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浅谈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1》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中文摘要:徐志摩的诗歌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向和艺术表现、艺术趣味,其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他的大量诗作在感情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探索等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体现了其特殊的美学价值。对中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张诗应该表现作者的“性灵”。真挚的感情、亲切的抒怀是徐志摩诗歌中“性灵”的流露。在语言风格上追求华丽的夸饰,把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还通过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表现“性灵”,丰富的想象、象征的比喻、反复、排比等一系列艺术手法大量灵活的运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其诗作增添了无限魅力。`
关键词:诗歌,艺术表现,个性特征,美学价值,性灵,语言风格。
DiscussestheXuZhimopoetryshallowlythebeautyofart
Abstract:ThethoughtandtheartisticexpressionofXuZhimo’spoemreflectChineseBourgeis’sthinkingtrend,artisticexpressionandartinterest.Hiscreationhasvividcharacteristics’artstyle.Mostofpoemreservepreciousenlightenmentforthefollowinggeneration.Itexpresseshisspecialaestheticvalues.Heassertsthatpoemshoulddisplaytheauthor’s“spirit”.ThetruefeelingisXu’sspirit.Inthelanguagestyle,hepersueseuphuism,displayeshisartsentiment.Meanwhile,throughvariousartisticexpressiontodisplayspiritandrichimagination.Heusedlotsofsymbolandanalogyonhispoemtogiveusdeepimpression.Itincreasesthepoem’sfascination.
Keywords:XuZhimo,poem,artisticexpression,characteristic,aetheticvalues,spirit,languagestyle。
徐志摩,浙江海宁县硖镇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作家;新月诗派的盟主,他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三十六年;文学生涯更是短暂的,只有十余年。但是,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的文坛上,他却是活跃的人物。他的诗歌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向艺术表现、艺术趣味,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他的大量诗作在感情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探究诸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体现了其特殊的美学价值,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对徐志摩一生曾作过颇高的论断,指出他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诗人,“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因而“志摩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的,半个世纪后,茅盾又评论说:“我认为在‘五四’以后的诗人中,徐志摩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诗人,是很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感受的艺术表现。因此,对作品的科学评价就离不开对作家的思想把握。同样,对徐志摩诗歌的研究,首先我们应对诗人的生活经历,理想追求有所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
徐志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早年留学美国,一九二零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横渡大西洋,入英国剑桥大学学政治,兴趣逐渐转向文学,开始写诗。长期的留学生活,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影响较深;哈代、泰戈尔、曼殊菲尔、罗曼罗兰、罗素等作家,都是他所崇拜的“英雄”。徐志摩尤其为崇尚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认为只有“英国人可称是现代的政治民族;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是激烈的;是保守的,但不是顽固的”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爱、自由、美成为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他曾经为自己设计一种“理想”的生活:在山林清幽处,与一“如意友人”相伴,看云、听泉、观花望月„„优哉游哉,心满意足。可见诗人多么富于理想。以后的日子里,徐志摩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英国,与原妻张幼文离婚,追求林徽音;在日本,与一日本女郎一见钟情;在北京,与陆小曼恋爱、结婚。但事实上,生活必须是生活,不是天堂,人也太扰攘了,徐志摩在不断地追求中,体验到的只能是一次比一次更沉重的失望;伤感、困惑、哀怨常伴随其苦闷的心„„
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徐志摩不胜感慨,决心做一番事业:用手中的笔唱出自己的痛苦、忧伤、欢欣、理想、思考„„唱出痛苦中的欢欣,忧伤似的希望,思考中的迷惘——做一个现实又不平庸的诗人。
作为诗人,徐志摩在新诗艺术的探讨和追求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这里所谓的性灵,实际上是与封建社会中的叛逆性格以及近代的个性解放思潮有着某些联系的一个美学范畴。在徐志摩身上,它是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思想在艺术理论上的表现。在诗歌中则表现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的完整统一。
真挚的感情,亲切的抒怀是徐志摩诗歌中“性灵”的流露。徐志摩是个重感情的人,认为“人在社会本来是不相连续的个性”,而感情是“一种线索,一种经纬,把原来分散的个体组成有文章的整体”。在他的诗歌里,处处注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染上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徐志摩的诗歌中,《难得》就是一首很典型地表露“性灵”的诗。这首诗写两位朋友围着炉火,无言以对,从黑夜一直到天明:
难得,夜这般的清静,{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是指哪些}.
难得,炉火这般的温,
更是难得,无言的相对,
一双寂寞的灵魂!
也不必筹营,也不必评论,
更没有虚骄,猜忌与嫌憎,
只静静的坐对一炉火,
只静静地默数远巷的更„„
诗的第一节,诗人用递进的方式,“难得”、“难得”、“更是难得”,写出了三个意象:夜、炉火、灵魂,并将这三个意象融合成一幅完美画卷。在这里没有了都市的喧嚣,只有静静地夜;没有人世的饥寒,只有暖暖的炉火;没有了尘世的纷争,只有一双寂寞的灵魂。好一个清静之地,世外桃源,这不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诗的第二节写与朋友的无言以对,只静静地对着火静静地默数这远巷的更。唯其感情至纯,才无须哪怕只是片言碎语的倾诉,长久的沉默,方显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和情韵深长。
强烈的感情倾诉,在徐志摩的诗歌中不乏其列,毫不夸张的说,感情就像许多根神经似的,渗入了每一篇诗歌中的主脑和枝节。如《先生!先生!》《叫化活该》中,它
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表达了诗人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在《为要寻求一个明星》、《再别康桥》中,诗人描绘了那种情爱的、超俗的、无任何羁绊的生活境界,表现了其对理想、对光明、对美的强烈追求。
徐志摩在诗歌内容上充分表现了“性灵”,同时在语言风格上追求华丽夸饰——美。他认为作品“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有一些现代美的彩色轮廓,仍不能算定它建筑上的艺术。”因此,他在表现“内涵”时,往往以浓墨的笔墨,涂抹出色彩艳丽的画面,在他的另一首诗《沙扬娜拉》中诗人写道: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全诗形式优美,语言华丽,感情真挚缠绵,以花喻人,以声传情,如露珠般清新,琴声般悠长。短短数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忧容戚戚,黯然伤神,唯有一双眼睛含情脉脉。似不胜娇羞,深深地低下了头„„
一声甜蜜的祝福:“沙扬娜拉——!”令诗人和读者的灵魂都颤栗了,——好一个千般温柔,万般娇媚的女郎!
满打满算,全诗只有四句半。但从此就再也不被人忘记——纯是因为美!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另一首最具代表性的,感人的性灵之作。这首诗无论在情感表达还是在艺术的表现方面,都是十分完美的,可堪称其诗歌中的典范。
康桥即剑桥大学,诗人曾经驻足求学的地方,也是诗人一生中最留恋的地方,在《康桥再会吧》中,诗人这样写道: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是指哪些}.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亲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可见诗人对康桥的感情多么至深,那是用多少语言也不能表达的。诗人也曾一再说:“我的眼睛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胚胎的。”而此时,他政治上失意,婚姻不幸,生活枯窘,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分: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展读诗的第一节,我们不难感觉到作者那淡淡的哀愁和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在言语中的流露,同时我们也为那美丽动听的音节和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所感染。
在接下来的两节里,诗人选取了金柳、青荇和潭水三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夕照把柳树染成金黄色,倒映在河中;对着艳丽的树影,诗人内心无法平静,青青的荇藻,在柔波轻轻招摇,这似水的柔情,激起了诗人浪漫的遐想。在这里,金柳青荇、康河的含义,从第一层看,是写景,从第二层上看,是暗喻,应该理解为通常所说的“话中有话”。否则就无法深入理解全诗。拿两个意象对举而暗示一种更深的感情世界,在徐志摩的诗中不乏其例。在《雪花的快乐》中,他自喻雪花,而喻对方为朱砂
梅;在《云游》中,他以地上的一流涧水自喻,而把对方比喻成空际中轻盈游翔的白云。这类诗在创作过程中都有一个写给特殊对象看的寓意。这类诗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它的暗喻,否则,这些意向和诗句,只能是一些平庸的陈词或古诗意境的翻新。“金柳”、“青荇”这两节诗,既是写景抒情,又暗示了对昔日旧情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最通俗的话来说,这两节诗可诠释为;金柳在我心坎上,而我在康河的怀抱里;或者说:你在我的心头,而我在你的怀里。
诗的第四节里,一潭泉水,本是青绿的,可是,红色的夕阳照着榆树,倒映在潭水中,就仿佛天上的霓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则指昔日的梦想,它虽已被揉碎,但还没有消失,它沉淀在这里,而且犹如彩虹似的美丽。这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夸风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如仙境一般,使诗人遥想起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是它又在眼前。一层又一层的水草,斑驳摇晃的光影,正让诗人想起当那些回忆不尽的、没有秩序的生活和幻想。{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是指哪些}.
诗的第五节里,写诗人如当年一样,撑船在青纱帐深处漫溯,希望如当年一样,在星辉下放歌,再寻旧欢。但此时,现实与诗人的理想越走越远了,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再也不能拾起当年的欢畅,有的只是苦涩、伤感。接下来,诗人反笔锋一转,全诗的情绪变得抑郁深沉了,没有了第一节我们读过的那种飘逸、潇洒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苦涩,怅惘和难言的苦衷,透露出诗人更加内在的、难以摆脱的苦恼。
诗人终于悄悄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表现了诗人不愿意把来寻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一位叱咤风云的总统在访问了一个声威显赫的大国而告别的时候,那是要大肆宣传、鸣放礼炮以扩大影响的;而此时与康桥的再别,是一位感情纯真的诗人与自己隐秘的感情世界的惜别,这些苦涩而美丽的感情沉淀,日后也许会开放出美好的花朵。因此,这个告别只能是悄悄的。“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说诗人的洒脱,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已有‘另一方面说一片云彩也不带走,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这又表现了诗人对于旧梦的珍惜。{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是指哪些}.
在整篇诗中,诗人无限的情思由一个轻轻招手的动作牵动出来,以“作别”这一刹那间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连成一片,突出表现了动作的“轻轻”,似梦的景致和“沉默”的气氛。唯有这“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才能沟通心灵与外界的和谐,来能抒尽心中万千的感慨!那众多的自然景色无不是在“轻轻”的、“悄悄”不语的、似梦非梦的特定情景中诗人心灵的物象化,是性灵的流程所致。
文艺史语言的艺术。文学必须借助语言来描绘形象,表达思想。因此语言是构成作家风格的重要因素。徐志摩诗歌华丽夸饰的风格,在语言上有着突出表现。他通过对语言的刻意追求,把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显示了它在语言上的非凡动力,这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然而,语言并不是表现性灵的唯一,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丰富的想象是构成其诗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感情充沛的诗人,他常常通过瑰丽、奇特的浮想来表情达意,把自己的感情熔铸入想象事务的描写之中。如在《泰山日出》中诗人并不着描写太阳喷薄而出的实景,而是想象中日出的奇景。作者清晨站在泰山观日峰上,想象飞驰,幻想叠出:好像自己的身躯无限的长大起来,脚下的山峦跟这巨人相比,渺小的像块拳头大的石头;巨人“长发在风里像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巨人站在山顶,“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着光明的降临: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的手,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太阳出来了。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的复活,光明的胜利!这是徐志摩早期的诗歌作品,那是,诗人充满理想,对祖国的未来没有幻灭的感觉和悲观的情绪,面对荆刺满布、哀鸿遍野的黑暗现实,并不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在这个巨人的形象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的没写身影。
象征比喻是徐志摩诗歌的又一重要的艺术表现。它通过一些具有暗示意味的形象和意境,抒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美学评价,并因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徐志摩的一些抒情诗歌的艺术境界,往往喜欢通过象征手法创造出来。借表现自己对追求光明的渴望,或是逃避到飘渺幻境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当然,这个手法的运用又是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有密切的关系。
《婴儿》是徐志摩在直奉战争时极端闷心情下创作的一篇散文诗。为了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守候一个馨香儿的婴儿出世”,作品描写了一个产妇临产前的痛苦。这里使用了工笔刻划,淋漓尽致地描写她在床上受罪的情状。显然,文中其形象和意境都是通过象征手法创造的:母亲象征着美丽、可爱的祖国,婴儿象征着理想中的新社会,当然是诗人心目中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社会,表现了对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光明的渴望。
比喻与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既是一种修饰格式,又是一种艺术手段。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抽象的总是具体化,艰深的思想通俗化,枯燥的事物形象化。文艺作品是离不开比喻的。在徐志摩的诗歌里,比喻处处皆有,他所选择的比喻对象,大体上都很恰切,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美。
在《婴儿》中,诗人对产双临产的剧烈阵痛作了铺陈式的比喻,以田沟里的水青蛇,形容她那筋络暴涨、血管突起的样儿;以前额上黄豆大的汗珠,表明其疼痛的程度„„不难看出,这里的比喻是徐志摩式的、夸张、多样的形容,尽情的渲染。笔墨浓,色彩艳,体现了徐志摩的风格。作品通过这一系列的比喻,把产妇临产时在床上翻腾痛苦的情景形象地烘托出来了。
反复,排比也是徐志摩诗歌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再别康桥》首尾谅解构成回环反复,这在前面分析诗歌时我们不能看出。这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大量灵活的运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其诗作增添了无限魅力。
诚然,徐志摩一生都是在追求她的“单纯信仰”,始终未能摆脱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甚至在他的某些作品中层流露出对革命的不满情绪,如《秋虫》、《西窗》等作品,其人生观,政治倾向不敢苟同。但作为一个作家,在诗歌中追求“性灵”的表现。并形成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这在二三十年代,实在难得可贵。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风格,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园地里,自成一家,这在历史上被“确认”,某些思想动向和艺术趣味,探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各种风格流派,以及总结现代诗歌创作规律,也许是没有意义的吧!
注释:(1)茅盾《徐志摩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2)《新闻学史科》1982年第三期
(3)《落叶》
篇二:《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摘要]:徐志摩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造了内容和形式高度和谐统一的具有独特美学风格的诗歌。其诗歌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意境美、个性美、意象美、音乐美等方面。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艺术
[正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1]这是朱自清先生对徐志摩的高度评价。的确,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在徐志摩短暂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诗篇。那些“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2],征服了无数读者。几十年以来,尽管评论者对他的诗歌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人们不得不承认:徐志摩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徐志摩因艺术上的独特贡献而与闻一多共为新月派并峙的双峰。他的诗,也因其艺术价值而在时间的烟云过后具有经久不衰的美学魅力。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境美
诗的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引入富有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意)与客观生活的物景(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徐志摩特别注重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并将境与意的虚实相映的描写与诗歌形式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中,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徐志摩曾说:“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像颜色化人水,又得用形式表现神韵,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3]他的诗不论抒情还是写景都讲求和谐之美,比如《月下雷峰影片》,描写孤傲的塔影和着如银的月光,映射到西湖微波荡漾的碧水之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仿佛熟睡之中。在这里,诗人将团团的月彩、依依的塔影、纤纤的波鳞和自己缝蜷的情怀及诗歌舒缓的节奏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让读者在这虚实相映的描写中产生美好的遐想,去体会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的无穷韵味。徐志摩创造美丽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表现得特别突出。诗人把美丽的景色与诗人的心境融为和谐的一体。康桥的柔波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飘摇在康河。纵有别离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最终无奈,于是悄悄地与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悄悄离去。诗人赋予夏虫、康桥以人的感情,它们也在沉默,也在替“我”的别离忧伤。这就把主观感情与外在景物融为一体了。诗中的情与景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附,是一种交融与契合,诗人不单借景传情,而是将“神”与“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
徐志摩对诗歌意境的创造不光是将情与景统一在一起,他更注重创作环境及诗歌表达形式的统一。在“意”的表达上,徐志摩喜欢将哲理渗透在诗中,使意境具有厚重的思想底蕴。这一点他又和“小诗派”接近,或者说,以冰心为代表的“小诗派”从徐志摩的诗中得到了启示。徐志摩在《想飞》一文中说:“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这就是说哲理借助诗情的想象翅膀,才能盘旋空中,俯视宇宙芸芸众生。如《沪杭车中》》,诗人对车轮与沿途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少、生的感受:诗人感叹人生的短促和变幻无常,“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在《渺小》一诗中,仰望群山,“我”只是阳光描绘出的一抹影子,时事难料,大地空旷,浮云盘踞,转瞬无踪,人在宇宙间渺若尘埃;《偶然》以云水相逢时一个短暂的交会写出人生旅途中一次心灵撞击的可贵;《消息》以彩虹的乍现顿消,寄托一种美丽事物不能恒久的感慨;《朝雾里的小草花》中诗人用一幅清美的朝花含露图显示对光明的向往,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露珠与阳光不可兼得。诗人就是这样,将淡淡的情怀、隽永的哲理渗透在景物、环境中,让读者不仅因作者抒发的感情而激动,而且因诗歌的理趣而思索。
抒发激情也好,表达理趣也好,描写景物也好,徐志摩总能将诗歌的诸种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他能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在取景方面对大小、色彩有所选择;在语言上,将浓淡、徐疾安排得恰到好处,将各种因素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让我们一接触他的诗歌,就会陶醉在他创造的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