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七年级下语文书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读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诗歌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时而谈谈古琴,时而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那天上的月亮将我映照。
5、诗歌鉴赏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
6、巩固练习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来反衬。
4、全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
7、拓展延伸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与诗人相遇
大声地吟读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语音
划分节奏
第二遍读:体味情感,注意语速
一是大体整齐的字数;二是大体整齐的句式;三是大体整齐的停顿次数。
七言绝句诗,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2、和诗人同行
生动地译读七年级下语文书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
1﹑以诗译诗
2﹑力求押韵
3﹑解释扩展
以诗译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品诗人笔法
妙点揣摩
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品析。
解词助读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3、跟诗人对话
优美地说读
1﹑对诗人说话,用第二人称“你”
2﹑想象合理的细节
3﹑语言简洁
4、飞扬神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纷飞的雨雾洒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啊,诗人啊,你是不是打着伞在山中的小路上行走。
5、游子深情
思乡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第二课时
三、学习《逢入京使》唐岑参
1、关于作者
岑参: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2、朗读指导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3、诗词注释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凭借,依靠。
传语:捎口信。
4、诗词大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5、探究诗歌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四、学习《晚春》韩愈
1、指导朗读
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
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3、注释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七年级下语文书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3、赏析诗歌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而“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加入了“百般红紫”的行列中,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这里,“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的力量,来告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春天,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
五、作业
1、背诵诗歌
2、改写其中一则诗歌。
【篇二】七年级下语文书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晚春、逢入京使重点题型整理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答:“幽篁”指清幽的竹林。“长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反衬。
6、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
7、诗歌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竹林幽静、诗人与明月相伴的景象。
8、(2016长沙模拟)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例: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9、“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
答: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
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1分);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分)②游子思乡之苦。(2分)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亲怀乡的思想感情。3、(1)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其中“闻折柳”是指听到《折杨柳》笛曲。
(2)怎样理解“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4飞”和“暗”字用得好,说说它们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字写出吹笛人是毫不经意地吹。
5、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感人肺
答:“暗”字把笛声的幽微、断续、隐约表现得淋漓尽致,衬托出夜晚的安静。“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写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了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更体现出诗人的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8、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答:第二句使用的艺术手法是夸张,极力渲染了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第四句使用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增强了思乡之情。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0、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地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烦劳您替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1、诗中的“龙钟”何意?有什么作用?
答:“龙钟”原指流泪的样子,这里指沾湿的意思,作用是从侧面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好在哪里?
答: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1、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杨花”指柳絮。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3、发挥想象,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篇三】七年级下语文书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考古诗词复习《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一、【译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译:山峰上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译: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二、【赏析】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译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
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译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译: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二、【赏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三、【考试链接】
1、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公里的平羌小三峡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陆出川的交通要道,峡区河道蜿蜒。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站在此地你会想起李白哪句诗“。”2、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描绘令诗人留连忘返的景色的诗句是:,。
3、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4、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全诗由五个地名串联而成为读者展现令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五个地名分别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译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
二、【赏析】
1.”闻”。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译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译: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二、【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27.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8.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篇四】七年级下语文书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考古诗词复习《山中杂诗》__《竹里馆》__《峨眉山月歌》___春夜洛城闻笛___逢入京使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一、【译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译:山峰上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译: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二、【赏析】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三、【考试链接】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
2、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
,。
3、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1、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译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
四、【考试链接答案】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七年级下语文书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译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译: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二、【赏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七年级下语文书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
三、【考试链接】
1、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公里的平羌小三峡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陆出川的交通要道,峡区河道蜿蜒。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站在此地你会想起李白哪句诗“。”
2、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描绘令诗人留连忘返的景色的诗句是:,
。
3、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
4、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全诗由五个地名串联而成为读者展现令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五个地名分别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译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不会勾起思乡之情呢?
二、【赏析】
1.”闻”。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而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三、【考试链接】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译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二、【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三、【考试链接】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者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四、【考试链接答案】
27.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8.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著。《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著作,又是一部公认的文学经典
诗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照与一,二句中的“”一词相照应,是什么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
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竹里馆:诗人在辋川的别墅二十景之一。幽篁:幽静的竹林。复:又。
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相当于现在吹的口哨。
深林:幽深的竹林。林,竹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绝俗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安闲自在,与世无争的内心世界。诗中写景,选择竹林、明月,贴切地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澄净。写自己的活动,只用独坐、弹琴、长啸,就将怡然自得的神态充分表现出来,选材十分简洁。
山中杂诗作者:吴均
1、请结合具体景物描写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能否改为“望”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1、”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出落日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2、不能。
“窥”就是从缝隙里看的意,“竹中窥落日”,竹林森繄而且交杂在一起,所以隔着竹子看落日难免只能从缝隙中看到一点,所以就是“窥”了,这样就使诗意更加真实,而且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而且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
一、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山中杂诗》作者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文学体裁五言绝句。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我们以后要学习他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
2.《竹里馆》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作者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二、自主学习(括号内注音)
1.《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①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2.《竹里馆》独坐幽篁(yōu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