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教案
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群诗材料:《石灰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卜算子*咏梅》、《竹石》
3群文特点:本课选用的四首诗词,都是托物言志诗,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均有不同。
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鉴赏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2.举一反三——会根据所学鉴赏托物言志诗歌的方法去自主学习同类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群文资料(教师)
对资料的整体感知(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托物言志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谜底:爆竹。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抒发自己要一鸣惊人的壮志呢?(引出托物言志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见
课件)(板书议题)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四首古诗词的学习来品味托物言志(课件出示四首古诗)
二、共读一篇,打开思路学方法
1、咱们先来共度第一首诗,这是明朝的于谦所作《石灰吟》(课件出示)生齐读,师纠正后生再读。
2、托物言志重点应放在哪两个字上?明确:物、志因此学习此类诗文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找什么?找物。
其次,既是托物言志,那么这个所托之物一定与所言之志有共通之处。所以第二步,我们是要看,看什么?看物的特点。(提示:从诗文里找)明确:《石灰吟》里的石灰特点: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留清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三步,析,析什么?从物的特点里析其品格和神韵明确: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他表现的“若等闲”“浑不怕”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甚至无惧死亡。而“留清白”又是何等的高洁。
最后我们要做的第四步就是悟,悟什么?所托之物的品格特点便是是人要抒发的志向明确:坚强不屈,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课件出示:找——物、看——特点、析——品格神韵、悟——所言之志)
三、再读一篇,加强理解固方法(课件出示)
明确:找物——奇鸟
看特点——饮醴泉、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羽翼
自摧藏、处非位
析品格——“饮醴泉、栖山岗”体现品行高洁;“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体现才能出众,志向远大;“羽翼自摧藏”体现环境恶劣,才华不得施展;“处非位”体现不被赏识的悲苦
悟志趣——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四、自读两篇,小组交流用方法
要求:小组讨论用所学方法步骤完成表格(见课件)
明确:找物——梅
看特点——断桥边、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香如故”
析品格——“断桥边、黄昏日落、风雨交侵”体现环境恶劣、境遇凄惨;“寂寞无主”体现独自挺立开放的孤苦无依、无人赏识的落寞;“无意苦争春”,体现的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与世无争的美德“一任群芳妒”它胸怀坦荡;“香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体现的永远保持着高洁的人格、清白的操守。悟志趣——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找物——竹石
看特点——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析品格——“立根破岩、千磨万击”说明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咬定青山”体现其顽强“还坚劲”“任”体现其无畏无
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悟志趣——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五、梳理统整,全班回忆理方法
一找二看三析四悟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迁方法
课件出示推荐篇目:《墨梅》——王冕
《菊花》——黄巢
《在狱咏蝉》——骆宾王
【篇二】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管窥
文/司体忠
语文教育的目的笔者以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和概括:一是培养“脚踏实地”的语用技能,二是建构“仰望星空”的诗意(文化)情怀。然而,技能和情怀的形成都非一蹴而就,一方面要经历时间的淘洗,另一方面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嬗变过程。时间的淘洗不由我们掌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为我们把握。比如阅读,读多读少,读大读小,读长读短,读高读低,读深读浅,读优读劣„„我们自己可以甄别,可以选择。如果是做语文教育,学生需要阅读,阅读教育要开展,阅读的内容就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方式,所以就更需要用心甄选。“群文阅读”就是探索阅读“从量变到质变”的一种阅读方式和阅读教育方式。
“群文阅读”从一种阅读理念落地为实实在在的阅读教学实践(现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几年时间了,这种实践正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学校展开。笔者在高中语文教育平台上工作了近十年,现结合切身经历及感悟,尝试性地探究一下“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路径。有自己的粗浅思考,也有他人智慧的借鉴,此处不揣冒昧,权作抛砖引玉。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理解
首先要说明的是,“群文阅读”这个理念并不是新事物,很多人的阅读、语文教学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古以来很多名家的读书法渗透了这样的思想,比如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它是指根据议题选择一组呈结构性的文本,师生在单位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围绕议题(焦点)进行有架构性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所有的文本聚焦于议题(焦点),指向多维度的文本共同构成“阅读场”和“参照系”,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相对多元、全面地拓展认识空间和发展思维。同时,由于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探究、合作更加客观、理性,更能得到落实。
比如一组“边塞诗”的阅读,“边塞”就是焦点,那么拓展开来:①不同朝代(甚至同一朝代不同时期)的边塞诗的内容、情感、风格等有何异同?②不同作者(甚至同一作者不同人生阶段)所写的边塞诗的内容、情感、风格等有何异同?③如果阅读资源丰富,其他国家、民族是不是也有比较经典的“边塞诗”呢?我们可不可以把相关内容有选择地放到一起来阅读和欣赏呢?但是不管时空如何,边塞诗表达的感情和语言风格有共通性,所运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有相似性。如果阅读教学“适时”这样进行,既扩大了阅读量,开阔了视野,又让鉴赏方法有了更加丰富的运用和支撑语境,而不是碎片化的阅读,碎片似的挖掘,到头来脑子里边都是碎片,这是“群文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的突出优势。
再比如作文的审题,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熟悉的“由果溯因法”(追因法),当材料中给出了某种背景和条件产生的结果,那么由结果出发追溯原因往往就能分析出中心。我们可以筛选大量典型的材料(内容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材料)以合理的时间周期有规律地进行探讨。这里“追因法”就成了焦点,当然其他方法亦然。所以,“群文阅读”的“焦点”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作者本身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可以涉及语文教育内容的各个角度和
维度。
二、“群文阅读”和传统“单篇阅读”的关系
“群文阅读”和现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传统的“单篇精读”矛盾吗?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此处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群文阅读”和传统的“单篇精读”是互融共生的关系。“单篇精读”是“脚踏实地”练基本功,为学生的阅读力奠基,“群文阅读”是“仰望星空”开眼界,为学生的阅读力展翼。也就是说,二者绝不矛盾,各有优势,可互为补充。“群文阅读”是在“单篇精读”基础上的拓展与升华;单篇阅读的根基没打好,“群文阅读”就做不好;另一方面,单篇阅读不能原地踏步,需要向“群文阅读”方向升华,否则不利于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和阅读思维的发展。此处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其一,“群文阅读”需以教材的文本为拓展与深化的基础,不能天马行空,所以尊重教材内在的大方向是前提。当然,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单篇精读一般按部就班,由基础知识到内容理解,程序分明,尤其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有效,比如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这种方法甚好。“群文阅读”则应首先“集中”处理好基础知识,然后将重心落在对某一个或几个“议题”的探究上(结论是开放的),形成较为系统的阅读方法和思维。
其二,不是所有的阅读篇章都需要采用“群文阅读”的阅读形式,相对而言那些“焦点”较为开放,涉及面非常广,生成性特别强的文本比较适合“群文阅读”。比如中国古诗词中“伤春悲秋”这个母题,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特别广,涉及的人物众多,那就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诗词文章进行鉴赏,只要找好合适的切入点,不同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特点一比较,比起单篇阅读而言效果自然更胜一筹。反之,有些文章则适合传统方式的阅读,比如主体侧重于说理抒情、较为抽象而内容又较烦琐的文本。
其三,时间安排与运用。传统的单文阅读教学往往用多个课时从各个角度对一个文本进行解读和赏析,“群文阅读教学”则须在更加集中的时间内围绕议题(焦点)对不同文本进行整体阅读和探究,不追求面面俱到。二者各有侧重。
总之,“群文阅读”与“单篇精读”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三、“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操作的尝试性探究
“群文阅读”从哲学上讲主要是运用“联系”和“比较”的思维,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文本的有效链接”和“方法的融会贯通”两个基本点。下面就“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方法贯通进行尝试性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课堂落实的建议。
(一)“文本的有效链接”举例
“文本的有效链接”具有广泛的灵活性、超时空性和发散拓展性。需要链接的文本可以是某一位作者的具有某一方面突出关联的不同文本,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乃至国家、不同作者的具有某方面关联,指向某个议题(焦点)的不同文本(当然体裁也可以多元)。
下面从文言文、现当代散文、诗词等几个方面略作举例(以诗词为主)。
1.文言文阅读
例:①《史记•孟尝君列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春申君列传》
②《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
③《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诸葛亮)
④《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唐•骆宾王)+《与陈伯之书》(南朝梁•邱迟)+《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⑤《史记•苏秦列传》+《史记•张仪列传》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2.现当代散文阅读
①《荷塘月色》(朱自清)+《清塘荷韵》(季羡林)„„
②《背影》(朱自清)+《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我与地坛》(史铁生)„„
③《榕树,生命进行曲》(刘再复)+《人生三境界》(池莉)+《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毕淑敏)+《人生三境》(余杰)+《生命的化妆》(林清玄)„„
④《故乡的榕树》(黄河浪)+《故乡在远方》(张抗抗)+《乡关何处》(余秋雨)„„
3.诗词阅读
高三总复习时老师们会按照题材或者情感把诗词分类总结,便于掌握。这是很好的诗歌链接的方法。或许从高一开始,有时间周期地尽可能多地一组一组地阅读诗歌,以众多经典篇目的赏读激发阅读兴趣,长期积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古今中外对接),阅读效果自然不一样。这里按照“不同题材”选几个类别链接组文。
(1)爱情类。古典的如:《诗经•关雎》、《诗经•蒹葭》、《上邪》、司马相如《凤求凰》、卓文君《白头吟》、王维《相思》、元稹《离思》、李商隐《锦瑟》《无题》、杜秋娘《金缕衣》、秦观《鹊桥仙》、李清照《一剪梅》《武陵春》、苏轼《蝶恋花》、柳永《蝶恋花》、纳兰容若《浪淘沙》等。
现代的如: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郑愁予《赋别》、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徐志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
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余光中《等你,在雨中》、舒婷《致橡树》、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仓央嘉措《见与不见》、叶芝《当你老了》等。
(2)咏怀类。如:《驱车上东门》(《古诗十九首》)、曹植《美女篇》、阮籍《咏怀诗》、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刘邦《大风歌》、曹操《短歌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维《终南山》、文天祥《酹江月》、马致远《夜行船•秋思》、杨慎《临江仙》、梁启超《水调歌头》等。
(3)咏物类。如:郑思肖《画菊》、黄巢《菊花》《题菊花》、张渭《早梅》、李贺《马诗》、李忱《瀑布》、王安石《梅花》《北陂杏花》、张九龄《归燕诗》、于谦《咏煤炭》、郑板桥《竹石》《咏芭蕉》
(4)边塞类。如:李白《从军行》《关山月》、王维《使至塞上》、高适《塞上闻笛》《塞下曲》《燕歌行》、王之涣《凉州词》、王翰《凉州词》、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等。
(5)哲理类。如:杜甫《望岳》、朱熹《春日》《观书有感》、苏轼《题西林壁》、陆游《游山西村》、晏殊《浣溪纱》、苏轼《水调歌头》、辛弃疾《丑奴儿》、卞之琳《断章》等。
此外还有离别类、咏史怀古类、山水田园隐逸类、羁旅行役思乡类、绘景类、游仙类、闺怨类、悼亡类、讽刺讽喻类等等。
4.关于作文的“群文阅读”
这里讲作文的“群文阅读”,最基础的是指在大量阅读优秀作品时学习并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比如谋篇布局、结构安排、细节运用、修辞运用、素材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最核心的是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这是写好作文的根本。很多学生写作文要么因为读书太少没有积累,一到写作时用的就是小学三五年级的那几个惯用素材或者“回忆”自己那“铅笔盒橡皮擦荷包蛋”类的“丰富”的人生经历;要么即便读了一些书和文章(内容也往往是零散的碎片),也不知道怎么恰到好处地运用素材,或者说拿到素材只是生硬地套到作文中。那么怎样积累和运用素材呢?我们不妨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设置多个作文的“焦点”或者“议题”,在平时读书时不要盲目地乱记,有针对性地把有价值的古今中外的素材按照“议题”进行“归类、归档”!长期阅读,长期归档,长期坚持,这样的学习不光于应对考试很有作用,或者对学生的人生成长都很有意义。
5.小说阅读
主要以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细节、语言的赏析为探究方向。小说无论古今中外,相对而言比较好把握。比如四大名著的阅读,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曲折,环境描写层出不穷,效用也各尽其妙。教材中有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经典的环境描写就出现了几次,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凸显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类似的文本很多,可以综合选择文本就某一个“要素”进行集中探讨。
(二)“方法的融会贯通”举例
1.抓“关键字词句”解析诗歌。通常人们在阅读诗歌时会“读标题、读作者、读背景、读意象、读诗眼、读关键字词句、读注释”等。尤其是一些诗歌中存在“陌生化”表达的内容,存在形成“反差”甚至“矛盾”的内容时,抓住关键词句就能完成诗歌的深度理解。比如我们读下面几首诗:
《错误》(郑愁予•台湾)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分析:此诗语言清丽,情绪深婉,然跳跃性也大。如何赏读呢?——把握住“美丽”与“错误”两个词语。既然是“错误”为何又是“美丽的”呢?既然“美丽”为何还是“错误”呢?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就非常关键了。)
又如《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分析:此诗的赏读需要把握“黑夜、黑色”与“光明”三个关键词。)
再如我们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我只愿”两个短语的理解就非常关键了。
2.“意象法”。诗词中的“意象(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往往表达相对稳定的意义和情感,但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又有区别。我们可以把“以同一意象为写作对象”的作品放到一起来阅读,品味其思想和情感。诗词中的“意象”品类繁多,花鸟虫鱼,梅兰竹菊,飞禽走兽,金珠玉璧,日月星辰,风水云霓,可谓不胜枚举。比如我们熟悉的“梅花”这个意象,有代表性的诗词如:王安石《梅花》,王冕《白梅》《墨梅》,卢梅坡《雪梅》,齐己《早梅》,冯子振《西湖梅》,林逋《山园小梅》,高启《梅花》(琼姿只合在瑶台),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还有经典的: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篇三】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学实录群文阅读教学实录——送别诗一组
名山街道中心校学校杨雪梅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有父母在外吗?有多少位?生:有(一个个都高高地举起了那胖乎乎的小手)师:那在父母外出的时候,你们去送过行吗?生:送过。(非常爽快地答应)
师:那送行中,在要与爸妈分别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谁敢说说与大家分享呢?生:有一次,我送爸爸,开始一点没在意,可当爸爸的车开动时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
来?”妈妈哄着我,“过几天就回来。”在心里有些不高兴。生:爸爸上车之前说:“乖儿子,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别调皮。”爸爸上车的时候,
我缠着妈妈要爸爸,说着说着,心里就像被一个什么东西给堵住了嗓门似的说不出话来。爸爸这时回头看我,也好像突然有些眼红。
生:我有一次去送爸爸妈妈,当着他们的面,我没什么,可当他们一走,转身眼泪就夺眶而
出,心里特别难受,说话都有些哽咽。
生:我有一次在春节后,看见爸妈在准备出门的东西,顿时心里一沉,眼泪禁不住就流了出
来,说着说着就伤心地哭了起来,没法往下说了。(这孩子真重感情)
生:爸妈走时,给我好多的钱,我当即就说,妈妈爸爸我不要钱,我要你们不离开我,就在
家里,我使劲地拽着爸妈的手不放,哭丧着脸,喊叫着:我不要钱,我要的父母的爱。后来无奈之下,只好放手,说爸爸——妈妈——保重——身体,祝你们——一路平安!爸妈也千叮咛万嘱托:乖孩子,听话,我们会经常打电话的,学习上需要什么,尽管跟爸妈讲,在学校听老师话,认真学习,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也照顾好爷爷奶奶…….师:家人离别,千言万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师:你知道了地点。(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你会背吗?生:背诵《春晓》。
师: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生:齐读“孟浩然”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生:我不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师:你注意到了,(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师:这个“陵”字不太好写,同学们看陆老师把它写一写:“陵”字的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陵”字不太容易写好,请大家跟着陆老师写一写。“陵”字是左右结构,而且左旁简单,要写得稍微细长一些,右边上面是个土字,然后一撇,一点,下边是个折文。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生:自由练习读古诗。(2)、师:咱们班读书最好的都有哪些同学啊?我要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快速点4个学生,分配读哪行诗),请大伙听一听,看谁读得最准确。待会我要请同学来评一评。(3)、师:我发现,第一位同学的“辞”这个字的平舌音读得很准确,第四位同学的“唯”这个生字也读得很准确。你最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
生:我喜欢刘莹的朗读,因为他读的字音很准确,还能读出送别的感觉。生:我喜欢刘莹的朗读,他的后两行读得很有感情。生:我也喜欢刘莹的朗读,他的声音很响亮。
师:大家都喜欢刘莹的朗读,我就请你带大家读一读,从题目开始,他读一句,咱们第一句。师:咱们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来,这样才能算得上读好。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注意听听陆老师读的节奏。好不好(4)、师范读古诗(5)、师:刚才老师读的时候,我发现好些同学都跃跃欲试,也想读这首诗,谁能也把节奏读好?(师评价注意节奏的把握)(6)、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歌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3.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生:自由读诗句
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了后两行的意思,说的是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生:我理解前面两行的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开的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
师:我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生:„„
师:同学们来看这幅图,也许会有启发。(播放地图)谁用自己的话说说?生: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师: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准确。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的诗句?
生:我还读懂了后两行诗的意思,孤独的帆船在碧空中消失不见了,只看到长江在天际流。师:我注意到你把“唯”换成了“只”,你是用拆词法理解的吧?我搜集了一个动画,你们看看。(播放动画)你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什么,最后看不到什么,只看到什么?生:我先看到一艘小船,然后越来越远,小船看不到了,只看到江水在流动。师:我借你一个词“水天相接的地方”。生: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师:了不起,你学会一种新的理解诗句的方法──通过画面理解诗句。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连起来理解?
生: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鲜花开得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孤独的小舟越走越远,最后消失看不见了,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师:看到这样的景象,美吗?生:美
师:看到孟浩然到这样美的地方去,你有什么想法?生:我会想:我真想也和孟浩然一起去呀!师:你用朗读读出你的想法。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李白和你一样充满了向往。还有谁有想法?生:我觉得孟浩然能去这么美的地方,我很羡慕他师:你很会用词。
生:我也很想和他一起去。
师:和他想法一样的都来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生:我看到了小船、长江、天际、流水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
师:现在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呢?4.悟诗情
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从“唯见”这个词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唯见”就是只看见,李白走远了,看不到
他的老朋友的踪影了,只看见长江水,所以依依不舍。
师: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多么让人不舍啊,你能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还有谁也对这个词语有体会?
生:我觉得“唯见”是说李白站在那里看了很久,从孟浩然离开一直看到看不见了,还在那
里看,所以让人感觉到不舍。师:是啊,“唯见”是只看见,李白只看见什么?(滚滚长江)江水流向天际,也许还带着
李白的心流向孟浩然离去的方向。你能读出你的体会吗?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还有谁说自己的体会?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
生:我是从“孤帆”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因为长江上肯定不止一艘船,可在李白的眼里只
有孟浩然乘坐的这艘船,所以他写“孤帆”。
师:你体会到了李白的不舍。还有哪些能表达“不舍”的四字词语?生:还有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师:还有一个难分难舍。把这些表达不舍的词汇记在你的课本上。师:学生填写表格
师: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在看什么?面
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歌曲。三、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
蓉楼送辛渐》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
师: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自主
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四首古诗,再合作完成表格,班上汇报交流。
师: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师:展示学习成果:《赠汪伦》
师:针对表格中的“?”解说,李白是大诗人,他喜欢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游山玩水、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
更喜欢饮酒,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作出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好诗,所以对于去哪里,他没有固定的游览路线,这就任凭我们想象。
生:《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表达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
之情。
生:《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生:《芙蓉楼送辛渐》:以话相送;寒雨、江、楚山。师: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师: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四、结课
师:“送别诗”在古诗中所占数量不少,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
词,进一步学习。
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
板书
2014.5.8
【篇四】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群文阅读--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一、整体说明: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斧神工、运化天成的伟大造就令人神往。
《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期待着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而导向对古诗意境、内涵的解读。这也是本设计所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设计理念:
以“综合性学习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诗词的内容为经,为一首具体诗词的赏析为纬,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你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就能稚声稚气地背诵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当你在幼儿园的愉快生活中,就能够像模像样地吟诵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当你刚跨进小学大门时,就能流畅地背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词独特的语言魅力与经典博大的文化一定让你流连忘返,魂牵梦萦。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轻叩诗歌的大门,去领悟古诗中的“诗情画意”(板题).一起去感受诗词独特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特有的文化魅力。
二、学习《春夜喜雨》
(一)、读诗文
1、出示《春夜喜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当时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弃官,携家来到成都浣溪定居已有两年,成都从去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一直闹旱灾。这场春雨缓解了干旱,所以诗人称这场雨为喜雨。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我们怎样才能把这首诗读好?
3、读后交流:你是怎样读的?(把音读准,抓重点词句体会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你们能把感悟到的读给大家听吗?
4、抽生读(边读边指导)
5、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方法齐读古诗。
(二)、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边读边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勾画出来。
2、汇报诗中描写的景物。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些景物吗?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几处。我们要充分利用书中注释,运用想象和联想,运用恰当的修饰手法和好词佳句把诗中的景物更美。
3.同桌交流。
4、汇报画面。你们真会想象把一句句诗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5、展示图片。说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和诗句。
除了这片繁华,还有哪些植物受到了春雨的滋润呢?是呀,有了这场春雨的滋润,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繁花似锦,请同学们静静的欣赏这些美景,边看边想,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和春天的诗句来形容呢?
(三)、体会诗情
1、齐读古诗
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雨的美好和及时,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齐读这首诗。
2、总结学法:我们一起来《春夜喜雨》的学习方法:读诗文—找景物———想画面——悟诗情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阅读概览
1.回顾春夜喜雨》的学习方法:读诗文—找景物———想画面——悟诗情
小组合作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
2、出示要求一读二找三想四悟
1、读好诗文;
2、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3、想象诗歌展示的画面;
4、悟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汇报交流。请选择一种方式汇报:
我会美美的读诗;
我找到了诗中的景物;
我能描绘诗歌的画面;
我会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四、结语:
走进诗词之中,我们的心也会染上文学的味道,走进诗词之中,我们的心也会如诗词般纯净动人。通过学习四首描写自然景象的古诗,我们掌握了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诠释了诗词特有的魅力。希望孩子们多走进诗人描写的景语,用心细细品读,其义、其韵、体会其情。
板书设计:
诗情画意
读诗文—找景物———想画面——悟诗情
【篇五】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的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设计理念
抛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取舍,学会放弃。
抛弃将“朗读”、将“有感情地朗读”无限放大,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更多地尝试生活化阅读,还原阅读的真实形态。《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是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课文。这四篇分别是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牧的《泊秦淮》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教学导入
创设情境:欣赏歌曲《精忠报国》
虽然说,古人的“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情结,却滋养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就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最强音!
主题回顾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课的四首诗也都与爱国有关。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重点)
分析鉴赏名句,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比较四首诗歌的异同。
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补充资料
初读诗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同桌互相评价。学生示范朗读
根据同桌和小组推荐,找同学范读,四首诗任意选择。
老师示范朗读
学生自由评价学生和老师的示范朗读。
结合范读,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质疑发现
四首诗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但各有什么侧重?即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要找出依据。同学可以自由评价。老师归纳明确(老师仅示范《春望》,另外三篇学生自己做答):
《春望》通过一个“望”字,表达一个“忧”字。(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通过一个“犹”字,表达一个“愤”字。(抒发诗人对士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一个“思”字,表达一个“愿”字。(表达自己还愿意为祖国收复失地国家统一而现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通过一个“死”字,表达一个“忠”字!
合作探究
这四首诗歌在课文中的编排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篇六】群文阅读古诗词复习《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二、设计理念
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过分拓展文本思想,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抛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取舍,学会放弃。
抛弃将“朗读”、将“有感情地朗读”无限放大,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更多地尝试生活化阅读,还原阅读的真实形态。
三、《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是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课文。这四篇分别是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牧的《泊秦淮》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一)教学导入
创设情境:欣赏歌曲《精忠报国》
虽然说,古人的“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情结,却滋养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就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最强音!
(二)主题回顾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课的四首诗也都与爱国有关。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难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重点)
3、分析鉴赏名句,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4、比较四首诗歌的异同。
5、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三)补充资料
老师提供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四)初读诗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同桌互相评价。
(五)学生示范朗读
根据同桌和小组推荐,找同学范读,四首诗任意选择。
(六)老师示范朗读
学生自由评价学生和老师的示范朗读。
(七)结合范读,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八)质疑发现
四首诗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但各有什么侧重?即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