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在阅读中发现世界》
在阅读中发现世界
李岩
《人民日报》(2015年07月14日24版)
古往今来,许多哲人都在大力倡导读书。读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以涵养性情,陶冶情操,提升人类的精神品质。人到中年以后,我们往往受益于年少时记诵的那些诗
词韵文,那些死记硬背的童蒙读物的激发灵动,那些看似无用的积累愈是丰厚,日后的生活经历愈是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从尘封中破土摘出,通过记忆联想勾连起来,仿佛是把一部大脑机器的开关打开了,激活以往一切看似无序的记忆,让它们高效地运转,然后我们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运用之妙,畅然怡然。
如果我们阅读一本书却不阅读我们自身,那么这种阅读便失去了意义。有哲人说阅读是一场生命中的奇旅,一次伴有记忆的壮行,但这并不等于说,开卷皆有益,因为读书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滥读一些黄色读物及宣扬迷信、气质萎靡的作品,就有百害而无一利。有的人书读多了,反而沾上一身酸腐气,逐渐游离于现实。清代思想家颜元就批评过:“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清代徐大椿更是语出惊人:“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尖刻讥讽了科考与八股误己误国,全无用处。
那么,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觉得读书最重要也可能最简便的方法,便是看看前人和别人都读什么书。
所谓“读书难”,在于把别人的思想历程重走一遍,不知不觉中容易成为别人思想的俘虏。于是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一向是饱读诗书的学者们不惮其烦、孜孜讨论的话题。鲁迅先生曾将读书分为嗜好的读书和职业的读书两种,并提倡一种消闲的、随便翻翻的读书方式。其实,如何读书取决于读者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与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理解与接受,都是人言人殊、仁智互见。但人类又总有一些共同的精神财富和人生体味,它们被化进了一些经典的作品,读这些经典是避开阅读歧途的有效办法。经典是全世界各民族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诗人作家绿原曾列举他一读再读的十种书:《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红楼梦》《聊斋志异》《道德经》《金刚经》《圣经》
《李白诗选》《浮士德》与莎士比亚作品。凡是有心的读者,只要细心寻觅这些名家书单,便可以从中逐渐找到自己的选择,甚至可从这些名家的读书书目中准确把握他们一生的思想脉络。各类报章媒体经常会开列一些名人的读书清单,多少可以使读者找到参考的对象,比如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所著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为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精选并评价了100多种西欧古今名著,将这些名著与国内一些名家所开列的中国古今名著合并起来阅读,相信会对广大读者产生较大裨益。
其次,读书的最大好处是我们可以和古今中外那些最有思想和智慧的人进行对话和交流,读书可以让我们保持适度的温情与敬意去观察历史与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精神滋养,如果读到会心之处,甚至可以让我们怡然自得,妙悟横生,在读书中发现生活与理解生活。譬如古往今来,有很多人对《论语》做了个性化解读,这些文本以其睿智、深思与精深击中了众多后来者的初心,引发人们对于生活自身的种种领悟,这其实不断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文化精神。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说:“所有的书都可以分为两大类:只供一时所读的书、可供一切世代阅读的书。”一代代的文学巨匠呕心沥血写就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生命体验的结晶,是其一生阅历和灵感凝聚而成的精华,值得我们反复涵泳,我们从中可以深刻体味到古往今来的社会精英对关乎人类永恒价值追求的诸如自由、民主、平等、诚信、法制、尊严、公平等等的努力探求与不懈思考。这些共识与信仰通过对一代代经典的反复诵读让人们铭记,并共同筑成了各个文化族群的精神高峰,升华为一种带有永恒价值的精神理念。
第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博览群书,绝不是要成为别人思想的奴隶。关键在于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孔子、王阳明这些跨越古今、影响深远的哲人,其思想之所以一再被推崇、被重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深入地
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把生活中最鲜活深刻的领悟,与书本中的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升华自己。越是接近自然的地方,也往往越接近一个人的灵魂,所以,我们何不也不时走出书房,去广袤天地中闻一闻泥土的芳香?如果说书架之书是对人类思想智慧成果的最好总结,那么读社会这部大书则是去会万里之外的一个新朋友,是对未来的满怀期许,是时间之轮的无限延续,是人类不断向外迈出的脚步与探索。只有走进广袤的社会生活,亲身去实践、体验,才能真正领会到许多质朴的人生道理。
如今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丰富了阅读体验,扩充了阅读容量,加快了阅读步伐,让我们有了坐拥书城的感觉。但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注意知行合一,越要重视把读“架上之书”与“社会之书”结合起来,多到社会天地中去实践、磨练与感受。
没有什么比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读书更让我们感到心神愉悦的了,珍惜这大好时光,快快读书吧!
(作者为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制图:蔡华伟
篇二:《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阅读题》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阅读题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9更新时间:2013-12-229:15:49
-
一、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5、“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6、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7、“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8、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9、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0、《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1、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2、《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3、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4、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15、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16、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17、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二、选择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D)
A、形象好看B、活泼诙谐C、能勾摄恶人魂魄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C)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
3、《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C)
A.迷信B.不拘小节C.马虎D.朴实
4、《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A)A.有B.没有
5、下列文章不属于《朝》的是(A)
A、《风筝》B、《无常》C、《父亲的病》D、藤野先生
6、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B)
A《五猖会》B《琐记》C《父亲的病》D《无常》
7、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A)
A、日本B、美国C、苏联D、英国
8、《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B)
A《琐记》B《无常》C《二十四孝图》D《狗猫鼠》
9、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D)
A狗猫鼠B五猖会C二十四孝图D琐记
10、“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百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B)A孔乙己B范爱农C藤野先生D寿镜吾老先生
三、简答题
1、你怎么评价范爱农
爱憎分明,为人正直
2、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
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
3、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
4、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
描绣像
5、《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6、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7、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8、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在阅读中}.
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9、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他生性孤傲耿直,落落寡欢,最后穷困潦倒,溺水而死。
10、《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62年所作的回忆性(叙事)散文(体裁)集,书中着墨较多的人物是谁?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
11、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
子路贡米、董香扇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
12、在鲁迅《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是写“宠物”的,你知道是哪一篇吗?
《狗?猫?鼠》
13、鲁迅《朝花夕拾》中,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还能举出我们曾经学过的文章吗?《阿长与<山海经>》
14、写出《朝花夕拾》中你最喜欢的篇目名称(两个)
《藤野先生》、《狗猫鼠》{在阅读中}.
15、写出你们读过的《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一篇篇名(课文除外)
(1)《狗猫鼠》(2)《阿长与山海经》(3)阿长与山海经(4)二十四孝图(5)五猖会(6)无常(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8)父亲的病(9)琐记(10)藤野先生(11)范爱农
16、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来历是:
一位长辈的赠品。
17、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高兴的是: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
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18、《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
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19、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在阅读中}.
阿长衍太太。
20、《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
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21、《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
即指绍兴城。
22、《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
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23、《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24、《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5、《狗猫鼠》中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的“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什么情感?
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四、语段
(一)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⑴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⑵“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⑶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⑷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⑸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⑹“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⑺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在阅读中}.
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⑼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⑽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⑾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类似即可。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段文字选自《狗猫鼠》。《狗猫鼠》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共十篇。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朝花夕拾》练习
1.鲁迅,原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和_______家。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l926年所作的一本_______(体裁)集,共10篇。
3.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_______玩耍。
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
5.他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
6.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_______。
7._______是鲁迅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8.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9.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________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10.作者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的文章是_______。
11.“他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既可爱又恐怖。”这是作者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西方人说:“Leaderisrender”(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砺炼人生的征途。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阅读时,只有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欲望会更强烈效果会更好。在导读《三国演义》后,要求同学们说说三国,学生都能别出心裁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个学生说:“我看到关公刮骨疗伤忒钦佩,使我想起了《军神》里的刘伯承,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忍受刀割的酷刑。这种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使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才是伟人,我以后一定以他们为我人生的偶像,奋进的楷模。”虽然孩子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可留在他们心底的漪涟却是永不泯灭的。“品尝”作品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尝就失去了“味美”,作品不品尝就失去了“意美”,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读者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作品要品尝,会品尝作品的学生才是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尝的好作品。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当然,在实际阅读中,有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不易读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内涵,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
(二)丰富学生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良好的阅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首要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文章,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要在眼前能呈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这样,阅读才能有情感,才能进入文章描写的情景之中。如《芦花荡》一课,作者在描写苇塘倒映在水中的美景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感受到了水非常的清澈”。有的学生说:“我感受到了芦苇和蒲草在水中显得更绿,天空更蓝,云朵更白。”我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无意识的进入了文章的意境中。这种无意识的意境投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入仙境,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叙述到事情发展的高潮时突然收笔,其意尽在不言之中,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此时,抓住这个空白,指点学生循着事情发展的规律,把握人物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去填补,有利于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例《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故事写到有个小孩大声的喊皇帝没有穿衣服,其他人也议论纷纷,皇帝坚持游玩了大典就戛然而止了。至于后来回宫后的情况,课文没有写出来,但学生很想了解回去以后的情景,我就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把他们想说的话写下来。从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他们都能循着事情的发展,把握人物的特点大胆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还有在阅读《麦琪的礼物》一文,(主人公)俩相爱的人各自为了给对方在圣诞节的意外惊喜,把本来有用的东西变得一文不值,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结果大伙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分析得精辟透彻,令人称快,有的同学竟拿牛换羊,羊换鹅,换到一堆烂苹果的故事来论证相爱的人的相互理解。因此,我坚信广泛阅读不仅积累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拓展延伸,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增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反省,享受丰收的感觉。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教本,是够不上说是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也就说明了一点,如果单从所学的课本来阅读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它满足不了学生,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平时多阅读一些书刊杂志,而在平时看书、看报时,常常能读到一些好词好句或精彩的片断。但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有可能读过就算了——过目即忘。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摘抄本,随时摘抄精悍的短文、精彩的片断和精炼的句子。每次开展好词好句的比赛来促进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其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以拓宽视野,加强积累。实践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厚,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学习、积极思维、探索创新。从学生的习作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不管是练笔还是作文,不在是翻来覆去的陈词滥调。因此,我坚信广泛的阅读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阅读文本,一般指读者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的共鸣。通俗的说,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讲的是我们一家人从盼叔叔到躲叔叔的全过程,所表达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而让学生自己体会贫富悬殊,造成亲亲漠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具诱惑的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和艺术表现力,也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比如: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饱含泪水的省略号的巧妙运用;写作思路明暗线的交错安排;未见前幸福的期盼和窥见后悲惨的现实相互反衬;独具匠心的结尾艺术特色等。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对文本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做个性化的解读,则水到渠成。比如:如果是你的叔叔你会怎么办,能接回家吗?你会对你的爸爸妈妈怎么说呢?或如:作者这样写结尾好吗?说说你的看法,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反省。
学生还可以分享阅读的喜悦,在阅读的历程中,可以感觉孩子成长与改变。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孩子懂得思考,让他们在阅读中能有一颗安静的心和文字交流,在他们遇到人生挫折时,能随时拿得起,放得下,在阅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并进而思考事情的是非对错。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成就了一批批学生坚韧顽强的性格,砺炼了他们对人生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语文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愿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充满生命,让阅读教学充满语文课堂,愿这种浓郁的书香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遨游知识的海洋。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摘要:准确深入,多角度解读文本;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
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设定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弄清楚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将这一问题具体化,转换成可以评价的指标,还应当是关照了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目标若设定为“懂得尊敬老师。”显然这样的目标比较模糊,检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若改为“知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疼爱,并能说说自己要怎样尊敬老师。”这样的目标就更为具体,也容易检验。
“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三、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1.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即使同一体裁,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像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万不要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2.了解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再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3.权衡自身特点,确定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还要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