,写出了他们的态度,我觉得这正是他们“壮士”的表现!

师:读懂了战士,读懂了作者!战士们没有犹豫,作者没有繁琐。

们的心里也是明明白白!人物形象与文本的语言特色匹配,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读懂战士,读懂作者,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师:接下来,让我们静下心,拿起笔,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哪些地方突出了“壮士”的勇猛豪迈呢?画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在关键的词句旁写一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学生静心阅读,思考,批注。

生:“他(马宝玉)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战士们没有了枪弹就用石头砸,把石头作为武器!石头像雹子一样,这句话写的好!壮士们非常英勇,非常顽强,与敌人拼到底!

师:石头大,冰雹小,这个比喻合适吗?

生:石头像冰雹一样,说明了数量多,速度快呀!这更写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啊!写出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生:我从敌人“叽里呱啦的叫声”“纷纷滚落深谷”想象出五壮士的勇猛顽强。师:你的发现有意思!是从敌人的惨状来发现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齐)侧面描写!

生:“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劲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我很佩服马宝玉,他作为班长在关键的时候很机智!

师:数一数,这两段文字中几次写到了手榴弹?

生:5处。

师:细细地再读课文,从这最后的一颗手榴弹,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子弹打完了,只剩最后一颗。班长把他用在了最后,这颗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我读出了班长的机智!

师:同学们,真正的壮士有勇也有智啊!5个人,前后打退了这么多敌人20多次的进攻啊!读书想象画面,用心地读一读,感受壮士的豪迈。想一想,这段情节发生的快还是慢?为什么?

生:我觉得发生的很快。从“刚要拧开”“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还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这些词能看出来!

师:会发现。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快的瞬间,数一数作者运用了多少动词?生:10多个!

师:除了动作描写,还有什么?

生:侧面描写!

生:比喻句!

师:同学们,像这样细腻地、多角度地描写就是细节描写。正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更感受到了五壮士的“壮举”啊!

师: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品一品作者描写的哪些语句更让你震撼?

生:“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哪怕自己死了,也不留给敌人一点东西!

生:面对牺牲,“昂首挺胸”相继跳崖,非常豪迈!

生:最后时刻,战士们屹立山头,形象高大!他们没有因为自己即将牺牲难过,而是露出胜利的喜悦。

三、文化浸染,积累延展

师:五位壮士,又一次面临选择,是苟且投降活命,还是有尊严气节地死去?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无数英雄儿女,在民族尊严与气节上,同样表达了这样的心声。读一读下面的诗句:

出示: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师: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故事发生在1941年秋天,本文写于1941年11月。狼牙山五壮士都牺牲了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更多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课后在百度上搜索“狼牙山五壮士”几个字,你会读到更为丰富的内容。

面对一片战争题材的老课文,今天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我在思考。由以“知识中心”为主的教课文向以“素养中心”的教语文转移,已经形成共识。然而如何让这样的课文兼顾民族精神的感染,同时又充分展现语文学习的本色规律呢?笔者是应着这样的思考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

一、文本解读:文化、文本、文字

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为何写?这是文本的“情”“理”,解读文本必须带有这样的追问。文化。文本的存在,自身就富有一种文化的立命。狼牙山五壮士的展现的一个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气节。这样的文化内涵应该被发掘,昨天需要,今天、明天都需要。教学中这一点不能丢。

文本。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范本。本文脉络清晰,第一课时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读书指导,梳理脉络。文本表达特色鲜明,两处场面描写各有侧重,别有用意。本课时的教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整体关注。再聚焦细节的段落,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特征,以及表现人物的作用。

文字。文字是文本的细胞。当前“字理”教学备受重视,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感悟语文的魅力。笔者以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能够针对具体的课文,选择具体的内容进行信息最大化的有效指导。

二、教学设计:得意、得言、得法

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设计即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其中包括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策略。贾志敏老师最近谈到语文教学的低效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多公开课,老师追求的“教过”而不是“教会”。因此,学生有所得,得意、得言得法,才是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得意。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能够读懂文章的内涵,包括概括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脉络,读懂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等。

得言。品味作者文本结构和词句运用的精妙。许多老师较为关注某一个词语的推敲,固然重要,比如本课中的“走”“雹子”的品味。但,笔者以为更为主要的是文本整体结构的把

握,如本文中的场面描写,第3自然段中的教学,让学生领悟文本内容与文本语言形式的匹配。第4、5节的处理,让学生紧扣词语读出写了什么,再走“回路”,领悟作者是怎么写的,领悟作者这样写的妙处——从而抵达“言意共生”的境地。

得法。最有价值的教学是方法的教学。读书的方法,品味的方法,积累的方法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主动方法的发现者、学习者、思考者、建构者,教师的作用是提供充足的时间、话题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会运用。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北师大实验版《诗二首》《夜莺之歌》《雨来没有死》《狼牙山五壮士》《螳螂捕蝉》》

《诗二首》《夜莺之歌》《雨来没有死》《狼牙山五壮士》《螳螂捕蝉》

(一)单元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所以说,“战争”是本单元的主题。这个题材的作品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五篇课文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战争的。有的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的歌颂战争中人民的聪明、勇敢和爱国。所以说,本单元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战争主题。

从体裁看,本单元课文是多体裁的组合。有诗歌,有小说,有故事。

从时空角度看,本单元课文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二)单元课文内容概述

1.《诗二首》第一首描述了一个15岁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所见,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和残酷的战祸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的苦难。第二首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2.《夜莺之歌》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文中写了聪明的“小夜莺”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3.《雨来没有死》一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同敌人机智斗争的故事,歌颂了小英雄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4.《狼牙山五壮士》所叙述的故事也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文章记叙了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山顶,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5.《螳螂捕蝉》通过记叙少孺子说服吴王不要攻打荆国的故事,表现了吴王的野心和专横及知错就改,也表现了少孺子的聪明、勇敢和巧妙的说服能力。

(三)单元学法建议

一课是古诗,五课是文言文,篇幅短小易于背诵,建议同学们要熟读成诵,默写不错。熟读成诵是语文最传统的也是最管用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揭示了语文阅读的正确规律。

二、三、四课都是记叙文,篇幅又较长,建议采用老师在第十八周的课里推荐的“自学预习法”来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对这类课文管用。

另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抗日战争”和“前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这对理解本单元

二、三、四篇课文有帮助。

为了便于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顺序做了调整。

《诗二首》《螳螂捕蝉》

(一)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冢zhǒng坟墓窦dîu洞雉zhì野鸡

旅lǚ同“稆”,植物不种自生的叫“旅”羹gēng菜汤描写狼牙山五壮士诗歌

词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语出《庄子·山木》。螳螂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后面等着啄它自己。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

作者: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唐开元15年(727年)中进士,是唐朝“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全唐诗》编入王诗四卷。

相关知识:乐府及乐府诗乐:音乐;府:官署。乐府,是官设的音乐机构。汉乐府就是汉朝官设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掌管祭祀天地、宗庙以及宫廷礼仪所需的乐歌舞蹈,包括采集歌谣,创作乐曲以及排练演奏。魏晋以后,人们也习惯于把这一音乐机构演奏的乐舞节目中的歌词称为“乐府”。这样,乐府就官署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有时,为了与官署的名称相区别,把这部分诗歌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有两大类:

(1)专门供朝廷祭祀天地、宗庙的所谓“郊庙歌辞”。

(2)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这些都是流传于民间的无名氏作品,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朴实,思想性强。

《说苑》历史故事集,西汉刘向所编著。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背诵、默写《诗二首》和短文。

2.篇章知识目标

体会诗、文中用词之精妙,提高自己的用词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认识战争的罪恶。理解故事内涵,明白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