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描写放风筝的古诗》
描写放风筝的古诗
咏风筝的诗歌最早出现在唐代,元稹在他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借物讽人,意味深远。
北宋著名宰相寇准曾作《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南宋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有趣:“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明代著名诗人兼画家徐渭写了《风鸢图诗》25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描绘了当时江南地区放风筝时的热闹情景。另一首“我亦曾经放纸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读后发人深思。
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描写放风筝的脍炙人口之作。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使一个天真、生趣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任过潍县县令,他在《怀潍县》诗中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
蝴蝶斗春归。”道光年间潍县金石学家、诗人郭鳞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鸯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这两首诗详细地记载了清代潍坊民间春日放风筝的热闹情景。
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别有情趣和意境。一首是陈长生的《春日信笔》:“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另一首是骆绮兰的《春闺》:“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以断线风筝为谜底制作一条灯谜:“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称得上是一个令人叫绝的佳谜。
近人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中写道:“鲇鱼飘荡日当中,蝴蝶翻飞上碧空。放鹞须防天气变,莫教遇着乱头风。”讲了放风筝最怕风向不定,可谓是经验之谈。
现代的则有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
还有一首现代诗:
三月的春风/托起了你的翅膀/湛蓝的天空/成就了你的梦想/自由的鸟儿/你不再羡慕/你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飞向蓝天/搏击风云/俯瞰红花绿草/眷恋迷人的春光/
你的命运/虽被别人攥在手里/你却努力抗争/永不屈从/
你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只有对生活的憧憬与渴望/没有半点沮丧和忧伤/
晴朗的天空/展示着你的风姿/风雨的日子/容下了你的遐想/你从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从不为自己的归宿设想/
你懂得放飞人的心愿/放飞自己/就是放飞他们的希望/只要热爱生活的人们高兴/你永远会翱翔蓝天/
不惧风雨侵袭瘦弱的筋骨/不怕线断迷失了方向/
仰天长笑/放飞着他们的梦想。
篇二:《散文——风筝》风筝
渴望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翔是我的一个幻想。
当我在在楼顶看着下面的人和车时,从小就有的恐高症仿佛一瞬间痊愈了,我没有一丝的恐惧,我不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我像风筝一样飞起来的话,结果会怎样。
吹着风,想了很多的东西,关于生死,关于生活。一个貌似陌生,可是却生活在我身边,和我有着共同的朋友的一个陌生人,她离开了人世,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让我听之震惊,闻之落泪。20岁,依然是如花似玉的年龄,有着优秀的学业,优异的家庭,姣好的身材,却站在17楼上,纵身一跃,像风筝一样飞在空中,却像烟花一样的瞬间绚烂,却永恒的陨落了。
没有和她有太多的接触,不知道她为什么想不开,有了我们都没有的东西,可是她依然舍弃了一切,也许也就是这样,我才不能感受到她有怎样的困惑,她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听了很多人对她的评价,大多是惋惜之情,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有多大的是能让她甘心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可我更多的感受,是对自己的反省。
当我无数次站在顶楼的时候,其实我是恐惧的,可是想起那一些我无法承受的压力时,我会突然间的崩溃,恐惧、痛苦折磨着我,我何尝不想从楼顶飞起,像风筝一样的飞。可是,还是没有勇气,也许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我最最亲爱的妈妈,我不知道如果自己就这样离开了,她该怎么办;在这个时候,我也会想到最疼我的外婆,答应过长大以后一定会赡养她们的我,如果在她们之前离开这个世界,她们会怎样的伤心难过;在这个时候,我也许会想到我的好朋友们,如果我离开了,她们会怎样的惋惜和难过;在这个时候,也许我会想到自己一直喜欢、或者是暗恋的人,他会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个女孩曾经喜欢过他……
突然之间,感到自己的懦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解决的,经过了风雨,才会见到彩虹。如果要说什么张海迪身残志坚、司马迁受宫刑依然坚持写完《史记》,海伦.凯勒听不到看不到说不了依然坚强的活着,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个意志,可是,我却会因为一些琐屑的小事,而忘记那些痛苦,只记得我所有的快乐,自己偷偷的哭,没有什么丢脸的,自己安慰自己,我想我才能更坚强。她离开好几天了,可是有关她的传言还在风似的传播,我不想做出太多的评价,我只想说,我真的很难过。如果她再坚强一点点,如果她再勇敢一点点,如果她再忍耐一点点,也许,她会活的很精彩,也许某年的某一天,我还能和她成为朋友。不是说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是美好的,可是既然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了,就是很大的勇气了,既然已经活了那么长时间了,怎么还会想要离开呢,还是有太多的不解。
我在想象,在她站上窗台之前,她有没有为她的父母,含辛茹苦拉扯她的父母想过,失去这样一个掌上明珠,她们又将承受多大的痛苦;她有没有为她的祖父母想过,失去这样一个宝贝,要怎样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她有没有为她的朋友想过,失去这样一个知心朋友,怎样才能填补生命中的不完整。也许她想过,我不相信她是这样一个没有心的人,她一定想到过和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一定想到过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的欢乐童年,她也一定想到过和朋友在一起时的愉快、轻松,可是,痛苦依然无法消退,不知道她是哭着、还是笑着、还是很平静的离开这个世界的,只是,只是,她一定不能想到,在
她走后,会发生怎样的事,会发生多少事。
她已经走了,我相信她解脱了,只希望,有一朵彼岸花是为她而开,只希望她走后能安息。
篇三:《关于风筝的古诗》关于风筝的古诗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高骈《风筝》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陆游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明徐谓《风鸢图诗》{关于放风筝散文诗100}.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曹雪芹的《红楼梦》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骆绮兰《春闺>>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上引五言绝句是否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丹心”始终不得报国。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摘自何卷,尚待查考。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最后,谁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关于放风筝散文诗100}.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作飞鸟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筝十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关于放风筝散文诗100}.
谢宗可,生卒经历不详。清乾隆辛亥年刻有其《咏物诗》两卷。《风筝十首》摘自卷下。另《纸鸢》一首,观其风格,与《风筝十首》倒了相近,原引何处,尚待查考
篇四:《一年级下学期看图写话训练——放风筝》一年级下学期看图写话训练——放风筝
新生小学2012.6.16.
习作欣赏:
1、星期天的上午,我特别高兴,因为爸爸带我去放风筝。我们来到河边抬头一看,一只只五彩缤纷的风筝就像天空中飞翔的小鸟。于是,我也放了起来。等我把风筝放到半空中的时候,天空中那些五颜六色的风筝好像在向我的风筝打招呼。
2、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海边放风筝。我左手拉着线,右手拿着线用力往上扔,可是怎么也扔不上去。忽然,一阵海风吹来,风筝立刻向天空中飞去,里面的灯光五颜六色,非常美丽,就像一条长龙在空中腾云驾雾。
3、星期天,小红去放风筝。小红拿着风筝放的又高又远,她好开心。旁边的小朋友看着,心里甜滋滋的,嘴上赞叹道:“风筝好漂亮呀!”
4、寒冷的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的刮着,我和小红在公园里放风筝。小红让我高举着风筝,她自己抓着线团飞快地往前跑。跑了一段距离后便大喊一声:“放!”我立刻松开手,风筝就摇摇晃晃地往上飞,好像喝醉酒似的打着旋儿。它在空中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远远望去,真像一只老鹰在空中飞翔。小红一边气喘吁吁地跑着,一边兴奋地喊:“我成功啦!”
5、一天天气晴朗,阳光很灿烂,风儿也柔柔的,白云朵朵的飘,好舒服呀!这时候,小宁拿着风筝走过来了,他把风筝举得高高。风吹了过来小,宁把风筝放飞起来。瞧,小宁的风筝飞得多高啊!多漂亮啊!
6、春天到了,天气暖洋洋的,小朋友出来放风筝。微风吹拂着,树叶摇摆着,风筝越飞越高。天空中飞着许多风筝,有蝴蝶风筝,有菱形风筝,有燕子风筝,还有蜜蜂风筝……小朋友在草地上追着风筝,这真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7、今天是星期天,妈妈说:“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小明高兴极了,在地上蹦啊!跳啊!小明和妈妈一起来到一块空地上,把风筝放上空中。风筝越飞越高。小明拍手喊道:“成功啦!成功啦!”
8、妈妈帮我买了一个新风筝。在一个晴朗的天气,我拿着风筝去学放风筝。一开始,我总是放不起来,妈妈说:“要迎着逆风跑,风筝才会放的起来。”听了妈妈的话,我迎着逆风跑。果然,风筝真的被我放起来了,我真高兴啊!
9、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小朋友带着他心爱的风筝去野外玩耍。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风筝飞在蔚蓝的天空中,好像追逐这那雪白的云朵。看着风筝越飞越高,小朋友心里不由的想着:如果我也能像风筝那样飞向蔚蓝的天空,那该多好啊!
10、春天到了,春风轻轻地吹着,我拿着风筝来到田野里放风筝。我拿着风
筝的线,妈妈拿着风筝。忽然一阵风吹来,我连忙拉起风筝向前跑。跑到尽头时,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我就减慢速度,不一会儿风筝就从天上滑落下来。妈妈说:“放风筝要等风筝稳定时才可以减慢速度。”我听了妈妈的话,重新放了起来。后来,我终于成功了。放风筝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呀!
11、一天下午,小明和爸爸妈妈在花园里放风筝。小明放了一会儿,觉得放得很高,就对爸爸妈妈说:“看我放得多高呀!”
12、星期天早上,天气晴朗,风有点大,小明、小丽和小冬三个好朋友约好了,一起去郊外放风筝。
来到郊外,心情真舒畅。田野一望无边,满目青翠,野花处处开放,蓝天上白云朵朵,几只小鸟在快乐地飞翔。
小明、小丽和小冬来到一处空旷的平地,开始做放风筝前的准备。他们开始安装风筝的支架,系好风筝的线,小明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去风筝上不小心绕着的线。他的风筝是正方形的,还拖着长长的尾巴。小冬已经初步安装好了,他一只手拿着风筝,一只手拽着线,在检查风筝的线系得牢不牢。他的风筝是七彩神仙鱼造型的。小丽的风筝已经安装好了,她抬头仰望天空,看见天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好像在问小丽:“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呀?看上去很好玩哦!”小丽心想:小鸟们在天上飞来飞去,是在造云房子吗?等一会儿,我要让我的金鱼风筝到云房子里去做客。
他们开始放风筝了,你看!小丽左手托着风筝,右手拿着线圈,把风筝高高举起,奔跑起来,当她感觉到风的力量已经很足了,就松开手,再小跑几步,只见风筝一下子蹿的老高。小丽根据风的大小,时而放先,时而收线,这样风筝越来越高了。这时小明和小冬的风筝也相继飞上了天,三个好朋友都鼓足了劲,想比试一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呢!
看着自己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他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欢乐!13、
春天来了,柳树绿了,微风轻轻吹拂,小明拿起风筝放了起来。
一只美丽的(de)蝴蝶飞来了,它(tā)在一旁给小明加油鼓劲,春风轻轻地(de)在小明耳边说着悄悄话,然后春风越吹越大,于是小明的(de)风筝也越飞越高。
蝴蝶、小明、春风都开心极了。
14、夏天快要到了,小朋友们要放风筝了。风筝的样子可多了,有的像毛毛虫,有的像小燕子,有的像金鱼,有的像蝴蝶,还有的像长龙……风儿吹呀吹,风筝飘呀飘。毛毛虫仿佛长上了一双翅膀,可以在天空飞。他们就是很开心。
篇五:《风筝》《风筝》说课稿
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选自《野草》,是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散文诗。第五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按照从手足情到亲子之情,从家庭矛盾冲突到家庭和美温馨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生活,提高亲情感悟的能力。《风筝》一文写作者童年时,在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支配下,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地愧疚与自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弟弟的怜爱,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情。而对于本文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尚未觉悟的含蓄立意,也使得本文成为第五单元五篇课文当中意蕴最丰富最深刻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因此放在单元的首位,具有奠基作用。第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重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丫杈”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課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另外本课将使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亲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ywzx8.)第三、教学重难点:
放眼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县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间手足之情的情感体验,并且他们平时感受得比较多的是在温馨与和美中的亲情,对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体会不深。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在冲突误会中的手足亲情。
又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时代久远,学生的认知和感悟能力有限,理解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揣摩文中生涩艰深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涵及立意。
第四课时安排:
我预备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围绕亲子间的“代沟”进行口语交际和短文写作训练。
其次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讲授由老师包办替代,不利于思维的培养。但由于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任教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一般,所以,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将会采用点拔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勾画出不懂的地方,然后质疑,讨论。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载作必要的引导、讲解。接着说学法
《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些生涩难懂,为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我准备实施以下两种学法:⑴朗读法:让学生多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感知文章,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教学重点。(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梳理文章层次,并深切感受作者的悲哀突破教学难点。(.ywzx8.)
再次,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面对童心未泯的初一年级学生,通过他们喜爱放风筝这一活动来吸引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激情导入,初步感知。同学们,当二月的春风把风筝高高地迎上白云朵朵的上空,我们脚踩着如茵的绿草,放着手中长长的线,这是何等惬意的事啊!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面对着风筝都会有同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风筝》,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第二步:作者、作品简介(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很有必要增加对他的知识储备)
首先,对鲁迅的生平以及著作进行简介;其次,对《野草》这一散文集进行简介。
第三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为下面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奠定基础。)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字义。
3、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第四步: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读了有什么感受?”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地把握。
第五步: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文作圈点评注的学习方法,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1、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诸如“?”表示有疑问,“~~~~”表示描写精彩的地方。
2、以小组为单位,汇集问题,然后4人为一组,进行互相解答。设置出每组的组长负责收集问题,组织讨论,然后把大家共性的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老师参与其中,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3.选取共性的问题在班里集体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及时给与点拨将问题按问题所在段落归类,分为4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8段的疑问为一组,9~12段的疑问为一组。
3.各小组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第六步:内容研讨第一、二组问题(设计意图:由学生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对课文的理解。)(.ywzx8.)重点研讨1.“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
哀”呢?(联系上下文回答)
2.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设计意图: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七、学生齐读前四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加深感知)
八、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所得。“研讨与练习”一、①②。
以风筝为线索
(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兄弟的风筝的故事。总-分-总筝(5~11)到中年想风筝,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关于放风筝散文诗100}.
(12)看北京的风筝,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风筝鲁迅
嫌恶喜欢
我精神的虐杀小兄弟
弥补忘却
第二课时(.ywzx8.)
第一步: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重点研讨“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设计意图: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
第二步:学生齐读课文,老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
1、纵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2、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的认识。
3、请同学谈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独特之处?
(1)关于对比。(2)哲理与诗意的融合。(设计意图:透过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深刻把握文章内涵)
第三步:拓展训练
要求学生揣摩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在对比中表现亲情或友情。创设情景选择话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是向来不爱________,_______。然而他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课堂小结(.ywzx8.)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第五步:布置作业(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第三课时口语交际(谈谈子女和父母间存在的“代沟“)
写作训练(结合小兄弟的性格特点,续写一段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他留在屋里的情景。)(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
(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兄弟的风筝的故事。总-分-总筝(5~11)到中年想风筝,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12)看北京的风筝,尽情十分悲哀沉重
(三)合作讨论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1.“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联系上下文回答)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从中你能看出其它什么社会意义来?3.是什么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为什么心情沉重?从中你能看出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4.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ywzx8.)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不必面面俱到。
(四)思维拓展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你有过和文中这个故事类似的经历吗?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五)迁移训练当你正常的游戏或爱好,被父母或老师阻止时,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父母或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段能够打动你的父母或老师的话语,让他们改变对这些事的看法。(六)小结本文叙写了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中已忘却的儿时锁事,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使“我”的心一直很沉重。这既体现了对兄弟的挚爱,也表现了“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七)作业:把迁移训练形成文字,整理成一篇随笔。(八)最后在《童年》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师生齐唱)(九)教学反思在教完《风筝》这节课之后,我的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在广泛倾听评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一、成功之处。(.ywz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