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李白诗解》
追寻李白(二)
1、《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发:启程。朝:早晨。
(2)白帝:白帝城。
(3)辞:告别。
(4)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5)还:归;返回。
(6)猿:猿猴。
(7)啼:鸣、叫。
(8)住:停息。
(9)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2]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
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4]
2、《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1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
⑶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⑷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恐怕。惊:惊吓。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1]
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
2
译文
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在林间常见到小鹿,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来到道院前可道士不在,只见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人不知去了哪里,吾焦急地倚松两三松。
4、《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2]
3
5、《秋浦歌》,作者李白,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译文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象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6、沙丘城下寄杜甫唐·李白
我来何竟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腹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4
注释
(1)高卧:这里指闲居。
(2)日夕:朝暮,从早到晚。
译文
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自从你离开之后,每日每夜陪伴我的,只有那老树,以及萧瑟的秋风吹叶动之声。本想借酒消愁,怎奈鲁酒太薄,不能醉人;本想借歌解忧,怎奈齐歌虽艳,却听之无绪。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746年(即天宝四年,一说作于天宝五年)秋。744年(天宝三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33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河南商丘)相会,并同游孟诸(山东单县)、齐州(济南)等地。分手后,李白到齐州紫极宫请高如贵天师授道箓,正式履行仪式入了道籍。杜甫寻找道师未遇。第二年秋,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的地步。不久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也东游吴越。此后便再未会面。
7、《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篇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上李邕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5
篇二:《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探讨》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探讨
摘要:我国唐朝诗人李白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李白代表了盛唐时期诗歌的最高成就。李白本人具有豪放的英雄气度,兼有浪漫自由的情怀,这种双面性格的交叉促成了盛唐时期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其诗歌不仅代表了唐朝的文学发展程度,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体验。本文主要从李白诗歌创作的角度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发掘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关键词:李白艺术特色艺术个性地位影响
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盛唐时期,诗歌的创作达到了高潮阶段,在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诗人李白。李白身上不仅仅具有文人的气质,而且性格浪漫奔放,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其诗歌颇具个性的风格,在他的诗歌中,有豪迈奔放的热情书写,也有浪漫多情的委婉道来。这些诗歌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唐朝的文化精神,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本身的性格就带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而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热衷于融入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其诗歌的创作形成了与其性格行对应的艺术特色。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行云流水的抒情
在李白的诗当中,有不少诗歌的创作目的就在于抒发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倾注在诗中,将自己独特的气质与个性在诗中表现出来,这是李白作诗偏重于个人主观抒情的一方面表现。而最主要的是通过诗的创作来抒发思想感情,结合创新方法能够使抒情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抒情在其乐府诗的创作中的影响最为明显。李白式的乐府诗中虽然诗歌的创作类别不同,但是无论是拟古诗还是写意诗,在其中都有自己个性的体现。从事的创作风格上处处透露着李白的痕迹,这种以第一人称写诗,并加入个人感慨于寄托的创作方法对于乐府诗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突破。尤其是李白那种狂妄、自信的性格使诗风形成一种磅礴、伟
岸的气势,既有波涛汹涌的奔腾感,又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浪漫放恣。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是乐府旧题,题目意义实际上带有”劝酒歌“的意味,但是李白在创作《将进酒》的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乐府诗叙事的传统方式,而且加入了很多个性元素,并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怀。在诗中开头两句“君不见”便引起了黄河水奔腾的动感,将万马奔腾的气势体现出来,而后“天生我材必有用”抒发了内心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在这首诗中,丝毫不见矫揉造作的痕迹,创新非常成功。
2、清新俊逸的风格
在李白诗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绝句,虽然绝句篇幅短小精悍,但是在简短的诗句中,李白能够把自己的爽朗、洒脱、风流的气质与性格表现在绝句之中,无论是写某一处的景物还是发一处情怀,清新俊逸的风格都在诗句中流露出来。仿佛精心雕琢,但是又浑然天成。与其合称为“李杜”的诗人杜甫曾经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从此诗中足以证明李白诗风清新俊逸可比庾信和鲍照,可见,李白对绝句的创作以及风格的形成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四句简短而精炼,简洁而明快,不仅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真实客观的感触。其诗歌清新聚义的风格在这首诗中表现得非常到位。
3、爱恨情仇的表达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的作品中都容易见到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怀,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因此,在李白的作品中也不乏有对爱恨情仇的表达。一首诗仅仅描写状物与景色就会略显层次低下,而加入个人情感体验以及对生活等的态度就会使诗歌的价值意义丰满。而在李白的诗歌中,对于个人情思的表达却一气呵成,在大自然以及生活中抒发情感,不仅显得自然生动,而且真实贴切。诗的结构严密而自然,没有斧凿运用的痕迹。
例如,在我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诗作《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短的四句五言绝句,把诗人的行动轨
迹写得流畅自如,而又抒发了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在诗中自然表达爱恨情仇的技能,李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二、李白诗的艺术个性
纵观我国古今文学史上,李白应属个性独特的诗人代表。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造就了他的才华和人生,也使其诗歌创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推崇。这种个性创作方法对后世文人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诗歌创作的艺术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色彩
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李白的诗中随处可见,由于李白自身因素,其诗歌便带有个人的主观情绪,在李白的诗中我们很少看见单纯描写一处景物或者其他具体事物的诗,因此李白诗的主观色彩是艺术个性创作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诗中这种主观个性首先是对豪情壮志的抒发,感慨激昂,把李白本身所具有的绝对自负特征表现出来,其情感的迸发犹如火山的岩浆;其次,在诗中也很多抒发悲愤心情的诗,由于李白的一生到了后期趋于惨淡,其人生经历也充满了悲剧色彩,走在仕途道路上却不被重用。因此,李白一方面不满足于自己生活现状,另一方面对朝廷、社会的封建腐败有排斥心理。那么这些情绪在诗中反映出来,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蜀道难》中,李白不仅仅写出了山水风光之色,也表达了自己命运的坎坷多难,同时又反映出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在诗中反复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实际上就是作者主观色彩的具体体现。
2、奇特想象
奇特的想象在李白的诗中有很多表现,这也就是其诗中艺术个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李白的很多诗中都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以及情节突转等变化,在其中有变化莫测的情景,很多事物的发展夸张而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在《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写白发三千丈、瀑布流水三千尺、黄河水到天上流,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诗作中。
3、意象选取
在李白诗歌创作的意象选取上大多数是清明秀丽的优美意象,尤其是对大自然中象征纯洁的事物的应用,能够使诗歌更富有艺术魅力与内涵。但是在这些意象中,李白偏爱“月”。月亮明亮而清新,据调查显示,在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带有月亮意象的诗歌就有250余首,可见李白对月亮的情有独钟。他在孤独苦闷的情况下,无人相伴便与月相交,对月倾诉,同月共饮。可以说在李白的笔下,月亮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意象,更是他心灵的寄托。在他的诗中,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怀,表达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例如,“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三、李白诗的地位作用
李白是盛唐时代的骄子,其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不可等闲视之的地位,也对后来文学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个性创作引来众多文人雅士的效仿和推崇,在此后的文学创作中,很多诗人、学者在创作中都融入自己个性特征元素。但是李白在乐府诗的创作中突破常规是历史上第一人。
其次,诗中明显体现出李白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对封建道德的批判与反对,这些进步思想在当时的唐朝诗中歌属于文学的禁地,但是李白自身不受理教约束,对于情感自由的表达随意,而更显洒脱。这种思想在当时也影响了许多人,甚至影响今天的我们。
第三,李白诗中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在后来宋代的苏轼、陆游等文学大家都受到其影响。
结论:
总之,李白以及其诗歌的创作在文学史上有绝对高的地位,李白卓尔不凡的才华和自负不凡的抱负受到了中晚唐诗人的认可,余光中先生《寻李白》一诗中的几句话:“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由此可见,李白在文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本文简要探讨了其创作风格、艺术特征、地位作用,更多内容还有待学者继续探讨。参考文献:
[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3](日)中岛敏夫.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4]郁贤皓.吴筠推荐李白说辨疑[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1(1).
篇三:《李白诗词鉴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鉴赏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每每想到这个名字,心中总是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在明代王世贞的《》中说李白的诗歌“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的确,李白的创作。在感情上总是喷薄而出的,像河流,夹杂着强大的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像这首诗,句式长短不一,没有太多的形式上的限制,更加体现了诗人思想与情感上的跌宕起伏,天马行空。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在我看来,李白虽然在诗歌创作上是一个天才,但是在政治、仕途上来说却不是一个聪明人。因此,和大多数失意文人一样,内心也充满着烦忧之思。这首诗的背景。大约是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李白陪他登楼,设宴送行,作此诗。宣州,州治在今安徽宣城市,属于皖南地区。这里有一处古迹,称谢眺楼,又称北楼,谢工楼。是南齐诗人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多次登临,还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要送行的李云,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李白称他为叔,但并不是族亲关系。李云又叫李华,所以这首诗还有个题目叫做《陪侍御叔华登楼歌》1。
遇朝中故人,自然少不了一些关于时政的谈论,以及对于各自近况的询问。然而,仕途不顺的李白,谈及时政,谈及近况,难免会联想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李白的思维是如此的丰富,自然就会感叹时间流逝如梭,自己在仕途上蹉跎了那么多岁月,也只是留下无尽的烦忧。遥想十几年前(742),李白应诏入京的时候,还轻狂的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其实那时候,李白已经四十多岁了,所以说。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诗的开头写这样的感慨时间的句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742年应诏入京为官,上任之后才发现,所谓待诏翰林不过是皇帝的一个文学侍从,跟自己所想象的根本不一样。自己是因为负有诗名才被诏入京,除了给皇帝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作之外,并没有其他作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政事,更别说什么建功立业了。于是李白在744年又离开长安。之后所做的,我们所熟悉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也表达了他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像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其内心的思绪也是极其复杂的。然而尽管心中愁绪万千,对远道而来的友人,所说的话也只能点到为止。所以,诗人的思绪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的这一首诗,可谓句句都是名句。记得当初高中的时候,这首诗每一句都要记得很牢固,因为每一句都可能是名句填空的考察对象。可见,这首诗的价值所在。李白写诗,讲求“气”。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作总是一气呵成,随意性较强。然而,虽然李白写诗一气呵成,文思却不因此从事的开始到结尾都没有变化,相反的却是,跳跃性极强。一开始感叹先前的时光与经历离自己而去。紧接着就跳跃到眼前的景物上,于眼前人物相联系,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悲戚。接下来,又有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与景物有关的先人。“碰了来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情发。”李白和李云,一个是诗坛巨星,一个是古文大家。两人登楼赏景,把酒谈心,自然少不了要评论诗文。而眼前又是谢朓楼。话题自然少不了谢朓。因此,李白诗歌虽跳跃性强,却不因此变得杂乱无序。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面对的是秋天晴朗的天空,心里所想却是登天揽月。足见李白的豪放飘逸。“壮”“揽”,夸张而又贴切,使诗句充满张力,读起来便觉得十分豁达。同时,作者此时虽然已年过半百,但对于理想仍有如此豪迈的想法。一扫诗开始的烦忧阴郁,恢复到作者本来的飘逸豪放,清新浪漫。
烦忧--------惊情满怀------又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前面已经说过,李白的诗作,跳跃性非常强。诗人刚才还忘乎所以,豪情满怀,仿佛现实中的阴霾一扫而光,心头的烦忧也都抛到九霄云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不仅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也是全市的高潮。,然而,当情绪到达高潮之后,诗人却仿佛一下子从高处落到了地上,本来诗人还在抬着头摘月亮,现在却低眉垂眼,情绪一落千丈。尤其是酒的意向,给人一种颓废之感。理想虽好,但仅仅存在于想。现实却是作者一路南下,仕途不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李白陷入深沉的苦闷之中。诗人将这无形的苦闷具体化:就像抽刀去斩流水,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的更急:举杯想要喝酒,一醉解千愁,但却激起更多的愁绪。不禁让我想起李清照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白的这两句诗,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还具有思想深度。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学意味。
诗的最后,诗人不在意气高扬。而是陷入了思考。其实诗人还是蛮会自我排解的:“人生在世,是这样的不顺意,不如披散了头发,在一叶小舟去泛油江湖”。后人苏东坡也曾有这样的诗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样的想法,虽说有道家的遁世思想,却也不是豁达。
后人评价李白和杜甫的诗说:“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李白的这首诗基本上每一句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歌跳跃性极强,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诗人既有着天才的才能,又有着丰富的经历,既有阔达的胸襟,又有着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诗作跳跃性强却不突兀,自然也就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地和谐统一。
篇四:《李白及其诗歌》李白及其诗歌
一,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不知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李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他父亲“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何以要隐瞒名姓,因何迁居蜀中?都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其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可知他受过良好的教育。①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李白大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长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他一生仕途命运
多舛,这也决定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创作的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的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打破了初唐整齐骗偶的拘束,杂用古文和楚辞句法,善用豪放纵逸气势,驾驽瞬息万变的感情,用仙境和梦幻构成壮丽奇异的艺术境界。尤其是他那些借山水宣泄豪兴的名篇,大都将是人胸中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中。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推向艺术继承汉魏乐府感于的顶峰。他常根据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乐府诗歌代表作及其创作。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有的用其本意,有的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他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古题写己怀,由旧题或其内容引发的感慨和思考,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一方面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如《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抒情诗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因而其情调总
的看来都是壮美昂扬而不低沉萎靡。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于诗中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功业难成的悲愤,又呼“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隐喻着正因人生易老就更应有一番作为的思想,展现了诗人豪情满怀、意气凌云的形象。此类诗歌,李白常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
另一方面,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与《古风》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的。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创作的诗歌不如杜甫多,但他善于用形象画面代替续写。如《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旧题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这首诗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
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创造了新的意境,改变或发展了古乐府的社会内容,突出了人民性。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李白乐府诗在文坛上有很高的价值。“李白乐府本晋三调杂曲,其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望庐山瀑布》其二,横江恶浪排空之险峻奇伟神貌,庐山飞瀑白天而下之雄奇壮美气势只三语两言,便写得灵活毕现。它们显然是受了乐府民歌“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之自然美的影响,却又有诗人自己浪漫豪放的风格。李白乐府诗的艺术美,表现在富有浪漫味清新豪放的太白语,李白兼收杂取各代乐府语言之长,而形成清新、豪放、俊逸、率直的独特的太白语。具有完美形象的比兴,李白的比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高昂的热情、奇异的想象,具有完美的艺术形象。激情磅礴的夸张。奇特怪异的想象,纵横恣肆的体式。
李白的绝句
李白作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无论从体裁上还是从思想艺术方面,都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在他擅长的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中主要体现出了雄豪奔放的风格。然而在五七言绝句中则体现出了清新俊逸的风格。他的绝句内容广泛,主题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新奇,技巧绝妙,这些都使短小精悍的绝句言浅意深,语近韵远,清新自然,诚为天籁之作。他的绝句中有表现清新淳朴的民间气息
篇五:《追寻李白练习题》追寻李白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你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你看到了寄情山水的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你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你看到了思念故土的李白。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是人们评价李白诗歌成就的最具代表性的语句。
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选自李白的诗《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两句诗也最能代表他的真性情。
5、《早发白帝城》全诗写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朝辞白帝彩云间”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6、《独坐敬亭山》此时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独坐敬亭山》是“传‘独坐’之神”了。
7、《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记游写景短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出寺之高耸云霄。“不敢高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