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诗的炼字艺术古诗中的“炼字”艺术例说(网友来稿)
湖北长阳二中 胡绍海(443501)
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考到了“诗眼”的基本鉴赏常识,实际上,还有一点值得引起高度注意的是,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下面就古诗的“炼字”艺术作一点简要介绍。
1、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以乐衬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7、一语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作者邮箱: hushaohai@sohu.
【篇二】古诗的炼字艺术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欧阳伟 电子邮箱: oyw1979@chinaren.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纵观诗歌教学的现状,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诗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现就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浅谈一下笔者的拙见。
误区一:突显作者简介,隐没背景介绍
通常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于一“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教学孟浩然的<>,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误区二:注重字词理解,忽略字句赏析
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句,尤其在古诗当中。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炼句的讲究和艰难。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探究、体味。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的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那么,如何来赏析字句?首先应该从诗歌中关键字句入手,通过对各种物象的勾连,体悟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当然,这里还要更多借助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因为诗歌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而读者则可以通过想象补充、丰富其内涵,正如刘勰所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而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更深层次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蕴藏另一层面的含义,这样更能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义旨。
误区三:深挖情感内容,浅谈意境把握
大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情感内容的分析,总是很详尽地分析诗歌通过写什么景抒发怎样的情感,或表达作者怎样的胸襟。这固然重要,但这仅仅停留在诗歌的表象当中而无法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缺乏对诗中意境的把握,对诗歌的赏析也就不全面。那么,首先什么是意境,又怎样把握意境呢?意境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而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如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饮酒》),“ ,飞鸟相与还”(《饮酒》),“云无心出岫,鸟倦飞知还”(《归出来兮辞》)。这些诗中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成为了一个意象,成为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真朴含义的领悟。当然这里意象的产生,并不是随意的曲解,而是要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展开想象,去理解作品。与此类似的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明月,也已经成了思乡怀人的象征。因此,当一个物象已经进入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由于民族习俗和作家前后的影响,在一个物象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种种原型意象,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误区四:紧抓理解背诵,忘却吟哦涵泳
学习诗歌,首先要有情感,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更应体现在对诗歌的吟哦之上。而现在诗歌教学课堂,老师和学生成了五五开,半节课是老师讲解分析,半节课是学生背诵。课堂前后脱节,情感不能贯穿始终。学生即使背了,也是带着任务去背,而不是带着乐趣去背。这样,一堂生动的美育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背诵课。在教学大纲中对背诵的要求是通过对诗歌的背诵,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当中也一贯注重诗歌的涵泳、体悟、意会,但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却丢失了这一贯的传统教学方式。事实上,我们并不难发现,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可引入吟诵,注意节奏、重音、韵脚以及表情和动作,心中充满对亡国的伤痛,加以感悟,就能读出作者当时沉痛的伤国之情。否则,如果只是把这些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情感。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诗歌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即让学生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去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而内化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成自身的创造能力。而目前诗歌教学的现状正在走向一种公式化,程序化,严重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掘与提升,这也正是诗歌教学改革的方向。
【篇三】古诗的炼字艺术浅谈古典诗歌的炼字艺术
浅谈古典诗歌的炼字艺术
龙三中王晓冬
摘要: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究韵味.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
关键词:古典诗歌炼字鉴赏
接触古典诗歌,我们会发现有一类诗句,诸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等,都是关于语句字词的揣摩,这也就是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后人所说的——炼字。
唐代诗人齐己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诗人郑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齐己连连叫绝,故拜郑谷为“一字师”。为什么这个“一”字就锤炼得好呢?其实,如果遵循生活真实的法则,诗人早晨起来看到的也许就是凌寒开放的几支梅花;然而,艺术毕竟不同于生活,它得有感染力,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几个甚至一两个字上,正是这几个或一两个字让全诗意境飞出,情感表达更为彻底,也使诗歌有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对此妙处有过相关阐释的如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闹”与“弄”带来的意趣正是前人炼字的结果。
我们鉴赏诗歌一般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简言之,就是“因文识象,由象悟道”。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而鉴赏语言,其中炼字显得尤其重要。关于炼字,还需明确炼字与诗眼的区别。前者倾向于推敲锤炼字句,而后者在于能高度揭示诗歌主题,不过历来文人常常将两者合而为一,诗眼往往也就是炼字的结果。那么,
如何鉴赏诗歌炼字所富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会语言的韵味和魅力。
一、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古诗句中的一些词语的用法较为特殊,了解其用法,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白在一首表现音乐的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荡涤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先用“过”、“到”、“满”等,这些词语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用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二、所炼之字的词性
炼字非易事,江顺治在《续词品》说:“千钧之重,一发系之;万人之众,一将驭之。句有长短,韵无参差。一字未稳,全篇皆疵”。那么所炼之字的词性有无特殊之处,让创作与鉴赏有迹可循呢?有些学者认为古诗炼字之妙皆在动词,只有动词才能让诗句精炼传神,事实却不尽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动词在历来诗人所炼之字中确实占有很大比重。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解析: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
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古诗的炼字艺术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名词。古代诗歌中很少有人关注名词,被忽视却不代表不存在,没有价值。古典诗歌中名词炼得好的诸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雨中黄叶树”,妙在一“雨”字,“雨”增凄清之感;“灯下白头人”,妙在“灯”字,“灯”现寒素读书之风。且昏黄摇曳之状,与“黄”字呼应。此其一也。秋雨乃有声之物,暗夜则无声之场,以动写静,愈见孤寂之感。此其二也。雨笼秋树,灯困白头,沉闷压抑之情,挥之难去,不思又來。此其三也。
再看杜甫《中宵》“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两句,也有前人关于这两句的不同评价,谭元春认为“白”字妙,王嗣奭认为:“只‘水’字妙。星飞于天,而夜从阁上视,忽见白影一道从水过,转盼即失之矣。公即写入诗,真射雕手。‘落月动沙虚’亦然。沙本白,而落月斜光,从阁上望,影摇沙动。静则实,而动则虚,此如以镜取影者。”
这里笔者认为“落月动沙虚”,是上弦月景象。上弦月上半夜升起,下半夜落下,月落沙暗,乃虚字之意。说明杜甫下半夜尚未入眠,愁思之深,可以想见。另“飞星过水白”,乃瞬间之景。“落月动沙虚”,乃久立之象。
5、炼虚词。虚词是没有词汇意义的,能把虚词写活,需要很深的文学功底。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再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有两个字写得非常之妙,即“自”与“空”。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的评语说:“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6、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3)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三、结语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注意的是,炼字是为了让诗意表达更加符合诗人所愿,在创作诗歌时切忌不能进入死胡同。刻意追求新奇,不仅不会妙笔生花,反而会适得其反,使诗歌显得晦涩难懂,诗之旨诗之趣远矣。
【篇四】古诗的炼字艺术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新干中学李建忠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着眼诗歌的用词用语,高考试题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炼字(词),语言风格。本课重点研讨诗歌的炼字艺术。
一、知识例析
1.炼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也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
江间作四首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拳”和“退”用得最好。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炼形容词
形容词用得恰当,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很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薄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
3.炼数量词:
数量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数枝”改为“一枝”,你认为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说明理由。
答:“数枝”改“一枝”改得好。“一枝”二字是点晴之笔,极为精彩,也极为传神,它不仅突出了在雪掩孤村的背景下梅花一枝独开的不同寻常,紧扣了诗题的“早”字,而且表现了诗人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4.炼叠词:
叠词的使用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或是起强调作用,加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例: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2009年山东卷)
答:“悠悠”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5.炼虚词
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效果。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
答: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是“悔”的直接原因,但细细品味,“杨柳色”是外因,“悔”是内因;心中有悔,才总有一天会爆发。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它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触发则不可自已的瞬间变化。
二、技巧点拨
分析古诗的炼字答题时有一定的模式
例:鉴赏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古诗的炼字艺术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1)同意。2)“看”在诗中指回望。3)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4)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请同学根据以上答案归纳出答题步骤:
(1)
(2)
(3)
(4)
三、精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2008年上海卷)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问: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简析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入”字表现山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哪一个字?请分析。答:
【篇五】古诗的炼字艺术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一、考试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学生应“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关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的题目就是对这一规定的有效的落实。
二、什么是“炼字”
据说唐代诗人齐已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诗人郑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齐已连连叫绝,拜郑谷为“一字师”。因为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这就是所谓“炼字”,或曰锤炼词语。一般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我们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三、炼字艺术题的一般呈现形式及解答要领
(一)常见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某字与其它某字比较,孰优孰劣?
(二)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一般答题步骤
1.字不离词,解释该字在词、句中的含义。古诗的炼字艺术
2.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可概括为:含义+手法+表达作用,或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四)真题例说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07广西柳州、北海卷)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分析:解答此题,先要肯定“最”“绝”二字妙在哪里,(步骤一)并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步骤二)从而说出这两个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步骤三)
参考答案:“最”极言春光之美,“绝”夸饰柳色之新,(含义)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联想)进行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表达作用)
四、07中考炼字艺术题目的呈现形式及解答
(一)炼动词类
1.根据你的感受,参照示例,用流畅的语言写出下列诗句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3分)(07天津人教四年制中考第29题)
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示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感受:“随”字写出群山渐渐退去,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原野的景象,蕴含着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欣喜之情。
答:“邀”字写出了诗人独酌索然而举杯仰头邀请明月(句意),(1分)与月、影共饮的情景(文意),(1分)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的凄凉(主旨情感)。(1分)
2.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做12题。(2分)(07襄樊课改区中考第12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麓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妙在美景(文意)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句意),(1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主旨)。(1分)(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3.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安岳县07年九年级毕业学业考试第5题)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含义),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含义),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作用),做到情景交融(手法)。(4分,各2分)
4.阅读下面的诗(07河南高中学业考试第24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答:(从炼字的角度)“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手法),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含义),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表达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分)(07浙江义乌第17题)
春游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答:用拟人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表达作用)。(2分,指出“拟人”给1分)
(二)炼形容词、名词、数量词等类简例
1.山中与幽人①对酌(07浙江嘉兴第18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②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一杯一杯复一杯”中连用三个“一杯”,这有什么好处?(2分)
①
【篇六】古诗的炼字艺术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古诗词阅读技巧
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一、考试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学生应“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关于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的题目就是对这一规定的有效的落实。
二、什么是“炼字”
据说唐代诗人齐已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诗人郑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齐已连连叫绝,拜郑谷为“一字师”。因为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这就是所谓“炼字”,或曰锤炼词语。一般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我们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三、炼字艺术题的一般呈现形式及解答要领
(一)常见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某字与其它某字比较,孰优孰劣?
(二)解答分析
1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一般答题步骤
1.字不离词,解释该字在词、句中的含义。
2.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可概括为:含义+手法+表达作用,或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四)真题例说古诗的炼字艺术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分析:解答此题,先要肯定“最”“绝”二字妙在哪里,(步骤
一)并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步骤二)从而说出这两个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步骤三)
参考答案:“最”极言春光之美,“绝”夸饰柳色之新,(含义)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联想)进行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表达作用)
2
【篇七】古诗的炼字艺术中考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二、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一、什么是“炼字”
据说唐代诗人齐已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诗人郑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齐已连连叫绝,拜郑谷为“一字师”。因为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这就是所谓“炼字”,或曰锤炼词语。一般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我们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炼字艺术题的一般呈现形式及解答要领
(一)常见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某字与其它某字比较,孰优孰劣?
(二)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一般答题步骤
1.字不离词,解释该字在词、句中的含义。
2.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真题例说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07广西柳州、北海卷)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分析:解答此题,先要肯定“最”“绝”二字妙在哪里,(步骤一)并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步骤二)从而说出这两个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步骤三)
参考答案:“最”极言春光之美,“绝”夸饰柳色之新,(含义)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联想)进行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表达作用)
三、中考炼字艺术题目的呈现形式及解答
(一)炼动词类
1.根据你的感受,参照示例,用流畅的语言写出下列诗句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3分)(07天津人教四年制中考第29题)
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示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感受:“随”字写出群山渐渐退去,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原野的景象,蕴含着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欣喜之情。
答:“邀”字写出了诗人独酌索然而举杯仰头邀请明月(句意),(1分)与月、影共饮的情景(文意),(1分)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的凄凉(主旨情感)。(1分)
2.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做12题。(2分)(07襄樊课改区中考第12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麓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3.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安岳县07年九年级毕业学业考试第5题)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4.阅读下面的诗(07河南高中学业考试第24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二)炼形容词、名词、数量词等类简例
1.山中与幽人①对酌(07浙江嘉兴第18题)
山中与幽人①对酌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②且去,明朝有
意抱琴来。
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一杯一杯复一杯”中连用三个“一杯”,这有什么好处?(2分)
答:三个数量词“一杯”构成反复(手法),极写饮酒之多(含义),表达作者之痛快酣畅情怀(表达作用)。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07河南中招第22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2分)
3.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07南京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第6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五、中考炼字艺术题仿真练习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品词答案
一
2、答:妙在美景(文意)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句意),(1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主旨)。(1分)(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3、答:(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含义),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含义),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作用),做到情景交融(手法)。(4分,各2分)
4、
答:(从炼字的角度)“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手法),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含义),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表达作用)。
二
2、答:“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手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含义),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作用)。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2分)
3、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句意),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主旨)。(意对即可)(2分)
参考答案:
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3.“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4.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