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扬州慢》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案设计
一、整体把握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多处化用古人诗句,文采斐然。其词上阕写以繁华著称的扬州战后一片荒凉,以寄托作者的伤感;下阕联想曾在这里游览过的杜枚和他的佳句,以往昔的繁荣反衬今日的荒凉。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了作者在目睹战乱后今非昔比的扬州而触景生情,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2.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诵读法
3.比较法
4.讨论法
5.教学辅助法(播放课件和背景音乐)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导读
1.作者生平
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
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设计意图:由于高二的学生以前都曾接触过宋词,通过自学能了解作者和课文的概况。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曾经学过李白的一首很著名的诗歌《送孟
浩然之广陵》,哪位同学愿意再为大家朗诵一遍?(某学生朗诵)很好!诗中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就是被誉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古城扬州,古代称之为“广陵”。说来也巧,老师就在扬州度过了七年的学习时光,把她视为生命里的“第二故乡”,对她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下面就让大家看一看扬州的美景。(播放课件展示扬州景物)大家谈一谈,看了照片以后你对扬州这座古城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美丽、古典、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确,历史上的扬州是无数文人墨客梦里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扬州慢》作于八百多年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姜夔眼中的扬州。
(设计意图: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真实的照片资料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照片中的美景与课文中的胜景一致,与衰败景象则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导语艺术。)
2.读序语简单概括内容,联系诗经讲解《黍离》之悲的典故,奠定课文与之相似的感情基调。
3.请几位学生示范诵读,全班点评。教师提醒既然是“慢词”就要读得舒缓从容。全班齐读。
4.参考注释品读全词,找出作者实写的扬州战后萧条景象以及虚拟的联想和想象。
板书:
眼前实景——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景物4:波心冷月
虚拟想象——拟想1:杜郎重游,必当惊心
拟想2:才高八斗,难赋深情
拟想3: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4: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设计意图:板书虚实结合,相互对应一目了然;概括的词语是文中的原句或典故,语词优美便于理解记忆。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板书艺术。)
5.问题设计
(1)结合注释找出文中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歌名句,并思考它们的作用。
(明确: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吟咏扬州的佳作,犹以杜牧这几首最为著名。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2)词的最后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中的“红药”有人认为应该归入“实景”,因为扬州的芍药甲天下。你认为呢?
(明确:“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并非亲眼所见。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
(3)全词意象丰富,选择含有最能感染你的意象的词句作出简要评
析,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4)课件展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比较一下这两阙词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表达的虽是同样的爱国主义主题,但《扬州慢》的情调明显是悲凉而低沉的,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这首词是“清空”的代表作[板书:清空],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词的意象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疏朗开阔。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这也是豪放派与婉约派在风格上最大的差异。)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得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比较阅读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6.课内联系
用课件展示词中所化用的四首完整的杜牧诗歌给学生课后了解、鉴赏。
(设计意图:杜牧的四首诗虽然不在本课的教学范围之中,但属于语文学科内部综合性学习,此设计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7.结讲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姜夔笔下扬州曾经的繁华美丽和战后的萧条衰败。“一切景语皆情语”,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深深触动了这位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许在无情的战争面
篇二:《扬州慢教学设计》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扬州慢》教学设计
盐城市龙冈中学管兆英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点拔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一课时完成。
一、情景导入: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李白有首诗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作者送友人至扬州,今天我也送大家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去走走、看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关于作者姜夔,大家了解多少呢?
二、知人论世: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解题: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四、学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怆然、悲:词的感情基调是悲切、伤感、深沉的。
五、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朗诵,体会其中蕴含的悲切伤感之情。欣赏课文朗诵同时,思考词中是如何表现这悲切伤感之情的。
六、整体感知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说明今昔发生了巨变,而且这一巨变使得词人满怀悲伤。那么,扬州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如今展现在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破败荒凉的景象,在词的正文中,作者有没有描绘?)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无声冷月、红药徒生)等。
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破败荒凉的景象?所见所闻(视觉、听觉)
★合作讨论:词人是如何通过这破败之景来表现自己的满怀怆然的?
㈠所见:{《扬州慢》教学设计}.
⑴荠麦青青: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凄凉,荒芜)首先从视觉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
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
用了拟人修辞。(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⑶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萧条,寂寥,冷清,落寞,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
⑷“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
红药徒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感伤而已。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采用了虚拟之法: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还是无人欣赏。类似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
㈡所听:清角吹寒: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通感——(触觉写听觉)“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
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小结:现在的扬州城破败、荒凉、萧条。
如果用上阕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的话,那么,如今的扬州城实际上等于
是一座“空城”:空旷、空荡、空无一人、毫无生气。
因而,今日的扬州令姜夔不禁悲从中来(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不是
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句子能有所体现)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繁华热闹
这些繁华热闹的景象,词人有没有为我们作具体描绘?没有,化用诗词,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介绍扬州: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过渡句)扬州的盛况亦见于古诗词,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
晚唐大诗人杜牧更是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了他无数的动人诗篇。(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
小结: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而这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名都(佳处)。
一“名都”,一“空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眼前的空城之景是作者看到的,而“名都”则是作者通过化用的诗句联想到的,这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一虚一实,虚实相济)。
词人不仅化用杜牧的诗句,让我们可以想见扬州昔日的繁华,甚至在下阕中,他还想象唐朝的杜牧穿越时空、来到了扬州。杜牧来到今日的扬州会是什么感受?
“惊”
为什么而“惊”?
因“空”而“惊”,惊“十里扬州”竟然变得“荠麦青青”。“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昔盛今衰、古今变化之大。
(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情况下,以杜牧之惊,从侧面衬托出劫后扬州的荒凉破败。侧面描写
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战争。“自胡马窥江去后”
这是金兵南侵造成的,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之情。
战争是摧毁人类文明、摧残人类生命的黑手。古代更是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扬州,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多媒体投影创作背景)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表达他因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这种情感我们也可用序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黍离之悲”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悲。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黍离》诗。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稷,是两种农作物。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靡靡:行步迟缓貌。摇摇:形容心神不安。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七、总结全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有虚有实,从而突出了劫后扬州的荒凉,伤今怀古,抒发了“黍离”之悲。
八、让我们再来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他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诵全词)
九、拓展延伸
大家对这首词今昔对比、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领会得应当很深刻了。但这还不是终级目的,我们还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阅读鉴赏同类作品。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重庆卷)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十、总结收获问题引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诗歌鉴赏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从诗歌中发现问题,也能像老师一样出题目,能解决问题,体会出诗人的感情。
备教手记:
按照教学的进度,正好学习到诗词这一板块,而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上想要获得的一个突破,因此,我选择了《扬州慢》作为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小序中的“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作为突破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引导挖掘: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破败荒凉的景象?词人是如何通过这破败之景来表现自己的满怀怆然的?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通过让同学们分析昔日的扬州和今日的扬州,了解它所采用的艺术技巧,尤其是虚实对比的手法,从而整体把握文本主旨。
但囿于课堂的设计,对诗词的诵读不够重视,缺乏其应有的厚度。且课堂上还出现了不少细节问题,这些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克服的。
篇三:《《扬州慢》教学设计》《扬州慢》教学设计
盘秀莲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手法
诵读、背诵、涵咏鉴赏、多媒体辅助教学。
1、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配乐听读、名句朗诵、老师示范朗读、全班齐读等,在听和读中让学生接受语感训练,引起情感共鸣。
2、背诵诵读是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涵咏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尝诗的悠长韵味经过这一步骤,学生就会进入诗的意境。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渲染出诗词特有的古典意境调动多种感官和形式的感知,可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美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诗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那扬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扬州自古就是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多媒体打出)(板书课题)《扬州慢》姜夔
(三)作者姜夔,字尧(yáo)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多媒体打出)。
(四)、诵读品味
1、学生大声自由诵读三遍,注意字音,注意感情(教师巡视,个别指点)。
2、同学展示诵读情况
师生纠正字音
易出错的字:霁、荠、怆、吟、窥
3、再次诵读,熟知感悟情感
4、听范读(播放录音)
5、畅谈听读的感觉——悲凉,凄凉,悲伤(一块学习,体会这种感觉)
(五)、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多媒体打出)
明确: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路上所见之景——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齐读此部分,体味景的特点——萧条、悲)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衰)昔(盛)
(提问“今”如何,课文的话来答)
其他词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打出)
明确: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黍离”何意?(多媒体打出)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4展示原词,进一步了解(多媒体打出,并简单翻译,让学生深度理解)
黍离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一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二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六)、研习诗词
(一)、自主赏析,抠字眼,体会词义(3分钟)
(二)、整体探究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景
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情
板书:空惊
2、说说词中描写的景物,及其表达作用(学生分析出每一景的特点,紧扣课文)上阙
荠麦青青——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废池乔木——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清角吹寒——渲染空城的凄清
小结:所有的景,都在诉说遭劫后的扬州是一个“空”城,“空”的让人感到衰败、荒芜、悲
伤
下阙
二十四桥——玉人已无,物是人非
冷月——凄清荒凉(冷月光,白月光,洒在地上,更照进词人的心里)
桥边红药——花开依旧,无人欣赏
3写景的目的?
明确:抒情借景抒情,抒悲情
4讨论杜牧为何而惊?(要求从文中读出信息)
明确:昔盛今衰,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玉人不在
月冷伤神
年年红药,为谁而开
小结:一个“惊”,表面说杜牧吃惊,实写词人吃惊,为扬州的现况而悲,借杜牧抒发就昔盛今衰的悲痛伤感之情,即黍离之悲
(七)、再次诵读,体味黍离之悲
三分钟当堂背诵
稍后检查
附板书设计:空——景
黍离之悲
(昔盛今衰)惊——情
三、教学反思
《扬州慢》教学反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诗歌鉴赏,而这首词又能较好的体现了诗歌的景情的特色,而且小序对词作用很大,且意境深远,能较好的激起学生的解读欲望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抛却了传统教法上多层解读的模式,紧扣一环,抓住词的内容不放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抓词眼,炼字析意紧扣了两个字“空”,“惊”,从全局上统筹全篇,一下抓住了景和情然后围绕景和情具体展开分析,或解说或想象,深挖课本,并不时让学生齐诵这些内容,加强印象在分析的同时,将用到的一些形式上的问题一并解决,如修辞手法,但不作为重点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黍离之悲,把《黍离》用多媒体打了出来,并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并且这种悲,在分析内容时,不断强化,让学生从内心中接受这种黍离之悲。
课后我个人认为,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这首词,进一步掌握抓字析意的分析手法,并且一部分同学已能够进行背诵
然而,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黍离之悲分析时间过上各部分衔接不是很好,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四:《扬州慢教学设计》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篇五:《《扬州慢》教学设计》《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作者简介{《扬州慢》教学设计}.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