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读后感作文
导航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2020-12

篇一:《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600字》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一)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二)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法是不对的,如果那艘军舰被买下来只会拖延失败的时间而已。因为政府的腐败,你给他在好的军事装备就算这一仗打赢了,那下一仗呢?这

一仗打赢就代表着没有人再“欺负”你了吗?

归根结底,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这样一个落败的腐朽的政府给它在好的军事装备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就像将要落山的夕阳,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将散失的血一样红色是无法改变的。官僚的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着海上的战火炮声在一个接一个的带走热血的战士时,皇宫里正在看大戏,这样的政府怎会胜利。打不过就不打,躲得过就去躲。

我们在新世纪的曙光下,脚下踩着多少革命志士抛洒过热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们的牺牲,怎会换来一个崭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Inspirationalquotesyuedu.mipang.)我很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中国发展靠我们,而我们心中的热血奔腾,胸怀大志。革命的精神传承给了我们,我们必须接手并发扬光大,去完成历史的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忘国耻。对,不忘国耻背负着历史的使命。心中的战火再也难以平息,让我们: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三)

一直以来,我以为甲午中日海战当时的中国战败,是单纯的因为国力不支造成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明白事实的真相。战争已过去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又将这次战争史诗般的再次展现在国人眼前,好像在诉说着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落后保守就会被动挨打!”

当时的清政府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从北洋水师新购买铁甲战舰到日本访问之威风,到不到一年的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不光是因为日本的强势崛起,关键是当时的清政府被外强中干、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所迷惑,政策上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政治上腐败堕落,贪官横行,再加上贪图享乐、混蛋无比的慈禧太后只顾为自己准备六十寿诞的大肆祝贺,不惜动用北洋水师的大量军费修建“颐和园”挥霍无度,致使北洋水师的战舰弹药装备严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战舰上仅仅只有三枚炮弹。再看日本,当时的明治天皇英明决策、锐意改革,对内推行“明治维新”增强国力,实行军国主义,对外不断扩张,侵略掠夺朝鲜和中国。战争中作战的的双方,一方是准备充分、蓄谋已久、凶狠残忍、阴谋狡诈,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战略失误的腐败透顶的清朝政府。更让人可恨的是,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一边是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邓世昌、丁汝昌,一边却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方伯谦、赵怀业,而朝堂之上更是投降派、主和派当权误国,跪地求饶,人心惶惶。这样的战争,其实结果谁胜谁负早就命中注定,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也实属被逼无奈。

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却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鉴”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就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美丽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国富而民强,让东方巨龙早日腾飞,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巅!

篇二:《甲午海战观后感》

愿碧水蓝天硝烟不再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蛇年的春节过的可谓别致,我家四口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来一次旅游过节,游览了魂牵梦绕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踏上了日思暮想巍峨壮丽的八达岭长城。伫立在波光粼粼的昆明湖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湖水的浩淼与澄澈,不是皇家园林的庄严与气派,登临长城,心头涌起的也不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自豪与喜悦,相反,一种凝重的情绪郁结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湖光山色间,不断闪现的是我刚刚看过的一部影片的特写镜头,那就是《甲午海战》中的那个石头船!还有威海炮台上横七竖八遍布炮台的清兵尸体„„{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矗立在昆明湖中那个雕刻精美的石头船,确实给昆明湖增色不少,也能给不明就里的游客增添游兴,但是如果你看过了反映近代中日战争的影片《甲午大海战》,你就会明白,它不只是让你大饱眼福的大件艺术品,它也是清政府腐朽的见证者,它满载中华民族一百多年饱受欺侮的屈辱与泪水,它是一部写满民族创伤的血泪史,打开它的扉页,扑面而来的是笼罩书页的浓浓的战争硝烟,这大片大片浓重的硝烟来自1894年的中国黄海„„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9年了,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就在人们渐渐忘却百年前的国仇家恨之时,《甲午大海战》再一次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就要与时俱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重新回到19世纪末期的中国,清朝当权者骄奢淫逸,老百姓麻木愚昧,西方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逼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内的有识之士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兴国强兵的热潮,统治阶级内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北洋舰队正是此次运动的产物。

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了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舰驶回祖国,而日本同样有一批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的军舰驶回日本。

可是不同的是,年轻的日本天皇号令全日本民众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及科学技术,甚至细微到衣食住行,并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

而清政府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死守着腐朽封建制度不放手。日本天皇为发展海军率先捐款,每日只吃一顿饭,筹得巨资买到新式的快速炮舰,使日本海军实力迅速提高;

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为了给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而修园的费用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园中那艘雕刻精美的石头船是那样触目惊心,难道它带给人们的只是简单的嘲讽?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中国北洋水师用重金买来的铁甲舰竟然成为给皇宫运送荔枝的大铁舰,有了它,慈禧再也不用发愁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味变”了,而舰上的军备却是每艘铁甲舰竟然不足一发炮弹。

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军士们是可歌可泣的,可是我不能不说,甲午海战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

在八达岭长城上我看到了泛着铜锈的大炮与古老的炮台,而日本舰队用快速炮猛烈炮击旅顺炮台的惨状使人目不忍睹„„而当时的北京颐和园却是一片欢歌,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寿典在一片恭祝“万岁,万万岁”的祝寿声中进行„„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赔银二亿五千万两。

电影画面最后定格在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季,光绪皇帝面对大雪弥漫的昆明湖失声痛哭:“一千八百里江山啊„„”

站在八达岭最高峰,祖国的大好江山尽收眼底,是啊,人类要和平共处,人类拒绝战争,可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时必须通过战争获得和平与尊严,我们祖国正走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我们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如果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胆敢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现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不怕战争!

愿碧水蓝天间,永远不会再有硝烟。

合肥市蜀山区八一高中高二(8)班作者:王磊指导教师:焦文立

篇三:《《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看完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感慨颇多,心情久难平复。今早醒来,那些海战的镜头以及感人的故事依然萦绕在我心头。其实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集合全国之力才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但日本却相当团结,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都节省开支。

日本人的意志和团结不得不让人佩服,反观天朝,北洋水师七年没添置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军费被贪污,难怪李鸿章无奈的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光绪有心奋发,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身边的太监总管告诉他:一个鸡蛋十两银子。他问李鸿章:“市面上鸡蛋怎么卖的?”李答:“一两银子大概可买800个左右。”官员腐败至此,可见一般。光绪有心强国,怎奈大权旁落慈禧,慈禧还教育光绪说:“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寝。”可惜后来一下子丢掉了1080里领土,很讽刺!

一声炮响,日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他只有这样打才有必胜的把握)。北洋官兵也奋勇抵抗,两边的战舰和指挥官实力其实差不多,但北洋的弹药实在太差,经常打中而不炸。否则至少可以击沉两艘日舰--松岛指挥舰和赤城号。海战历时两个小时,日军三艘战舰重创退出战斗,北洋被击沉四艘,其中包括邓世昌的致远舰,邓世昌本来可以活下来的,当时致远舰弹药打完了只剩鱼雷,世昌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挂起冲锋旗开足马力向日指挥舰松岛号撞去,把日军指挥官吓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挥附近所有日舰来拦阻炮击。在众多日舰的夹击下,致远舰沉没了,邓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此时邓世昌依然可以选择生还的,但是他们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到一种理念“舰在人在,舰忘人亡”,所以他选择了牺牲,永沉大海,同致远号一起,伴随他的还有他那只忠心的德国犬—太阳。

这是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一幕,之后北洋的节节败退,附近的军队见死不救,乃至北洋军舰龟缩不出导致全军覆没,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甲午之败,仅仅是慈禧这个老太婆和那些官僚导致的吗?不然,时也势也。用《阴符经》中的话来解释:“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政治腐败,政府愚昧妥协,人心尽失,爱国之士难以伸展,焉有不败之理。

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

历史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电影反复提到这句话。

想到现在历史教育的缺失(中国的历史书更像皇家历史,都是按着“皇帝”的视野写的),也许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传承太过缺失。有些东西,并非我们不了解它就不存在了。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辉在我们身边还剩下多少?并非我辈无能,只是遗忘了我们民族的信仰和坚持,因而我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致远,镇远,定远,平远,济远,,这些有着厚重历史的舰名应当传承沿袭下来

篇四:《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王春晖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98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化的程度。

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行建立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海军,以北洋军队为主力的清朝海军当时拥有包括镇远舰在内的2000吨以上的战舰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就仅仅只有五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到了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不仅如此,清朝的海军的军舰只是拥有一个空壳而已,炮弹量严重不足,而且大多为训练弹,杀伤力根本不够,部分穿甲弹和炮弹与炮台也不兼容,这也为我们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电影中的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天皇率先捐款,全国一心发展海军,尤其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一座富丽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如此这般腐败,甲午海战岂能不败,堂堂大清王朝号称天朝大国,却连军费都拿不出来,巨资修建颐和园,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贪图享乐,置国家的国

防于不顾,康乾盛世的强大军事实力已经不复存在,等待中国的将是灭国的危机,如今颐和园的那艘大船依然存在,向我们叙说着甲午海战那耻辱的历史,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我们不能遗忘这一段屈辱的历史,作为当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依然肩负着祖国复兴的重任,我们必须勿忘国耻,强我国防,复兴我中华民族。

甲午海战最终以清朝的战败而告终,划地赔款,一场耻辱的惨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如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日本对我们的领土领海虎视眈眈,现在每天我们看新闻在头条上都可以看到关于钓鱼岛纷争的各种信息,然而我们已经不是百年之前的清政府,我们如今有实力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如果有谁胆敢侵犯,我们一定会誓死捍卫,我们绝对不允许有谁侵犯我们的底线,当那一天来临,我们必将誓死报国。

我们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我们怀柔并济的外交战略展现了我们大国的风范,我们爱好和平,但是我们绝对不害怕战争,如果必须要战争才能捍卫民族的尊严,新时代的我们一定会誓死捍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篇五:《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海战观后感

张雯{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以雪国耻。邓世昌两次请战均遭到拒绝,并且还因揭露方伯谦的卖国行为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击沉。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击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只可惜了那三万北洋水师,就这样片甲不留,沉歇海底,数年来的训练筹备,顷刻间付诸东流;只可惜了那铁血男儿,满腔爱国热情,壮志凌云,却仍换不来人心的统一,最终悲壮战死。“宁为溺死鬼,不做亡国奴。”多么振奋人心的话啊,但落寞的清王朝,却不识豪情志士,终不肯拼死一战,眼睁睁看着别人在自家园里肆虐。

100多年前的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至今还隐隐作痛。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贪生怕死,遇到战争就退缩,他们的

罪行让他们失去了当中国人的资格,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邓世昌是一个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愿为民族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中国人都不想怀念以前的悲惨,因为我们落后,我们在挨打。我们在解放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家越来越有世界大国的风采。可是居安思危方能成奇远,回顾历史才能成其高。不准备就会落后这是定律。

我国历史是屈辱的,没有人能改变,也没有人可以否定。可我国人民也是坚强的,在这么长时间我国人民没倒下,不断的发展中站得越来越稳。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由过去外国瞧不起的“东亚病夫”到今天的“体育强国”这有着无数人的努力。国家不能在不该忍让的地方忍让,否则国家就是一片被侵略地。很多方面都面面俱到很难,所以在大方向上国家不能错,每个人也不能错。面对现实我们只有拼搏,不能输给自己!

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电影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拍摄这样的一场失败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不可否认,现在的年轻人确乎是缺少一些于历史的教育以及对历史的传承。有些东西,并非我们不去了解它就不存在了。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辉在我们的身上还剩下多少?并非我辈无能,只是在遗忘了我们民族的信仰与坚持,因而我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

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比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光辉地多。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很高兴,他做到了。做得英勇无畏。{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演员的表演将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演绎这样的一个角色对于演员而言也是一个灵魂上的淬炼。英雄不应该只为历史记,更要为天下人记。

不敢想象,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是否还会有人再拍甲午,是否还会有人去费劲心血去竭力将这段历史还原,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演员在为自己的角色而骄傲,是否还会,还会有观众去为这样的电影捧场„„是否还会有人愿意传承„„

“致远”是达到远方的意思,是邓世昌的军舰的名字。那么,我们又能走多远?

篇六:《甲午战争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