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读后感作文
导航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2020-12

篇一:《读《国学的天空》有感》

读《国学的天空》有感

古语有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不是智者,亦不是明者,但是却可以在书海中体味如何认识别人,明了自己。《国学的天空》使我更加的了解自己跟别人。对于这本书,我想对老子和庄子这两位人物谈谈我的见解。

一、老子的智慧

之前,曾翻阅过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说实话,只看原文,感觉较为晦涩难懂。但里面有许多句子却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或说到的,比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长地久;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等,当我从《道德经》一书中看到这些为我们所熟悉的句子时,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这些名言竟是出自《道德经》一书。

在《国学的天空》“老子的智慧”一节中,同样是结合《道德经》一书的内容进行诠释。首先,我了解了“道是什么”,接下来,傅老从“圣人之道”“治国之道”“立身之道”及“阅世之道”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述。

在“立身之道”中提到了“老子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注: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和保存着。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因为慈爱,所以能够勇敢;因为俭约,所以能够推扩;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够成为众人的领袖。)文中结合故事对“三宝”进行了解释与说明,读来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性。

二、庄子的逍遥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富含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很多都是他自然界就地取材,但里面蕴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让我们读了之后觉得有必要去认真想一想。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别人也想得到,就可能产生争夺;如果你得到了,你后面恐怕还有更厉害的人物准备对付你,从你身上再取得利益;所以,一样东西招惹一样,后面都有更大的威胁。这个时候,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你为了得到这个利益,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对至于得不偿失。

另外,像“鼓盆而歌”“心如死灰”“桓公读书”等寓言故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非常精彩,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一路读来,迷茫已久的心情有了些许的光芒。书中这几位大家都不在同一时代,他们在思想上虽有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傅佩荣老师在讲述他们时,将他们的思想融合在了一起,孟子中引用了孔子或老子的观点,老子中则又引用了庄子的观点,傅老的博学令人叹服。浅浅的读过,书中还有太多的思想让我深思不已。

天空是湛蓝,心境是怡然,让我们在国学的天空里装扮美丽的心灵,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篇二:《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宫丽霞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辨别是非、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几年前看《百家讲坛》,接触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还了解了易经的奥妙,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等,越看越觉得自己在校学的东西太少了,以致一些简单的怎样对待父母啊,怎样对待兄弟姐妹等等心中没有一个原则,光自己心里有孝心是不行,有时不知道怎么做,而这里面说的很清楚,最起码我们心里做事有点依据。其实说到底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倡导国学,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救世界,可见国学何其重要。。“仁爱、博学、担当”,是我们的校训,这也体现了国学思想。仁爱:“仁”,仁者无敌,仁爱为先;“爱”,有爱心,对孩子“爱”的教育要贯彻教育教学的始终,注重孩子的感恩教育。博学:老师要做博学之人,多钻研业务,多读书,提高水平。学生也要向着博学努力,认真学习基础知识。人生导师创造条件,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心灵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判断力。担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担当社会责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通过孩子的担当精神,要让孩子幸福,让孩子的一生精彩。

《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细细读下来要说的感慨很多,说三天也说不完,仅对“人性向善”我的体会跟大家汇报: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在于人心有“安”与“不安”的能力,人性不是静止的,人性是动态的、活泼的。做一个人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它有自由,他可以选择,正因为人可以自由选择,所以人心是“活的”,他有一个趋向,这个趋向受到阻碍时,会产生反作用让内心觉得不安。比如:宰我质疑“三年之丧”,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长。孔子的理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十二个字正是我们理解人性论的出发点,在孔子看来,人心对父母的深情是由具体的成长经验所孕生的,小孩子生下来到了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生理上长期受到父母的照顾,心理上也形成了与父母相互关怀的情感,始终会感念父母之恩,所以父母过世,守丧三年是很合理的。儒家人性的焦点在于心之自觉能力。由于心安与不安的程度,人与人确实有不同,因此只能说“人性是向善的”,有的“向”力量强,有的“向”力量弱,这是因为天生的资质与后天的遭遇不同而有所区别。

人性向善,善又是什么?儒家思想认为善是一种价值,价值又因为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这里有两个杯子,一个装钻石,一个装水,大家说哪个比较有价值?。。。。。。。大家肯定说当然是装钻石的,但是假使你今天处于撒哈拉大沙漠,水的价值恐怕比钻石高许多,所以,水和钻石价值因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而是与他们本身无关,他们只是纯粹的事实,价值都需要经由人的选择才能呈现出来。大家再想:动物对钻石,石头,铁等有区别吗?没有,你见过哪只狗喜欢黄金或

哪只猫喜欢钻石呢?所以离开了人类世界,宇宙万物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人性向善必须在人群中实现自我。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如何判断善?比如:说一个人很孝顺,但不一定是好朋友;说是好朋友,不一定是好老师;说是好老师,不一定是好父亲。即一个人把所有的好都做到,很难,所以说一个人好,必须指出他所对的对象,否则他的善就是空洞的,假的东西。再比如:一个男孩结婚后,很难同时做到好儿子和好丈夫,也就是说,我们一生要扮演好多角色,并且角色之间往往相互冲突,很难协调所有的关系,把每个人对你期望都完全实现。平日我们说他是一个坏人,其实只是做了一件坏事的人,他是好人,只是做了一件好事的人,人的内心永远有向善的要求,虽做不到完美,但仍然心向往之,设法努力去做。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只要活在世界上,就要不断的努力奋斗,让自己越来越好,使自己的人格越来越高,并且行善绝对不是负担,而是真正的快乐,最大的快乐。

在我们的实践中,无论你以前认为学生是好是坏,家长是好是坏,同事是好是坏,领导是好是坏,亲戚是好是坏,长辈是好是坏等等等等等都应该改变一下看法,他们都是向善的,只是一时某种原因做了错事,或者直接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欺骗了自己,别人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所以没必要对你认为不对的事情品头论足,我们只要自己做对的事情就行,让我们的心不断的向善。也同时获得真正的快乐,获得最大的快乐,快乐一生才最重要。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面对当前的机遇,我们实验中学的老师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多行善心,立德树人,不断超越自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篇三:《《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在《国学的天空》这本书中,傅佩荣老师对于孔子学说的讲解,深入浅出,他总结了孔子学问的三个特点。即学习传统、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学习传统,在孔子时代指的是学习五经六艺。总看不仅学习传统的智慧结晶,也习得传统技能。所以他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展现为一个人才的典范了。现在需要学习的传统,就应该包括我国自古至今所有文化的经典之作,也应该包括其他文明的经典之作。

学思并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仅仅知道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外来的资料和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予以统一,难免导致混乱。在这一点上,就要按照哲学中的“扬弃”处理,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既要有发扬、保留和继承的“扬”的过程,也要有抛弃、克服的“弃”的过程。既要对好的东西进行学习继承,也要对不好的东西进行批判。

学行并重,是要注重实践,特别是道德实践、社会实践。好学首先要降低物质的欲望,还要在言行上磨练自己,然后在向良师请教的基础上使自己走上正途。我们要认真对照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胜任本职、服务社会的能力。

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胜任本职、服务社会的能力,就要从自身做起,珍惜宝贵的时间,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像书中讲的一们老人粘蝉一样,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在有限的生命区间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本领,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成就一份事业。成就一番事业,还应该牢记并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也就是学到了儒家的入世情怀。

作为一名干部,学习国学经典,不仅仅是读了一本书,更不是把其中的只言片语拿来运用,而是在学习中领会书中的精髓,读经典,悟人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对照自己的责任,每日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反思自己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在创先争优实践中自觉的修改不总,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篇四:《国学读后感》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一个月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这里面蕴含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小时候,就每天“人之初性本善”的背《三字经》,简直可以说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可是虽会背,但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几天,我又找来这本书,细细的读了起来。读完后,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终于明白了古人为什么说读了三字经,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讲得就是孙敬和苏秦刻苦学习的事。孙敬年少好学,读书时,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于是,他每次读书时都会找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苏秦是洛阳人。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孙敬和苏秦他们不用别人的督促,困了自己提醒自己让我想起一件事,顿时感到十分惭愧

《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一定会把《三字经》上的知识时时刻刻都牢记在心,避免一些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该犯的错误,自己的学习不能放松。《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三字经》以大量发人深省的典故、故事和形象生动的画面,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

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谷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无为的崇拜。{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篇五:《《国学经典》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

这一阶段,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是啊,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学习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学习,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