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云南女人》
《云南女人》观后感
蒋窕玲
(民社学院10民族学11)
这是这部2008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动画系创作团队seenstudio导演的作品一段简短的视屏,以动画的形式表现了云南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正如创作者所说通过天地,劳作,打猎,佛国四个章节,结合曼荼罗的忿怒,慈悲,死亡,智慧,佛五轮之理,集中了表现云南女人的勤劳,勇敢和曼荼罗的世界观。
在动画中,首先那一段空灵悠扬的音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带有危险与无尽遐想之中。那像是来自最原始的人的的心声,带着难以言喻的吸引力。片段中,女性在茂密的丛林中采集,为生活而辛勤劳作。各种野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交,而代表着人们困扰的狰狞的怪兽和虚像突然降临,人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急躁与彷徨,而后演变为愤怒。在男人面对困境的时候,女人变成山阻隔了男人和怪兽,用她的身心包容男人,解救男人。表现出勇敢与忘我。女人播种,种子长出稻谷,稻谷再长出人,人再播种,播种生万物。从轮回的过程能看到女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死亡并不是绝境,而是新的生命的开始,此消彼长的体现。曼荼罗代表的是由人到佛的境界。显然这正是“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的背景下,女性在巨大的辛劳与忍耐下,曾经用勤劳的双手,开拓了多姿多彩的生活领地。我国原始社会与石器时代基本上相始终。在母系氏族原始社会中,男子打猎捕鱼等,而女子则负责采集和管理氏族,此时女子的地位是高于男性的。“自然界起动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5页)。在云南这个地理环境特殊的地方,这句话显得非常贴切。
至今,在云南我们仍然可以窥见母系氏族社会的身影,即使是存在差异性的。人类的婚姻家庭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变迁,从群婚到血缘家庭再到那普那路亚家庭,再从对偶婚到现在的一夫一妻制。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泸沽湖却仍然保留着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肖”婚姻形态。即“女不嫁、男不娶”的原始母系社会生活这样的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的婚姻生活形式。对于“阿肖”走婚为什么能够历经沧桑后,仍存在于沪沽湖摩梭人中间,至今是一道世界级的未解之谜。而在世界众多民族中不乏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但时至今日均无“走婚”这一特殊的风俗。但是,这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显然存在很大关联。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共有25个民族。云南被划归西部经济文化区的滇西北一隅,今天居住着藏、纳西、独龙、怒、傈僳等民族。云南曾经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大约在3亿年前,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古海逐渐隆起,是云南地区露出水面,加之后来的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云南境内山高谷深得奇特景观和立体地形。当中原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居住在云南的早期居民就有氐羌、百越、百濮等三大族群。由于古代生产工具的落后,加之云南境内山高谷深,河流湍急,交通阻碍,制约着部落之间的交往。早期不同部落的云南居民就这样被限定在极其狭窄的区域内活动,他们凭着部落内部的协力、合作,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争生存,求发展,顽强地一代一代繁衍下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早期的怒族先民就是被隔绝在这样封闭的自然环境中,靠狩猎、采集、刀耕火种和原始耕作,形成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自已的语言和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如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及各种神灵,流传着大量口传文学,形成了本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在古代云南的三大族
群中,氐羌系统形成藏缅语族各族,即彝、白、哈尼、傈僳、拉枯、纳西、景颇、怒、阿昌、独龙等族;百越系统逐步形成壮、傣等壮侗语族各族;百濮系统逐步形成佤、布朗、德昂等孟高棉语族各族体系,演化成为了各个独立的民族。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茶马古道的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云南这个充满少数民族风情与民族特色的地域展现在当今舞台上,闪耀着光芒。而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云南依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着民族文化村,既发展经济又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篇二:《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提起云南,人们就会想到天上的云彩,想到它奇特的山川地貌,悠悠的历史岁月,众多的民族构成和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而这一切,似乎都凝聚在各族妇女绮丽多姿的服饰上,高亢婉转的歌喉中,婀娜蹁跹的舞步里。很多描写云南的影视作品也总是乐于展示这一切,比如《芦笙恋歌》、《阿诗玛》、《孔雀公主》等,这些作品无疑满足了外界对云南的好奇心,也塑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不过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这些形象大多是男性作家塑造的(有的是男作家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正如云南女作家黄玲所说:“许多关于少数民族女性生存状态的作品,是由男作家创作完成的。他们的男性视角和审美观并不能抵达女性生命的本质,他们只是表达了自己以为如此或希望如此的女性生活。”①
既然如此,让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揭开罩在她们身上那层五彩缤纷的神秘面纱,关注她们过去和现在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情感、婚姻、命运。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本文所涉及的不是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全部,但这一部分可以基本代表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水平。这些女作家具有双重身份。首先,她们是少数民族,基本上是在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次,她们是女人,是受过教育,有文学素养的女性,有不同于男性的思想意识和观察视角。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她们在创作时既具有与创作对象感同身受的真切感,又保持了一种距离感,以理性之光对对象加以烛照。她们用自己的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民族不同,具体的情况各异,可以把她们大致作以下分类:
一、被扼杀的女性
云南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深山老林,经济、文化、交通等都比较落后,属于“弱势群体”,女性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差异,男人对女人的支配却是共同的(摩梭人除外)。这种支配不一定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是通过各种具体的民族风俗、传统观念来体现。
在哈尼族女作家黄雁的《樱花泉》②里,塑造了密娘和阿媚这两个女性形象。美丽的哈尼姑娘密娘爱上了山外收皮货的商人,被他用花言巧语打动,委身之后却再也见不到皮货商的影子。密娘在樱花泉边生下的孩子掉进水里溺死后,就变得疯疯癫癫。她成天赤裸着身子在寨子周围荡来荡去,成了男人们“打野食”的对象,顺便做了帮不孕妇女生育的工具。阿媚是石匠阿青的妻子,她性格温和,美丽、善良,知道自己不会生育,怕遭到丈夫抛弃,就背着他怀揣一包荞麦假装怀孕,眼巴巴地寄望于又怀上小孩的密娘。谁知道密娘难产身亡,阿媚的希望落空,只好绝望地跳进了樱花泉„„密娘追求爱情,却落得凄然一生;阿媚想保住婚姻,却被迫投水自尽。哈尼女性命运的悲剧,在黄雁笔下只是一副缩影。读罢小说,让人在不胜同情之后引发深思:即使在深山老林里,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习俗、观念的力量也是那样的强大,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拉祜族女作家杨金焕的小说《狗闹花》③,也塑造了一个被迫自尽的女性――娜莫。拉祜族姑娘娜莫美丽质朴,和穷苦的小伙子扎努相爱。家人却把她嫁给城里的有钱人家。后来,娜莫被婆家所弃,带着女儿回到山寨。依然爱着她的扎努得知后,便向她求婚。但寨子里所有人尤其是扎努的父母,坚决反对他们的结合。理由便是:娜莫是寡妇,扎努是小伙子。舆论把矛头对准娜莫,指责她不正经,勾引小伙子。娜莫在族人的指责下,走投无路,吃了一种有剧毒的植物――狗闹花,在和情人经常约会的地方死去。
表现为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思想观念的父系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把它的内容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女性的思想意识中,使她们自觉地遵守。阿媚投水,是怕事情败露后遭丈夫遗弃;娜莫服毒,是因为担不了“勾引男人”的罪名。她们没有多少反抗的行为,
在意识深处,是默认父系文化传统赋予她们的一切:服从、贞洁、做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对父系文化传统不经意的触犯,就导致了她们的殒灭。
二、走不出情感炼狱的女性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女性作家笔下惯常出现的话题。在少数民族女作家的笔下,也不例外。
年轻的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初涉文坛便身手不凡。她的处女作《深深古井巷》④被选入《2000年度最佳作品选》。发表于2001年的《女人是“蜜”》⑤以及2003年的《水之城》⑥,讲述的都是纳西女子的婚姻、恋爱悲剧。
《深深古井巷》中的女主人公李儿翠(二伯妈),美丽多情,嫁入了一个纳西家庭。丈夫的性无能和虐待使她无法忍受。而在那个时代的家庭,女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忍耐和牺牲,即使是无爱无性的婚姻,也得平安地维持下去。而李儿翠的悲剧则在她没有按照这个准则来约束生命的本能欲望,而是和钟情于自己的小叔子有了私情。事情败露后,丈夫愤怒之下开枪打瞎了她的眼睛,情人绝望之中又开枪打死了她的丈夫,并逃出家门一去不返。她只有回到娘家,带着满脸的伤残和永远的心灵之痛度过残生。短暂的爱情过后,留给她的只有永远的黑暗。《女人是“蜜”》讲述的同样是一个爱情悲剧,确切地说是一个为爱情献身的女子的悲剧。阿菊旦蜜金和美国飞行员郭盾?布朗相爱。当恋人生命受到威胁时,她冒着被族人孤立的危险,勇敢地把自己的爱人藏到山洞里,帮他疗伤,为他献身,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当阿菊旦为实现和爱人双宿双飞的梦想,决定和他一起到“玉龙第三国”做夫妻时,她的爱人退却了,只有她独自一人为爱情赴死。
《水之城》里的女主人公木家小姐,不顾家里的反对,和门不当户不对的恒之私奔。后来遭到遗弃,又被家人拒之门外,带着和爱人生的孩子,艰难地生活在异乡。她痴心不改,一直为那份虚幻的爱情保留着位置,等候那位负心的男人,哪怕用肉体去换取吸引情人来到身边的鸦片。这种为爱情不顾一切的牺牲精神,让读者心灵颤栗的同时,会发出无奈的叹息:女人们可以走出家庭,走出环境的压力,走出世人的冷嘲热讽,走出性爱的道德束缚,却终没能走出情感的炼狱。这是值得人们尤其是女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面对爱情中的苦难,男人们的表现又如何呢?“三伯父”逃遁,留下李儿翠一个人面对残痛的人生;郭盾?布朗在“情死”面前退却,让阿菊旦的灵魂永远也抵达不了传说中情人的乐园;恒之的躲避与死亡,使木家小姐苦苦的爱情守候终难成正果。应该说,在爱情这出戏剧中,男人实质上是“缺席”的,只留下女人去演唱一出出凄艳的独角戏。
三、初步觉醒的女性
阿媚、娜莫、李儿翠等人是柔顺的女子,她们的意识深处,并不具有反抗父系文化传统的念头,只是不小心触犯了它,就遭到扼杀。那么,那些似乎觉醒了的女性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让我们看看黄雁的小说《胯门》⑦所塑造的女性――鸠。
哈尼族有一种古老的婚俗――在婚礼上,新娘入洞房前,必须钻过新郎的胯门,若能顺利钻过,便能夫唱妇随,生活美满;若不慎撞了男人的胯门,女人会被视为不祥之物而遭到遗弃。哈尼姑娘鸠就是因为在婚礼上撞了新郎的胯门,被遣回娘家,在寨子里其他人的鄙视下生活。旧情人二虻来找她,希望重修旧好,却不愿给她一个名分――举行钻胯门仪式。要强的鸠拒绝了二虻。二虻只好让步,答应举行仪式,正式迎娶她。这似乎预示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作者却把笔锋一转,描写鸠在钻胯门前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当鸠朝着二虻的胯门奔
去时,“感到两腿很沉,很沉,通向胯门的路又陡又长,她费尽力气来到二虻的跟前,当她爬下身子的时候,她蓦地发现,这哪里是二虻的胯门,分明是一个古老得让人窒息的漆黑的岩洞,沉重的石块正一寸一寸往下垮,最后,将鸠压得喘不过气来”,她仿佛又听到了前夫被撞了胯门时气急败坏的吼叫。最终,她没有钻胯门,她隐约意识到,即使钻过胯门,她作为女人的命运也不会有多少改变。
这个颇具意味的结局使小说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提升。它所要讲述的不是一个充盈着少数民族奇异婚俗的故事,而是通过婚俗场面的展示,对女性的命运进行思考、反省。在不同民族的传统中,婚俗或婚姻制度是父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观念、规定,无不体现着男性对女性的束缚和压制。这篇小说中的“胯门”,象征着男性的权威;女性俯身钻胯门,象征着男性要女性对自己权威的臣服。若是女性冲撞了“胯门”,便意味着对男性权威的不敬,会受到父系文化的惩处。回族女作家白山的长篇小说《冷月》⑧,用铺锦叠翠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美丽的回族女子群像――明家知书识礼的儿媳白瑞卿,自尊好强、心性极高的姑老太艾娘,还有那一群善良、美丽聪敏的明家小姐妹„„和鸠不同,这些女性出生于大户人家,有条件接受教育。知识拓宽了她们的视野,打开了她们的思路。她们有着知识分子那种理性的清醒和对自我的定位。也许正是这种清醒和对自我的定位,才导致了她们痛苦的、不得安宁的人生命运。
知书识礼的白瑞卿嫁入明家后,和丈大很恩爱。后来,出门多年的丈夫归家时,带回了另一个女人和他们的孩子。这在当时的有钱人家是很平常的事。自尊而敏感的白瑞卿觉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亵渎,她不愿和丈大的小老婆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也不愿原谅丈夫的背弃。她没有走娜拉的路(在那个时代,她又能到哪里去?)而是做出了一个举措――换上仆人穿的衣服,开始在明家干活,还让她的两个女儿也这么做。表明自己和女儿要过自食其力的生活,而不再是明家养尊处优的太太和小姐。
在白瑞卿的时代,社会并没有给像她这样自尊而清高的女性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道路。走吧,能到哪里去?忍吧,那份自尊要搁在哪儿?于是,就想出了折中的办法。可是每天面对着伤害自己的丈夫和夺走丈夫的女人,心底的痛楚可想而知。
明家小姐们的命运,更是令人扼腕叹息。她们出生于大户人家,有条件接受教育,同时也接受了不断涌入边地的新思想。从小就和省城陆家订亲的玉景,美丽、敏感、自尊,有思想,有见地。陆家后来悔婚,深深地伤害了玉景,她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但没有消沉,接过父亲手里的玉石铺子,做起了女老板。日寇侵入云南边地腾冲时,明家为使女儿们免遭蹂躏,要把她嫁给一个山里人,她便自杀身亡,以抗拒无爱的婚姻。另外那些同样聪敏、美丽的明家小姐泉景、杭景、莲景„„她们本来在明家大院里过着不知忧愁的生活。她们活泼、开朗、善良、富有正义感,帮助受夫家虐待的同学离婚;在日寇入侵中国的消息传到小城时,她们走上街头,积极宣传抗日„„等待她们的,应该是别样的人生才对。当日寇侵入边地小城,和玉景一样,她们也被许配给了目不识丁的山里男人„„从此,那些聪敏、美丽、心性极高的女孩,消失在滇西苍茫的大山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正如作者在小说后记中所说:“她们不仅要摧毁压在头上的一座夫权山,也要摧毁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那一座列强山”。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命因这双重的压抑,更显沉重。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她们这一代女性的反抗,为后代女性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四、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女性
阿媚、密娘和娜莫的死亡,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无奈;鸠、白瑞卿和明家小姐们的觉醒,给了我们一线光明,在这一线光明的指引下,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女性别样的生活和命运。
佤族女作家董秀英在《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⑨中,塑造了一个当代佤族女青年的形象――妮拉。通过与祖母、母亲两代女人命运的对比,我们发现了她身上正在不断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她比被野牛挑死、大雕抓死的祖父母幸福、强大得多;比用包谷米记工分、刻竹记数的阿爸阿妈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她像祖辈一样爱着自己的故乡、土地、山寨,爱着自己的民族和亲人。但她毕竟有了文化,心目中的天地更广阔了,她想着“阿佤山要修公路,建电站,点电灯,安装碾米机、磨面机、打谷机”,她想着阿佤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幸福地憧憬和设计着一切。
和妮拉有相似之处的拉祜族姑娘娜实,是杨金焕的小说《蕨蕨草》⑩中的女工人公。她活泼、大胆,为改变寨子贫穷落后的面貌,她顶住舆论的压力,办起了砖厂。烧出砖后,首先给寨子修学校。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获得了真正的爱情。
妮拉的理想尚在设计之中,还没有落到实处;娜实受到不少阻挠,却真正地干起来了。从妮拉到娜实,应该是一个质的飞跃。
比起前面的几类女性,新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点平面化,不够丰满,小说主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有概念化的倾向。所以,笔者认为如何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背景下塑造有代表性、有深度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是少数民族女作家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用自己的笔,塑造了一系列别具风情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虽然这些形象还不够成熟丰满,但相信不远的将来,她们能为当今的女性文学增添一道奇特的风景。
篇三:《中泰间傣族和泰族服饰对比分析》服饰
摘要:服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云南的花腰傣、泰国北部地区阿卡族的民族服饰特点分析,加以东南亚国家服饰和欧洲中世纪宗教影响下的特点。比较出不同地理、人文环境下导致的服饰差异。关键词:服饰、特点、比较
正文:
艾柯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服饰是人们来完成某种信息传达的符号工具。服饰拥有双重身份,它既是实体,又是某种符号,是传达某种特定信息的媒介和载体”。1论及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其悠久的社会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字艺术、独具特色的建筑及风味鲜明的饮食中寻找答案。但是,如果想要有一个直接而深入的了解,就可以从对民族影响颇深的服饰来进行探索。一个民族的服饰,体现的不仅仅是美感,还有我们未详细了解的民族文化发展和背景特色。
一、东南亚国家服饰特点
(1)东南亚地区的普通百姓里,男性普遍穿短衣短跨,女性则长裙为主;相比之下,富人则穿长衣长裙。同时,从衣服的式样、色彩和针织的精细程度都可以明显区分出他们所处的地区和所具有的身份。
越南、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普通女性都以短衣长裙为主打,而文莱女性则以衣裙作为选择。老挝女性着衣颜色在当时比较单一和朴素,多以青、白两色为主;印尼和菲律宾的女性则着衣方式简单。在相同地区,普通男性着衣多以短衣短裤为主,除马六甲地区的男性以长衣短裤外,他们的衣服颜色、着衣方式和款式都与女性的大致相同。
富人们的服饰则同普通百姓形成了明显对比。他们的衣着都以长衣长裙为标志,用料昂贵,做工精致,更显华丽。有文献记载泰国“衣锦绣,及织金或花布,短衣系锦带,上衣披五色花缦,下衣五彩织金花缦拖地,长二三寸”,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东南亚地区的百姓都喜爱使用束腰和披肩,并且他们所使用的束腰和披肩的颜色都和身上所着的衣服色彩形成对比。暹罗国“妇女上衣披青蓝布缦,下衣五色布短裙。”菲律宾“男衣裤俱短,绛帛系腰,女短衣长裙,以幅锦披肩。”马来半岛上马辰地区“男腰围花厨,女系布裙过膝,间披幅帛于胸背。
东南亚的妇女多喜欢使用金银首饰和华珠作为她们服饰的装饰,以彰显自身的美丽与所处的社会地位,也凸显出了各地独有的文化特征。
在头饰方面,则存在着在奇特的现象,即:妇人多束发椎髻,男子则剪发裹头巾。据记载,在东南亚国家,男女发式有差异。男子既有剪发者,也有蓄发者,妇人普遍束发椎髻。东南亚国家妇人椎髻率约达到65%,其髻式既有顶髻型,也有垂髻(如后髻)型。这成为东南亚各国妇人头饰的一种鲜明特征。男子除了头戴帽子外,缠头巾的现象最为普遍。如东南亚地区男子以布帛裹头或缠头率约达70%。在这些使用布帛裹头或缠头男子中,既有把头巾当作帽子用的,也有用作1《从功能到符号——花腰傣服饰特征分析》胡瑞波,徐人平等,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抹额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些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2
在足饰方面,清代时期,东南亚的富人官员才习惯穿鞋,而普通百姓则以赤脚为主。
(2)东南亚国家的服饰多颜色绮丽鲜艳,给人一种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和谐融洽之感。马来西亚服装颜色多样,色块分布鲜明,给人热情奔放的韵味;泰国服装清丽优雅或端庄华丽,如他们所拥有的沙滩大海,能给人不一般的无限遐想;越南服装做工精致且用色淡雅,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中朴素细腻的品质。
二、泰国民族的服饰特点
对于泰国的民族服饰,大多数人都认为和云南地区的傣族服饰相差不大。但是在仔细的对比之后,仍然会发现细微差异。
(1)泰族服饰特点
大多数的泰族人,都是女性穿短衣长裙、男性穿短衣短裤。同时他们的衣服大多颜色明艳鲜丽,却又不是简洁朴素之感。
(2)泰国北部地区阿卡族服饰特点
从地理角度来看,泰国北部地区多以山地为主,广布原始热带森林,气候相对湿润闷热。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以阿卡族为主要例子进行分析。
泰国的阿卡族源于云南的哈尼族,但是他们在迁徙中,在时间历史变迁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阿卡族的帽子独具特色,以黑色包头为主,上面有些许鲜艳的色彩刺绣作为装饰,他们的帽子上也有着和云南傣族一样的银泡装饰。出了帽饰之外,他们的首饰也和云南的民族一样没有太多的差异。他们都喜欢以银首饰作为自己的装饰品,但是阿卡族还会把葫芦、海贝作为装饰品。想必这就是这个民族在迁徙后产生的改变之一。
阿卡族的服饰喜以黑色作为基色调,衣服多是及膝长衫、短裙、腰带、绑腿等。阿卡族女性的衣服上多有花纹刺绣和条纹图案作为装饰,并且他们喜欢随身佩戴装饰性挂件。其中,他们的花纹图案刺绣,多是民族所信奉的钱币、银泡、鸡毛等物品。但是色彩鲜艳明丽,形象生动,独具民族特色。他们借用这种手段,将民族的希望传达而出。阿卡族男性的服饰简洁,但是他们仍然会在刺绣的图案上下功夫,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3
三、云南地区傣族的服饰特点
云南的傣族和泰族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将引用傣族,特别是花腰傣的服饰例子进行分析。
(1)傣族服饰的普遍特点
云南的傣族主要聚居于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坝子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终年炎热潮湿。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当地人发现轻薄的衣服能用来除湿热、通风效果良好。于是,傣族的女式筒裙和男式短衣裤便应运而生。当然,想必在平地生活的傣族,倘若在山地上劳作,他们便会选择穿着短裙和长衣裤。
在着衣选色上,女性多用淡粉、蓝、黄色为上衣,正红、紫、绿、橙色作为2从《皇清职贡图》看东南亚国家的服饰文化特征白爱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3《泰北山地民族服饰审美初探——以阿卡民族服饰为例》,王彪,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
(7)
筒裙色4。这样的颜色选择,是他们与自然之境和谐的融为一体,别有情趣。
(2)花腰傣的服饰特点
花腰傣注重整体的美感而非个体。他们的衣着以黑色为基调,伴以各种明亮轻快地装饰色点缀其间,给人以稳重内敛又不失美感层次之感。他们在衣服选色上选用红黄蓝绿紫等鲜艳的色彩,借以象征花腰傣民族在劳作、生活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花腰傣的服饰中还有一种特色装饰物—银泡、银穗5。这样的银质首饰为他们的深色调衣着平添了一些华贵之感。
花腰傣的衣服主要以上衣、裤子、裙子为主。男性多以黑色衣裤为主,而女性的服饰却独具特色。女性的筒裙左短右长,且多叠穿,可以在走路时给方便也让各花色显露出来;她们的上衣大多短小且有银泡作为装饰。在首饰方面,花腰傣的女性都有“鸡枞”斗笠相伴,耳朵和手腕都不能缺少银饰品的装饰;头饰方面,她们大多将头发盘起,藏于一条绣花的藏青布后,显出了他们独有的特色。
花腰傣的服饰,同其他傣族的服饰一样,都根据了他们生活自然环境的不同而进行了相应的变化。花腰傣的帽子能够遮阳避雨,轻薄的衣服能够在湿热的环境中保持凉爽,独特的衣服设计利于他们在生活劳作中更加便利。花腰傣女性的服饰,将民族中温婉的气质完美的展现出来,不仅给视者美的享受,也给予我们心灵的熏陶。
四、欧洲中世纪宗教影响下的服饰特点
论及欧洲的服饰,可以谈及中世纪的宗教对其服装的影响。中世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宗教文化,在当时最盛行的宗教是基督教。其提倡“博爱”,即爱上帝和爱人如己。随着宗教文化的逐渐渗透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产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差异。中世纪服装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大的文化分期为界,可分为:
6拜占庭时期、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
(1)拜占庭时期:以宣扬基督教的教义,巩固贵族阶级统治为主,反应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统治权威。拜占庭艺术注重色彩的灿烂,装饰的华丽,强调人物精神的表现,更强调禁欲主义的思想。他们强调衣着的色彩(红、蓝、紫、白)和纹样(十字、圆、羊、鸽子)虽然他们的衣着用料和装饰物愈发奢华,却越凸显他们的服饰逐渐变得呆板无趣,用长衣长袖遮盖人的身体,来隐藏流动而自然的美感的现实。
(2)罗马式时期:前期时用从头上垂下的面纱遮挡躯体,显得人僵硬无比;后期随着十字军东征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服饰则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展现女性自然体态美的衣服出现,被视为后盛行于欧洲女性中的紧身衣和多褶膨裙的雏形。男女服装都变得愈发的柔和、优美。
(3)哥特式时期:对宗教认识的改变,对财富物质追求意念的强烈,影响着服饰文化。前期时以不分男女性别的筒形衣服为主,后期则开始转为以自身体型展示美。{云南阿卡族年轻女人}.
不管宗教所起的作用是约束还是引导,我们都能从各具风格的服饰中清晰地看到宗教遗留的痕迹。中世纪社会(特别在早期)推行禁欲主义道德观,在这种以神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中世纪的西欧人苦恼于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情感、理想4《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以傣族服饰为例》袁爱莉,文教资料,2011(18)5《从功能到符号——花腰傣服饰特征分析》胡瑞波,徐人平等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6《从中世纪服装史看宗教文化对服饰设计的影响》朱雯,武汉科技学院设计学院,2011
与现实相克的矛盾心理中,服装上出现了否定肉体(掩盖体形)和肯定肉体(显露体形)两种矛盾的现象。
五、东南亚与欧洲地区服饰成因比较、泰北阿卡族与云南花腰傣服饰比较
不同的地区造就不同的服饰特点。东南亚地区的民族选择独具特色的薄衣裙(裤),是当地的气候使然。在热带环境湿热特点的影响下,人类为了舒适和方便,自然会进行相应的变化选择;相比之下的欧洲服饰,更多的与中世纪人文环境下的影响息息相关。由于当时人们普遍的接受了宗教教义和信条,随之而来的便是思想的控制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他们用服饰的变化体现宗教,展现人对宗教的一种信仰和信任,所以我们能够在拜占庭、罗马和哥特时期看到不一样的欧洲服饰。
泰北的阿卡族和云南的花腰傣,甚至和云南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在服饰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不论是对颜色的保留、刺绣图案的选择、服饰上相关装饰物的保留,都无一不体现出他们的联系。但是阿卡族也在保留中有了自己的发展,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山地地区,将服饰进行了改变。不同于泰国其他地区的民族一样以长裙为主,他们选择更利于当地环境和劳作的短裙并配之以绑腿,不仅适应了环境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云南的花腰傣,相比迁徙到新的文化圈的民族则依然保留着傣族自己的特色。他们通过对传统的保留,让我们看到了从古至今的民族特色,也更利于文化的传承和纪念。
总结: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历史上也有云南的少数民族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迁徙至东南亚地区,重新开拓自己的生活圈的情况。在这样的历史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下,发展出了全新的民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服饰中找到残留的祖先痕迹,就像他们衣着上银泡的装饰一样,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通过对两支民族的服饰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不仅可以感受到各支民族的历史发展,也能够了解他们伴随着环境不同而进行的相应选择,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通过对东南亚地区和欧洲地区的服饰比较,了解其服饰变迁背后的原因。或与地理环境有关、或与宗教历史有关。这些变化都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I.白爱萍.从《皇清职贡图》看东南亚国家的服饰文化特征.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
II.杜晶.傣族服饰与历史地理环境关系初探,今日民族,2010(9)
III.胡瑞波,徐人平等.从功能到符号——花腰傣服饰特征分析,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IV.王彪.泰北山地民族服饰审美初探——以阿卡民族服饰为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7)
V.袁爱莉.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以傣族服饰为例,文教资料,2011(18)
VI.袁焱.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浅说,学术探
索,2001(2)
VII.朱雯.从中世纪服装史看宗教文化对服饰设计的影响,武汉科技学院设计学院,2011
篇四:《李嘉廷情妇自曝情场交易内幕》李嘉廷情妇自曝情场交易内幕
2004-11-19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
李嘉廷,男,1944年4月生,彝族,云南石屏人,1968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1998年1月起任云南省省长。因收受他人贿赂折合人民币1810万元,2003年5月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他曾利用职权为有夫之妇徐福英谋取不正当利益,涉及金额3000余万元。
徐福英,1962年1月生,小学四年级文化,祖籍江西丰城县人,捕前为昆明市丽人园餐厅、宜良县“海王号”娱乐有限公司经理。
以下是徐福英的自述。
游船上相遇
1995年10月2日,时任云南省副省长的李嘉廷偕夫人,在省里某厅领导陪同下到昆明市宜良县阳宗海风景区游玩。他们上了我的“海王号”游船,这是当时云南省最大的一条游船。我对李嘉廷第一印象不太好,因为他的长相实在不怎么样。
我们礼节性地聊了一会。出乎我的意料,李嘉廷向我要电话号码,还说:“小徐,你有什么事就到我的家里找我。”吃完饭后,我陪他们去歌舞厅娱乐。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在交际上却很有优势。我的歌唱得好,舞也跳得好,李嘉廷邀我跳舞,在跳舞过程中,他又认真而热情地说:“小徐,你有什么事就来找我。”
恰巧在那个时候,我经营了多年的“丽人园”餐厅想进一步扩大规模,我看上了当时在昆明很红火的餐饮店“吉鑫园”对面的一块空地。我就说:“你认识某部门的主任吗?我想买那儿的一块空地。”李嘉廷说:“认识的,叫某某某,我帮你找他看看怎么办。”
第一次约会
约两三天后,李嘉廷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你现在来我家里,好吗?你托我找的人,我今天介绍给你认识。”我故意对他说:“省委不是我去的地方。”他说那我们换个地方,你来某某馆找我,我们一起打网球。
我到某某馆时,李嘉廷正在和别人打网球。之后介绍认识了我要找的某部门主任,让我同他们一起去吃饭。在饭桌前他主动让我坐到他旁边,我不想喝的酒他会主动帮我喝。饭后,李嘉廷主动送我回家。
情人大聚会
第二天,李嘉廷又打电话来约我去打网球和跳舞。到了约定的地方,李嘉廷介绍我认识了一些昆明名流,有某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吴某某、有人和集团的总裁等人。
大家就座准备进餐时,吴某某的情人正要坐在李嘉廷身旁的一个空位边上,李嘉廷微笑着说:“这是小徐的座位。”从那时候开始,我感到李嘉廷对我情有独钟。随着我们的约会增多,就变成人们常说的情人关系。
随着他们约会的增多,两人建立起情人关系。第一次是在李嘉廷的家里,趁着他老婆出差在外,李嘉廷把徐福英叫去,徐福英开始投怀送抱。
据徐福英交待,她对李嘉廷“情不自禁”是从“一种感激之情”开始的。
三百万元解燃眉之急
1994年我即投资“海王号”游船,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我向黑道人物侯连喜借高利贷300万元。游船开业后,侯连喜多次催促我还本付息。我找到宜良县原领导柴某某帮忙,柴表态县财政的钱不能随便借给私人,但可以帮助办理有关手续。我和李嘉廷说起借款的事,还安排李嘉廷与柴见了面。之后,李嘉廷批示云南省财政厅从省际横向联合基金中借贷300万元给宜良县财政局。柴让人以宜
良县复合肥厂的名义编造了虚假的借款报告,并按照李嘉廷的授意,于1996年1月批示县财政局将300万元国家资金借给了我的公司,立刻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将我救出看守所
在认识李嘉廷之前,我一直周旋于当时在昆明市出名的侯连喜和杨某某两个“黑老大”之间。与李嘉廷交往不久后,我便疏远了他们。谁知他们两人竟然相互猜疑,1996年初,双方各带人马大打出手,造成了两人一死一伤。因为此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