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龙源期刊网.
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作者:佚名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1期
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思路太奇特了,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而且,这个理由又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缘故。
就说帕格尼尼吧,4岁时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时又成了哑巴。上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学琴,即显天分;8岁时已小有名气;12岁时举办首次音乐会,即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有人说,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这话真不假。
上帝很馋,见谁咬谁,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与生俱来的,有后天形成的。既然无法抗拒,又难以弥补,就只有“既„咬‟之,则安之”,从容应对。你咬你的,我活我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或者干脆学学尼采,公开宣布:上帝死了!上帝又吝啬得很,绝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当你遇到这些不如意时,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顶好的办法,就是像那个老师那样去自励自慰: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
篇二:《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把人生缺陷看成看成‚被上帝要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想法真是了不起,尽管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但是却体现着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和一种幽默,机智。
世界文化史上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乐圣‛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帕格尼尼是哑巴。如果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因为上帝的特殊喜爱,被狠狠得咬了一大口的苹果。
生活的却是公平的,绝不会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拥有了美貌,或许智慧不高;拥有了金钱,或许身体就不健康;拥有了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分于天才的苦难。当你遇到不如意时,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不如这样安慰自己: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一些罢了。{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阅读}.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思路太奇特了,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而且,这个理由又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缘故。
就说帕格尼尼吧,4岁时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时又成了哑巴。上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学琴,即显天分;8岁时已小有名气;12岁时举办首次音乐会,即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有人说,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这话真不假。
上帝很馋,见谁咬谁,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与生俱来的,有后天形成的。既然无法抗拒,又难以弥补,就只有‚既‘咬’之,则安之‛,从容应对。你咬你的,我活我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或者干脆学学尼采,公开宣布:上帝死了!
上帝又吝啬得很,决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当你遇到这些不如意时,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顶好的办法,就是像那个老师那样去自励自慰;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
篇三:《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阅读}.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老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思路太奇特了,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而且,这个理由又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个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个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缘故。
就说帕格尼尼吧,4岁时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时又成了哑巴。上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学琴,即显天分;8岁已小有名气;12岁时举办首次音乐会,即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哥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有人说,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这话真不假。上帝吝啬得很,决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当你遇到这些不如意时,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顶好的办法,就是像那个老师那样自励自慰,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来源:白头翁日记本]
篇四:《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钟祥市双河镇第一初级中学任雨
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天生残疾。上学时很
多孩子都嘲笑他,因此他感到很自卑。他的老师却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不要为你的不足而感到自卑,你就像一个很完美的苹果一样,只不过上帝很喜欢你,咬了你一口,这不是缺陷,上帝爱你胜过爱其他孩子,所以才会在你身上留下这么大一个记号。因此,你更应该振作起来,别让上帝失望。”小男孩听了,重拾自信,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感触。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呢?
虽然我们拥有健全的四肢与健康的身体,但是或许我们没有他人那么聪明,或许没有他人那么漂亮。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因而自暴自弃,最终一事无成。但是何不换个角度想想看,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苹果,一个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他也许是更喜欢你,才会多咬你一口,才会让你的缺点比别人大那么一点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因为有缺点,才需要我们努力奋斗,完善自我。而不应该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让自己变成一个烂苹果。
我们从小就在教室里学习,那些名人轶事恐怕早已倒背如流。但是有谁又真正地感受过别人的努力呢?贝多芬,热爱音乐的他却遭受双耳失聪,而他却没有颓丧,坚毅的说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并努力奋斗,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还有我们中国的张海迪,高位瘫痪却靠自己的努力自学完了大学课程,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名人已不再是缺点而是缺陷,他们都在那么难的环境里与命运作斗争获得了成功,我们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但我们也应该因此奋斗,做一个有价值的苹果。
指导老师:朱荣华
篇五:《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人生的枷锁》读书报告{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阅读}.
据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
上帝很馋,见谁咬谁,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与生俱来的,有后天形成的。上帝又吝啬得很,决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
就像《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先天左腿残疾,父亲在他未出生时就已经去世,而母亲在生下他以后也病逝。可以说,这样的人是不幸的,他没有健康的体魄,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他孤身一人。
那个年纪的他,还不知道失去这些意味着什么,母亲去世以后,他被送到了他的伯父那里,他的伯父和伯母抚养他长大成人。在伯父伯母的照料下,他接下来的生活就象大部分小男孩一样,敏感而自尊,“痛苦”地磨和着自己的小心灵和外部世界。
人生的枷锁先是指宗教,他的伯父是牧师,生活在对上帝虔诚的信仰里。小说开头用很多笔墨描述了菲利普在在亲人、学校的影响下,想成为一名牧师,却在认清牧师、教会执事、坎特伯雷皇家公学里从校长到学生的丑陋心灵之后,半是赌气的放弃了这条人生道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阅读}.
在他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里,他怀着对上帝虔诚的信仰,背诵《圣经》祷告,希望他的真诚能感化上帝,治好他的跛足。菲利普将心灵的全部力量,都倾注在自己的祈祷里。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对上帝的言词无限信仰。后来,他失望了,他意识到人不可能虔诚到让上帝实现他的心愿,一切只是牧师为了使人相信上帝,从中获得好处的借口。于是他慢慢地疏离了对于宗教的那份热忱。随着年岁的增长,菲利普渐渐地发现自己的缺点、缺陷,从为此羞愧,到装作无所谓,到最后坦然接受这些作为人生的一部分,应该是个漫长的过程。菲利普从幼年就带着对这些缺失所造成的环境和恶劣的人际关系的深深恐惧中成长起来,幼年成为孤儿,天生跛足,寄人篱下,任何一样都足以成为一个人性格缺陷的诱因。
他渴望有人倾听,渴望有好朋友,渴望能像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样玩耍,可是他只能回避每一次集体活动,他卑微地说着,“我走得不快。”可是,那时并没有一个人能抚慰他幼小脆弱的自尊,没有人关心过他内心的想法。如果他的妈妈还在该多好,可是他是孤儿。后来,他总是怀念那些明媚的日子里,他妈妈房间里的味道,和最后一次他躺在母亲怀抱里温暖的感觉。
上帝剥夺了他太多,他却必须独自承受。菲利普没有什么朋友。他酷爱读书的这一雅批癖,使他变得落落寡合。披卷破帙成了他生活的第一需要,他无论和谁呆在一块儿,不多一会便感到厌倦和烦躁;他自恃博览群书,学识丰富,不把旁人放在眼里;他思想敏捷,又不善于掩饰,对于同伴们的愚昧无知,轻蔑之情往往溢于言表。在他以为他找到了一个要好的朋友时,他是多么尽心地去维护那份友谊,他期望友谊是专一笃实的。直到被他当做好朋友的罗斯在他治愈猩红热返校后对他言辞尖刻,不理不睬时,他放弃了这份友谊。就算后来罗斯意图与他修好,他雪耻泄恨的欲望实在太强烈了,他一直想为自己所忍受的痛苦和屈辱找机会报复一下。这是自尊心在作怪,而这种做法又是多么愚蠢,因为他明知罗斯根本不会把这放在心上,自己反倒要为此备受折磨。{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阅读}.
接着是他的信仰和抱负给他带来的曲折史。成长环境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及束缚,譬如宗教对菲利普。对宗教的抛弃算是本书第一次亮点,它代表着菲利普对与生俱来的东西的第一次强烈地怀疑、思索和反抗。
他满心希望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且他想远远地避开他讨厌的那些人,他的同学,虚伪的牧师和让他不寒而栗的生活。他觉得他的求学生涯完全失败了。他要改弦易辙,开始新的生活。
菲利普的大伯有一个老朋友叫威尔金森小姐,住在柏林,是位牧师的女儿。菲利普在海德堡学习德语和哲学,他终于摆脱了羁绊,不再受人掣肘。
他在德国尽情享受着自由的乐趣,再没有人在他面前发号施令,要他于这干那了。他又遇到了海沃德和维克斯,也让他感到了从未像现在这样的迷惘惶惑,那个美国人谈论英国国教时的尖酸口吻,弄得菲利普狼狈不堪。他也意识到自己已不再信奉上帝了,这是他有生以来最触目惊心的际遇。菲利普想把这件事通盘思考一下;这件事使他激动不已,因为它关系到他的整个一生,只要偶一失足,就可能沉沦万世,永劫不复。{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阅读}.
事实是,他已不再相信上帝了,这并非出于这层或那层理由,而在于他天生没有笃信宗教的气质。信仰是外界强加给他的。这完全是环境和榜样在起作用。抛弃信仰以后,生活似乎显得陌生而孤独,尽管他一直没意识到,信仰毕竟是他生活中的可靠支柱。他感到自己像个一向依赖拐杖走路的人,现在突然被迫要独立跨步了。明白到自己已永远摆脱了所有这一切时,他的心房止不住跳荡起来。菲利普回国后被迫去学习会计,一年的期限一到,就摆脱了那个无聊的职务,转而去巴黎学画。可以说菲利普在巴黎的经历是他人生中最丰富多彩的。也是他爱情枷锁的开始。
在巴黎,菲利普结识了范妮和普赖斯,后者对艺术抱有极高的热忱,却毫无天赋,为了学画,把自己推向穷困而死的深渊。不但如此,她的性格不招人喜欢,每每遭受画室里同学老师的冷嘲热讽,对菲利普的爱近乎成了枷锁,使菲利普不得不用尽种种办法摆脱她。就像之前与威尔金森小姐的交往,前者彰显的是青年人无处发泄的性欲,还有冷漠和不负责任,直到他摆脱了她。然而,当菲利普看到她在她那不能再简陋的住处自尽时,不得不对她产生极度的同情与自责。范妮的哥哥在筹备葬礼时的虚伪与吝啬并没有特意地被作者强调,简单的叙述却更让人难忘。死亡与分别并不是人间最可怕的事,可怕的是被所有人遗忘,有如从未在这个世界里存在。所以,范妮被菲利普记住,出现在他的梦魇里,未尝不是对她存在的一种肯定。而他的哥哥,就此销声匿迹。画室里劳森、克拉顿等人对菲利普日后的生活均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克朗肖。克朗肖即是透露给菲利普“人生的真谛”的人。他依靠翻译庸俗小说和炮制劣质诗歌为生,他的死为一个毫不关心他的人所用,后者凭借虚情假意的评论文章一举成名。
菲利普认识到了自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画家,立即决定继承父业从医。在学医生涯中,不可不提的就是米尔德丽德。菲利普对这个餐厅招待员近乎偏执的爱,甚至比他身无分文,流落街头的经历更令他痛苦,这也是菲利普其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别人是为了穷困自尽,唯有他想为爱情自尽。米尔德丽德是个极为自私的人,为了自己过体面的生活,不惜编谎做戏,甚至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丝毫情感。很难为她的行为作出辩护,也许最后沦为街头卖笑女是生活对她的报复。
在菲利普最困窘的时候,阿特尔涅一家让他重新体会到了人生的温暖。看到阿特尔涅太太带着玩笑的口气劝菲利普留宿,说“今晚的天气可不宜外出散步呦,对不?”情不能自已。与阿特尔涅一家在明媚的阳光下采集蛇麻子,菲利普看到
了长女莎莉的美。向莎莉的求婚意味着他即将过上平凡富裕的生活,但同时也意味着他放弃了人生中最远大的梦想——出海周游世界。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枷锁,大概就是指一成不变的生活格局,为了所爱的人,菲利普最终并没有成为完全自由的人,仍然受到这道枷锁的束缚。
人们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多么不相称啊。人们却要为年轻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付出饱尝幻灭之苦的惨痛代价。痛苦、疾病和不幸,重重地压在人生这杆天平的一侧,把它压倾斜了。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生活只是我们在尘世中的经历,我们饱尝艰辛,历经苦难,只是为了追求一点安稳和幸福,至少我是这么想的。或许我们生活得辛苦,但有人比我们更不幸,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完整的家庭,双亲健在,我们有灵活的大脑,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勇敢地生活下去!
篇六:《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
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思路太奇特了,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而且,这个理由又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缘故。
就说帕格尼尼吧,4岁时出麻疹,险些丧命;7岁时患肺炎,又几近夭折;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50岁时又成了哑巴。上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学琴,即显天分;8岁时已小有名气;12岁时举办首次音乐会,即大获成功。之后,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拥有无数的崇拜者,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有人说,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这话真不假。
上帝很馋,见谁咬谁,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与生俱来的,有后天形成的。既然无法抗拒,又难以弥补,就只有“既‘咬’之,则安之”,从容应对。你咬你的,我活我的,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或者干脆学学尼采,公开宣布:上帝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