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者文摘
导航

怀念乡村的露天电影

2021-12

'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孩子,有谁不熟悉那露天放映的电影呢?

我要记的,却是童年时看露天电影的那段往事。

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文娱活动是极为贫乏的。而我们村是一个四五百户人家的大苗寨,由于离镇上远,又不通公路,能算得上娱乐活动的,那就是看露天电影了。就是电影,也是一年难得遇上几回。因此,村里人特别看重放电影。不仅孩子们像盼着过年一样,即便是大人们,一听到要放电影,也免不了喜形于色了。

我们村放电影的场所一般是在小学校的操坪上,电影银幕就挂在篮球架上。每回电影队到来时,就成了全村的节日。天还未黑,青年们就开始帮助放映员挂好银幕,并找来桌子,支好放映机,做好晚上放映的准备工作。

村上放电影,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这些小孩子了。在电影银幕刚刚挂好,就有各家的小孩早早地提前搬着凳子来占位子,当然是距离银幕越近越好。有时,小伙伴们为占地方偶尔还会发生吵架的事情。晚饭过后,大多数人家都是扛着一个长条凳,一家人说笑着往小学校操坪走。到了后找个尽量近些的位置,等待电影开演。我们家每次都没有人提前去占地方,但是每次母亲都是知道晚上放电影了,就尽量早做晚饭。

孩子们来得太早,离电影开映往往还有几个小时,就眼巴巴地守在放映员的身边,一边看他调试放映机,倒片子,一边争着询问放映员晚上放什么电影。因为谁先知道晚上的电影名字,就可以立马当新闻发言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很神气的事情。

那时,电影一般是村委会出钱请来的,所以放电影前,照例都要由村干部先讲话,他们对着话筒“哇啦哇啦”半天,说的无非就是什么防火防盗、谁家的牛吃了谁家的庄稼以及谁家的孩子破坏了公物之类的事情。在村干部讲话的当儿,放映员总要调试镜头,当一束白光打在空空的银幕上,孩子们便纷纷就着亮光,用手在银幕上做各种各样的投影,如鸭嘴、牛头等,然后又叽叽喳喳地议论,像极了或不像,并抢着上前比试,于是喧闹声潮水般淹没了村干部的讲话。村干部看是在说不下去了,就只好宣布道:“啊,大家注意了,啊,现在开始放映。”一阵欢呼声后,电影就开始放映了。

由于我们村人多,小学校的操坪可谓真正的人满为患了。为了能看清银幕上的影像,大家就不停地闪转腾挪往里挤,甚至还有故意捣蛋挤着玩的。不大的场地上,人头攒动,有踩丢鞋子的,有挤破衣服的,当然免不了也有动粗口的。但当电影序幕文字结束,进入剧情,顿时人声鼎沸的现场霎时一片肃静,整个操坪上空只能听到喇叭里电影人物的声音了。现在想起来都有点不可思议,那么多人,年龄不等、男女有别、性格各异,竟然立刻鸦雀无声,恐怕现在用什么办法都难做到了,可见当时电影对人们的吸引力有多大了。

那时的电影都使用胶片,连续放映久了,因放映机过热,电影胶片就会融化断掉,这时候最让我们这些小孩子着急,看得正入迷,正起劲,胶片却断了,故事突然中断,小孩子们就会哎的一声叹气连连。如果电影放映员没有及时将融化断掉的电影胶片接上,有的就喊叫快点快点,有的就使劲吹口哨,弄得满场子乱哄哄的。一旦胶片接好了,上千人的露天电影场地,就立刻安静了许多。孩子们又继续沉浸在电影故事里,享受电影带给人们的愉悦。

那些年,电影翻来覆去也就是那几部,大都是革命回忆录性质的战争题材影片。我记得看过的电影有《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飞夺泸定桥》《上甘岭》《狼牙山五壮士》《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董存瑞》以及《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有些老片子,像《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都看了不下十遍,至今有些段落情节依然记忆犹新。除了在本村看电影,还常跑到别的村去看。虽然那时各村放映的电影都差不多,可是我们还要追着看,从这村跑到那村,不怕山路弯弯。成群结队,用晒干的向日葵杆或苎麻杆,扎在一起做火把。山村的夜是极其安静的,如果半夜里远处火把在攒动,接下来听见人声鼎沸,那一定是去别村看电影的孩子们回来了。   

一场电影放过,全村往往要议论好几天,小伙伴们甚至还扮演电影里的人物演起戏来。比如在看了电影《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后,我们也去坡上砍来竹子、棍子,削成大刀、手枪、红缨枪,模仿电影中的人物,课余饭后惟妙惟肖地演着。有时,我们甚至会为了争谁扮演片中的正面人物谁扮演敌人而闹别扭,因为谁也不想演“坏人”。每放映一部新影片,小伙伴们就有了表演的新题材。小时候的我们谁没有当过演员?谁没有演过几出得意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