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篇一: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初中古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积累这一能力上,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初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
10月初,我上了一节古诗阅读鉴赏课《渡荆门送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对初中古诗阅读鉴赏的三点反思。
一、知人论诗更高效
南怀瑾先生说:“言为心声,诗从情发。”在诗歌教学中,贯彻知人论诗的诗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来品味诗歌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知人论诗这种观念并不是说要求对每位诗人的方方面面都做详细的介绍,对有些诗人则没有必要,不同的诗人介绍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比如对李白就侧重于个性与诗歌风格的介绍,对杜甫侧重于其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的强调,关注杜甫把个人情感与社会状况相结合。如果进行对比阅读,还可以结果诗人的传记,将诗人之间的关系作疏理,让学生对着名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这四位诗人同属唐代,他们之间都有着一段>故事。李白送别孟浩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面对崔颢的《黄鹤楼》,自愧不如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杜甫评价李白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比照赏读重选诗
在这节课堂里,我运用了对比阅读法,运用《渡荆门送别》与《早寒江上有怀》的对比,让学生对思乡的古诗有初步的了解。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不防根据题材分类,在同一册语文课本,或不同学期的语文课本中选择两首诗进行比照赏读,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其中一首作为重点阅读,另外一首作为拓展练习。也可以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的异同,创作年代的异同,或者诗人之间的相关经历等。如果只按照课本编排的先后顺序,学生可能对于诗人缺少一种整体的认知,对于某一类题材缺少整体阅读的方法。
三、描写画面悟诗情
古诗阅读要加强学生反复吟诵古诗文本的意识,本节古诗阅读课反映出学生过于注重过往的阅读体验,重视过往习惯的方法指导,对于古诗的字词句扣得不紧,不习惯反复吟读,仔细斟酌,往往使诗歌阅读留于字句的表层,还未深入景物所抒发的诗人的内部情感中去。比如,当要求学生“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景象”时,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把描写古诗画面理解为翻译古文,全然没有考虑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的特点,把诗歌画面描绘得干巴巴,完全失去
了诗意。在今后的古诗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朗读与品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绘景悟情,学会字斟句酌品诗味。
篇二: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教完《登岳阳楼》,我感悟良多。
《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30课李白的一首诗,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歌的标题“送别”二字很明确的告诉同学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且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诗歌情感主题的把握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
在分析诗歌过程中,我依然利用《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的教学方法,请学生朗读诗歌,找出景物,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学生能够三言两语地说出诗歌中所出现的景物:山、平野、江、大荒、月亮、海市蜃楼等景物,但是学生却很难将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思乡的画面。当要求学生“品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时,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把描写古诗画面当做翻译古文,全然没有考虑到“诗中有人,人在景中,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的特点,把诗歌画面描绘得干巴巴,完全失去了诗意。
这首诗歌虽然也表达了思乡之情,却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写景截然不同,《天净沙秋思》压抑、低沉、悲伤的情感被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渡荆门送别》却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学生为此困惑讨论了很长时间。
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学生补充介绍了诗人李白写作此首诗歌的背景,特别提到这个时候李白正值青年时期,而且是首次出蜀游玩,作者是兴致勃勃,心情愉悦,特别是蜀地崇山峻岭,楚地是平原旷野。因此“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物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更是把生活在蜀地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的写了出来。
虽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但是太过于蜻蜓点水,学生还是不能够将此景与思乡情感联系起来。
篇三: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最好能在阅读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渗透作文教学,哪怕一堂很简单
的课也可以上得很深,或者花很长的时间,不必担心赶不上进度。
原本《渡荆门送别》的设计是采用常规思路,即诵读——分析——背诵,只要半节课就可完成任务。但这次想在写作方面花点工夫,就用了一节课时间。
诵读全诗后,要求学生说说究竟是谁送谁?还没布置完,已有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可当我抽小组汇报的时候,多数说成是“故乡水送行舟”,只有一个小组回答是“故乡水送诗人自己”。问他们的根据,都能抓住文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句,就是不知道作者在这里借水传情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可见,诗歌教学中,不容忽视诗歌语言含蓄跳跃的特点。
其次是在讲颔联“山水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其意境。有的学生还能加进自己的想象把四句二十个字的诗,描绘出一百来字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这样一来,一节课就过去了。虽然说时间花得较多,但我自认为这堂课还算是能令人满意的。
可见,在阅读课中哪怕是诗词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渗透作文教学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需要教师花很多的心思去设计、引导。
篇二:《渡荆门送别教学说明及反思》《渡荆门送别》教学说明及反思
教学《渡荆门送别》一诗,我的想法是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会鉴赏诗中的重点的句子和重点的字词。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的设想:
从学生对李白的介绍入手(也许有四川江油的学生,让他背着书介绍),结合成都的地方特点,抓住李白的漫游天下进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时代的启蒙教育都是踏遍天下,让学生读《蜀道难》体会,引导学生体会李白怎样走出四川,随课件读出李白的出川过程:
1、蜀道难: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成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3、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接着引入一读《渡荆门送别》,解决字音、节奏及有关律诗方面的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读掘真金,让学生去寻找里面的生动的字词句,解决好两个问题:
1、重点的四个字的特点:随、入、飞、结,然后让学生进行拓展体会:
(1)描写洞庭湖的远山长江,想象:洞庭湖像一张嘴,吞噬吐出长江流水。
(2)拓展作业:细雨成都,浓雾三环(估计会有:湿、润、淋、锁、罩、失等词),并体会她们的妙处。
2、重点的想象及形象的再现,体会颔联及颈联的生动性,如果学生没有见过出三
峡的气势,可以结合谷歌地球进行,但也有局限。如果有时间,可以进行描写
的训练。
三读悟真情,抓住最后一句,送子的体念进行。
拓展:改动诗中的个别字,表达你远出家乡求学的体念(这类学生较多)
创作:
渡送别
渡远外,来从游。
山随路尽,我入。
风衣襟,雨心头,
仍,万里。
最后,将李白的诗与同学们创作的诗朗读,并在对照的朗读背诵中结束(操作过程见导学稿及课件)。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几个情况:
1、安排的一节课的时间紧,一堂课不能完成。
2、创作及拓展在普通班学生中开展不够热烈,但部分学生很有兴趣。
篇三:《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一课两上研修报告》教学课例研修报告
姓名:余晓丽学校:双河镇庙坪九年制学校{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篇四:《渡荆门送别(补改)》《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
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豪情万丈热爱家乡)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赠汪伦》行xíng声shēng情qíng
《静夜思》光guāng霜shuāng乡xiāng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师小结。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诗歌教学过于简单化,挖掘和渗透不够,文本解读较为常规、表面。课堂中不必过多关注一字一词的解释,应该立足本诗,开设一堂重点突出的专题教学,以丰富学生的诗词文学知识,切实提高他们的古诗鉴赏力。
篇五:《《出师表》教学反思》牵着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殿堂-------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源流和根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结晶与沉淀,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就必须读懂文言文。可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学习基本采取应付心理和畏难情绪,甚至还有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在考试测验中面对陌生文言文更是因难易读懂而完全丧失了信心便选择了放弃,这样的现象令语文教师非常无奈和痛心,如何让学生切实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真正走进文言文学习的殿堂,并面对这个“纸老虎”不再害怕,结合自己平时的文言文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感悟。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较远,学生学习的障碍也大,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再加之文言文学习的效果不是外显的,不能够立刻“学以致用”,生活中既不说文言,写作文也不用文言,缺少在生活中实践运用的机会,使得文言文变成了“中国外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故而我们必须从文言文教学的兴趣入手,引领学生推开文言文阅读这一古典文化的大门。在此,我浅谈一下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趣,导学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趣,使学生想学
心理学家认为,在教学中唯有激发学生情趣方能诱使学生渴望。在面对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要么应步,要么畏畏缩缩,要么推一步走一步,很少有学生能兴趣浓厚的自主学习,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在每次的文言文教学中提前做足准备,每次都将相关的人物介绍或背景故事提前准备好,或者用ppt展示故事图片,或者让学生听故事,或者让学生讲自己熟悉的相关故事,例如,在讲授《出师表》时,我提前让学生收集准备关于三国的故事,关于诸葛亮的人物介绍及相关历史故事,并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出师表》让学生讲了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火烧赤壁和空城计等故事,学生在对故事的收集和整理中大致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为学习文章了解作者情感做下了必要的铺垫,也让学生对于诸葛亮出师北伐给后
主刘婵的奏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章的学习,学习效果较之以前好了很多。
再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类游记文章的教学前就大量阅读和收集作者生平经历及相关故事,如范仲淹的家境及为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三十四岁时,毛遂自荐,但因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的经历。再如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虚心求教位樵夫的故事、翰林院任职时行文求简为后人所折服的故事及文风严谨,快马追回只为加两个“而”字的故事都为这些经典的文言文教学增添了许多情趣,让孩子们自然的走进文本,带着兴趣、带着故事,同时带着浓厚的情感走进文言文。
二、诵读文章,扫清障碍,会学
二、诵读文章,扫清障碍,使学生能学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手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由于较多学生由于文章的语言形式和学生平时的表达形式差异太大,同时古代文章还存在比较生僻的字词或通假字,句式结构复杂难懂,学生朗读和理解都会产生很大的障碍,此时教师应该运用教育智慧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帮助树立信心,牵引着学生慢慢的走进文言文的文本中来。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应强调熟读、背诵。在读中熟悉文本内容,在读中感知文本情感,在读中整体感知文本结构,在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诵读。如教师范读文章,引导学生正确断句,帮助学生在断句中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再如和学生一起大声诵读文字,在诵读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和解决问题;或通过小组比读逐段疏通文章,熟悉文章,帮助学生减轻文言文阅读的畏难情绪;或提前将文章生词和较为生僻难断的句子拧出来,让学生提前预习或教师指导学习等形式,运用多种形式提前疏通难点使学生能顺利走进文言文。
如配乐朗诵,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渗透作者的情感,《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可以让学生带着音乐走进或舒缓或激越的情感中感受作者的初衷。或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记住文言文的内容,领悟古诗文的意境,如教学《水调歌头》时,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演唱《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去读、去学唱,学生很快在曲子的旋律中就记住了全词的内容,并且对全词传达出的意境也有一定的感悟。语文课堂上有了音乐的加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不少。
三、用好用活课下注释,降低阅读难度
三、用活注释,梳理常识,使学生会学
教材中每篇文言文的下面都会有编者很细心的给学生留下的许多重点词眼的注释,是
便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就能基本疏通文意的工具。但往往学生对于这些注释的阅读并不十分充分,不太在意或并不细心,枉费了编者的一番苦心,同时也自然增添了许多阅读的障碍。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注释内容,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充分用好注释,更清晰的理解文章重点理解的词眼,采取不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轮读,熟悉注释;自主阅读,理解注释;相互发问,落实注释;检查背诵,夯实注释等不同形式,使学生充分运用注释,并使学生运用注释进行基本的句子翻译和段落理解,使学生慢慢建立运用注释理解或者猜读文章的好习惯。
四、梳理文言表达特点,培养严谨的翻译习惯
四、拓宽文本,培养习惯,使学生博学
在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翻译的同时,教师还应告诉学生由于古代文字较少,使得古人在进行书面表达时总会使表达很凝练,导致我们读来总显得生涩而难懂,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翻译文章时应做到逐字逐句不遗漏的进行翻译,尽量还原原句原本的意思。通过大量的熟读和背诵,熟悉各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丰富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词汇和句式知识,培养语感,关注原句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活用现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行猜读,逐步理解原句的内涵,对于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倒装句和省略句应作为重点指导的翻译句子,引导学生严谨的翻译习惯,使表达更清晰更完整更规范。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练习中养成动手查阅文言词典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字词、不通的句子就动手查阅词典,积累一字多义的字词,为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做好充分的积累工作。
面对文章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语活用,还有判断、省略、倒装等特殊句式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分别可以采取罗列式、搜寻式、范例引导式、小组相互检测式、举一反三式、自主学习质疑式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一一落实,帮助学生在进入学习文章前提前做好疏通难点的工作,并培养学生规范的翻译文章的习惯。
五、改传统的串讲法为小组随机展示法,激发全员参与
五、团队协作,全员参与,使学生都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运用串讲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使其融会贯通。所谓串讲法,就是从文章整体着眼,注重字词句,剖析字词,断句和翻译,串通各段直至全文文意,要求学生勤作笔记,然后训练、翻译、背诵。而在班级团队合作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小组的合作力量、金字塔的学习理论、小组随机展示小组成果的机制和教师团队评价的机制,让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活动起来。让每个成员都明白学后讲给别人听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小组中不管是活跃分子还是性格沉闷的成员都能在小组的
团队展示中充分呈现优势,真正做到激发全员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上随机抽句子进行检测预习效果:将预习的内容分成若干单句子,由小组长抽签获得,并在小组再次落实预习情况,若干分钟后由老师在抽签盒中抽取一个序号,即每组展示预习成果的成员,该成员的展示成果代表小组预习成果。展示过程可以是一次完成,也可以依情况再点学生复述,以加强重点句子的理解。该活动的重点在于教师对于每个小组展示的成果不评价个人,只评价小组。这样的展示不分成员的优劣,不分成员的身份,只是随机抽号,使小组成员人人都有承担小组的成果展示的机会,人人都不能回避会成为展示小组成果的那个代表,使小组活跃者或沉默者对无一例外的必须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这样小组人人都必须深度参与小组活动。
成立学习小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文言文的阅读,学生会遇到比现代文阅读更多的问题,因此,成立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将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去探讨,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感悟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他们也会获得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例如,学习《陈涉世家》一文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字词方面、内容方面以及课后习题中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都提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不少问题能在他们的学习小组内部得到解决。对于一些很集中的问题则全班探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合作解决,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就更深刻,同时成就感带来的兴趣也更是持久。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陈大丘与友期》时,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社会,谈谈自己对于诚信的理解;教完《石壕吏》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将诗歌排演成戏剧;教《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类的诗歌时,要求学生根据诗意,产生想象并绘画在纸上,比比看谁画得最好,最能体现诗意;教学《论语十则》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学习经验,谈谈阅读体会;在教《小石潭记》和《三峡》时,带领学生将两篇课文作对比阅读,比较文章写作方法的异同、情感表达的异同„„教材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一,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灵活自由的运用,能够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
联系实际,加强个性感悟,拓宽学习空间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心的感受性的程度取决于生动性,而它的范围取决于想像力的丰富。但是,分析的功能占了上风,必是会夺走幻想的力与火。对象的范围变得狭窄,必定会减少幻想的丰富性。”通过图画、音乐、表演等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刺激,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是强烈的,但范围是有限的。有些课文让学生深受感动,但过后回到实际
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使学生能用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例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讲完宋濂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后,笔者话锋一转:“宋濂当时的学习条件和我们大家今天的条件相比如何?”“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和宋濂比起来又如何?”全班静默,大家似乎都在反思着自己的学习态度。笔者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同学们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谈起来的态度也明显认真了,很多人都对自己的“虚度光阴”表示愧疚,更进一步明确要向宋濂学习,做生活的主人;在这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去归纳课文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再如学习《伤仲永》时,让学生将自己与方仲永进行对比:天资如何?勤奋度怎样?结果会如何?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到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无论过程如何,目标只有一个:拉近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当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横在他们与文言文之间的鸿沟也就消失了,文言文的教学效能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文言文教学中结合文本背景激发情趣,自然导入;陪伴学生提前扫清障碍,顺利进入;阅读充分运用课下注释,降低难度;积累文言表达特点,培养习惯;改传统的串讲法为小组随机展示法,激发参与。每一个环节和策略都是基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而定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明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意义,我们才会面对这些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文质兼美的名篇入心、入情,才会耐心的引导,细心的设计,帮助学生顺利的走进文言文,使这些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佳宴能真正为我们所“品尝”。同时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新一代。
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不可忽视,让我们牵着孩子们走进文言文!
篇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着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