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记300字
导航

音乐之声观后感400字

2021-01

音乐之声观后感400字(一)

《音乐之声》观后感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信息类2010-13高腾飞201001101705

这个电影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

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离开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全家跨过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之声》的剧情并不复杂,也没有所谓的宏大和壮观,但却更能走进人们的心灵。在观赏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许许多多的爱所包围。诗歌般的音乐、音乐般的语言,倾诉和展示着那些来自于七十年前一个遥远国度的人们对爱的表达:长者对晚辈,孩子对父母,子民对祖国,人类对自然,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谐的爱意。在剧中,施奈德夫人这样慨述:“爱情的经典,全在于共同面对困境时的无惧。实际上所有的爱无不如此,面临危难的拼搏力量能够轻易地显示出爱的精神和生命的旨谛。”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无论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温馨的人情,亦或是那感人的爱情故事还是那些动人的音乐,影片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从哪方面看都非常值得欣赏的影片,现在我就里面的音乐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是歌曲《音乐之声》,它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题曲。这首歌开篇就由玛利亚演唱出来。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了翠绿的草地,清澈的溪水,还有远处绵延的阿尔卑斯山,高远的天空,而且似乎闻到了空气里阳光的气息。活泼开朗的玛利亚那动听的歌声,回荡在山间,使观众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那歌声中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自由的向往,还有歌唱者的那种快乐和陶醉。在特拉普舰长外出的那段时间里,玛利亚把这首美丽的歌曲教给孩子们,作为他们送给男爵夫人的礼物。特拉普舰长听到这首美妙动听的歌曲之后,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那冰冻了不知多久的心也开始悄悄融化。这首歌里的快乐和热情感染了每一个人,也让特拉普舰长明白了玛利亚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是什么,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知道玛利亚是无可取代的,他也开始改变他独断专行的习惯。

其次就是欢乐大方的《哆来咪》。这是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歌。那天在郊外她开始教孩子们唱歌时发现,从没唱过歌的孩子们一下子很难学会,她就把七个音符和谐音字联系在一起,编成一首歌,琅琅上口,孩子们马上就学会了。这是一首很轻松很欢快的歌曲。当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时,他们的快乐溢于言表,正是玛利亚的这首歌首先唤起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进而对生活的热爱。

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活里开始有了音乐的陪伴。

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见》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歌的演唱把孩子们的可爱,纯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他们全家也正是通过这首歌向祖国和人民道别,那个场合的演唱增添了些许别离的伤感,使这首歌有了另一番韵味,不变的是,它仍然那么让人感动。

特拉普舰长演唱的那首深情、舒婉的《雪绒花》是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曲。当特拉普舰长受孩子们和玛利亚的请求开始演唱这首歌时,那种对故土和对祖国的深情使他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平常的那种严肃不苟言笑甚至冷漠荡然无存。从他那饱含深情的歌声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温情、敏感的特拉普舰长。原来高大威严的他,内心里也有这么多柔软的地方,他对祖国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深情让人感动。特别是他在音乐会上的那次演唱更精彩。不愿意背叛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的他决定带领全家逃出奥地利,临别之际,他唱了这首歌。他通过这首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深深的不舍,同时也借这首歌表达自己对德国统治的强烈反抗。唱到一半时,他就哽咽得唱不下去,玛利亚接着唱了下去。他们全家也一起唱了起来,而且带动全场的人唱起来。那深情的歌声令人久久无法忘怀。

影片中的其他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演奏的是那么的轻松愉快,那舞台上跳动的绵羊木偶就是孩子们和我心中一样的欢快心情。

影片通过这些音乐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整部影片沉浸在一片优美的音乐之声中,我们在音乐声中去欣赏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思想感情,轻松,自然。

这部影片把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温馨的人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确实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片。

这是一部将音乐融入于影片的成功典范,因为音乐,将影片所要表达那些对国家,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不许要太多的笔墨描摹就深入人心,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感召精神和思想的表达,音乐无处不在。

音乐之声观后感400字(二)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出自1965年,被誉为有电影以来最成功的一部音乐歌舞片。影片里美妙的音乐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影片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上映。影片曾获得1966年奥斯卡8项提名5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女主角朱莉叶安德鲁斯曾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该片被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算是部很陈旧的电影了。但当我欣赏完这部电影时,再次证实经典是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

玛丽亚,本是一个天真、活泼开朗、自然、大方、喜欢音乐、爱唱歌、有爱心、充满快乐与欢笑、爱孩子的女孩,却呆在一个与尘世隔绝的修道院里做修女。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她,带给了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快乐,即使迟到了,好像上帝都不忍责备她。后来她离开了修道院,因为院长认为她应该到社会中去感受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到一家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上校在妻子去世以后,一直以军队的生活方式管理孩子们,因而缺少了笑声、缺少了快乐,有的只是一种规则式的生活方式。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气氛,带给了这个家庭快乐,歌声、笑声不断,也彻底地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后来,奥地利沦陷,希特勒统治下政府要求上校为新政服务,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上校没有答应新政府的强求,以一首一直流传到现在都经久不衰的歌曲《雪绒花》作为向祖国、向人民的诀别。最终,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帮助下,离开了那个沦陷的国度。

我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别人,而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影片是一部音乐剧,亮点在于天籁之声。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整个影片始终洋溢着音乐,以那优美的歌声带给人们快乐。却也让我们不得不思索: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就像玛丽亚没有到来以前的上校家那样?还是拥有地位、拥有财富,就像男爵夫人与上校的“爱情”?还是玛丽亚带来的这种快乐和笑声呢?其实,生活真的很简单,

那就是快乐!离开快乐,家缠万贯又有什么用呢?拥有快乐,就算身无分文也是幸福的!《雪绒花》这首小小的歌曲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在整个故事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那还是在音乐节上。看似最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节上全体观众高亢、洪亮地合唱着《雪绒花》,表达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

我非常喜欢影片里的一段富有哲理的台词:

WhentheLordclosesadoor,somewhereheopensawindow.经常是这样的,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另一扇窗为我们打开了。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我很喜欢里面那些经典的音乐: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