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鉴赏
导航

古代写战争的诗词

2020-12

篇一:《《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

第七讲、诗歌捍卫和平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也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汇合成现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古代的战争,一般是在华夏不同民族之间发生;近代的战争,是华夏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入侵。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曲折发展,中华文化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的延续、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古今诗歌一脉贯穿的重要精神传统。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战争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前面提到的《秦风·无衣》就是有关战争的重要篇章,表达同仇敌忾的意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如《左传》一再主张“以德绥戎”,“怀远以德”那样,《诗经》写战争,没有描写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铺排军容声威,注重文德教化。

《楚辞·九歌·国殇》,则是一篇把战争写得非常惨烈的作品。

国殇①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④,左骖殪兮右刃伤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⑥,援玉枹兮击鸣鼓⑦。

天时坠兮威灵怒⑧,严杀尽兮弃原野⑨。①国殇,为国而死,死于国事者。

②吴戈,吴粤之剑,这里形容武器的精良。

③毂,车轴的两端。错,交错。短兵,刀剑。

④凌,侵犯。躐,践踏。此句谓敌军侵凌我方阵地,践躐我军行伍。

⑤左骖,车辕左边的马。殪,死。右刃伤,指右騑马被刃刺伤。

⑥霾,一作“埋”,车轮陷入泥土中。絷,绊住。四马,古代战车,四马拉一车。⑦援,引,拿着。玉枹,镶嵌玉石的鼓槌。此句言我方军队愈加厉怒。

⑧坠,落。此句,王逸注:“言已战鬬,适遭天时,命当堕落,虽身死亡而威神怒健,不畏惮也。”

⑨严,悲壮。弃原野,死于战场,不获埋葬,成为无主之鬼,故曰“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①。

带长剑兮挟秦弓②,首身离兮心不惩③。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④。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⑤。①平原,战场。忽,渺茫。

②“带长”句,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秦弓,秦地靠近戎狄,秦人善射,所造弓箭强劲有力。

③惩,悔恨。

④诚,确实,实在。凌,侵凌,侵犯。

⑤神以灵,犹“精神不朽”。子,敬称这些战士。

这是一首悼念阵亡沙场英灵的祭歌。上段描写这场我方失利的战争。敌方人数众多,势力强大,战争短兵相接,非常激烈,我方虽然处于劣势,但士兵依然英勇不屈,最终捐躯沙场。下段从士兵出征叙起,歌颂将士义无反顾、勇武刚烈的精神,表达诗人对这些为国牺牲的将士的礼赞。此诗格调豪迈雄健,悲壮苍凉,昂扬着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的一般作品风格不同。

东汉末年,国家大乱,群雄割据纷争,天下攘攘,战争诗歌也掀起了一个高潮。特别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广罗人才,天下归心,给当时的文士带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诗人多是昂扬勃发,意气振奋,诗歌多慷慨激昂,挺立起飒爽俊健的精神主体。王粲离开西安,南依刘表时,心情很沉重,《七哀诗》曰:“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然而归附曹操后,得到重用,先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职,精神也振作了许多。《从军诗》曰:“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虽然有个人的愁闷,但是既然从戎,就应该把个人的私情抛弃一边。王粲另一首《从军诗》中说:“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神且武”者,就是指曹操,诗歌格调是刚健明快的,并没有多少惆怅。同时的曹植也是如此。他的《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斗志昂扬,神态飞扬,体现出建安文学梗概多气、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

大唐王朝的建立,其强盛的国势,为边塞诗的昂扬奋迅构筑了政治基础;朝廷重视人才,开拓了除仕途之外,习武从戎入幕等多种晋升途径,激发了士人的政治热情,边塞生活也成为文士的向往。初盛唐时期的诗人,或游历边疆塞漠,或入幕从戎,多少有过一些边塞生活经验,边塞征戍也成为他们诗歌的重要内容。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①,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②,风多杂鼔声。

宁为百夫长③,胜作一书生。①牙璋,古代调遣军队时使用的兵符。《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凤阙,汉代长安城宫阙,代之京城。

②凋旗画,军旗上的图画因为长期地经历风雪而褪色。

③百夫长,军中的低级军官,统率百人。

据张鷟《朝野佥载》记述,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叱骂这些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者无异。杨炯除了做过两任地方官外,主要是在长安、洛阳,与这些“麒麟楦”为伍,所以《从军行》末二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唱叹,是可以理解的。宁愿入伍从戎,哪怕做个小小的百夫长,也不愿意做刀笔吏,与这些人为伍。稍后祖咏《望蓟门》曰:“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王维也歌唱:“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其实,杨炯并没有到过边塞,诗中写的边塞景象,不过是拿一些常见的字面组装在一起而已,但却有一种雄姿英发的气概流贯其间,骨气刚健明朗,在初唐宫体诗依然流行的时代里,显得尤具特色。

初盛唐时期的诗人,把边塞视为建立功业,成就理想的所在。边塞和战争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什么痛苦和黯淡,而是充满奇异和瑰丽,是人生的舞台,是理想的召唤,很多诗人都表达了对边塞生活和投笔从戎的热切期盼。骆宾王《从军行》说:“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陈子昂《感遇》(其三十四):“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张说《巡边在河北作》:“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在沙场建立功业,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是初盛唐诗人的共同愿望。的确,初盛唐时期朝廷,给与边将的待遇较为优厚。张说《幽州夜饮》说:“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而且建立了军功以后,回到朝廷往往得到奖赏和提升。骆宾王《夕次蒲类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这些都激发时人昂扬向上、奋发积极的豪迈情怀,让人想起王粲的“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的意气风发。大唐军队,可是威武之师,是去靖边绥寇的,与汉末乱世群雄逐鹿的危难时事可大不相同噢!

少年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①,初随骠骑战渔阳②。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①仕汉,任汉朝官,唐人常采用以汉代唐手法,这里是指大唐官吏。羽林,羽林军,京城的禁卫军。

②骠骑,汉代将军的名号。西汉的霍去病曾授官骠骑大将军。渔阳,唐蓟州,今天津蓟县。汉代战争主要发生在西北,初盛唐时期,主要是东部辽河流域一带。

多么豪情万丈!这是初盛唐普遍的时代精神。这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支持着初盛唐一个个绥靖安边的行动,终于到唐玄宗的时候,迎来了唐王朝的空前强大。连唐玄宗李隆基也自豪的称说:“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然而,唐玄宗已经被大唐盛世的繁荣冲昏了头脑,好大喜功的他,不仅奢靡荒淫起来,而且开始穷兵黩武,开拓边境,发起一些扩张性的战争。我们现在看天宝年间的一些战争诗歌,主题是多样的,既有建立功业的豪情,也有咏叹军队中的黑暗腐败,反映战争给人民安定生活造成的破坏。

我们再看李白笔下的战争,既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的豪情壮志,“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塞下曲》其二)的忠心报主;也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其三)的悲戚期盼,“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古风》其十四)的惨烈血腥。李白写战争,受到了屈原《国殇》的影响,不惜对战争残酷场面作直接刻画,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在中国古代的战争诗中,直接写血腥屠戮场面,是不多的。

军行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此诗一作王昌龄诗。然就风格而言,与李白为近。另一首《战城南》中有句曰:“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把战争之吞噬生命,写得非常得阴森可怕。

边塞诗人高适,迎接边疆归来的友人或送别人赴边疆写的诗歌,一般都是以鼓舞斗志,期许建功立业为主题,而当他自己置身于边塞时,则又是另一番感受。早期的边塞诗,对士卒的生活充满同情,如我们熟悉的《燕歌行》中有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揭露了军队上层统帅的荒淫和军队内部苦乐悬殊的阶级对立。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赴哥舒翰幕中掌书记。《金城

北楼》就写于此时。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谢磻溪老②,体道犹思塞上翁③。

为问边庭更何事④,至今羌笛怨无穷。①金城,唐郡名,故治在今甘肃兰州市。

②磻溪,在陕西宝鸡市附近,据说姜太公吕尚曾隐居于此。

③塞上翁,用塞翁失马事。

④为问,若问。{古代写战争的诗词}.

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自长安赴陇右,登金城北楼赋此诗。此时高适刚刚入哥舒翰幕,思想还是积极的,但诗歌末二句抒写的却是戍卒无穷的愁怨。此诗三四两句的“若箭”、“如弓”,取边塞物事作比;五六两句,用典故,取北方之事,都很巧妙。高适在哥舒翰幕中可能受到赏识,心情很舒畅,《塞下曲》中高唱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但是不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文章曹植波澜阔”的高适,诗兴怎么也提不起来。

边塞风光在岑参的笔下更有逼真细致的呈现。我们熟悉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读难忘,钩起对边塞风光的无尽憧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苍茫神奇,对于生长于中原的读者来说也充满诱惑。岑参诗歌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充满激情和力量。《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句:“虏起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但也有“双袖龙钟泪不干”离别的悲伤。而像李颀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古从军行》);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等,都是对战争意义的怀疑,对战争破坏安定,埋葬生命,制造苦难等问题的质询。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晚唐,我们很难再读到“虽死犹闻侠骨香”这样激越豪迈的诗歌了。可以举出来的,如:

南园十三首(其五)

篇二:《古代边塞诗》

《从军行》之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之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之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如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古代写战争的诗词}.

《博克达山》宋伯鲁

月窟通天柱,神池戴地灵。水分双派碧,山带百峦青。松雪留仙蜕,莲花入帝瓶。三峰绝依傍,终古插苍冥。

发二台洪亮吉

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外飘。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

〖出塞〗作者: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葱岭秋尘起,全军取月支。山川引行阵,蕃汉列旌旗。转战疲兵少,孤城外救迟。边人逢圣代,不见偃戈时。

〖嘲雪〗作者:李贺(790~816)中国唐代诗人。

昨日发葱岭,今朝下兰渚。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龙沙湿汉旗,凤扇迎秦素。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

〖登单于台〗作者:李士元,唐代诗人。悔上层楼望,翻成极目愁。路沿葱岭去,河背玉关流。马散眠沙碛,兵闲倚戍楼。残阳三会角,吹白旅人头。

〖执契静三边〗作者:李世民,唐太宗。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重游圭峰宗密禅师精庐〗作者:温庭筠(约812~866)中国唐代诗人。

百尺青崖三尺坟,微言已绝杳难闻。戴颙今日称居士,支遁他年识领军。暂对杉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故山弟子空回首,葱岭唯应见宋云。

胡无人李白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兼领一作谁者)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

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胡无人。汉道昌。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塞下曲·其一》作者: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写戍边征人,劝世上少年。

《塞下曲·其二》作者: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关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

《古意》作者: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首六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写见得白云,闻得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岑参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燕歌行·并序》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古从军行》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

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书边事》作者: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团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平景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

《苏武庙》作者: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要。

《塞下曲·其一》作者: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这组诗,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诗是歌咏边塞景物。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的声势。

《塞下曲·其二》作者: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二首写将军夜里巡逻边境高度警惕。《塞下曲·其三》作者: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第三首写将军雪夜带领轻骑即将出征的情景。

《塞下曲·其四》作者:卢纶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第四首写凯旋归营,设宴劳军的欢乐场面。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凉州词》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征人怨》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

《渭城曲》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出塞》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出塞》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

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

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为边塞诗的绝唱。

边塞诗咏红柳精选1.红柳【清.邓鑚先】

长榆浅草遍天涯,废垒荒营一径斜。紫塞萧萧秋去马,丹枫点点暮归鸦。玉颜秋黛飘香粉,羌笛悲声怨晚霞。瀚海阑干多少恨,襟痕烛影隔窗纱。

2.红柳花【清.祁韵士】

自生自长野滩中,吐穗鲜如百日红。最喜迎人开口笑,却羞卖俏依东风。

3.红柳【清.纪晓岚】

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若与绿杨为伴侣,腊梅通谱到梅花。注:“通谱”,指可把红柳和腊梅、梅花一样的顽强高洁品性歌咏。

4.红柳【清.纪晓岚】

茸茸红柳欲飞花,歌舞深处看柳娃。双角吴童真可念,谁知至竟不辞家。注:“柳娃”,《历代西域诗钞》注解:“红柳娃产于深山中,色泽肤理,无一非人,明秀端正如三四岁小儿,每折红柳为圈,戴之而舞,其声呦呦。或至行帐窃食,为人掩得,辄涕泣拜跪而求去,不放之则不食死,放之则且行且顾,俟稍远乃疾驰。颇不易见,亦无能生畜之者。邱县丞天宠云,顷搜驼深山,曾得其一,细谛其状,殆僬侥之民,非山兽也。”由此可见,纪晓岚也有幸见到过这样一个煞是可爱的侏儒红柳娃。

篇三:《5古代诗歌分类鉴赏边塞军旅诗》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二、赠友别离诗三、思乡怀人诗

四、咏物感怀诗五、边塞军旅诗六、咏史怀古诗

边塞军旅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将士艰苦生活;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而且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代表的诗篇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1、初盛唐边塞诗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2、盛唐边塞诗——四个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盛唐边塞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4、晚唐边塞诗

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这段时期的边塞诗也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而多写思念故里之情。

——比喻、夸张、用典(李广、班超、马援等)、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烘托对比、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从乐器和音乐看:

25{古代写战争的诗词}.

羌管、芦笛、胡笳、胡琴、琵琶、《折柳曲》《梅花落》、《阳关曲》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