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记50字
导航

搜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武则天

2021-01

篇一:《论武则天诗歌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论武则天诗歌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朱焕玺

(471000,河南洛阳市老城区宣传部)

女皇武则天能诗善文,有《垂拱集》100卷和《金轮集》6卷,可惜俱佚。清人编纂的《全唐诗》说她存诗46篇。许多论及女皇诗歌的文章,也都以此为据,引为定数。新出版的《唐代文化》一书说是50首(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页),其实,不止这些。现存女皇诗歌共有59首,大部分已收录于《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中,一部分散见于民间(主要是河南登封和偃师)碑刻和摩崖石刻上,个别的则存于地方志书中。

女皇的现存59首诗歌,多为五言古诗,兼有三言、四言、六言、七言、八言诗,可谓体裁多样。以内容而言,多为祭神告庙的歌词,大约占其现存诗作的三分之二。其余诗篇有写男女相思之情的,有褒奖臣下的,有游宴山水名胜的,有咏物述怀的等等,其中不乏佳作。

试举几例:

其一,《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一册,中华书局,1960年,第58页)

从诗的内容推断,大概作于长安感业寺。这首七言绝句是武则天的早期作品,表面上看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其实是蕴含着作者超人智慧的政治诗。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逝世,武则天和后宫没有子女的内官们便一起剃度落发,被送进感业寺当了尼姑。如果武则天听从命运的安排,就可能从此以青灯梵钟打发一生。可是,武则天不相信命运之神,她没有绝望,她要下决心解救自己,就把希望寄托在她过去的情人身上,这个人就是太宗的儿子新皇帝李治。机会终于来了。永徽元年(650)五月,李治以周年忌日为先父行香为名,特意去感业寺和尼姑身份的武则天见面。情人相见,蓄积已久的激情陡然迸发,彼此都非常激动,感慨万千。武则天大概就在此时灵感突发,千言万语凝成这四句诗以诉衷情。

诗的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非常传神,非常绝妙,写出神志昏乱的生活效果。第二句"憔悴支离为忆君",写出原因,"忆君"二字是点睛之笔,是本诗的灵魂。第三、第四两句"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是说我最近常常一个人暗自落泪,伤心极了,你要不相信的话,有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作证。这仿佛是年轻人打赌的语言,诗人顺手写来,即成佳句,真是匠心独运,更显得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增强了"忆君"的信服力和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传递的是相思之情,折射出的是政治智慧。由于诗文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诗的对象果然被感动了,最后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其二,《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

《全唐诗》载录此诗时并有诗序:"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

天授二年(691),也就是武则天登基称帝的第二年。此诗简捷明快,语言流畅,主题鲜

明,堪称上乘之作。与诗序整体来看,充分反映了女皇洞察一切的睿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刚毅果断的作风以及号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气慨。女皇初登大宝之位,需要树立权威,方能驾驭天下。此诗正好显示了女皇主宰一切的神气和至高无上的尊严。

其三,《曳鼎歌》:"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

这是一首四言铭文,所谓铭文,就是在器物或碑碣上刻写或铸成的文字。万岁通天元年(696)四月,铸九鼎成,搬放于通天宫。豫州鼎高1丈8尺,容1800石;其余鼎高1丈4尺,容1200石,共用铜56万多斤。鼎上各写本州山川物产之象,令著作郎贾膺福、殿中丞薛昌容、凤阁主事李元振、司农录事钟绍京等分题,左尚令曹元廨画。令南北卫士10余万人并仗内大牛、白象曳之。自玄武门入。武则天自制了这首豫州永昌鼎歌。

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女皇重铸九鼎,表明其政权已趋巩固。此时,她正式君临天下已七个年头,四海富庶,国家强盛。在此之前,她造明堂,建天枢,中岳封禅,相继成功,女皇志满意得,权力鼎盛,于是铸九鼎再显君威。

由此可知,如何写鼎文,非同一般。女皇亲撰铭文,以示重视。她以那如椽大笔突兀从河图写起,一连四句,历数三皇五帝。这样开头,气势不凡,立马使人想起"河出国,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古训,寓意深长。接着写"天下光宅,海内雍熙",颂扬武周政权是光明灿烂的和谐社会。自从684年改元光宅以来,经12年经营,认为光宅天下的目标达到了。最后以"上玄降鉴,方建隆基"结束全诗,归功于天,指明君权神授,这是上天降下的符瑞,叫她建立隆盛的大周基业。文如其人,出自政治家之手的鼎文,成了一篇政治宣言,抒发了胜利者的豪情。这里,武则天以三皇五帝这些圣君自况,其意更耐人寻味。此诗气势雄伟,音韵铿锵,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杰构。

以上三首,可以说是女皇诗作的精品。

女皇的诗歌,还有一大部分属于郊庙歌词。在唐朝,祭神告庙是朝廷的重要典礼活动内容,仪式隆重,往往需要音乐的配合。《全唐诗》从第十卷到第十六卷共辑录七卷唐朝郊庙歌词。这类歌词的作者多数是地位很高的朝臣,如魏徵、褚亮、张说等。这类歌词往往是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空洞乏味。到武则天朝,她不停留于现有的歌词,不轻易假手于大臣,而是自己亲撰歌词。如《享昊天乐章》、《享明堂乐章》、《大飨拜洛乐章》和《享武家清庙乐章》等。虽然大部分仍不免于歌功颂德之类,但有的篇章写得亦有特色,不可一概抹杀。这些歌词就像女皇奉献给大家的一桌酒席,看似平常,却不乏美味佳肴,经得起细细品尝。

如《享明堂乐章·皇帝行》:"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肃迩安,俗阜时和。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意思是:移唐国祚是上承天命,下顺民意的。远近的敌对势力都肃清了,实现了社会的和平安定。天下富裕,上下祥和。教化使政治清明如镜,各种诉讼也没有了,甚至法典也休息了。于是举行典礼,希望大周国永远结束战争,河清海晏。可见此诗描述的是一幅美景,表现了女皇的豪迈自信和建立太平盛世的雄心,反映了她治国有方。诗中表达的追求和平安定和国家富强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应予肯定。

《大飨拜洛乐章》14首,是武则天践祚前的舆论准备。她煞有介事的拜洛活动,就是登基称帝的预演。此章《致和》诗说:"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把自己将要称帝说成是不可违的天意、神功。此章的《拜洛》诗则表现武则天的谦恭和进取精神:"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祇。"(《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

《享武家清庙乐章》10首,是武则天称帝后为武家立七庙典礼的歌词,一是追念祖德,二是炫耀其功绩,为自己歌功颂德。诗中说:"乐已变,礼方崇。""帝图草创,皇业初开。功高佐命,业赞云雷。""赫赫玄功被穹壤,皇皇至德洽生灵。开基拨乱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内清。"(《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为以周代唐大唱赞歌,政治色彩鲜明。

女皇还有几首游宴山水的诗,亦相当有特色。如《早春夜宴》:"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两首诗对仗工整,清新自然,虽然声律不够谐和,但已接近五律格式。拗体七律《游石淙诗》也很有名:"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此诗把武周政权描绘成得人心、合天意的仙境,所以赐筵于朝臣和皇亲国威,共同欣赏山水美景,以协调君臣关系。

女皇的《制袍字赐狄仁杰》(《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一诗短小精悍,寥寥12字,达到了褒奖勋臣,树立典型,驾驭臣下的目的。女皇的《游仙篇》(《全唐诗补逸》卷一,载《全唐诗外编》上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63页)是一首古诗,此诗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其寻仙求道、长生久视的愿望。诗的最后一句"方期久视御隆周",念念不忘其皇权,期望长生不死,永远统治大周国,使其繁荣昌盛。

女皇诗歌的艺术特点是讲求骈偶对仗,注重声律,语言优美而不华,所有诗作均一韵到底,各体几乎兼俱。

综观女皇诗歌,总的来讲,是很有气势的。这与她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她自身经历有密切关系。她经历从贞观到永徽一直到她自己当皇帝这一较长的历史繁荣时期,而她由才人,历昭仪、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到皇帝这样一步步神奇般地攀登到权力顶峰,自始至终信心十足,壮志凌云,以洛阳为神都,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展雄才而创伟业。这些,很自然地在其诗作中得到反映,如《曳鼎歌》、《皇帝行》和《腊日宣诏幸上苑》,都是气魄豪迈的,与汉高祖那仅有三句的《大风歌》相比,毫不逊色。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和南唐后主的"几曾识干戈",更不能与之相比,他们的是亡国之音,女皇的则是强盛之音。武则天的诗歌,实质上是"素多智计"的才女从尼姑到皇帝不懈攀登的真实记录,是对皇权和神权的赞歌,是武周盛世的强盛之音。

女皇诗歌的消极方面也是非常明显的。她毕竟是地主阶级政治家,她的诗歌同她的其它文章一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她所活动的圈子基本上是王公大臣,皇亲国戚,根本不接触劳动人民,她的诗歌中没有劳动者的声音和身影。她没有前代君王"马上得

天下"的创业经历,她认为是靠才智和神佑取得皇位的,她的诗歌变成了对神明的赞美和自我崇拜。诗中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唯心的英雄史观,都是女皇诗歌中的糟粕。有的诗歌,尤其是她的郊庙歌词,艺术上缺乏可取之处,不少诗句流于标语口号式的直白,这些都不足为训。

至于女皇对唐诗发展的贡献,至少有以下两点:

其一,提倡诗歌创新,促进了律诗尤其是七律体制的定型。律诗体制的定型和规范化,沈佺期、宋之问贡献较大,而女皇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作为最高统治者,她不仅大力倡导,而且身体力行。《游石淙诗》是她唯一的一首七律,但意义重大,她在诗序中要求侍从群臣"各题四韵,咸赋七言",于是引出16首七律,影响深远。武则天对新诗的热心超过她前代任何君王。唐太宗写诗100多首(《唐太宗全集》核注本"诗"。吴云、冀宇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104页),但未有一首七律;《全唐诗》收唐高宗6首诗(《全唐诗》卷二《高宗皇帝》,21-22页),全属五言杂诗。武则天对律诗的定型所起的作用,是别人不可比拟的。

其二,奖励优诗,鼓励臣下赛诗。女皇每逢朝会,往往必有诗。赛诗办法更是花样翻新,或者人主命题,众臣赋诗,或者女皇赋诗,臣下奉如;或者类似今日抽签办法,谁抽得某字,便以此字为韵应制作诗。"赋诗夺袍"的故事,更为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唐诗纪事》记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唐诗纪事》卷十一《宋之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5页)武则天不惜把刚送出的奖品夺过来再授予最佳者,无非是欲以此鼓励臣下多写好诗。

只此两条,足以肯定女皇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苑中独领风骚的牡丹,那末,女皇则是最早辛勤培育牡丹的园丁。她的时代,还称不上是唐诗繁盛的时代。但有了她的精心培育,唐诗已经蓄势待发,预示着它的繁盛时代终将到来。

篇二:《10《木兰诗》导学案附答案》

10木兰诗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若没有女性,人类社会便了无生机;若没有女性形象,文学作品也会黯然失色。很多文学作品,因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而得以永垂不朽,名存千古,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其中之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搜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武则天}.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âhán)鞍鞯(ānjiān)

辔(pâi)头溅溅(jiān)胡骑(jì)啾啾(jiū)朔(shuî)气金柝(tuî)十二转(zhuǎn)百千强(qiáng)姊(zǐ)霍霍(huî)著(zhuï)云鬓(bìn)傍(bàng)地

2.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jì胡骑转:zhuǎn转向贴:tiâ昨夜见军贴

qí骑马zhuàn转动tiē张贴

强:qiáng百千强

Jiàng倔强Qiǎng勉强

3.作者链接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4.文体链接

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

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积累词语。

▲重点实词

惟:只。何:什么。忆:思念,惦记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辞:离开,辞行。旦:早晨。但闻:只听见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戎机:指战争。关山度若飞:越过。朔:北方。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赏赐百千强:有余。出郭相扶将:外城。傍地走:并排跑。

▲通假字

对镜帖(tiē)花黄:“帖”通“贴”,粘贴。

▲古今异义

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走(古义为跑;今义指行走)但(古义为只,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户(古义为门;今义指人家、门第)

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指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指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愿为市鞍马(愿意)愿驰千里足(希望)

▲词类活用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登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战马。

▲成语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3.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特别注意以下句子的翻译

(1)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2)同行十二年:同行那么多年。

(3)壮士十年归‛:幸存者很多年后才归来。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这是互文的写法,不能理解为将军身经百战之后死了,壮士十年之后回来了。)

(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坐着。表现木兰荣回故里时的激动心情。

(7)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的欣喜女儿态。

4.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二部分(第4段)征战沙场

第三部分(5~6段)建功受封。

第四部分(第7段)辞官还家。

5.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旨。

(二)深层探究赏析第一部分

五、拓展延伸

“巾帼英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巾帼英雄即女中豪杰。”那么,除了出征打仗,还有哪些女性称得上巾帼英雄呢?

秋瑾,孙中山赞她:‚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宋庆龄对她的评价也很高:‚秋瑾攻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还有武则天、佘太君、杨门诸位女将等等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分析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下面我们继续分析后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赏析第二部分

赏析第三部分

赏析第四部分

(二)分析形象

学生再读课文,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中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三)写法探究

1.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

处理有什么作用?

②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③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叠唱,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一段,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

2.凝练生动的语言。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

三、板书设计

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木兰形象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四、拓展延伸

女子“半边天”,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角色分工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代巾帼英雄有哪些?试列举三四例。

2.朴今淑:和谐家庭事业的热心建设者,她把很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从捐资助学、扶贫救困到建设理想家庭、致力于国际和平,一直坚定不移地用爱心与责任为公益事业服务!

3.英迪拉〃甘地:印度政治家、首位女总理,她出身名门望族,曾四次出任印度总理。

4.克莱拉〃蔡特金:国际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特金是著名的德国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领袖,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发起人之一,一九一五年在伯尔尼组织第一次国际妇女会议反对世界大战。她曾被选入第三国际主席团。

篇三:《唐诗宋词》

第二章:唐宋边塞诗词

(一)、王维:《始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首上片写景,写雁去秋来的西北遍地风光,(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千山叠嶂,孤城深闭)既有视觉的形象,又有听觉的感受;下片抒情(远离家乡,常年戍边,一杯浊酒难以抵消浓重乡愁)然而,至今守边工业未就,不能早做返归之计。深夜传来悠悠笛声,更难使人入眠。结束句写将军征夫守边卫国与思想愁绪相交织的矛盾复杂心情,笔调苍凉而悲壮。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登上幽州台,面对负载历史的象征物,伤往忧来之情倾吐而出。历史成了诗人倾吐的对象,诗人满腔之情,长期积累,遇到了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不吐不快。“象”是触媒,诗人得“意”而忘“象”,“象”这一触媒浓缩成诗的标题,正文直接抒发了诗人满腹牢骚、一腔愤慨和那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后来李白、杜甫继承了左思开创的传统,并在意与象的融合上进行不懈地探索,为咏史诗向意境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欣赏以感受为基础,没有真切的感受就没有艺术的欣赏。因此,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为艺术欣赏的一条途径。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

唐宋悼亡诗词

(一)、元稹《谴悲怀》三首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固然令人为之动容,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失去了才痛感珍贵,所以珍惜眼前的活着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所有的甜言蜜语爱的表白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够听到感受到,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首诗的是实在难得的好诗。这是对爱人的最高赞美与最深的深情思念怀念。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力。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