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记800字
导航

以倾听什么的声音

2021-01

篇一:《倾听心底的声音》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

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请以“做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倾听心底的声音

生活本身就是一幅画,但在涉世未深,懵懂无知,认不清方向时,我们只是观画的读者,当我们经历了风雨,倾听来自心底的声音,做真实的自己,我们才是画中的主角,才可以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倾听心底的声音,让我们摆脱幼稚,做勇于担当的自己。

孟佩杰,那个带着养母上大学的坚强女孩,四千多个日夜,她守在养母的身边,做饭洗衣,喂饭喂药,用自己年轻的热血延续养母的生命。是什么让她从6岁就肩负起照顾养母的责任,直至今日仍面带微笑的生活?当养母想要自杀时,她急切地喊出了心底的声音:“有妈就有家!”她要一个家!她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孩子,勇敢而坚定的担起了家庭沉重的责任。她做了摆脱幼稚,勇于担当的自己。

倾听心底的声音,让我们坚韧勇敢,做受人尊重的自己。

刘伟,10岁因事故截去双臂,成为残疾人,14岁夺得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冠军,20岁用脚弹钢琴达到了专业七级水平,22岁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3岁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试问,一个没有双臂的残疾人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并赢得人民的尊重?刘伟用行动告诉了我们答案。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做坚韧勇敢,受人尊重的自己,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终于做到了。

倾听心底的声音,让我们毅然抉择,做铸造辉煌的自己。

李娜,法网公开赛女单冠军,可以与姚明一较高下的体坛一姐。可是,她也曾有过迷惘,02年,她退出体坛修读新闻。然而,她始终按捺不住那颗为网球跳动的心,她毅然抉择重返网坛,并突破体制单飞。她用自己的人生精彩为中国的网坛史书写了新的篇章,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增添了不一样的辉煌。如果娜姐忽略自己心底的声音,固执的奋战在新闻战线,那恐怕她也获不了今日的灿烂人生呢!

古往今来,名垂千古的伟人无一不是善于倾听心底声音,做真实自己的人。陶渊明倾听自己归隐的心声,采菊南山,做了一个宁静淡泊,傲岸高洁的自己;文天祥倾听爱国的心声,丹心指南,做了一个正气凛然,名垂史册的自己;钱钟书倾听做学问的心声,著书立说,做了一个学贯中西,受人尊崇的自己„„

朋友,请倾听你心底的声音,它会指引你去书写人生的画卷,让你成为画卷中绽放精彩的主角!

文章经过升格后,除了保持原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原有特点外,文章立意显得高远,说理变得深刻。文章围绕“怎样做自己”“做怎样的自己”,条分缕析。各类素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内容丰富,精炼恰当。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张力,文脉贯通,有发人惊醒的力量。

篇二:《倾听法的声音》

倾听法的声音

在秋的凄凉与孤雁落寞的呼唤中,你是否听到了法的声音?—题记{以倾听什么的声音}.

秋叶,穿过秋风的寂静翩然落下。那一片片枯黄的树叶,那一个个飞舞的动作。秋风吹,秋叶落,此时此刻,又有谁在倾听法的凄凉?

人们总在说法不容情,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在纽约作者和两位德国朋友合租了一间房子。一天房东的小儿子生病了,开始请了医生,可后来他的小儿子吉米的体温不断升高,气息渐如游丝般微弱。房东又去叫医生可医生不来了,原来是他上次看病的钱还没有付清,医生坚持要先看到钱才来,大家都忙着凑钱,可是后来还是失望的摇头叹息。朋友吉特是儿科医生,可他还不能给别人看病,因为他没有通过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考试。房东猛然转身对吉特吼道:“好歹你也是个医生啊,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眼睁睁的看着我的孩子死掉。”再过几个月吉特就可以参加美国国家医生执照考试,开始崭新的生活。如果他站在法律的一边,可以看到的是他灿烂的将来;如果他站在救人的一边,他就会辜负这个提供他新家园的国家,违反法律失信于政府。而且万一被捕,他会丧失居留权陷入无边的困境中。现在夹在中间的却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孩。在痛楚中瑟缩的吉特最后做出了决定,他为吉米的小生命奋战了十天十夜,就在小吉米可以下床的那天,他被捕了。大伙都没有去上班,都赶往纽约的市立法院,他们高呼吉特没有罪。法官面带微笑的站起来,举起锤子敲向桌面:“吉特先生,你违反了法律。”法官说,“原因是为了遵循另一个更高的法律——医生的良知,因此我判你无罪。”

虽然我们总在说法不容情,虽然它们像一种无形的锁链紧紧来缚着我们,可它更教会了我们人性的真善美。她告诉了我们世界有一种东西叫公平,没有权贵差异没有贫贱之分。它让世界充满人性美,更加绚丽多彩。吉特用自己医生的良知冲击着法律,而法律用自己诠释着人间的真善美!

在无视法的人的心里,又有谁在倾听法的呼唤?它让你守法、用法,为何不用心倾听?

曾有一篇报道说过,一个16岁的中学生,因为长期被所谓的学校“老大”勒索,不敢跟学校家长说,终于恼羞成怒,用小刀将一个人刺死,这个中学生就这样毁了自己的前途,如果这个中学生能在被勒索时会用法,也许就不会铸成大错,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法的守护又有谁能看到?

像我们这些中学生就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老师有《教师法》。我们只有做好自己应遵守的法律才能快乐地生活,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必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制衡,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一旦违反法律触犯法律,就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这就是法,像一个守护神守护着我们仅存的美好与和谐。连古人都能听到法的声音,为何我们这些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人却无视它?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曾说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由此看见,法治社会存在的重要性。我们身处在一个法治社会,也就必须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守法”

法的无可奈何,就如同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太阳升起又落下,花儿开了又凋落,雪花融化又降落。可如果我们像对待这些美景一样来对待法,世间还会如{以倾听什么的声音}.{以倾听什么的声音}.

此吗?

在这大千世界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准则来束缚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社会安定,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个准则就是法律,任何人或物都在它的掌控之中,它教会我们如何创造美好,享受幸福。

落叶带着法的凄凉与呼唤翩然落下,悄无声息地掉进灌木丛里。枫叶伴着法的凄凉与呼唤傲立枝头,默默无闻地为人的一生中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三:《倾听最美的声音》

倾听“最美”的声音

周一的主题班会上,初一、一班的教室里,不时的传出欢歌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这是班级学生自发组织的寻找班级“最美声音”的现场。或许,是因为备受关注、风靡全国的《中国好声音》的影响,在欣赏节目的华美与精彩纷呈之余,细细思索,学生节目中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玩味,不仅仅值得我们教师深入的的思考。更使好声音的模式也渗入了这群懵懂的孩子的丰富内心世界,引领这群90后孩子“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和视角。

那是一天的下午,一群孩子涌入办公室,将自己如何喜欢好声音的模式以及自己也想举办自己班级的寻找“最美的声音”想法和盘托出,起初,我对这件事并不赞同,但无奈经不起这群孩子的软磨硬泡,最后还是决定让他们去尝试一下的同时给他们几点明确的要求:1、组内的“海选”,必须做到公平公正,把本组最具特点的选手推举出来,并作出充分准备。2、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书,以及实施的具体细节。3、鼓励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不应仅仅局限于歌唱。本打算让他们知难而退,哪成想肖亚平(班长)第二天就把各组讨论通过的计划书摆在我面前,而且十分详尽,从导师的选择到会场的布置,从主持的配备到参赛人员的要求一应俱全,真可谓用心良苦。看到这番景象,我甚是羞愧,于是开始思索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明天

的分数,还是应该面对学生今天的需要,还是今后长期的发展;我们是应该给与这些孩子以知识,还是应该着眼于学生丰富而健全的人格的人格培养。人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教育领域从来都没有真正实现过,如果,你搞一些富有特色的教育方式或者活动,即使它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但周围的舆论仍然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中考……因为,一切都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指标的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当我侧耳倾听着孩子们略显稚嫩的声音里,呈现出来的:或活泼、或生动、甚至有些成人化的歌曲;或婉约、或豪放的诗文朗诵;或拘谨、或自由的口语表演。我静静的聆听着——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我觉得不是在倾听一群孩子的表演,而是在欣赏世界最高规格的演唱会、朗诵会,是在演奏来自于学生心灵最深处、来自教育的最美的乐章。眼前仿佛幻化出一群个性迥异、活泼开朗的年轻人的形象,他们朝气蓬勃的引领着自己走向光明的未来,于是,我再一次陷入沉思,真个身心有沉浸在和学生一起度过的成长的日子里……,才知道学生,学生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成长过程的经历。聆听着这些孩子们悦耳的声音,特别是班级中几乎不说话的刘丽华同学的声音,我几乎哽咽了……我的整个身心不能不为这群可爱的孩子而感激万分:我为

这群可爱的孩子而自豪!——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呀!

这份幸福也同样属于学生的,因为正是他们的艰辛努力,才让我倾听到了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从他们的声音里,我仿佛看到了这群可爱孩子的美好未来,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还会记得这曾经流洒过他们艰辛和汗水、回荡过他们欢声和笑语的教室,这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中间,除了感动,更大的是收获。{以倾听什么的声音}.

我由此深深的感悟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聆听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声音,更是孩子们的那些经历和成长,因为,我能从他们的成长中,能够获得更多孩子成长中所需要汲取的养料。

是的,我的确听到了见证孩子成长的“美的声音”,听到了一名教师应该如何让孩子们唱响自己“最美的声音”。

篇四:《倾听诗歌的声音》

倾听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魅力{以倾听什么的声音}.

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古人常以“诗言志”。而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它的情感的抒发主要通过所选的意象及诗的节奏来表达。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益,首先要创设氛围,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品读诗歌,让学生在解析意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在拓展比较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抓住朗诵环节,让学生融入其中体会诗情,由此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有所收获,现代诗教学也就变得吸引学生充满情趣。

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从两千多年前《诗经》、“楚辞”的薄发,经唐诗、宋词、元曲的冶炼,再到20世纪以来现代诗的发展,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古人常以“诗言志”。而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它与旧体诗不同,没有严格的字数、平仄限制,它的情感的抒发主要通过所选的意象及诗的节奏来表达。

小学六年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正气歌。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听读:创设氛围,动情初读。

“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创设良好的诗的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这可根据不同的诗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诗导入、歌曲联想等都是不错的。例如艾青的《苏武牧羊》,就不能不先介绍其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将学生带进那个特定的年代,再趁时听听录音范读,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怆深沉还是激愤昂扬,不必急于分析或是虚情假意地朗读。

最初,也许学生只能听出诗语速的快慢,可再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拿出笔,标注重读音节及节拍的划分,即节奏的划分。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节奏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一般说来,诗人要表现轻松愉快的情绪,诗的节奏就明快朗畅;要表达激愤昂扬的感情,诗歌的节奏就急促有力;要透露哀怨悲伤的情调,诗歌的节奏就低沉缓慢。所以说,把握好诗的

节奏,便是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只要明确了本诗的节奏,就容易读出诗情。请几位学生根据他们划分的节奏试读,其他学生评判优劣并说明理由。大家一起讨论:为何重读在这个词而不在那个词?为何停顿应划分到此?其实,探究出这些问题此诗已读懂大半,因为那跟诗的主旨及情感表达有紧密联系。如《我爱这土地》中的“愤怒的河流”,要读出“愤”意,“愤怒”一词就要重读。“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的声调就应处理得略低而轻柔。本诗第二节蕴涵着深沉的爱国情感,应读得实沉而略显哀伤。

学生通过听、标、议三个环节,已对本诗有个完整粗浅的把握,无论是齐读还是个别朗读,都颇具有诗的感觉。一首首现代诗不再是陌生的文字,而是一支支跌宕起伏的歌曲,一幅幅旖旎优雅的画卷,一条条澎湃磅礴的江河。与文本有了如此亲切自然的接触,多少有了些共鸣,这时的读才是真情实意的读,不再是装腔作势的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重视诗歌的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以读带思,是学生在朗读中获得各种美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通过阅读还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培养阅读兴趣。{以倾听什么的声音}.

二、品悟:浅斟低吟,感悟意韵。

在初读的基础上再细读,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咀嚼赏析字句,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含蕴的丰富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这个部分是诗歌教学的核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在现代诗中,诗人主要从自然以及生活中选取物象于作品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这些物象杂有诗人主观色彩,这些物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但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乡愁》一课时,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所有意象,然后结合课前预习及所读体会,找出最能表现本诗情感的主要意象及本诗情感。学生很快找出其中的一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很有特色又令人难忘,它会让人想起作为“乡愁”这种抽象情绪的对应物,他们具体生动地表达了伴随诗人一生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以及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所以理解诗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诗歌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味地讲解,生怕漏掉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意境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例如在教学何其芳的《秋天》,学生在读到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篱笆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时,教师就适时的提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

诗歌创作中有布白艺术,那么,诗歌教学中也应有布白艺术,要留无穷想象于学生,让作品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长成树木。因此,教师的讲解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性,以诱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分析关键难解字词句。例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文时,“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句就值得深思,教师就可以问学生,既要“歌唱”,特别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歌唱,我们喜欢用甜美嘹亮的嗓音,但艾青为何要用“嘶哑”的喉咙呢?学生随口能回答出:“太累了。”累了还要唱,哪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这么一追究,就容易理解诗人对民族的挚爱及献身精神。还可揣摩“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一些客观物象在诗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学生不难体味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以及当时的历史现状。

4、学习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第一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中“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突出声音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特点,营造了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诗人所向往的那个“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当然,对于初学现代诗的学生而言,不宜挖掘过深过多,否则,会打击他们学诗的兴趣。

三、比较:拓展阅读,合作探究。

诗歌的学习,必须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诗歌常常以意象的联结、转化和综合进行运演,它属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常常带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诗人与欣赏者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天地。因此,在充分赏析课文的同时,不仅仅囿于“这一首”,选择内涵或意象与课文相似的诗,借诗作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目的,充实阅读量,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将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的《纸船》都摆在一起赏析,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同样的题目可以写不同内容的诗,相同的情感,由于作者的年龄阅历不同,选择承载情感的意象也不同,表达方式也将有所差异,读起来诗的风格也不同。

当然,诗歌阅读量的积累,仅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然而课内有意识的引导与介绍,必然会将学生引向课外的自觉阅读。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后去查资料的习惯,找出类似的材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尝试利用已获的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评头论足”一番。只要求作简单分析,既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性和学习热情。

四、朗诵:配乐朗诵,深情演绎。

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魅力和意境是和声音分不开的,是和其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感”、“语调”和“语气”都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在一个单元的可组织一次“我喜爱的诗”朗诵比赛。学生可以自选诗歌自配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达到自我与诗人完全合一的美妙境界,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振,才能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

五、仿写: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将诗歌的知识作简单总结,指导学生具体仿写诗歌。余光中的《乡愁》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写对象。形式简单韵律优美。诗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感情逐层加深。诗歌的结构寓于变化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结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教师也可以自创诗歌给学生参考,直观的模式给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当然,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诗歌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始终是现代诗歌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尤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化修养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