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望岳教案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了解艺术特色:教师导学: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言的同学可就上述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发言,大家集思广义。务必使学生参与的面大一些,最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确: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篇二】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望岳教案《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长假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有名气啊?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首是哪座山?——泰山
2、介绍“泰山”,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泰山如此美丽,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美它,这首诗叫做——《望岳》。
(二)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标题,看,望分两种,一种远望,一种近看;岳:在这篇里指泰山,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望岳》共三首,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望岳》选自——《杜诗详注》,那么这个杜指的是——杜甫。
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诗仙是?)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
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要学习的杜甫诗三首分别写在不同的时期,《望岳》——开元盛世;《春望》和《石壕吏》写在“安史之乱”前期。
提出疑惑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叫做——《望岳》,那么作者全文是不是要围绕望展开?望什么?泰山。可是同学们看下全文有没有过一个望字啊?没有望字是不是就没有体现作者望泰山了呢?还是说望岳二字隐含在文章中呢?带着这个疑惑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我先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字音,做标记,注意停顿和节奏。
请同学们大声的有感情地读四遍。
字音字形:
岱宗dai夫如何fu未了liao生曾云ceng绝眦zi
1解题: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找同学翻译。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开篇以设问起句,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
只在“如何”(怎么样)上,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青翠。
“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这句里面有望没有?写到望了没有?
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那么远看完之后呢?作者又写道: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找名同学回答。
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钟做重点标记,经常考到字意)
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割”字,
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明确:近望。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近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我们说陋室铭和爱莲说的作者托物言志,那么一般诗人写大好河山都是借景抒情。情由景生,所以后面两句主要写——诗人的感受。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看到峰峦层云迭起,胸中摇荡。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归鸟。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决眦入归鸟——蕴藏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省主语,谁?——我。我要攀登上山峰之巅,看看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
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这联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作者?
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板书:气概和胸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挑战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中心思想:《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
背诵默写这首诗。
【篇三】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最优秀的望岳教案《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次放假过的开心么?那么像这种短假的话我们只能在家里玩,如果是长假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有名气啊?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首是哪座山?——泰山
2、介绍“泰山”,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3、泰山如此美丽,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美它,这首诗叫做——《望岳》。
(二)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标题,看,望分两种,一种远望,一种近看;岳:在这篇里指泰山,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望岳》共三首,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望岳》选自——《杜诗详注》,那么这个杜指的是——杜甫。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诗仙是?)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
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要学习的杜甫诗三首分别写在不同的时期,《望岳》——开元盛世;《春望》和《石壕吏》写在“安史之乱”前期。
提出疑惑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叫做——《望岳》,那么作者全文是不是要围绕望展开?望什么?泰山。可是同学们看下全文有没有过一个望字啊?没有望字是不是就没有体现作者望泰山了呢?还是说望岳二字隐含在文章中呢?带着这个疑惑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我先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字音,做标记,注意停顿和节奏。
请同学们大声的有感情地读四遍。
字音字形:
岱宗dai夫如何fu未了liao生曾云ceng绝眦zi
1解题: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找同学翻译。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开篇以设问起句,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
不到尽头。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这句里面有望没有?写到望了没有?
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那么远看完之后呢?作者又写道: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找名同学回答。
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钟做重点标记,经常考到字意)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割”字,
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明确:近望。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近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我们说陋室铭和爱莲说的作者托物言志,那么一般诗人写大好河山都是借景抒情。情由景生,所以后面两句主要写——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看到峰峦层云迭起,胸中摇荡。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归鸟。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决眦入归鸟——蕴藏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省主语,谁?——我。我要攀登上山峰之巅,看看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
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
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这联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作者?
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板书:气概和胸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挑战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中心思想:《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神奇秀丽的景色,书法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
背诵默写这首诗。
【篇四】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望岳,教学设计篇一: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篇二:最优秀的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次放假过的开心么?那么像这种短假的话我们只能在家里玩,如果是长假你
们想不想去旅游啊?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有名气啊?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首是哪座山?——泰山
2、介绍“泰山”,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3、泰山如此美丽,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美它,这首诗叫做——《望岳》。
(二)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标题,看,望分两种,一种远望,一种近看;岳:在这篇里指泰山,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望岳》共三首,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望岳》选自——《杜诗详注》,那么这个杜指的是——杜甫。
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诗仙是?)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
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要学习的杜甫诗三首分别写在不同的时期,《望岳》——开元盛世;《春望》和《石壕吏》写在“安史之乱”前期。
提出疑惑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叫做——《望岳》,那么作者全文是不是要围绕望展开?望什么?泰山。可是同学们看下全文有没有过一个望字啊?没有望字是不是就没有体现作者望泰山了呢?还是说望岳二字隐含在文章中呢?带着这个疑惑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我先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字音,做标记,注意停顿和节奏。
请同学们大声的有感情地读四遍。
字音字形:
岱宗dai夫如何fu未了liao生曾云ceng绝眦zi
1解题: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找同学翻译。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开篇以设问起句,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
不到尽头。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这句里面有望没有?写到望了没有?
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那么远看完之后呢?作者又写道: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找名同学回答。
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钟做重点标记,经常考到字意)
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割”字,
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明确:近望。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近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我们说陋室铭和爱莲说的作者托物言志,那么一般诗人写大好河山都是借景抒情。情由景生,所以后面两句主要写——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看到峰峦层云迭起,胸中摇荡。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归鸟。
这句话工整不,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决眦入归鸟——蕴藏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省主语,谁?——我。我要攀登上山峰之巅,看看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
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明确:有朝
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
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这联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作者?
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板书:气概和胸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挑战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中心思想:《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神奇秀丽的景色,书法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背诵默写这首诗。
篇三:《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
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
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
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
【篇五】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最优秀的望岳教案《望岳》教案
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有名气啊?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首是哪座山?——泰山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诗仙是?)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杜甫虽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亲眼见到了战乱过后山河破碎的祖国和饱尝战乱之苦的黎明百姓,自己更是经历了妻离子散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要学习的杜甫诗三首分别写在不同的时期,《望岳》——开元盛世;《春望》写在“安史之乱”前期。《茅屋为秋风所破》在安史之乱后期。(自经丧乱少睡眠)提出疑惑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文章叫做——《望岳》,那么作者全文是不是要围绕望展开?望什么?泰山。可是同学们看下全文有没有过一个望字啊?没有望字是不是就没有体现作者望泰山了呢?还是说望岳二字隐含在文章中呢?带着这个疑惑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1解题:诗题叫《望岳》,,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找同学翻译。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开篇以设问起句,接着描述泰山的范围,从齐国延伸到鲁国。“青”,指泰山之色,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因此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这句里面有望没有?写到望了没有?
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远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那么远看完之后呢?作者又写道: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找名同学回答。
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钟做重点标记,经常考到字意)
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割”字,
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比较首句,诗
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明确:近望。如果提问问你们《望岳》中写近望泰山之景的句子是哪句怎么回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我们说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作者托物言志,那么一般诗人写大好河山都是借景抒情。情由景生,所以后面两句主要写——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看到峰峦层云迭起,胸中摇荡。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
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要攀登上山峰之巅,看看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挑战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和愿望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中心思想:《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巍峨高大,神奇秀丽的景色,书法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篇六】杜甫望岳教案,以两句为一组看看诗人“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望岳》教学设计《望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会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3、讨论诗歌,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4、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风格。二、教学过程:(一)以问置疑,导入新课1、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不计其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五岳”分别指那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2、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泰山的诗句,其中唐代的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如何描绘和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3、板书课题,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二)讲授新课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的父亲在山东做官,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觉得他是一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那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1)学生默读诗歌,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眦”等。(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老师总结并评价后,集体朗读诗歌。(3)老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3、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诗句含义。老师逐句朗读诗歌,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4、细读诗歌,理解前六句诗描写泰山景色的特点。(1)诗题是《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实有虚。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区别。(2)试以两句为一组,学生分组讨论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老师指导点拨,学生发言。5、讨论诗歌最后两句,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1)讨论作者从想象登山的过程和登顶俯视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豪迈之情)(2)由情入理,引导学生讨论诗歌蕴含的哲理。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3)感悟诗歌气势磅礴、雄放健拨的风格。6、品味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结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1)学生讨论回答: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那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明确:写景抒情;虚实相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2)课堂小结:如何学习古诗?(解题读诗——释义悟情——明理诵诗)7、背诵古诗。8、当堂检测,布置作业。(1)当堂检测。(2)布置作业:比较这首诗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的不同风格。三、教学反思:这首诗的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既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人能力所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