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一劳动节作文
导航

关于爸爸的二三事

2020-12

篇一:《爸爸二三事》

爸爸二三事

我的爸爸是一位即聪明又幽默的好父亲。爸爸平时对我关怀备至,是一名优秀的劳动模范。

爸爸有着一双雪亮的眼睛,眼珠子不时的转转,有趣极了。爸爸还有一个能说会道的嘴巴,什么事情都说的头头是道,可能啦!

爸爸有个特长,“下棋”,爸爸什么棋都会下,比如跳棋、围棋、五子棋„„爸爸不光会下棋,棋技也是一流的,简直可以称的上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有一次,我和爸爸下跳棋,我一步一步的走着,眼看就要赢棋了,可另人出乎意料的是爸爸在我走最后几步时,爸爸眼睛一亮,搭了个便车,一步到位了,爸爸赢了。

我心里难免偶些不愉快,就要和爸爸再绝胜负了,爸爸不假思索地说:“那就比比看吧!”

第二场比赛正式开始,而这一次总觉得爸爸好像更轻松了,关染不出我所料,爸爸三下五出二到终点了,爸爸又一次胜出了,不管下什么棋,我都没有在爸爸手里胜过。

爸爸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好学,爸爸虽然是初中生,可是很爱学习,爸爸最擅长历史,他的历史学的非常好,问太一他能答出三来。

有一次,我想爸爸问起来,“爸爸,马拉松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爸爸告诉我说:“公元前49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出兵进攻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爆发了。公元前490年,大流士发动第二次远征。波斯军队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想斯巴达求助,遭到拒绝。雅典军队以巧妙的战术,打败了侵略者。战斗结束时,雅典将领急于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正在焦急等待的雅典人民,于是派一名叫斐里屁得斯的长跑能手传递消息。这位长跑能手在战斗已经受过伤,为了让大家知道消息,他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了雅典城的中央广场,他激动的喊出“我们胜利了!”之后倒地而死。为了纪念这战斗中的英雄斐里屁得斯,1896年,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规定了一个新的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

我听得入神,爸爸讲完我还在听,太吸引人了。

爸爸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深深的谢谢您,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我爱您!

篇二:《老爸二三事》

老爸二三事{关于爸爸的二三事}.

“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入。”他就是我的老爸,他是我的大树,一生陪我看日出。

我的老爸是一个很有绅士风度的人,凡事都让着老妈。记得那一次吵架,是因为一些家庭琐事。这件事错在老妈,老妈却不依不饶。每次吵架后,老爸都去跟老妈道歉,并尽力地安慰老妈。这是不是很有绅士风度呢?

我的老爸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他心里有一个信念: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我的邻居是一位孤寡老人,这位老奶奶患有高血压,子女都外出打工,经常不回家,所以,我家一有好东西,就给她送一点。老爸还经常去她家照顾她。邻居需要去医院做检查,每次都是老爸开车载她去,老爸也没有一点怨言。我的老爸是不是很富有爱心,是一个热心肠的暖男呢?

我的老爸还是个养花迷。我的家里花纷繁而美好,各种各样的花,看都看不过来。到了开花的季节,整座房子花香弥漫,空气清新。老爸对花可谓是一心一意,照顾花甚至照顾自己还要周到,不让花受一点委屈。

我的老爸还是一个衷心的球迷。每个周末,爸爸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球赛。不管有什么事,都不去做,就以看球赛为重,什么都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并且每次看都忍不住叫好。这就是我的“球迷老爸”,是不是很酷呢?

我的老爸还是一个特别会关心别人的人。记得二三年级时,放

学后,天空开始下起了大雨,我没有带雨伞,只好冒雨回家。可不幸的是,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膝盖也摔伤了,我也没有站起来,而是坐在那里。这时一个熟悉的影子向我走来,那就是我的老爸,他给我鼓励和信心,让我站起来,一路上问我关心我。在那一瞬间,好像被老爸的关心治愈了我的伤痛。{关于爸爸的二三事}.

这就是我的老爸,一个帅气的老爸。

篇三:《我和父亲二三事》

我和父亲二三事

父亲今年五十有三,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过去我一直在省城上学,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仅是周末或是假日才能遇着。即是这样我们也是各干各的,他看电视我上网,我看书他偷菜。去年我大学毕业,去了煤矿工作,与他在一个单位,爷俩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交流的也多了。慢慢的,潜移默化中,我对父亲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刚刚参加工作时,父亲给我买了辆自行车,让我骑车上下班。平时自行车都锁在楼道里,上班的时候再推出来。一天中午,我正打算上班,刚把自行车推出楼门。无意间就看见父亲正站在阳台上,探着身子看着我,脸上的笑容很安静。我伸出手学着美国大兵给他敬了个礼。父亲看见我在看他,有些尴尬的向我招了招手。下班时跟母亲学,父亲听到了说:“谁看你了,我是在那浇花呢。”说完这话,父亲先笑了,我也跟着笑起来,因为我知道他浇的不只是花,还有我的心灵。

上班后,和同学同事的聚会也多了,免不了会喝得酩酊。记得有一晚正和朋友觥筹交错之间,父亲打来电话催促我早点回家,我不耐烦的敷衍说马上马上。放下电话,端起酒杯就忘的一干二净。一直到深夜,才迈着蹒跚的步履,摇摇晃晃的回了家。一开家门,却看见父亲裹着条毯子坐在沙发上。

“咋这么晚,不是让你早点回家吗?”

“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担心什么。”{关于爸爸的二三事}.

“以后少喝点酒,赶紧睡去,我都瞌睡了”父亲有些责备的说。

我倒在沙发上,眯着眼睛反问道“瞌睡了,那你咋不去睡觉哩!”父亲没说话,径直走进了卧式,好一会才听他轻轻的说“,还不是为了等你。”我的心有些颤动,他的未眠,只是为了给我留一盏回家的灯。

最近姐姐刚生产完,母亲去了省城照顾姐姐。家里就剩我们爷俩了,我俩都忙着上班,吃饭也都是在外面胡乱凑活着。一天我下班比较早,就去市场买了点菜,打算给父亲做顿饭吃。等我蒸好了米饭,炒好了菜,父亲也刚好进了家门。

“快,快来尝尝你儿子的手艺。”

“这是你做的?”父亲有些不大相信。

“就是我做的啊,太小看我了,不信你尝尝。”

父亲连外套也没脱,鞋也没换,就坐到餐桌边,我连忙给他打了碗饭。父亲夹起一口菜,放在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小声的说:“行,行我儿子还行,会做饭了。”看着父亲吃的津津有味,我却有些自责。父亲对我付出那么多,我回报的却很少很少。

只此二三小事,却在我的心上烙下了父亲深沉的爱。从小父亲就是撑起家的柱子,让家变的平安、温馨。现在我也要像你一样,用爱撑起一片天,让家人温暖、幸福。(张颢)

篇四:《父亲二三事850字》

父亲二三事850字

父亲二三事850字

父亲以前是一个懒散的人,他在家不会做饭做菜,不会打扫卫生,唯一做会的,就是解决家里的电器故障问题,这是他的爱好,也是他自认为的职责。每每他完成一项电器的维修工程,无论事大事小,他总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得意洋洋地哼起根本听不出调的歌。

我见证了父亲由懒散变为勤劳的全过程,我也有幸成为唯一的见证人。

那是去年冬天,我刚转到长沙读书,人生地不熟的我一个人待在空旷的寝室,紧紧地把自己藏在被窝里,但绝对不允许自己哭出来,因为父亲在于我分开之前对我说“要坚强一点。”当时是半推半搡地嫌他罗里吧嗦的,然而回过头去,眼泪已禁不住差点落了下来。那是不善于表达感情的父亲第一次对我说那样的话。

第二天起来,窗外寒风呼啸,刚刚穿好衣服,便听到有人敲门,把门打开,是父亲,父亲的脸和耳朵被冻得通红,他递给我一件棉袄,要我穿上。接过棉袄时心里非常惊讶,因为父亲没有起早床的习惯,更何况是这么冷的天冒着北风给我送棉袄。

后来在学校不小心跌倒早成了手臂骨折,父亲放心不下,在学校外面租了房子,照顾我的生活起居。父亲每天接送我上下学,他唯恐别人碰到我受伤的手臂,每次都如母鸡保护雏鸡般的姿势。

在外住的两个月,家里的地板天天都是拖过的,我早晨睡乱的床也叠得整整齐齐。渐渐地,父亲的宴会也慢慢跑到了烟灰缸。我也是在那段时间才明白,原来父亲的手艺这么好。

父亲最不爱做的事情就是买东西,尤其是不知道目的地还要买的东西。但是我刚插班进去的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要买书,各式各样的书。我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出门的人这样顶着寒流满大城地找书,但无论如何,每天我回到租的房子里,都可以我要的书工工整整地摆放在书桌的右边。因为我伤的是左手,父亲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

快要中考的时候,父亲更是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有时候我真的怀疑眼前的父亲是不是假冒的。

父亲爱抽烟,这似乎是每个父亲的通病,但是父亲从来不在我面前抽烟,大概他知道我对烟极为敏感吧。但在同样对烟反感的母亲面前,他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

再到后来,我习惯把租的那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房间称做家,因为我相信有爱就有家。

篇五:《父亲节俭二三事》{关于爸爸的二三事}.

父亲节俭二三事

陇南市礼县第二中学赵登奎

父亲去世近三年了,他留给我们子女的,除了那一张黑白底色的遗像外,还有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态度,更有节俭持家、俭以养德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并不像名人格言那样可圈可点,也不像先哲箴言那样高不可攀,而是渗透在父亲的日常琐事中。父亲走后,他昔日的那些节俭琐事,在我的记忆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深刻了。

我的记忆中,经常镌刻着父亲的这个姿势:盘腿坐在炕上,弯着腰,低着头,两只手小心翼翼捧着一块馍馍津津有味地吃着。这个姿势是父亲生前的经常性动作,每回吃馍馍的时候,他就保持这个姿势,两只手紧紧并在一起捧着馍馍,生怕馍馍的碎块掉在地上,吃完大块馍馍,就捂着手,让落在手掌上的馍馍渣渣儿集中起来,然后吃掉。

父亲每一次吃馍馍都这样,吃完后他的身前几乎没有一点馍馍渣儿。当看到我们几个孩子在炕上吃馍馍把馍馍渣儿撒得满炕都是的时候,父亲总是板着脸说:

咋啦,这馍馍也能种?你们撒到炕上,明年能长出馍馍来!

然后,父亲就会叹一口气,一边用手把炕上的馍馍渣儿一粒一粒捡起来放到自己的嘴里,一边说:

狗狗娃们,一粒粮食要在地里长一年,实在不容易啊!而一粒粮食能磨多少面,你们知道吗?你们撒下的这些馍馍渣渣儿会浪费多少粒粮食呢?要是在五八九年,这些粮食要救活好些人的命呢!你们一定要珍惜粮食,勤俭节约,不然,以后一定会遭年成(灾荒)挨饿的!五八九年,是我们这里老人们的一个口头禅,只要谁糟蹋粮食有了浪费的行为他们都会说这话。他们说的五八九年,大概就是指建国初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的1959年、1960年、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也真是一粒粮食能决定人的生死的时期。父亲是1937年出生的,他经历过新中国历史上这三年的困难时期,当然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他经常告诫我们要生活要节俭,做饭菜不要太多,吃饭尽量不要剩,避免饭桌上的浪费。{关于爸爸的二三事}.

父亲一生清贫,经历坎坷,他先后当过公社通讯员、学过医、当过教师、当过工人,处处碰壁,一事无成,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的土地上,土地庄稼粮食支撑了他的大半生,让他对土地情有独钟,对粮食倍加珍惜,对浪费粮食的现象尤为反感。以前,家里生活困难时,他吃馍馍保持那个姿势,后来,家里生活境况改变了,他吃馍馍还是那个姿势,那姿势成了父亲生命中中一幅不褪色的肖像画,也把父亲的节俭意识镌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父亲不但节约、珍惜粮食,而且穿着简朴。在我上小学时,母亲用她积攒的鸡蛋钱给父

亲买了一件山羊皮袄,父亲回来一见,硬说太贵了,非要退还给人家,母亲好说歹说,父亲才留了下来,但冬天也不常穿,只有走亲访友或节日时才拿出拿出来出来穿一下。

我上小学的时候,冬日里大多数时间,父亲都穿着他那件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满是补丁的棉袄,每次母亲说想法给他换件新的,他总是乐呵呵的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敝帚自珍,衣服上多几个补丁没啥,只要暖和就行了,况且,咱家孩子多,省点钱给孩子缝新衣服!后来,我上班挣了工资,给父亲买了件新棉衣,父亲才极不情愿地脱下旧棉袄换上新棉衣,但他嘱咐母亲,别把旧棉袄扔掉,以后还得换着穿。

父亲去世后,母亲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父亲的那件羊皮袄叠放得很整齐,看起来有六成新,那件破棉袄也还在,似乎还在发着父亲的体温。{关于爸爸的二三事}.

父亲不仅用他那个几乎凝固的雕塑般的姿势和絮絮叨叨的勤俭节约之类的话教育着我们几个子女,也教育着他孙子们。每次我带儿子回老家,儿子吃馍馍撒馍馍渣儿时,父亲都会说:娃娃,一粒粮食要在地里长一年,实在不容易啊!而一粒粮食能磨多少面------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千千万万个和父亲一样淳朴善良的中国农民的优良品德。如今,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正是有了和父亲一样勤劳节俭的亿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践行,才在全社会营造了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一场“舌尖上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这一切,若父亲泉下有知,应该感到无比的欣慰吧!

父亲走了,可他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节俭行为我感觉历历在目,父亲吃馍馍的姿势还在,那些琐事、那个姿势让我和我的孩子们记住了一句话:一粒粮食也来之不易!

我相信,父亲留给我的这笔宝贵财富,一定会让我受益终生的!

篇六:《父母二三事》

(一)

父亲今年七十六岁,母亲七十岁。两人因长年劳作,现在都有点老态龙钟了。不过,父亲一向脑子聪明好使,尽管年岁大了,还是能谈天说地,做事有条有理。母亲就不同了,一辈子喜欢琐碎,眼睛更是老花的厉害,常常看不清楚东西,指鹿为马。

但是,很好玩的是,稀里糊涂的母亲却掌管着家里的钱袋子。父亲每有啥用度都要问母亲拿钱,数额大到上千,小到一元。父亲理直气壮的要,母亲乐呵呵地给。

今天在家,父亲点烟,火机怎么也打不燃了,遂向母亲拿钱要去小店买新的去。母亲就在口袋里翻呀翻呀,捡出一元纸币递给父亲,还迟疑着问:是一块钱吧?父亲见问,就装着认真地瞧了瞧,说:是十块的。母亲不相信地说:是一块的吧?父亲便又当面瞧了瞧,认真地说是十块。母亲便大方地说:那好吧!你买完东西找回我九块。父亲听说赶紧要把钱递给我:丫,我眼神不行看不清楚,你再帮看看,到底是几块的?母亲却伸手把钱挡了回去:苕货,不用看了,就十块的。说完哈哈大笑。惹得我们一家子都大笑起来。

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你看我的母亲糊涂吗?

(二)

哥嫂出门在外,家里就父母。我能回去且住下,父母简直是大喜过望。

白天父亲就减少了出门的时间,含着烟管跟我讲这讲那。一会子说神九把人带上天去了,好不简单啊;一会子说怎么总有人想抢我们的南海呀,瞧我们打不死他;一会子又说到农村医疗保险还真给保了不少钱,以后生病也不那么怕了;一会子又说到家里的猫狗听话又不听话,简直跟我们小时候一样;一会子又说到神仙鬼怪野史外传上去了,似乎要向我求证有没有那么回事&&

这样讲的时候,母亲在一旁常常插不上话,但又想讲话,急的呀恨不得把父亲的嘴给握住才好。但又不能真的这么做,于是母亲就会见机打岔。她会说:喂,老头子,你快去小店买包盐回来吧!或者说:老头子,猪在叫了呢,添把猪草去吧!又或者说:我刚看见李老头了,说是要你把秤还过去呢。父亲大约是听命惯了,只好暂停口头的话,急急地去完成任务好回来续话。母亲得逞了呢就开心不已,似乎觉得总算没让父亲一个人把我占了去。

几次反复,父亲对母亲的做法一下回过味来,便再不睬母亲的吩咐了。但是母亲还是要吩咐呀,父亲给母亲吩咐急了,就按着烟袋说:你只会张嘴吩咐人,自己不会去做呀。我跟丫讲会子话,给你搅得七零八落的。你要是会讲,我让你讲好了。母亲说:都给你讲了,我讲什么?父亲不让母亲:哼,你会讲啥?!只会讲婆婆妈妈。母亲也不让:我讲婆婆妈妈的事我管得着,你讲南海呀神仙的事你管得着吗?父亲给抢白的气气地说:你这个老婆子,懒得跟你说。我跟我丫说。母亲也气鼓鼓地回道:你这老头子,我也懒得跟你说。我跟我丫说。我只好拍拍手说:好呢好呢,我左边耳朵听爹说,右边耳朵听妈说。两老闻言,一起哈哈笑了。

(三)

父亲一直喜欢吃大肥肉,老了,心脏就不好了,一检查是冠心病;这下惨了,荤菜一吃就不舒服,而且也特别怕热怕累着,一不小心就气喘胸闷,害得母亲总担心他去了。母亲呢,身体没啥毛病,就是眼睛越来越看不清楚东西,常常带看带摸地走路和做事,害得父亲总担心她摔着。

我回来了,母亲怕我一个人落寞,非要陪我睡。但是夜里要起来许多趟,去看看父亲怎

么样。父亲呢,只要听说母亲去溪边了,就要佝偻着腰身寻过去,嘴里念叨:千万别跌着。两个人同在屋里的时候,就会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有时候父亲说:丫回来了,不知宗儿在外怎么样,结石病好了没有哦。母亲答话:哪知道呢,你也不给手机充话费。有时候母亲说:巧姑娘啥时回来呢?你记得她上次怎么说的?过一会父亲答话:还有好多天吧,要是巧姑娘回来,就热闹了,可惜总只休一两天假。再有时候父亲嚷:你看你,又把水搞洒啦,不能慢一点啊。母亲叹息说:我小心,可是眼睛看不准了呀。父亲就说:唉!要是我死在你前头,你怎么办哦。母亲就说:那你就别先死,让我先死&&可是我死了,没人给你洗衣做饭,你又怎么办哦。唉!&&

他们总在絮絮低语,我常常在隔壁房间静静地听着,听着听着就听出了一脸的泪。

篇七:《父亲二三事》

这是我首次对父亲的记忆付诸文字,父亲1972年病故时年68岁,我即将62岁,再不写,恐怕就没机会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目睹时光的变迁,对儿时听父亲讲过的一些历史片段,也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理解。父亲1904年生于胶东掖县二十里铺村,那时还是清朝,据他讲,他也曾经脑袋后晃着小辫,我们想想都感到好笑。他没有兄弟,只有两个妹妹,在旧社会,算是家中独子。因家贫,没读过书。18岁那年,曾经去北京一家染坊当学徒,就好像今天的农民工,估计那时北京的日子也不好混,后来又回家乡务农,到1938年,他已经34岁了,孑然一身,连混口饱饭都难,更遑论娶亲。听父亲断断续续、只言片语讲这些往事的时候,我大约是12岁到16岁吧,因为17岁我就去了三线,但那时听到这些,心中完全不明白34岁还未娶亲是个什么概念。在他那个时候,有钱人家,男孩十五六岁娶妻生子是常事,而他,34岁了,还是家中独子,却娶不上亲,但是,现在就理解了,说明他家的贫穷程度,甚至可以想象当年整个农村的凋敝程度。恰好这一年他们家乡来了八路军,他的一个远房舅舅成了他参加革命的引路人。他的那个远房舅舅(估计比他大不了几岁)对他说:“走,跟我吃粮当兵去!”那时的他,完完全全就是中国阿Q式的农民,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革命理想,当兵的目的就是“吃粮”,就像我在《苗圃故事》中描写的冯茂珍一样,“不吃共产党的粮,就吃国民党的粮”,其实都是老百姓的粮。而那时的胶东已被日寇占领,国民党早跑了,只有八路军,此时开进敌后发动人们群众抗日,他也就瞎猫碰上死耗子,成了八路军的一员。他向我们絮叨他的那些往事,是因我们不吃肥肉、尤其不吃猪皮上带毛的肥肉开始的,他说:“你们挑肥拣瘦,关键时刻,是会要命的„„”他就讲起了他的战斗往事:一次,他们打了胜仗,村民们宰了一头肥猪犒劳他们,许多战士却嫌肉太肥,吃不下去,恰在此时,日本鬼子不知什么时候包围了村子,听到枪声,已经吃饱了的他,立即随部队往外冲,冲出去一口气跑了二三十里,而那些挑肥拣瘦吃不下的战士,有的被日寇包了饺子,有的虽然冲了出去,却跑着跑着掉了队,还是被日寇给收拾了„„我那时大约12岁,耳朵里根本听不进他的教诲,却向往着激烈的战斗故事,就问:你们最后跑出来多少人?他显然对我们的反应有点失望,可还是耐住性子回答:一个营500多人,最后只剩200人不到。我又问:战友牺牲了,你们是不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痛哭流涕,朝天鸣枪,高喊口号:为战友报仇!他终于忍不住了:瞎扯淡!那时候还顾得上痛哭流涕?什么朝天鸣枪,每人只有三发子弹,谁舍得朝天乱放!我印象中,这是他唯一向我们叙述过的战斗故事,所以我总想知道后来的结局。过了几天我问:你们跑出去只剩不到200人,后来呢?他说,营长就带着他们这不到200人的队伍,回去收容残部,只要是还带着枪继续找队伍的,就收留归队。而对那些扔了枪,化妆成老百姓想逃跑的,就地执行战场纪律。什么什么?战场纪律?他说就是抓住砍了。——迄今想起,我都感到有点过于血腥,因而从未向任何人讲起,我只当是父亲为了让我们“不挑肥拣瘦”而吓唬我们的,但是,他说的很逼真,他说,他们营长是个聋子,带着耳机(现在想来应该是助听器),是位红军长征干部。——最近在网上看到介绍“最年轻的开国将军吴忠”,其中有这么一段:那是1934年3月,吴忠所在的第九十师转移到了万源地区,参加反“六路围攻”的关键一战--万源保卫战。是役,红四方面军集中主力,四川军阀刘湘也不惜血本,投入了所有的川军精锐部队。战斗激烈而残酷,双方都在拼锐气,拼士气。在一次阵前冲锋时,吴忠的营长不幸中弹倒地,吴忠恰在其身旁,便停下脚步,为营长查看伤情。看到营长的肠子被子弹打了出来,吴忠十分悲痛,他当即撕下衣角要为营长包扎。孰料,营长却掏出手枪,朝吴忠的头顶就是一枪,大喊道:“你给我滚!往前冲!”事后吴忠才知道,红四方面军有条铁的规定:部队发起冲击后,突击队员一律不准停下来救护伤员,更不准后送伤员,否则以临阵脱逃论处,任何人都有权执行战场纪律。幸好吴忠当时没坚持要留下来照顾营长,不然,日后的共和国开国将军里便会少了这颗亮晶晶的百战将星。虽然我对他讲的这个故事一直半信半疑,可我却对他讲的另一个故事深信不疑:

他说,他们部队一位上士,在集市上采购东西时,不知是讹了一位老大娘的一双布鞋,还是怎么地,被老大娘找到部队,部队当时就将那位上士关押。他说,那天晚上恰恰是他站岗,那位上士与他还是亲戚,哭着对他说,我可能活不了了,他给那位上士端来一碗水,安慰他说,不会的„„第二天一早,部队集合,营长宣布命令,执行铁的纪律,那位上士果然被五花大绑,拉出来就地正法,仍是刀砍,为了节省子弹„„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女同学李振萍,当年也曾讲过他父亲的一段往事:她父亲当年是骑兵团长,一次也是战斗失利,败逃中只剩下他和一名警卫员,路过一片老百姓的甜瓜地,警卫员渴的实在难忍,就随手揪了一个甜瓜,他父亲回头一看,马上拔出了战刀„„警卫员刚刚咬了一口还没有咽下,张着嘴,流出了眼泪,他父亲心软了,并将此事一直埋在心底„„直到他给女儿讲起这段往事,仍然百感交集,内心纠结万分„„当年李振萍向我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大约也就十四五岁,我们也就只会唏嘘,不能理解,共产党的纪律为何这么严酷?为何这么不讲人情?如今我理解了,一群阿Q式的农民犹如一盘散沙,如果没有铁的、严酷的纪律,如何能将他们打造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而且为了让他们牢牢记住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老百姓的一双布鞋、一个甜瓜、一针一线,不能拿就是不能拿,谁拿了就要就地正法!于是,才造就了这么一支铁军,才造就了解放上海时,十万解放军露宿街头,感动得本来要跑的资本家都不跑了,留下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是1954年转业的,过了好多年,还听我母亲抱怨说:这个人太老实了,转业时,连个行军水壶都上交!我只记得他有一条质地很好的、印有钢印、钢印清晰显示“华东野战军后勤部”的牛皮腰带,和几枚军功章、纪念章,除此之外,再没见过他从部队带回来的任何东西,而他转业时是铁道兵第十师后勤部的供应科长。还有一件事情令我刻骨铭心:1972年,他已是胃癌晚期,只有打杜冷丁才能止痛,杜冷丁又不能随便买,每天疼得他大汗淋漓,痛不欲生。那时我在三线,请假回去了几天。一次有位老战友来探视,我听见他说;如果我不是共产党员,我早都自杀了——共产党员不能自杀,自杀就是叛徒——这不知是从何时形成的共产党员的约定俗成,竟然牢牢铭刻他心里——虽然只是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使我现在才感悟:他是从何时起,竟然从一个阿Q式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或许,说他们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有点过,一群阿Q式的文盲,懂得什么共产主义?我的二舅哥不是共产党员,却给他共产党员的母亲上党课,问:你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原理?他母亲参加共产党的队伍前,也是一个文盲,农村最普通的贫家女,也是在共产党的队伍中才识得字、脱的盲,说,我不懂,我只知道共产党员要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许,他们知道这些就足够了,能做到这些,就足以是最高尚的人。我那位女同学李振萍的父亲,还有咱们三线学兵网的版主霍绍武的父亲,都是老红军,咸阳市为他们建了一个“供养干部家属院”,意思就是让他们颐养晚年。可是,这些老红军从咸阳1958年建渭阳公园时候起,就组织起来,坚持到渭阳公园义务种植果树,收获的果实无偿上交,一直坚持到1973年我从三线回来,还看见这些老人们每天扛着锄头铁锹、去渭阳公园义务劳动的身影„„我与这个大院的许多孩子都是同学,亲眼所见他们的父亲们坚持开支部会,坚持过支部生活„„以前曾经看过戚继光的故事,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抗倭,他看到卫所官军毫无作战能力,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以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的3000新军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其实远在三千年前,孙武斩姬练兵的典故,就已经说明了只要纪律严明,战斗力一定旺盛,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共产党人却比历史上那些英雄们的更胜一筹,不仅仅是纪律严明,而且,使他们懂得了纪律严明是为了什么。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年轻的红军战士们谁都不知道明天谁还能活着,可是,在他们的背包上,依然写着生字,以便在行军路上,继续扫盲,学习文化知识,每当想起这些,我都难掩心中的激动,他们何以能够如此的淡定从容?他们昨天还仅仅是些阿Q式的文盲农民,为什么到了共产党的队伍中,就能达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崇高境界?长征路上,藏族同胞称红军是“菩萨兵”,为什么?或许藏族同胞笃信佛法,看到红军的言行,就立刻想到了地藏菩萨,

想到了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发愿?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不仅不抓丁,连抓了俘虏,谁要回家还给发路费——国民党那时位居正统,共产党仅仅是被其围剿的“匪”——“匪”不抓丁,而正统的政府却抓丁,现在想来都令人匪夷所思——国民党那时统辖全国的财政税收,财力物力何止共产党的百倍,而且,与国民党从高级军官到中级军官的学历相比,共产党的军官大多是文盲泥腿子,可就奇了怪了,强大的国民党就是打不过弱小的共产党。所统领的军队,不都是阿Q式的农民吗?为什么国民党部队的兵一旦被共产党俘虏,加入了共产党的军队,马上都变成了金刚菩萨,所向披靡?谁能教我,究竟为什么?或许,这一切的秘诀就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所以能唤起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他们一旦加入这个群体,立刻心生义侠罗宾汉的自豪和果敢,他们无需被抓丁,他们都是自愿的,加入了这个队伍,他们就心存了道德的制高点,这个队伍官兵一致,上行下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心存崇高的理想,这理想并不高深,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这个简单的理想切实付诸行动,立刻就决定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人心向背。如果单论纪律严明,国民党的74师难道纪律不严明?曾经的远征军、廖耀湘率领的新六军纪律难道不严明?而且战场上相见,拼的你死我活,谁怕死?谁不勇敢?可是国民党的军队凭着美式装备,就是拼不过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短短几年,共军消灭国军八百万,真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不仅国内战场如此,在朝鲜战场,面对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当时中国的钢产量不及美国1902年的百分之一,就好比拳击台上,一个幼儿与泰森搏击,愣是打出个平手,你说,谁输谁赢?坚守上甘玲,美国西点军校的精英、教授、将军们,至今想不通,他们凭什么就能守得住?或许,他们永远也弄不明白,什么是菩萨兵?其实,他们的骨子里,仍然是朴实的农民。以前咸阳的酱菜园子生产一种八宝咸菜,每当吃起这种咸菜,父亲就会感叹:过去的地主,也吃不上这么好吃的东西啊„„我们那时小,满脑袋阶级斗争,满脑袋“收租院”,满脑袋刘文彩„„我们就反驳说:地主剥削农民!父亲却说:我们村的地主就不剥削。想想那是一九六几年啊!这话要是传出去,他不定会遭多大的罪!可是,他却不止一次地重复着那句话:“我们村的地主不剥削!”——现在回想,他说这句话时,一定是秉承着自己的良心,他不会为迎合潮流,违心地人云亦云。有时我也想,他是不是受过这位地主的恩惠?可即便是这样,知恩知报,也是作为人最基本的良心,尽管他不这样说,那位地主也不知道;即便他冒着极大风险这样说了,对那位地主也无丝毫的益处,可是,良心驱使他,还是那样说——当年那个不经意的对答,现在回想,却使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敬意——真正的农民本色!真正的中国人的本色!而且,父亲当兵多年,却不敢杀鸡杀鱼!我就听见母亲不止一次嘲笑他,可他就是不杀。或许,多年的征战,使他彻底厌恶了血腥。我的许多同学的父亲,都是老红军、老八路,我也从未听他们讲述过如何杀戮的战斗故事,想想他们参加红军、参加八路前,仅仅是些阿Q式的农民啊!是什么使他们心灵得以净化,心灵纯净的确实像个“菩萨兵”?现在,网上一些所谓的“公知”、“民主精英”们,在网上巧妙鼓噪十多年,他们不愧是精英,一下子就打到了“七寸”,嘲笑共产党人的信念理想是子虚乌有,甚至不惜拿董存瑞、黄继光来恶搞,想以此来彻底损毁共产党人的信仰支柱,盼望中国共产党尽快垮台。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不仅没垮台,反而领导中国越来越强大,由此,沉默的大多数也渐渐认清了这些所谓“公知、精英”们的嘴脸,尤其看到那些被引进“美国民主”的国家,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现在战乱不止,喋血频仍,人们流离失所,老人小孩妇女逃难求生的悲惨情景,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你们想让中国人民也过上那样的生活?难道你们有能力领导这么大的中国?要么替外人忽悠、要么被外人忽悠?该不会也是“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吧?父亲年长我约五十岁,他是1949年烟台解放时才成的家,我姐姐1950年出生在烟台,我1953年出生在山东胶县,其时父亲还在朝鲜战场,父亲特地从朝鲜来信,给我起名“东卫”,后来我弟弟叫“东平”,意为“保卫东方和平”。铁道兵第十师1953年11月21日从朝鲜登车,经

过7昼夜到达陕西咸阳。回国后担负的第一项任务,是1954年4月开工的宝成铁路前期工程——徽白公路,全长33公里,7月19日建成通车。我姐姐对甘肃徽县还有记忆。那时实行供给制,我和姐姐因为出生在部队,也享受供给,所以说,我俩也是小小的“吃粮的兵”。1954年下半年,父亲在咸阳干部识字班学习,“完小毕业”,就地转业在了咸阳。父亲1972年病故时,我尚在三线,姐姐尚未成家,弟弟妹妹还在上学,而母亲更早于1967年病故,所以我十分感谢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姐弟四个,免遭饥苦,幸福生活至今。我迄今不是中共党员,因为我觉得我不配!从头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确确实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其成立时的“打土豪分田地”,到2008年时的“抗震救灾”,一点一滴,全都说明了共产党的宗旨从未改变,全都说明中国共产党确确实实是在为全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谋福祉,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贤人志士,是“以民为本、天下为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假公济私、贪腐、贪赃枉法现象猖獗,造成社会对立现象严重,可是,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的社会还充斥着大量的阿Q,一旦共产党的纪律松弛、信念缺失、正不压邪,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等就必然会沉渣泛起。然而,可喜的是,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强势回归,严惩贪腐,依法治国,“公知、精英们”所诟病的社会现象已经大为改观,“中国梦”的实现已经指日可待,这一切,足以告慰父亲母亲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