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巴金《寒夜》有感》
读巴金《寒夜》有感
文/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教师巩志俭一部《寒夜》,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巴老的亲身经历和他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深切体验,这部作品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
“寒夜”这一让人战栗的标题给读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寒冷,有点衣不裹体的感觉。果不其然,作品从寒夜中开始又从寒夜中结束,唯一不同的是,作品一开始伴着警报声,但结束时却没有,可以说,结束的这一情景是当时的国人盼星星一般盼来的——日本投降了!
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后半部分则夹着作者沉痛的心情,夹杂着一种巴老特有的忧国忧民之感。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部小说明暗两线同时进行。明线则以曾树生和汪文宣的感情变化为主。暗线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国某某年洗件衣服要上千元”,物价上涨,经济动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又预示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汪母眼里,树生只不过是儿子的一个“姘头”。但老人对自己的孙儿倍加疼爱,这两者矛盾吗?我认为在情感上这并不矛盾,但在正常人的理智上是矛盾的。这也说明了,在母亲的思想里封建思想占据主导位置,在她大脑海里,没有坐大轿进门的并非真正的儿媳。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树生的精神世界何等孤独!就这点看来,树生这一形象应该引起我们读者的同情。
树生,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一个十三岁男孩的的母亲,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银行小职员,就这几点使她与婆婆格格不入。她厌倦
了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试图振翅高飞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经常痛苦的和自己的思想搏斗着,可以说,他思想的搏斗是从她和陈主任在晚上的郊外散步时开始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女子身上柔弱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在进行了多次的思想斗争后,我们看出,她还是深爱着汪文宣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离开是为生活所迫,沉重的医药费,儿子的学费,这沉重的担子都砸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但从她后来回到这里时的情景,她的心仍然没变,他始终被懊悔和愧疚交织着。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汪文宣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在那种社会背景下,他这样的“老好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但在他身上的闪光点是令人钦佩的,在好丈夫与好儿子之间他艰难的选择着,但我认为,他始终很出色,在工作上他是一个“老好人”,好像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容不得他这种“老好人”,这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在工作上,他可谓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但又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在家里又他左右为难。病魔又缠绕着他,悲剧贯穿了他的一生。
作者有意将汪文宣的生命拖到革命胜利,这也蕴含着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这是国民的精神,他始终与病魔抗争着,中国军民也与日本侵略者做着殊死的搏斗,中国胜利了,可慰的是,他最终也看到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正如他本人所言,“我死也瞑目了”。这也给作品的主题思想增添了些许慰藉。
诚如作者后记而言:“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无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
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后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唯一的原因是: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了。
“窗外冷风呼呼地吹着,没有关紧的门不时发出咿呀的声音,我那两只躲在皮鞋里的脚已经快冻僵了。一年前,两年前都不曾有这样的“寒夜”,我还活着,我没有患肺病死去,也没有冻死,这是我的幸运”。
篇二:《巴金寒夜艺术特色》《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书中描写了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校,在乡村普及教育。这种平凡而高尚的追求给他们希望和鼓舞。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他们的理想破灭,生活濒于困境。男主人公汪文宣患了肺病,挣扎着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其妻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贫困凄凉的生活使一家人缺乏了对彼此的耐心和理解而陷入了无尽的争吵中。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她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充满活力的曾树生爱怜丈夫,赡养全家,却又不能忍受婆婆的埋怨和刺伤,也不甘心和这个毫无生气的家庭一起沉沦、灭亡。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他只能用委屈自己来换取母亲和妻子的和解,维系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他善良、忠厚、懦弱,对母亲和妻子都怀着深沉的爱。
战事恶化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她一边继续给丈夫、儿子寄钱,一边要求分手。汪文宣尽管爱妻子,但还是忍痛答应了。曾树生得到自由,但她的心仍为这个破碎的家牵引。两个月后,当她从兰州回到重庆探望时,已物是人非:汪文宣已悲惨的死去,婆婆和儿子不知去向,只剩下她一个人在寒夜里孤独的行走。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并且通过他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一、平凡的人物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汪母是一位旧式知识妇女形象,她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孙子,对儿孙总是充满柔情,无论自己多么辛苦,她都心甘情愿细心地呵护着他们,把他们的衣,食,住等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她对儿孙的爱,无可挑剔,她愿为儿子牺牲一切,可谓之无私伟大。然而她的爱是自私的,正如她的媳妇曾树生所说,是一个“自私而又顽固、保守”的女人。她对自己的儿媳,不但没有一点疼爱,而且达到了不可相容的地步。她对媳妇总是没有好言语,说话刻薄无情,动不动就和媳妇吵架,拿最恶毒的语言辱骂、嘲讽媳妇,对媳妇没有一丝一毫的宽容。汪母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保守:因为儿子与媳妇是自由恋爱,既无手续又没婚礼,她经常骂曾树生是儿子的“姘头”,强调自己是花轿迎娶,降低媳妇的地位,看不起媳妇,与儿媳吵架,就拿这来羞辱媳妇;因为受“三从四德”信条死死地捆绑,她总看不惯儿媳的“花瓶”生活,看不惯儿媳“一天打扮妖形怪状”,上馆子,看戏、打牌、跳舞。对此她会冷嘲热讽,厌恶愤恨,认为媳妇不守妇道,她却抹杀了树生做这些,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成绩。
汪母不但思想保守,还很顽固:儿子得了病,儿媳相信西医,多次让文宣到西医那里诊治,可汪母一直对中医坚信不移,药吃了不少,儿子的病越治越厉害;儿媳到兰州安顿下来后,还给文宣寄来的西医检查介绍信,也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偷偷地撕成了碎片。儿子的病在她的顽固坚持下,被中医误诊误治,结果一命呜呼!
从汪母与媳妇的关系看,显示了她道德的恶,她是卑下的;从她与儿孙的关系看,则显示了她道德的善,她又是高尚的。汪母就是这样一个高尚和卑下、伟大与渺小两种品格奇妙融合在一起的老年妇女形象。在这个小人物身上体现出她性格的复杂性。
再如汪文宣:他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当时脑子里满是美好的愿望,甚至想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他也曾大胆地表现出对习俗的不满与挑战,与曾树生自由恋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家庭,他理想崇高,雄心勃勃。而如今,他却是如此的懦弱无能,这样的胆小怕事,那样的庸碌无为!身为公司的校对人员,他吃苦耐劳,不管母亲和妻子,还是他的同事钟老,总希望他“请天假罢,不要把身体累坏了啊!”,可是他总觉得“有什么办法!我们既然吃公司的饭”;为了保全这个饭碗,他埋头苦干,甚至病了也不敢回家休息。他从不与人争吵,勤勤恳恳,一味工作,干当“老好人”。对上司周主任、吴科长那种冷酷的金钱、权利欲虽心有不满,但只有忍气吞声;面对歌功颂德甚至狗屁不通的文章虽然满腹牢骚,却也未敢发泄,还得精心修改,有时甚至违心赞颂。他肺疾日重,却只能默默承受,不敢声张,甚至咳嗽吐血,竟然暗自吞咽。他的正直、善良、与世无争,并未给自己带来好运,相反却始终被失望、困苦缠身,最后因肺病加重而丢了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他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之中,他孝敬母亲,也爱妻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无法排解她们的纠纷,又不忍心伤害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只能以对自己的责备和委屈换取她们的同情和家庭暂时的安稳。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痛苦万分,生活艰辛;他无力摆脱艰难的处境与不平的命运,只能采取消极的人生态度:委曲求全、懦弱无能,甚至不惜泯灭自己的人格,牺牲自己的生命,舍弃个人的理想、幸福和爱情。而残酷的现实社会能回报他的也只能是苦难与死亡。
他感情真挚,对长年为家务繁忙的母亲,他觉得“其实你不应该省这点钱,你也该少累点”,对待受母亲冷眼的妻子,他总觉得“她虽然不肯回来,不过我想,过几天她会回心转意的”;对因丧妻而酗酒的好朋友,他认为“不好过,为什么还到这里来喝酒?”,并希望“早点回宿舍不好吗?我送你回去,”但他也是满腹牢骚,认为“我{巴金寒夜赏析}.
这是什么思想!我怎么改变到这个地步!贪生怕死,只顾自己!”但又希望“要是胜利早一点到来,我应该有办法改善我们的生活„„”
由此看出,汪文宣的悲剧命运是由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造成的。他也曾意气风发、怀抱远大,后来,他却懦弱无能、逆来顺受,最终家破人亡。换言之,汪文宣从时代的理想者沦为社会的落伍者直至牺牲者。他是悲剧性人物的典型,是旧时代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缩影,是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小知识分子
而曾树生却是一位温柔热情、聪慧美丽、富于幻想、不甘堕落的新派女性。她不甘向命运低头,也不愿像丈夫那样苟且偷生。她没有消极地顺从忍受,甚至萎缩个性,牺牲幸福以求生存。但是,出于生活所迫,她被迫到银行任职,成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充当“花瓶”的角色。她的性格中既有善良美好的一面,又有爱慕虚荣的一面。她出走兰州既是生活所逼,又反映出她狠心抛开病危的丈夫而去追求享受的自私心理。不可否认,曾树生有着小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对她的侵蚀和引诱。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在复杂的环境中,曾树生也呈现出复杂的性格。
曾树生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是有能力在绝望中支撑家庭、寻求生机的女人。她与丈夫相比,她的视野较开阔,自信力较强,性格较倔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比较乐观。当婆母把自己视为“姘头”,视为娼妓,仇恨满目、骂不绝口的时候,她没有屈服,没有绝望,没有让生活的重负击垮自己。她不顾忌流言,不顾忌冷眼,不顾忌婆婆的吵骂,她放弃自己的尊严,照样“上班”。就在这样的困境中,曾树生并未失去对生活的勇气,仍在苦苦地挣扎和追求。她不满丈夫的懦弱和无能,不思进取,她真诚地希望丈夫能够坚强,度过难关。
汪文宣虽然懦弱无能、逆来顺受、死气沉沉,但是曾树生仍然割不去对丈夫的怜悯和爱。汪文宣在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在回家的途
中吐得一塌糊涂时,树生碰见了他,把他扶回了家,给他洗脸脱衣脱袜,关心倍至;她充当花瓶,努力赚钱,为孩子准备学费;为卧病在床的丈夫筹备数目不小的医药费;到了兰州以后,每月都给家中寄钱并写信安慰家人。虽然婆媳关系不好,但也对婆婆很关心和同情。她没有背叛丈夫,没有答应陈经理的追求作出欺骗丈夫的行为。后来她又回到重庆,希望能和丈夫共同实现他们的愿望。
由此可见,曾树生是一个内心复杂,性格复杂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在黑暗社会中,即使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妇女,也避免不了在生活的苦海中挣扎。曾树生是一个时代的弱者,是一个动乱年代的牺牲品。{巴金寒夜赏析}.
纵观《寒夜》人物形象,作家塑造得丰满而有个性,深透了人物的内心层次,展示了人物的矛盾与冲突。作者没有一针见血地指斥所要抨击的对象,而是着力刻画相互冲突的性格,深入挖掘各自的心理世界,深刻揭示了汪文宣家庭悲剧的社会根源。是黑暗的社会时代环境和传统文化伦理观念,给三个“好人”带来悲剧的结局。总而言之,他们生活的不幸和汪家的悲惨结局可以说是黑暗的社会、不利的文化、畸变的性格共同酿就的。但愿那样的寒夜永不复返,如此的惨剧绝迹世间!
二、氛围的营造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大量运用对比场面,强化主人公的悲剧人生。在给周主任举办的生日庆祝宴上,大家在灯光明亮的厅子里兴高采烈地谈笑,他却躲在一个角落里,缩在一把椅子上,用茫然的眼光望着众人,偶尔端起杯子喝一两口茶;在街上敲梆子的声音、夫妻吵架声音、戏班子走过的喧闹声、小贩叫卖“炒米糖开水”的声音中,汪文宣静静地躺在床上,屋外生命的喧嚣声和屋内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汪文宣
篇三:《巴金寒夜读后感》巴金寒夜读后感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
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继续问自己——“那么我牺牲了我的理想,换到什么代价呢?”“那么以后呢?以后,还能有什么希望么?”——没有答案。她的婆婆,同时也是文宣的母亲,她不愿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儿子的爱,文宣越是爱树生,她便越是恨树生。对于树生,她从未真正地把她当做一家人来看待。而那个阴暗而没有温情的家,对于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牢笼。所以树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她在给文宣的信中说:“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种软弱的人!”“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我爱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是的家中枯死。”其实树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觉得她这么做并没有错。与其在那个家中饱受煎熬,()三个人都难过,倒不如干脆离开,树生本就不是那种肯为家庭放弃自由的女性。“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战争结束,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人民却发现他们没有享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任何实惠。树生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我想,倘若文宣和树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时代,他们故事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
篇四:《巴金《寒夜》研究综述》近十年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为止,已被无数读者和学者作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研究,在这里,我简要将近十年研究情况加以归纳概括。
一、文学审美视域{巴金寒夜赏析}.
这是《寒夜》研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角度,《寒夜》是一部文学作品,从文学审美的视域进行解释是最自然,也是最基本的。此类研究包括对作品的悲剧根源、叙事方法、思想主题、人物形象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如刘彦龙《寒夜悲剧性因素解析》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生存困境等方面说明《寒夜》的悲剧性。从而又间接分析主人公汪文宣的懦弱形象及曾树生是现代新女性形象。在叙事方法上,如肖照东的《守与放——巴金<寒夜>叙事结构的分析》中指出《寒夜》的叙事结构简明清晰:,就是汪母、汪文宣、曾树生之间的守与放的关系,从而分析得出《寒夜》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的叙事结构。而思想主题都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批判和旧制度的必然灭亡。
二、新女性时代视域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没有话语权,而在这部作品中曾树生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展现出新时代新女性形象。如王芳丽《对巴金<寒夜>曾树生形象再认识》中认为曾树生是一个饱满的新女性形象,敢于走向社会,敢于大胆地只求自己想要的。又如张欣南《论女性自我生命的选择——也谈<寒夜>》中认为曾树生不再依附于男人,对生活无所畏惧,寻找一种未必光明却是全新的生活。巴金小说塑造的新女性的形象曾树生是独树一帜的。
三,文化心理视域
这种视域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成因、心理状况作出分析,。如杨秋红的《从巴金<寒夜>浅析当今社会的婆媳关系》中认为,《寒夜》中的家庭悲剧并非是旧文化所导致的,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从古至今的有关婆媳关系的作品,发现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证明婆媳矛盾不是封建观念旧文化所导致,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又如李黛岚《从心理学角度探析寒夜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中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矛盾性最终铸成悲剧。
综上所述,《寒夜》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是多样的,每一个解释者用自己的视域去和作品本身的视域交流、融合的时候,一种新的观点就会产生。正是这些不同的理解的总和接近和构成了艺术文本的全部意蕴,才能使这部作品,具有日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但对《寒夜》的研究也存在薄弱点,例如对其作品中人物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研究则少见,如果我们能够多对其空白点进行探索,也许就能够进入理性、客观的科学研究新境界。
《宋史》中对鲜于佚的文学创作方面的评价很高,但对于他的诗歌研究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论题,由于他的作品大量散失,使得后人不愿意或忽略了对其诗歌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洋州三十景》进行浅析,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出山水诗中“意”和“神”的关系,并探讨出他对山水诗的升华以及他诗歌中所表现的大气,更得出他本人眼光的高远和独特的创新思维。
篇五:《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巴金的《寒夜》
《寒夜》是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始作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此后时写时辍,1946年12月30日完成于上海。最初在1946年8月至1947年1月上海出版的《文艺复兴》上连载,1947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以后几十年里,又印行数十版。《寒夜》被公认为是继《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创作上的又一个高峰。巴金后期(40年代)作品,要比三十年代更成熟。就艺术水平而言,超过了早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变得深沉。作品内涵复杂丰富。《寒夜》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湛的作品。可以说是巴金的最圆熟的艺术精品。
故事梗概《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巴金寒夜赏析}.
创作动机《寒夜》中包含着作者抗战时期的感受和战后生活的体验,在前后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巴金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战后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