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记100字
导航

潜意识与生存

2021-01

篇一:《卡尔.荣格和他的《荣格说潜意识与生存》》

卡尔.荣格和他的《荣格说潜意识与生存》

2012级心理学双学位吴丝洁

(国际文化交流系学号:2012221110410012)荣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首创人。曾在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后去巴黎跟从法国心理学家皮埃尔·让内(PierreJa)研究心理学。回国后,先后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诊所医师和心理学讲师,苏黎世综合工科学校心理学教授和巴塞尔大学医疗心理学教授。

提起荣格,总是从他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间父子般的友谊谈起。在拜读过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后,荣格与弗洛伊德进行了一次会面,两人相见恨晚。在弗洛伊德的支持下,荣格于1908年创办了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并在奥地利萨尔兹堡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会议。但是,因为荣格在与弗洛伊德产生联系之前,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职业声望,所以,他不像大多数精神分析学派的信徒那样,不带批判地选择接受弗洛伊德的所有观点。慢慢地,随着荣格对精神分析学研究地深入,俩人产生了分歧,并在1912年,中断了联系。在当代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确实有缺陷,而荣格之后的继承和批判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更科学的一面。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首先是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

为里比多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点分歧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以上分歧的发展导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第三,荣格的人格理论包括三个层次:1意识或自我2个人潜意识3集体潜意识他提出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原型和作为人格核心的本性等都已成为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哲学和文学研究也有深刻的影响。

荣格的学术理论有很多,这里就提比较易懂和比较重要的两点。一是荣格首次提出的“集体潜意识(无意识)概念”,二是荣格关于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意识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而荣格认为,无意识下面还包括着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即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个体的无意识,来自已经形成的意识,只是这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消失了,但是当某些特定的因素,比如味道或者声音等被意识到了,我们仍然能够回忆出当时的情景。而集体无意识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具有普遍性。就像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是因为有

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

荣格认为,反映着个人体验的个人无意识以及继承而来的集体无意识都能反映在人们的梦中,尽管集体无意识的活动是非常稀少的,然而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负责那位奇怪的、生动的、富有想像的梦,那些使我们醒来后惊叹不已的梦。

荣格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他指出,梦虽有象征作用,但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在他看来,“象征”是人格原型寻求和谐平衡的一种尝试,就是说,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因此,荣格提出了梦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们总是强调另一方面以维持心理平衡,”“梦的一般功能是企图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4]譬如,一个人工作了很长时间,?整个大脑里充塞着工作,他就会在睡眠中梦到参加某种体育运动或他所熟悉的某种消闲活动,可见,在荣格看来,梦是试图告诉梦者一些重要事情——他必须处理以改进生活质量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梦所告诉我们的内容呢?

荣格认为,在梦的解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梦者,应该了解其性格参加的活动及其心情,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真实的生活信息提供了临床描述的一个方面。为了获得另一方面的信息,即来于梦者的无意识资料,荣格仿效弗洛伊德对梦的各个部

分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他的联想技术比弗洛伊德所规定的更加严格,他希望联想直接地与梦的意象相连,而不是一条无限的思想链,这样,所收集到的梦的不同部分的联想就可以加以比较,并与梦者所意识到的情境相对照。

将梦者的梦的联想与其清醒状态时的生活相结合,以揭示梦以一种补偿方式所指明的东西,这种能力与分析者的技能和知识有极大的关系。荣格认为,这是一种如医生诊断或外科手术一样的技艺,并且没有成功的保证。有些梦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做的只能是妄猜一下了。荣格对此指出,这是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秘诀,对特殊梦的解释,还没有出现一个切实可靠的方法或绝对令人满意的理论。

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的个别分析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

由于国内对荣格所写的著作翻译的较少并且翻译的不是很精确,所以我还是希望有机会可以读一读原著。国内的《荣格文集》的九册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去了解荣格的所说。

篇二:《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潜意识》

潜意识

心理综合创始人RobertoAssagioli(1888-1974),领先风骚,可谓為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基於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对东方经典的深入接触,他发展出一个融汇东西方心理学的学说体系,他不取法於欧洲十九世纪典范,而以人类的普遍经验作為研究的起点。

Assagioli的下列图表,心理学家一般称之為蛋形图表,有助於一览此学派的基本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图表可以说综合了我们先前所论及的几个主题。1.低层潜意识

2.中层潜意识

3.高层潜意识

4.意识界

5.意识的中心,自我

6.高层自我,超个人

自我,真我

7.集体潜意识

(注:虚线表示不同的

区域可以彼此渗透,例如

潜意识的内容可以进入意

识,反之亦然。而且,每

个区域也都有扩大、缩小

的可能。)

1.低层潜意识

人类与一般动物有许多相通之处,低层潜意识中大部份代表著人动物性的一面:本能、衝动、驱力、生理机械反应等等。

WalterB.Cannon在他的书:TheWisdomoftheBody中,从学术的角度描绘这一层次:人若没有这些生理机能,根本不可能生存及成长。我们的身体知道如何呼吸,我们的肠胃知道如何消化,我们的心臟知道如何跳动,真是奥妙又真实。这观念正和Maslow需求层次论低层需求相互呼应。

它包含了人类原始而「不文明」的一面,有时会表现在犯罪衝动及暴力行為中,难怪Freud十分悲观地形容它说:「人在我们的眼中好似残暴的野兽一般,他对於放他的同类一条生路这些道理都不懂。」

它也包括了压抑下去的东西,因而形成了恐惧症、强迫性的思想行為、妄想、幻觉及噩梦。我们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的经验,虽受到压抑,却仍然活跃於当前的生活。

人就是透过这隐晦却强烈的理性之下的潜意识,才能与有机及无机的宇宙力量相联繫。

心理分析有时也称為「深度心理学」,特别热衷於挖掘这一领域,Freud在致友人书中说:「我只对人的地下室有兴趣。」这种热忱本身无罪,不幸的是Freud因為自己的悲观倾向及化约论的观点,企图以他在低层次所发掘的资料来詮释整个人。

2.中层潜意识

心理分析又称此為「前意识」,只要我们醒著便不难接触到它的内容。凡是埋藏在低层潜意识的东西都很难发觉,

但中层潜意识的东西则很容易藉著反省而引入意识层次,有时甚至只需一个反问就足够了。好比:「你有几个兄弟姊妹?」「你年纪多大了?」「你数学老师叫什麼?」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尚未提出以前,这类资料并不在你的意识界,而是藏在中层潜意识中。

3.高层潜意识

我们应记得,Freud的潜意识观念是发展在十九世纪末及廿世纪初,正是唯物论──机械论──决定论──化约论当道的时期,Freud就是透过那典范来认识人,难怪他无法看到低层潜意识以外的东西。可是许多心理学家都无法接受这片面的观点,因它罔视许多基本的现象。我们已经看到

Frankl、Rogers、Assagioli及其他心理学家一致疾呼修正这不适当的潜意识观,AldousHuxlex也曾如此反驳Freud的观点:「难道灵魂之屋是一个只具地窖的平房?在意识的第一层之下既有储藏废物的地下室,上面可有楼上?极其有名及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Freud,就是倾向於只具地下室的人性观。这也难怪,因Freud是位医生,他和所有医生一样,所注意的常是疾病而非健康,他所关切的主要是地下的鼠辈及虫类,以及那些害虫及腐味如何骚扰意识中的自我。」

Frankl也同样地抨击Freud的化约论观点:「Freud把自我如此贬低,仅视它為一种附带现象,他实在背弃了自我,将它交到本我(id)的权下;同时,他又侮辱了潜意识,仅视它為本能,而忽略了灵性。」

HustonSmith在肯定Freud的贡献之同时,也指出它的限度:「如果马克斯揭开了我们的社会潜意识,Freud则揭开了我们的个人潜意识。他们都能透视高等结构,更好说是次等结构中所隐藏的真正原因及动机,这是人类最好的机会,继续向深处挖掘,直到发觉那形成自我之根基的『神

圣潜意识』。」WillamJames则一再指向那高层潜意识:「我们平常清醒中的意识,通常称為理性意识,只不过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已,在它四周,隔在一层极薄的薄膜之下,潜藏著其他完全不同形式的意识,我们可能一生从未想到它们的存在,但只要施予必要的刺激,各种形态的意识便当下呈现,它们本来各有自己发挥领域。若忽略了上述意识形式,没有一种宇宙整体观可以视為最后的定论。」

究竟东西文化及世世代代所传统的何种经验,肯定了超理性、超越性或超个人的潜意识之存在?我将会在往后文中详细讨论这一问题,目前只能提出几个重点。我们只需回想一下伟人,天才、圣贤、英雄、神秘家等人的生活,心中大致会有些概念,因為那些经验在这些人身上特别显著。可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会有那些现象,我们常给予不同的名称:「灵感」「光照」「觉悟」、「直观」(不只是灵光一线而已)、「洞识」「醒寤」「最高动机」「高级驱力」等等,我们常感到它们是由上突如其来的「天赐」「动力」「吸引」「指引」或「召唤」,总之,它们超越了自我的层次。

人们若能欣然相应,便会產生有共目睹的转变:艺术创作、深刻创见、科技上的突破、人格的转变、新的融汇贯通、忘我的奉献、价值的改变、博爱的行為、改变生活方向、对人类的积极贡献,為使命献身的更深热忱……

上述的经验显示出高层潜意识的运作,暂时介入意识界,格外地啟发它或赋予额外的能力。Maslow形容这一过程说:「人格中早就存有种『高级电路』,就像低层潜意识一样,操纵了我们的喜怒哀乐。高峰经验、创造能力、美学观点以及灵性修持,都是这些高层能力的表现,它是实现比我们内显的完善境界的自然趋向。」Maslow在TheFurtherReachesofHumanNature一书中多次地提到这类经验。

美国社会学学会的前届会长PitirimSorokim,在哈佛大学社会系担任主任约三十年之久,也曾针对Freud的潜意识观念补充了以下的观点:「人的心智架构中还有更高的层次,更高形式的能力及活动,也就是指高层潜意识的能力及活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它是构成人的人格、能力及活动的第四层也就是最高的层次。这高级潜意识使人在真、善、美的境界上成就了伟大且开创性的凯旋……人类早已知道高层潜意识的创造直观及其他特质的存在,然赋予不同的名称……名称虽不同,几乎所有东西方杰出的思想家都肯定人内高层潜意识及其特质的存在。」按著他提供两章有关超级潜意识的丰富资料,旁徵博引东西方各大文化中人类在各方面奋斗累积下来的无数经验及资料。

4.意识界

我们对於意识界的内容都很熟悉,无需多加解释,它就是我们此刻所直接意识到的东西,可能是种知觉、感受、念头、欲望、意象、衝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它的内涵不断变化。意识界能扩大或缩小,因此蛋形图中以虚线表达。

5.意识的中心自我

由於我们在前章已经讨论过自我的问题,故不再重覆。它是纯粹意识的中枢,与意识内容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它比意识内容更先天、更超越,它是自我认同及一体感的一贯中心。

6.高层自我(超个人的自我)

我们在前一章中已开始探讨真我,可是大半的篇幅都用来

篇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1、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

弗氏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

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能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弗氏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的学说。弗氏所讲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

能。他认为“性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弗氏后期提出还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破坏本能又称为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都是通过无意识起作用的。

弗洛伊德的梦论

弗氏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勾勒他的释梦学说。他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愿望的实现,他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讲,“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

弗氏认为,梦经历四个过程,即第一个过程是凝缩作用;第二个过程是转移作用;第三个过程是戏剧化作用,即将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把思想翻译成视觉意象的作用;第四个过程是润饰作用。他说,“梦不可能意味着别的,而只能意味着梦的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内梦的思想由梦的工作所改译成的形式。”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弗氏的“人格三部分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它监督本我,适当满足;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它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弗氏认为,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

对弗洛伊德的评价

弗氏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其思想更是坎坷不平。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弗氏思想亦如此。他把无意识的作用过分夸大,说它支配着整个人的全部活动,这是错误的。弗氏还过于强调人的本能,认为性力是人作为的原动力,不但个人的心理和人格结构,而且整个人类的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由盲目的本能冲动决定的,这是反理性主义的。

尽管如此,但我们仍有理由说,弗氏仍然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无意识的研究在文化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弗氏的贡献,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有意义。弗氏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探索的道路,变更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成为现代关于无意识问题最流行的派别之一,即精神分析流派。同时,弗氏思想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不亚于它对心理学的影响,后人将会永远记住弗氏的名字。

2、埃里克森的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自我就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当前认知范围内所面临的任务的综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体。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把人在进化中的两股巨大力量即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现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婴儿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从1岁半到3岁,幼儿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从3岁到7岁,儿童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从7岁到12岁,儿童进入社会,开始意识到社会提出的任务;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从12岁到18岁,青少年要自觉地与成年人处于相同地位;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即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重要方面的前后一致和较为完满的意识,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从18岁至25岁,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设计自己的将来,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是成人期,个体进入了繁殖时期。“繁殖”(generation)一词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含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事业成功,发展任务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实现。第八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要适应身体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他们的侧重点应着眼于保住自己的潜能,以维持个体生存和进行智慧斗争;发展的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避免失望情绪,体验着角色变化和安享天年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都有着较大的启发意义。第一,埃里克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它不仅考虑到自我概念的出现,同一性的获得,而且强调了个体一生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并具体阐述了性格、兴趣、动机等带有社会性内容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埃里克森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历程。第三,埃里克森的理论阐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3、教育要遵循活动性原则、自发性原则、冲突性原则

皮亚杰提出的这三条原则的主要涵义如下。

活动性原则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理解是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的,智力发展就是事物不断地同化于活动本身与那些同化的图式适应客观事物本身的调节之间的平衡。具体的活动是活动,抽象的思考也是活动,而且是对智力的建构起更重要作用的活动。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人关于外在事物的经验与关于他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皮亚杰在强调教学中的游戏因素、视听教学等的同时,还强调每门课的教学要为儿童的探讨性活

动和发现性活动创造条件,使这种活动与一定的知识体系相联系。皮亚杰还要求把发展儿童集体的社会生活放在重要地位。他指出,儿童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他们彼此的交流,有利于培养批判的态度,有利于养成客观地进行推理思考的行为方式,从不自觉地把外界同化到自我转化为相互理解,从而摆脱自我中心。

自发性原则自发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是相互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映,而是儿童把环境刺激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行为,因此,儿童的主体活动和运算方式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儿童的自发性学习能激发创造意识,使儿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发现”来学习,通过“发现”去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规律,这样的“发现”才能产生深刻的理解。根据这条原则,皮亚杰要求不要过早地把儿童将来能够自己去发现的东西教给他们,这样才能不扼杀他们的创造性。

冲突性原则这条原则把情感力量介入到智力活动中。皮亚杰认为,提供给儿童的学习材料既要与儿童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颖性,这样才能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引起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学习。冲突性原则也就是“适度新颖原则”,他认为,能引起儿童兴趣和好奇心的事物,不完全取决于该事物本身,主体的经验在此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既不会对他很熟悉的东西感兴趣,也不会对太陌生的东西感兴趣,只有具有适度新颖性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

4、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简评

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与高级学习的区分,批评传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中;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潜意识与生存}.

但是,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性的。全盘否定它,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提倡情境性教学,力主具体和真实,但由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全面衡量学习中的具体与抽象、初级与高级学习等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人类学习之间的关系,不要忽视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由此它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人类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未必如此。学生既可以从实践,从学习具体经验开始,也可以从学习间接经验、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而且,{潜意识与生存}.

从教育的功能上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仍是主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原有经验紧密相联。

篇四:《试述潜意识理论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试述潜意识理论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自从心理学的开创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这一概念之后,潜意识便成人们日愈关注的心理问题了。

然而在对潜意识的理解和认识问题上,心理学界中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各不相同的看法。其中,以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三位心理学大师的争分最为激烈。他们在对潜意识表层认识上的争执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争端。因为他们共同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点,那就是潜意识的实质。

一、潜意识的含义。

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潜意识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二、潜意识的形成。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原理中: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而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但是在这个反作用中,以往我们注意到意识中可意识部分的能动作用,却没有注意到意识中不可意识部分即潜意识的消极负面作用。潜意识形成后,反作用于人的身体,减慢我们的思维速度,影响我们的记忆,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精神。

曾经有一位母亲由于莫名的烦躁对孩子的不上进感到焦虑,经常打骂指责孩子,并对孩子说:“你瞎了吗,这你都看不见?”或者“你聋了吗,我讲的话你都听不进去?”在这里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将来这个孩子的视觉或听觉方面肯定会有心理障碍。

三、潜意识对人的身体的影响。

人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潜意识的控制,在一个人做出某个决断时,其实潜意识早就对此做了长久的准备。

当你的身体不断地工作时,其中的过程远不是我们大脑的意识部分能够处理。例如:你告诉你的身体站起来,这个简单的指令由意识传给潜意识的活动机制部分,它指令身体去站起来。这个动作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感官资讯,然而你只要意识到你已经站起来便足够了。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极大部分的身体活动由我们的潜意识所控制。而且潜意识的力量能够超越意识的力量。只有这样,潜意识才能确保我们的生命得到最大的机会生存下去而不会因为受到一些意识做出的错误意念而导致生命危险。

四、潜意识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潜意识也可以称为潜伏着的经验。无论潜意识中的内容是潜能,还是潜知识,或者说是记忆也好,这些都是潜伏着的经验。可以概括的说,所有潜伏着的记忆、知识与技能等,这都可以归纳为经验,是经验在左右人的意识。

经验是人通过许多同类事物所产生和形成的对同类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有了这个既得的经验存在,人们就可以用最节省的时间和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好事情。正是由于经验能够解决好同类事物的特点,人总是以经验行事,总是生活于经验之中。所以作为以经验为实质的潜意识就具有影响和决定人意识的作用。

但是经验在现实实践中还需要考虑是否与现实中的事物相适应。当现实中的类似事物与经验有差异时,这个经验对于现实中的这个事物也就是无效的。然而,人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信任和尊从了经验。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蝇子”,这就是过往中的经验潜伏于人心理之中的一种现象。

五、潜意识的特点对个人生活的帮助。

(一)、潜意识可以使你不自觉的上瘾。

当你对某种行为上瘾后,无论当前意识是否坚决反对这个行为,你就会在接收到某种刺激后很自然的想到去做上瘾的行为。但如果要用意识去撤销这个行为,就将会与潜意识对抗,这将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潜意识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很难实现。因此,为了纠正这样的行为,你就得反复的强调上瘾的危害与革除它的重要性,从而使自己的潜意识与意识达成共识。

(二)、潜意识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长期的思考某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会导致潜意识对信息的重组,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这种潜意识会使你不断地思考有关问题,从而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因此,潜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尽快解决实际问题。

(三)、潜意识可让你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做好防御措施,避免错误的发生。比如当我们明确知道某些异端学说是违背科学的,我们就可以通过避免与这些学说接触从而防止被其毒害。因为长期的接触可能潜意识就会被说服,潜意识

便会改变原有的想法,因为对与错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又比如人们对于金钱、地位、配偶等的追求。如果我们经不起诱导,在危机的初期任其发展,那么最终就会导致意识想法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在做错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认为理所当然象限发生的原因。

总之,潜意识会在我们并不自觉的情况完成对个人的改变,即所谓的“耳濡目染”。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好的方面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应对实际问题。

篇五:《浅谈潜意识》

浅谈潜意识

关键词:潜意识的力量,生命,宗教。

如何理解潜意识:影响我们的生命和天性的因素不仅仅是我们的意识层面的内容,更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潜意识。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有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上面一层是我们的意识,留下来的是粗糙的物质;我们生命中充当黏合剂的物质作为在意识的深远处;这上面一层中留下来的仅仅是一些比较表面和肤浅的东西,而我们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则藏在潜意识中。(Grodderck1923:85)

人们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会紧张和有问题情绪,或有模糊而深刻的不满,或者有难以驾驭的的失控行为。通常,我们并不了解这些感觉与行为的原因,看得过于简单或不清晰。这就是隐藏在我们意识后面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潜意识是我们内心中的一个隐藏的空间,这一空间内储存着我们很多记忆同时也隐藏着抑郁及敌对情绪,所以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潜意识所影响甚至被控制。潜意识对于我们来讲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呢?{潜意识与生存}.

1.潜意识反映的就是空缺。

当我们对某些情绪压抑太久时,我们会在某一时刻出现不同寻常的行为,就像

我们体内的另一部分突然跳出来。这就会造成字体不同方面的分离,而往往这

种分离出来的行为会让我们感到快乐,这时潜意识所支配的这种行为所反映的

就是我们生活的空缺,而那种压制就是矛盾的根源。当这种矛盾激化时,人就

有可能两面性过强,这时就会产生意识分离,不同的人格状态在不同时间控制

人的行为。

2.潜意识会保护我们——动机性遗忘

人们平时所遇到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时往往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但它们却存在

于口误和每天的遗忘中。人们对一些事物或词句产生记忆障碍,这种困难的原

因就是因为“动机性遗忘”。“动机性遗忘”的目的就在于避免通过回忆唤起不

愉快的感觉,它产生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原因,其实这时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在

对我们进行保护。

3.潜意识与我们的梦境。

一直以来,人们承认梦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我们的潜意识。玛丽曾做过一个梦,她梦到自己的煤气炉坏了并且需要修理。煤气罐爆炸将路子顶部吹掉了一部

分,烟从炉火中吹出,强被烧了个洞,地上有一个水坑。当法拉弟要求她“变

成炉子,给他一点声音”时,她说道:“我是一个炉子,我在厨房里。人们需

要用我的时候把我接通,用完我以后将我关闭,我很讨厌被这样对待,我被使

用并且被忽视,如果有人不久后不再注意我,我将会爆炸。”这让玛丽看到了

梦如何同生活联系到一起。那天,她花了很多时间支持在困难中的朋友。当她

被想当然的对待或被周围人忽视的时候,她就不能和自己的感受相联系,爆发

的愤怒可能会有毁灭性的后果。当她逐渐失去控制要表达自己时,她将自己药{潜意识与生存}.

要流的眼泪和池子中的水结合起来。墙上的洞似乎暗指她内心感到的疾痛和压

力,同时也是一个警告:她没有表达出来的愤怒可能会引发躯体症状。从这个

例子中,我们看出潜意识是如何通过梦把潜在的疼痛感受带到意识中来的。同

样,潜意识中的格式化及创造性的过程也会在梦中出现,很多研究者的灵感都

来源于梦境,这其实是潜意识的作用。

4.潜意识与生命,动力

在美国,曾有过一个对死刑犯的实验:在犯人被催眠的情形下向他们描述一种

新型的注射执行死刑的方法。对其描述注射后犯人会产生的每一种反应,包括

全身抽搐疼痛,呼吸困难,最后窒息死亡,过程会及其痛苦并持续三分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