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鉴赏
导航

屈原写的关于战争的诗

2020-12

篇一:《关于屈原的现代诗歌》

篇一:致屈原

作者:白石细琢

两千多年前的纵身一跃,

溅湿了汩罗江畔的斑竹,

哀思顺江而下。

两千多年中的每一句离骚,

在粽子的飘香中吟诵,

拧一把艾叶飘在水中,

与挂在脖颈的香囊,

一起飘香。

端一碗雄黄酒,

与您对饮,

静静的汩罗江,

端阳高照。

篇二:哭屈原

作者:常路明

活到现在才明白

那个屈大夫死的那天

有多少伤心

有多少无奈

故国家园

娇妻眷恋

活到现在才知道

汨罗江有多深

你怎么能把一个名士藏匿

你怎么能把一片丹心沉冤

天空洒下豆大的泪滴

百姓捧出一打打的粽子奠祭

楚国已亡

爱国忠君之心何处寄托

唯有与鱼虾为伴

唯有与淡忘为伍

此行必去

必去

篇三:悼屈原

作者:黎明曦

汨罗江边,一声声愤懑的呐喊,用离骚

伴着楚辞的磬音,寄托情怀,凄婉

惊动了河山,也振聋发聩般,唤醒诗坛

使诗经后的经典有了改变,惊魂的诗句

参差错落着遣词长短,再也无法拘束

如律诗般敬为圭臬的铭龛,酝酿的酴醾

浓酽成端午水的缠绵,甚至使我不敢痛饮一盅

熏染,依然陶醉了几千年,恍若不竭的醴泉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抛弃耿介,情何一慨

诘问九天,叩响神殿,敲击龙宫,悲凄呼唤

哪里能容忠臣之躯,何处可寄许灵均的梦魇

上下求索,荆楚遍布追寻的盘桓,使河山动容

郁郁不得志呀,蕙质兰心,圣洁修身,如此之躯竟不被重用,错失的哀叹,让人心生迁怨

大夫之舟涉江而行,惊诧了太多心颤,悲剧放任发生爱国恤民更添沉痛,只应和起九州竟食米粽的盛宴无需留意作鱼饵,抑或借分享,寄托哀思之情

独不惦念远离信仰的饥馑,把怀念用啃噬填充饱餐善良懵懂了敬奉,伯夷不食周粟,鸷鸟不与燕雀同种

怀王自今可否明了此心,国人哪能仅用端午祭祀屈子的情感篇四:端午忆屈原

作者:云湘鹤

天气反常得没法预见

雨霭笼罩在长江一线

连汨罗江也无法幸免

萤火虫也收起它的锋芒

静待雨后重振起舞

应该锣鼓喧天的场面

如今被雨幕屏蔽了起来

每年五月五日

乡亲们怀着对你的念想

自发组织龙舟竞赛

那时的汨罗江上旗旆飘飘

两岸人潮涌动

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口号声整齐划一

个个充满英雄气慨

直奔远处决胜的标记{屈原写的关于战争的诗}.

雨,一直不停的淅淅沥沥

也洗不掉两千多年遗留的风俗

当初怀抱治国之梦

抱石沉入江中

使九问惊天

把离骚传诵

让精神不朽

你面带笑容静坐在庙宇前

看这千年来的朝代替换{屈原写的关于战争的诗}.

你去了,寂寞了千年的

路程

把呐喊挥毫在奔腾的江面

把胆气镶嵌在龙头之巅

你的身影屹立在江畔

巍峨成一棵松

让世人敬仰

你去了,粽香在史册里住了下来

保存千年时光香味不淡

连同你的气节

燃烧在华夏大地

篇五:念屈原

作者:灵魂在飞

一{屈原写的关于战争的诗}.

用粽叶叠成一只船

让思念飘浮在黄河

用黄河水粮造一壶烈酒

将思念饮进肚子

站在巨石上醉看今朝

黄河源头独看屈原

回头事已过尽千年

把酒问今天

那年是何年

黄河水

屈原在何处

黄河水

屈原永远在人间

端午节我不吃粽子

也不吃包子

请给我一口水吧

让我喝下一口水

一口清凉的水

一口纯净的水

一口正义的水

因为那口水是黄河水

没有世俗的污染

只有屈原的灵魂

喝下它

可以梦见屈原

喝下它

世间会平静

篇六:写给屈原

作者:dcg5982163

一个人的名字,过去二千多年都还让人记着你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挺起的脊梁

才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一首《离骚》,两千年多年的传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然你感叹世态的炎凉

投向大江非你的选择

却让无数人为你悲泪

连江中的鱼儿也为你守候

这才有划龙船的举动

那投入江中的粽子

你闻到它的香了吗

屈大夫,可以告慰你的是

伟大而坚韧的炎黄子孙

依然会顽强的活着

崛起的中国会永远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腾飞的中华民族

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篇七:屈原之美

作者:anne_manor

在冲忙杀戮战乱的史书中

寻找一个美丽的位置

种满蕙茝和芳芷

再洒上清晨坠露的余香

一朵茉莉般淡雅的灵魂

千百年来

恍若散发着幽秘的气息

引得后人无限向往

即使触摸不到那神秘的气息

却是如此贴近的

润滋心灵的悲伤与美好

依然无法拥抱

王的男人

总归是那么的轻之如毫

惟草木之零落兮

落水三千染作一条圣洁水

仿佛有一支身影浪漫飘逸

伫立在永恒的夕阳江畔

那江离与辟芷的芳馥啊

正穿越过千年的时光

篇八:端午怀屈原

作者:伍培阳

此刻,汨罗江显得异常平静

无论上游,下游,还是中游

端午日渐临近

莫非它正在搜集楚国方言

或者,将之乎者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也异常平静

稍稍在水面撕开一条口子

随着时光和岁月

下潜到最深的江底,细心寻找

一摞散佚的竹简,竹简上的文字

文字里的香草,美人

想象夸张,光怪陆离,以及丰沛的情感恰好巧遇一位峨冠博带

银须飘逸的古人

递给我精装版的楚辞

其中包括:离骚,九歌,和天问......{屈原写的关于战争的诗}.

渔父告诉我,他叫屈原被怀王一再疏远和流放的

三闾大夫

篇二:《关于屈原的对联和诗词》

一、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清·李元度)

(注:上官:上官大夫;太史公:司马迁){屈原写的关于战争的诗}.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

(注:“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策:指贾谊《治安策》)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汨罗江屈原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清·李元度)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注:“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汨罗江屈原祠清·李次青)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湖南长沙屈贾祠)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千古忠贞千古仰;

一生清醒一生忧。(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屈平辞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子祠屈原碑林

二、诗词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篇三:《屈原介绍及有关诗句》{屈原写的关于战争的诗}.

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关于屈原的诗句

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写屈原)

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写屈原)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清·李元度)

(注:上官:上官大夫;太史公:司马迁)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

(注:“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策:指贾谊《治安策》)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汨罗江屈原祠)

篇四:《屈原其人其诗》

屈原其人其诗

屈原其人其诗

项锡怀刘真

屈原名平,字原,与楚同姓,生于楚宣王27-30年间(约公元前339年~278年)出身于贵族。是楚王朝远房宗亲。在《离骚》中自号正则,字灵钧。原籍丹阳乐平里(现湖北秭归县),乐平也是历史上卓尔不凡,胆气过人的王嫱,昭君的故乡。屈原是政治家,入仕不久,曾任楚国左徒一职,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委员,当时他才20岁出头,20岁不论从一个人的自然年龄或社会年龄上说,都应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春暖花开的人生四月,而人生的四月用诗人的话说,她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若论其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拯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屈原原可成为一个改变一代历史的伟人,然而,悲剧的社会只能造就一个悲剧的诗人。虽然他的雄才大略和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没有在政治上得以施展,但他却以磊落的人生凝铸成一座气度雄伟的诗的丰碑。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的屈原,曾写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文学作品23篇,至今传诵中外。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所谓楚辞,它的鲜明特色正如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所说:"屈(原)宋(玉)、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究竟始于何时,至今尚无确考,不过从《史记·张汤传》的记载看,可能最迟也应该是在汉朝初年,成帝时刘向将屈、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诸家的作品,加上自己写的一篇《九叹》合编为《楚辞》一书,从此《楚辞》一名流传至今。楚辞文体最初的热心追求者除宋玉外,主要还有唐勒、景差。今天除宋玉有《九辩》传世外,唐、景二人无一作留世。楚辞含有两重意思,一指包括以屈原为主的作者作品的一部诗歌总集的书名;二是指以屈原为主要代表的出现于战国时代的一种新兴的文体。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讲,从作品数量到艺术成就,或主题深度,题材广泛等方面,屈原在楚辞中都居于魁首地位。因为他是楚辞的创导者。他在潜心研究楚国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的诗歌形式。《离骚》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众所周知,诗是时代的回音壁,而语言则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尤其是诗,不论是抒情、叙事、写景、拟人都离不开语言做支撑。而语言它既应该是犀利如箭;又应该是炽热如火;它既需要亲切如柳撩动人千种柔情;又需要自然不娇象出水芙蓉一样浑然天成。屈原以楚语写作,他是一代语言大师。谈到楚语,历史上还有一则惹人遐思神怡的动人故事,据西汉大学者刘向编著的《说菀》中《喜说》记载,春秋末期,一位叫子皙的王子,在一次郊游中的游船上听到越人歌手唱歌,歌声咿呀啁哳,其意似已意会,但却不知所云,善于猎奇的王子请人译作楚语,所谓楚语,即华夏语,歌辞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儿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这就是著名的《越人歌》从此故事说明,楚国境内有不少世居的越人,他们都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能即兴赋诗。越人世居南方,这类富有地方特色的南国民间歌谣,除《越人歌》外。从典籍中尚传的还有《接舆歌》、(《论语微子》):《沧浪歌》(《孟子离娄》);《优孟歌》(《史记滑稽列传》);《孑文歌》(《说菀至公》);《楚人歌》(《说菀正谏》)等寥寥几篇。这就是书楚语一说的来源。

怀、襄时代,楚国在内受保守派贵族的霸持,政治腐败,外遭秦国入侵,当权贵族不遗余力地推行的是一条妥协求荣(存)的外交路线。屈原入仕之初,在任楚国的左徒期间,被授权制宪,他忠于职守,立志改革,当时屈原所处的年代正值春秋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的非常时期。龙蛇混杂,革新与守旧两大势力并存。在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的血雨腥风中,作为五帝后裔的楚世家自西周初年建国后,还算争气,楚国曾被列为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之一。早在公元前383年,开明的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实行变法,较之秦国始于公元前359年的商鞅变法早了20多年。作为承前启后。屈原在时隔70多年后提出的政治变革主张,同先辈吴起几乎差别不大。当年楚怀王授权由屈原制定的宪,并非一般法规政令,而是具有纲领性的根本大法,是法中之法,是关系一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性文件,上自皇亲显贵,下至草民百姓的命运都与此息息相关。因此在宪制定稿之前曾发生过上官夺稿风波。司马迁说,上官夺稿是争宠嫉贤,目的在于插手制宪,争当历史主角,其用心之歹毒不言自明。屈原在制宪流产后,在被怀王疏远后创作的《离骚》中还反复强调规矩、"循纯墨,而不颇",反违法乱纪、擅越雷池,这实际上是他制宪观点的形象化。在《九章》的《惜往日》中屈原念念不忘。"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昭以昭时("时"原文为"诗"朱熹据别本改为"时")。"奉先功以昭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其忧国忧民之心可说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权贵们偏要背法度而心治(心治乃人治之同义语)眼看着限制法外特权已成泡影,屈原还在诗中反复叙述了立法的必要性、迫切性,这些思想都达到了史诗的高度。从美学上讲,屈原所塑的自我形象是深含悲剧意义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置身于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政界中的屈原,在公元前313年(楚怀王三十六年)屈原以独家之见揭穿了秦国使臣张仪游说秦王愿归还商於600里土地与楚,并与楚修好的谎言,上书楚怀王力主联齐抗秦。从而招致南后郑袖之流的陷害,分明是国难当头,曾一度被尊为合纵长的楚怀王却不听屈原忠告,决意向强秦妥协求存,并下令囚禁已被贬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南后郑袖伙同死党上官大夫靳尚密谋以毒酒毒死屈原,以剪除后患。结果毒酒被屈原的女弟子婵娟误饮代师殒命,屈原于极度悲愤中毅然出走汉北,(今湖北襄阳市地区)一说被流放,一说罢官,说法不一,但实质并无不同---受迫害,实际上这是屈原放逐生涯的开始。后因怀王一再遭受秦国的欺辱和侵略,曾召屈原回京都,但由于人际复杂,怀王对屈原的信任已经不如当年。公元前299年,怀王被骗入秦(秦昭王执政期)旋被拘禁。三年后客死咸阳,楚顷襄王即位,对屈原的迫害有增无减,从此长期被放逐江南一带。但即便在流浪途中,屈原仍一往情深地希望楚王辨识忠奸,盼望有朝一日能再展宏图,以遂初衷,"不抚壮而弃秽兮"(为什么你不能改变一下治国的路线方针)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麟以驰骋兮(你应该趁年轻注重修养,我跨上骏马正要扬鞭奔驰)来,吾导夫先路!(我愿在前面披荆斩棘为你开路!)"情真意浓,令世人感动。然而,面对屈原以德报怨的大度为怀,楚王却无动于衷,常言道,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角谁予补!他失望之极于悲愤中写了名驰中外的《离骚》。《离骚》是一首集中体现了楚辞浪漫主义特征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0行,约2500字,由三部分、十四章组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全诗谋篇布局严谨,以简洁凝炼的语言,通过对帝喾、商汤到齐桓公的历史的追述,借古讽(喻)今,通过商汤的德行高洁、宽厚仁爱、以民为本;齐桓公的任人为贤、以诚待人,前者成为历史上令后人敬仰的一代贤君,后者善于纳谏,会审时度势、用人不疑、终成霸业的故事,阐明了一个君王的德行与国家兴衰成败的因果关系。诗中痛斥了昏君佞臣们肮脏一气,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也述说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痛苦。"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痛恨怀王,胸无大志,坐井观天,不但不支持民心向往的革新图强,以御外敌,反而一再轻信奸佞馋言,迫害忠良。司马迁释《离骚》说:"盖自怨生也,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列传)。是的,屈原作《离骚》时既忧又思,"离"就是离别之意,离别又是离字的本意,离骚者离别之痛苦也,但这个"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生离死别之苦,而是他在被怀王疏远后陷入了或去或留的重重矛盾中,似如现代人中的几欲

分手难分手,不忍分手而又不能不分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交织中。因为他爱祖国,而怀王又是国家的象征,因此他在《离骚》中对怀王是既有斥责,而又深深地眷恋,这种苦从某种意义上说早已超越了个人苦恼的范畴.而是一代历史的苦。令后人景仰的是,屈原虽一再身陷逆境,但他的沉寂的心于彷徨中却始终保持了"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和"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的独立秉性,面对奸佞小人的种种误国馋言,敢于针锋相对,表白深切的痛恨,一生不与当时为数不少的朝秦暮楚的文人宦官,政治掮客为伍。初衷不改,在逆境中不断探索真理。《离骚》中他体现了一个有志者在逆境中坚持?quot;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巨大人格魅力,开篇中写了"乘骐麟以驰骋兮,来,求吾道乎先路!"的不计前怨以国事为主的容人之量,篇末又莫可奈何的写出了"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这分明是他已经做到了宁可人(国)负我了!于是他只好"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以虚拟的彭咸为楷模,表示即便死了也要追随先贤于泉下,展示了他人格上的一种敢于松柏竟后凋的坚韧与磊落。旨在自明其志,至死不违初衷!强调做人要亲贤远奸,恪守忠孝节义,希图唤起民心的觉醒。

"离骚"是屈原将思想、感情、人格融为一体,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奇妙的神话传说,绮丽的文采,以超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字里行间寄情于理,以理托情,倾吐了自己的历史和历尽磨难终不悔的一腔爱国主义挚情。至今读来仍揪人肺腑。令人顿悟历史的不正、上天的顽愚、人间精英很难得到好报、祸国殃民之流反到明知自己不能流芳百世却偏偏能苟活延年。正是:傲雪红梅花期短,乌龟王八一千年。

在昏庸无能的楚王治下,屈原的爱国理想--立志革新、富民强国的一腔宏愿,最终未遂初衷,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也可以说屈原的人生悲剧,实际上是历史悲剧的缩影。在长期的愤怒燃烧中,屈原没有停留在静止的状态〈境界〉。他以强烈的主观抒情释放常年郁结于心的苦闷;诉诸文字、于无声处胜有声、旨在寻求心理平衡。强烈的主观抒情一向是屈原作品的灵魂,也是楚辞浪漫主义特征的重要标志。他在一腔赤子情一而再再而三遭到当时一群权可倾国的小人的诬陷之后,即使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流放途中。还依旧一往情深地怀念祖国,寄望于楚王,救楚国于千钧一发之际,希望楚王能一朝悟省,做个亲贤远奸的明君,也希望自己能重新找到为国效力之所;来,吾导夫先?quot;。言辞贴切、挚情浓烈,赤心可触,足以体现屈原的人品。可是楚王依旧忠言逆耳不省不悟,屈原沉冤莫白。从公元前313年开始先后被放逐于沅汉、沉湘等地长达一十五载。15年、这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一闪即逝的一朵浪花。然而,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即便生活在顺境的人来说,也是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而屈原生命中的这15年却是在难于用语言表述的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常年悲愤郁积成疾,常常呼天抢地,以告神明,尽表忠真赤诚;"济沅湘以南征兮",(渡过了沅水和湘水我走向南方)。就重华而陈辞(我走向重华表达我的寸衷)"。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的依旧是冷冰冰的现实,是无休无止的迫害,流放生涯不知何时是个头?被无穷的烦恼困扰的屈原,他只能以缠绵悱恻的笔调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不为人理解的孤独;"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情感沉重而悲沧。在现实生活中他失望了,便幻想到天国(神界)去漫游。他驾着鸾凤,凤鸟飞向天空,让月神望舒在前面引路,叫风神飞亷在后护送。他可以向太阳神羲和发号施令,也可以命令天上的"帝阍"开门。诗人张开幻想的双翅,一路车马喧阗,转道昆仑,跨河流,向西海,漫游求索,希望发现一处理想的生存发展环境,一处可以安身立命一展宏图之所。然而,幻想于阵痛中的人来说充其量只是一粒疗治心灵创伤于一刹的散丹,幻想稍纵即逝后带给人的只能是更大的失落。--幻想的世界并非尽如人意。他去叩帝阍,帝阍却"倚阊阖而望予"于是他又去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诗人借助神话的传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他追求理想、坚持正义的艰难历程和心灵痛苦,正因为他不满足于平静的铺叙,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上天入地,所以他的作品不是一潭死水,如果说《离骚》波澜起伏,雄奇瑰丽,全篇体现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用第一人称和

浪漫主义象征手法,所塑造的一个净化了的神话似艺术形象,"吾"-灵钧,虽说是通过典型化环境完成的,但诗中的"吾"并不完全是屈原自己,因此读屈原的《离骚》,对其细节形象描写不能一一对号入座,而只能会其意领其神。从这层意义上讲那么屈原作于流放途中的《九章》则可与《离骚》相表里。《天问》是一篇奇文。对自然,对宇宙,对社会现象、历史故事到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对世俗的传统观念,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都持批判态度,表现了作者纯朴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不是作者富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联想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是很难写出如此杰作的,《哀郢》《涉江》《怀沙》则是写实文学,感情挚烈,语言华而不娇,使读者望文生情,如临其境,《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是古代超凡不俗,耐人玩味的恋歌。同波澜壮阔的《离骚》相比别具一格,其风格是柔婉凄清;如《湘君》《湘夫人》等名篇,写的是虚幻飘渺而又于仙境中略带几分人间烟火味的山川之神,写得清新凄迷,令人神往。这些篇章虽不同于《离骚》所表现的上天入地,但同样体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精神《涉江》从思想境界到艺术形象,都体现了屈原对楚国最高统治者的最后绝望,"余幼好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则是他面对群奸毫不妥协的坚定精神的写照。从篇首"年既老"一语所提示的时间表上看,《涉江》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时期的作品,这恰好也与屈原受迫害经历相吻合。《抽思》艺术风格独特,"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字字掷地有声,充满哲理;《少司令》是一位温柔的女神。"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些名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声情并茂,在屈原作品中堪称立篇创意的支撑。

屈原的作品同中国传统诗歌奠基之作《诗经》相比,后者所反映的生活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现实主义,屈原的诗则是以抒情、叙事,以浪漫主义为主,但在忧国忧民方面无疑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还是具有不少共通之处的。关于这一点,从《离骚》、《哀郢》等篇中都可以找到充分印证。读屈原的作品,令人哲思顿开,浮想联翩,于沉思中去认识一个社会,思索一代历史。

"离骚"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空前的杰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就是他途经湘水时的感怀之作,在抒发对屈原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贾两人合做一传,从此后世人常将贾谊同屈原并列,言屈必谈贾,称为《屈贾》。贾谊的赋明显地刻印着从骚体过渡到汉赋的痕迹。李商隐诗中常有"感士不遇"的怨嗟悲叹都明显地来源于屈原诗风的影响。就连一生清高傲岸的诗仙李白也唱出了"屈原赋词悬日月"这样无限崇敬的肺腑之歌。现实主义者杜甫,也认为自己是"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梁齐作后尘"。此外,还有西汉文坛的佼佼者,文学家刘安尊汉武帝之嘱所撰写的《离骚传》是一本最早诠释《离骚》的专著,刘安认为《离骚》兼具《诗经》中《国风》和《小雅》之长,《国风》《小雅》是抨击周代社会政治黑暗,是为民而呼的经典之作。世称《变风》《变雅》。屈原诗风对世代文学界的渗透和熏陶,由此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可比。又执诗坛牛耳,其人格其诗风至今影响于世的诗人,面对奸臣的诬陷,国难当前他的联齐防秦等救国之策面临被废弃。楚怀王的疏远使屈原在楚国几乎找不到立足之地。流放实际上宣布了他政途生涯的极刑,他的肉体也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作为谪迁之臣,大约在公元前二九九年,屈原被秦国骗到咸阳并被软禁,不久楚顷襄王即位,投降派再次得势,弹冠相庆中子兰做了令尹,从此,屈原的联齐抗秦等政策被彻底废弃,楚国也从此落入秦国的制肘,成为秦国御厨菜板上的一块肥肉任其割切。楚顷襄王即位后沿袭楚怀王的旧路,且更甚一筹。不到三年国势衰象尽显。公元前296年,怀王病死于秦后归葬于楚。屈原再次被放逐江南,从郢都出来后,他仿如跋涉在生满苔藓的悬崖峭壁之间,步步临险,头上乌云翻涌,身边飞砂走石,脚下遍地泥泞,这是一条通往绝境?quot;路"。屈原作为一个长期在政治漩涡中曾经沧海的"钦犯",他明知活着太不容易,但要死却倒更难。他只

能一步一趔趄,一步一回头,颤颤惊惊,生死难卜,行踪不定,明知山有虎,又不得不向虎山行。把宝贵的生命荒废在江、汉、沉、湘一带。延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师攻陷郢都(今湖北江陵市西北)楚顷襄王已无招架之功,兵败如山倒,江山危在旦夕,逐无力应战,移师东北困于陈城(今河南准阳县)。屈原于国破家亡山河易之际,写了《哀郢》一诗,是在当年郢都被起义之师围得水泄不通之时,阴差阳错屈原逢巧回到郢都,郢都沦陷时,他只好随大批难民一起逃难,但他未去陈城。人民失去一国之都,虽说已是料想之中的事,但依然像孩儿失去朝夕相依的慈母,顿感心无所依、身无所傍、飘零无靠,"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在跖""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屈原感到离京以后将面对一切渺茫,今后逃往何方,因此,"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多年郁结于心的疙瘩,一时难解,几经思索,他辗转独自南行到更为荒凉的沅水、湘水流域,继续去过度时如年的流浪生活。屈原此次离开郢都,这一次是永别,他和他的国人对于郢,感情至深,郢是国人的精神依靠,是国家的象征,对于屈原更是如此。而今郢都失守,即意味着楚国前途的败局难易,甚至是亡国的先兆。因此,《哀郢》是屈原表达他在国家危亡之前的对祖国的深情依恋和深深的悼念。这里既有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楚国人民的真挚同情,也饱含对自己的政治抱负彻底受阻的伤感与抗争,于百感交集中发出的诗人内心的愤怒。不久,他写了一首《怀沙》。这时他的心理底线已极限到崩溃边沿,然而他于绝望中却奇迹般地保持了几分清醒,他同渔夫的对话,既富人情味,又充满哲理,决心以身殉国,在他的最后一站放逐地汨罗江自沉了,保持了他荷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思想气节。

屈原投江,是褒是贬,民间曾各有说法。屈原一生坎坷,逐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怀疑,不得已而问蒼天。在"离骚"中早已流露了老天的不公,他由痛心而失望,而绝望,郢都是他生养之地,目睹郢都失陷,他顿觉恍然若失,恍恍惚惚,神志频临崩溃,几至发狂(因义愤而发狂不等于歇斯底里)。于是,诗人写出了爱国之情,诗的开头,他满腔愤怒责向苍天:"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这震愆?"皇天呵,你为什么这样反复无常,致使百姓震惊遭殃!这一声质问--是代表一个时代喊出的一句最强音--,是对当朝最高统治者的谴责,其中楚王就是制造这场灾难的罪魁。这一声责问,也满含伤心泪,表现了作者对长期挣扎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紧跟着,作者写了他离政后的悲愤心情,引起屈原悲愤的原因有三:一,"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由此可见人民在他心目中举足轻重;二是"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虽频频举桨摇橹却船欲行而人难行,婉叹自己从此无法再见楚王了,这里面显然也有忠君思想成分,不过,当时的君王代表了一个国家,而国不是抽象的,国家是屈原实现理想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离京之际,怀念君王实际上就是眷恋祖国的感情流露,是他对改革理想的最终毁灭的痛惜,三是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令人触景生情,"望长楸而大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龙门,郢都东门,是国家的象征,首都失守意味国家衰亡,诗人痛感大势已去,重整河山谈何易!因此离京时心中凄苦,回首望见的远山苍树,想到今后难再见此景,泪淋似雨,透过作者的眼泪,谁敢说有泪莫轻弹才是真男儿?通过作者的热泪,人们看到的分明是,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无比深沉的爱。

屈原曾得楚王信任,在任过左徙一职期间,曾做过一些富民强国的改革,主张实行《美政》即开明政治,举贤授能,不拘一格启用贤能之人才担任各级官职,强调明《法曾》,通过立法限制贵族特权,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巩固发展"合纵",任职期间亲自出使齐国,在齐楚联盟中正是由于他运筹帷幄,促进了两国在重大决策上的某些共识,怀王曾一度被推选为合纵长。面对如此政局,国内权贵们如惊弓之鸟,为保住既得利益,奸佞们对屈原群起而攻之。在旧顽主贵族的馋言迷障中,屈原一再失去楚怀王信任,楚顷襄王时成为长期放逐之臣。如今京城陷落,他没有随迁都的人群往东北去陈城,以他当时的"贱民"身份也不可以同难民一道去陈城。而是"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

篇五:《屈原和他的诗歌》

屈原和他的诗歌

屈原是数千年来在中国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所谓“战国”,这是一个诸侯国林立,相互之间混战不断的时代。其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它的十多个小国都依附于这两个大国。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并担任政府的高级职位。他学识丰富,擅长外交,早年深受楚国王的宠信。在那个时代,各国国君和权贵都争相招揽有才学的人为自己效劳,所以礼贤下士蔚然成风。当时许多有名的学问家都在不同国家间游说,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但屈原不同,他执着地眷恋祖国,希望凭自己的才华辅助楚王,使楚国政治开明,国力强盛。抱着这样的理想,屈原至死也不愿意离开祖国一步。遗憾的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同时遭到别人的诬陷,屈原被楚王疏远了,这之后,楚国的大国地位和强势国力也渐渐衰弱了。公元前278年,秦国军队攻破楚国国都郢都。国破家亡,屈原悲愤难忍,投江自尽。

屈原为后世留下的遗产是不朽的。作为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在诗中,作者大量援引历史典故,希望楚国王能像传说中的圣明君主尧、舜、禹那样,对内任用贤能,公正无私,实行德政;对外积极联合别国抗秦。《离骚》突破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除了代表作《离骚》,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疑问句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此外,《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呈现了许多奇思怪想,他把花草树木都赋予人格,又创造出许多仙女形象,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操。因此,阅读屈原的作品,不仅能体味到语言的华美,比喻的奇特,而且能更多体味到诗人寄托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恋乡之情,正是基于这样,千百年来,屈原一直是中国人最爱戴的古典诗人。

篇六:《地域文化题目及答案》

第一次作业:

篇七:《关于端午节诗歌:屈原·李白》

关于端午节诗歌:屈原·李白

关于端午节诗歌:屈原·李白

屈原早在五月

你就谢尽了

一树芳华疏叶割伤了楚地的喉咙

枝干萎成把嶙峋的骨头

天空疼得抖下了雪一片片聚不成诗河滩边

你遗落的一枚青果秋日发芽

冬日开花我在你沉睡的边缘徘徊

却唤不醒东逝的水汨罗河

在你坠落的一瞬便抛尽了所有愤懑

它什么也不说安静地沉着你

和你的楚国那一钩残月是暗夜压低了你的眉被迫流离之前你把忠贞埋在寂冷却永不干枯的河底把历史

丢给时光漂洗只携一束含露的菖蒲借着一江春水的醉意你说不如归去转过身

却倚着楚辞的背脊默默守侯晨曦

李白你用一盅酒浇出半个潋滟的唐

用一支笔杆舞起诗国绮丽的大梁

用不羁的眼眸灼伤长夜一身剑气

刺穿有始无终的时光烟花三月

撑一叶扁舟划离盛唐的涡心你牵着黄河行走千年向东向东却始终触不到太阳

你可曾后悔何不捞取当年的月光花间一壶酒谁能填补缺失的影子

我也只能背对长安沿一路巴山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