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读后感作文
导航

借我一生余秋雨读后感

2020-12

篇一:《余秋雨《借我一生》读后感》

余秋雨《借我一生》读后感-借他一生扬我一生

公司组织开展职工读书月活动,是为了进一步突出职工的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而我缘于个人对读书的热爱,在这次活动中,怀着对余秋雨大师的无限敬仰读完了他的《借我一生》,觉得此书与我们公司读书月的主题读书愉悦生活,知识成就梦想十分贴切,无缝对接,感慨良多,特此写些心得,以便和大家共享。这是一本记录余秋雨大师成长过程中一些重要阶段发生的重要事情,从他的记载中,让我看到了他的成长历程,让我看到了一名文化大师的风范,更让我看到了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人生有丰富多彩的,也有平淡无奇的,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人的一生。有的人可以活得很精彩,有的人活得很真实,有的人活得很无奈、、、无论是哪种选择,都请不要放弃理想与信念;无论是哪一种人生,都离不开知识的陪伴。我想借余秋雨大师丰富的一生,来扬帆起航我的一生。一、书是一生的伴侣,只有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何时何地,他是真心喜欢读书,热爱读书,是骨子里的真热爱,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习惯。

篇二:《读余秋雨《借我一生》有感》

尽管我也写过一些批评余秋雨的文章,对余氏的某些做法不以为然,但读完余氏新作《借我一生》后,还是心悦诚服地认为:此书瑕不掩瑜,可圈可点,值得一读。

首先是此书文笔优美。《借我一生》从父亲去世写起,牵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妈,又牵涉到母亲、外公、外婆、姨妈,每个人都是典型,组合成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一次次闯荡上海又一次次败退回乡的两个浙江家庭的兴衰史。余秋雨从童年开始,用近似于德国名著《铁皮鼓》中那个小男孩的目光注视着长辈的一切,也注视着1949年以后中国浙东农村的社会变革和人情世故。余秋雨此书保持了他的一贯文风,文笔优美,好看耐读,所以,我扔下其他事情,花了一整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说是一口气读完也并不夸张,而时下许多书,我是没有耐心读下去的,余氏这一点,确有过人之处。大概因为这是他的告别之作,他在文笔修辞语言上又特别下工夫,以作为他的广陵绝响,读完此书,我突然有个想法,余秋雨如果真的要收笔,退出文坛,实在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再就是故事动人。余氏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想象力丰富,记忆力过人,又富于煽情,所以书中许多故事都很动人。余秋雨父亲的悲剧,材料翔实,起起伏伏,动人心弦,其实,我们不少人的父辈在文革中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读起来很亲切。余秋雨叔叔的故事,一波三折,让人扼腕叹息,从他劝年幼的侄儿不要读《红楼梦》开始,因为这本书太悲苦,又因自己酷爱《红楼梦》而殒命结束,同时作者很巧妙地把自己妻子马兰主演黄梅戏《红楼梦》的故事揉捏在其中,于是,一个正直、热情、热爱生活而又有些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数老祖母的故事跨度最大,内容最丰富,也最吸引人。这是个有见地,有尊严,有心计的上海老太太,十个儿女死了九个,她却顽强地活着,家道中落,丈夫早逝,她苦力支撑着,一辈子不泄气,一辈子不服输。她的许多名言也很精彩,言简意赅,富于哲理。

文体的创造和实验也是一个看点。《借我一生》以平实、真实的记忆性内容组建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验,以散文笔调贯通成一部史诗的努力,都很有意义。余秋雨不把这本书当作自传和回忆录,而称之为记忆文学,强调了它的文学本性。他把具有文学价值的部分集合起来,调理节奏和重心,形成结构。这种结构,比虚构的故事更具魅力。同时他还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了全方位的表现力度。这种文体,既有记忆,又有文学,既有自传与回忆录的真实情节,又不乏文学创作中的文采和合理虚构,比较自由洒脱。相信,这种文体会有一个大发展的。

说其瑕不掩瑜,也就是说本书也有一些败笔。依我所见,一是自炫的内容多了点,比如,在第一卷第一章里暗示自己祖母与毛泽东主席和蒋介石先生有渊源;在第二卷第二章中,吹自己是神童,会画画,数学好,物理好,语文更好之类,考大学也是考全国最难考的大学,而且一考就中等。二是对那些批评或围攻他的人的反击过于刻薄。譬如对余杰还有那个金牙齿的几次讥讽,反倒削弱了此书的艺术价值。其实,清者自清,如果从长远来看,书中对那些异议可以只字不提,以显得作者大度雅量,文章也更干净。

篇三:《《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

很难想象文革到底铸就了怎样的灾难,以至于到现在,文学界还蔓延着文革遗风。

那次在图书馆,偶然间发现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便取来借阅。居然发现这本书的旁边有一本名为《庭外审判余秋雨》的书,作者是古远清。可奇怪的是两本书并不是同一文体,作者也不是同一人,两本书放在一起,颇有比较阅读的意思,于是便借了同学的图书证,好说歹说才一起借来了两本书。翻开书本,略一浏览,竟发现两本书上的内容基本对立,而且也都围绕着文革这一事件相互攻击。也许真是图书管理员独具匠心,居然将这两本书放在了一起。

文革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岁月?我无从得知,至少直到现在,对于这段历史,还有一种讳忌莫深的隐讳。

最早知道文革这个名词是在小学五年级的常识课本上,只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当时,我曾问过老师文革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只是说那是由四人帮控制的一段黑暗的十年浩劫,接着便说中国的经济倒退了十年等诸如此类我当时听不懂的话。后来,到了高中,历史课本上的描述是文化大革命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除此之外,只有一两段只言片语的描述。而这本书,《借我一生》,余秋雨用极其真实而厚重的笔法,深刻的描写了文革时期中国普通知识分子所受的苦难。{借我一生余秋雨读后感}.

只有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地对历史的反思。这位中国文学大师,经历了这样一段苦难历程之后,不忘前车之鉴,写下了这样一篇回忆性的传记散文。

在这本书中,余秋雨用包含深情的笔触,描述了在文革中受尽苦难的一代人,包括余秋雨一家,也是文革的受害者。而在文革中,起推波助澜作用的造反派,在一段时间内风头极健后,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余秋雨一家也走出了历史的阴霾。后来,余秋雨先生功成名就,写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文化散文。可这时,社会上所谓的文人们眼红看不下去了,几乎自诩是文学界的所有的人都指责余秋雨在文革中参加了笔命为石一歌的造反组织。余先生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到法院状告诽谤之人。历经法律苦旅之后,虽胜诉却是身心俱疲,写下了自传《借我一生》后宣布封笔。可正是这本余秋雨的封笔之作,却引发了一连串的所谓文革研究者的谩骂,古远清甚至写了《庭外审判余秋雨》的驳论着作,引进据典,挖空心思找余先生的麻烦,整本书几乎都在骂人,完全失去了一个教授应有的风度。余秋雨先生甚至打趣说第二次文革就要从他开始了。这只是戏言,然而,中国文人却总有那么一种劣根性,所谓棒打出头鸟就是这么一回事。文革,三四十年前的历史风暴,诚然已被大多数人遗忘,可是

中国文坛,是否应从中吸取什么吗?中国民族的劣根性,看客和从客是否应从中吸取什么吗?

文革已结束,中国应新生,文坛的春天必将到来。

篇四:《《借我一生》读后感》{借我一生余秋雨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通过秋雨先生的回忆,我们得以对其在一系列文化散文中所表达的思索理路进行一次梳理:少年时代的经历(如为邻居写信而受到尊重)培养了他对文化的亲近与信任;文革时期的遭遇与观察令他对“文化废墟”的前景产生了深深忧虑;在奉化及其后苦读的阶段里,他通过传统典籍的广泛涉猎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信念;在艺术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过程中,他领悟了“结构”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重要性,使我懂得了未知结构、两难结构的艺术魅力;在担任行政领导的过程中,他开启了对“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低效化”的反思;而在独自上路的旅程里,发现了以“对话”重新塑造和建构一种民族文化体系的可能;此后的旅程与创作,则是对于他这一文化思路的亲身实践„„

阅读《借我一生》,跟随着余秋雨的心路荡漾在人生感悟中,那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他一生淡薄名利,正直善良,勤于钻研,笔耕不辍。他不仅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智慧宝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注重史实,深入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间,他依然埋头苦读,并不是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事实上在动乱的年月,

他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难,父亲一直被隔离,叔叔自杀,而他自己也一次次地被人无中生有地陷害,但他以超人的毅力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奋斗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篇篇学术论文接连发表,一部部著作相继问世,得到了学术届的认可,同事的尊重,三次民主推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实在不能推托的情况下,他担起了学院院长的大梁,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起色,率先带领学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他却毅然放弃了权力和地位,摆脱了虚假,选择了真实的文化。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历尽艰辛,踏遍千山万水,从废墟到废墟,从文明到文明,拂去文明废墟的尘土,削去文明层层神密的面纱„„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对学问的追求,以及他那娓娓道来的亲切交流,了解了他那被苦难磨难一生也奋斗一生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有着一种浓郁的“磁场”在感召我们每个人,让大家感觉幸福,想象艰辛,思考责任,学会感恩,更使我清晰了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直面挫折,热爱生活,在竞争中调解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善待身边所有人,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012-12

篇五:《《借我一生》读后感》

Karine

读《借我一生》有感

《借我一生》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余秋雨一家所遭受的灾难、面对灾难时作者和家人的举措和立场以及灾难过去后作者对诽谤者的态度...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主要关于三个方面:文革,文化,和亲情。

对于“文革”,我们这些没经历过的人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吧。因为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体会不到其中的复杂、恐怖和辛酸。我们只知道,在那个年代,文人所遭受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折磨是很难想象的。正如余秋雨在书中所说:“这是一个不在乎人间生离死别的铁锈年代,这是一个不知道临死之人除了见医生之外还想见见亲人的冷血群落,这是一个不明白家庭本义和伦理责任的卑琐权力。”“文革灾难的民间版本,是一种彻底失控的民粹主义,为平日游荡在街角、埋藏在心底的恶,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机会,而且把这种发泄转化为表演,转化为文化,转化为暴力。”“文革”时期的人,个个极力自保,不肯、不愿、也不敢为他人伸出援手,更多的人,靠“揭发”他人得以自保。就像对被诬陷多年的作者的父亲,朋友应该知情,知情应该发言,在那么长的时间内说几句平实的公道话并没有太大的风险,而对当事人却是救命绳索。可是,没有一个知情人站出来说这么一句话,这就是“文革”时期的大部分人的做法。

亲情,总是让人感动的,尤其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书中说道:极度饥饿中的亲人是不能聚在一起的,因为面对一点儿食物必定会你推我让,谁也不肯下口。作者一家人,正是这样。由于作者有着很大一个家庭,而父亲被“打倒”的时候,他的工资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所以在当时饥饿并不普遍的上海,作者一家人却被饥饿所折磨。但不管遭受怎样的污蔑、诽谤,亲人总是会站在你身边,极力想保护你,分担你的痛苦。就像无论“造反派”怎么说作者的父亲他都不在意,只要那种说法不会给子女带来麻烦。

所谓“文化大革命”,就是借文化的名义革文人的命,这样说应该也不过分吧。文人确实遭到了灾难,文化也确实遭到了扭曲,走向了倒退。“文革”后期有一个臭名昭著的“考教授”运动。一大批工宣队员、造反队员一定要考出个“高贵者最愚蠢”、“知识分子最没有知识”、“读书越多越愚蠢”的结论来,全都翻着《赤脚医生手册》考医学教授,翻着《学生小字典》考国学大师,据说也考出了成百上千的“常识错误”,这简直是荒谬至极。然而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在那个人人不敢谈论文化的时代仍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坚持读英语原著,这实在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作者在最后写道:我写这本书,必然涉及诽谤者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历史真相,因此是一艘最大的引箭草船。这次引箭,多多益善,目的是为后人留存一点奇特的资料。我要后人注意的,并不是那几个职业诽谤者,而是今天中国传媒界不知为什么又对他们重新产生巨大的兴趣,把他们手上只要没有“现实政治麻烦”的伤人刺棘全都当作利箭一一发射出来的惊人景象...诸葛亮把带回来的一大堆乱箭重新用作武器,我不会。我只是让自己的老屋永远锁住那些凶器,让它们慢慢锈蚀,让世间少一份凶险。我也希望,中国能吸取“文革”的教训,不会再有类似的灾难。

篇六:《读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有感---作者:刘明赵》

读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有感

---作者:刘明赵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厚的书。六百多页的叙述中,我跟随作者走完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历程,感受到了一代文豪的辛酸控诉,由此加深了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深入了解,看到了中国文化发展背后的曲折经历和历史变迁,更让我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风云变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是作者的封笔之作。我在媒体上看到,他说,“封笔”的含义不仅仅是以后不再写书,包括不再参与所有的文化活动。我想作者说出这样的话与他在长期的所处的那种讽刺诽谤的环境中不无关系。这是一本浩瀚的历史丛书,书中回忆了作者从童年一直到现在的每个重要时期的发展历程。同时书中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涉及诽谤者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历史真相,„„目的是为后人留一点奇特的历史真相。”对于我这个生于9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这段历史更是遥不可及,正是这样的记载,让我有幸感受那种在特定历史时期才有的恐怖与惊讶。

全书共分五卷,每一卷都有一些章节组成。从美好的童年写起,然后求学到上海,接着经历了残酷的“文革”,到后来毅然辞去大学校长职务,考察世界文化的真谛。所有的一切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本书的第二卷,也是本书章节最多的一卷,这一卷回忆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点点滴滴。那时的作者已是一名血气方刚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变故,作者始终站在了真理的一边,没有参加造反派,反而被造反派时时批判,处处压制。我无法想象那个时期的景象:在诺大的校园里,没有学习的氛围,全都是人心惶惶的政治气氛,到处是刺眼的标语,游行的队伍,来去匆匆的脚步穿梭在校园中,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成了批判的对象,都在

极力寻找他人的疑点„„。这一点,在我父辈的谈话中我已经有些印象,现在我对“文革”期间的那种校园生活更有遐想的空间了。毛泽东发起的这场浩劫,注定是历史的倒退。在那多舛的历史时期,作者的叔叔被迫自杀,父亲也受到造反派的残酷迫害,

被关起来失去了自由,他作为父亲的大儿子就义无反顾地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来回奔波于学院与家庭之间。即使到十年浩劫之后,大部分的人都已平反,但作者的父亲依然是背负“罪名”。作者不断地写申诉书,每次都写三四份,写了整整五次,可见时间之长,但依然是杳无音讯。

作者被分到军垦农场劳动的那一章也十分令人悲苦,不禁令人寒颤。农场的活,艰难的难于想象,摘录一些如下:

这么冷的天,必须跳到太湖的芦苇荡中,挖起一团团湖底的泥,一点点垒堰。一下水,脚已冻僵,被芦苇根割得鲜血直冒还没有感觉。

每次劳动回来都累得像死狗一样,拖着身子蹲在水沟边草草一洗,吃几口饭倒头便睡,早晨醒来头遍全是白雪!

热烘烘地刚从被窝里钻出来的身体套上昨天湿衣服的感觉,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写出来还是一阵寒噤。

当年每天早晨就这么寒噤着,知道跳进彻骨的湖水中,不再寒噤!

读到这些,我不由得想到小时候跟父母去地里干活的情景。那时的早上,也是非常的寒冷,更不用说田间的水了,一阵阵刺骨的冷直钻心。立刻我就逃出来了。而我的父母依然是在那样的寒冷中干着农活。妈妈的脚被扎得冒出了血,竟然没有感觉,直道我发现叫她,她才停歇一会儿。那时我无法体会她的感受,但是我现在却体会到了,就是余秋雨的文章让我骤然间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如果有时间,我还要再读一遍这本书。

篇七:《《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705班覃书豪这学期,我在老师的大力推荐下读了《借我一生》这本书,它的作者是中国现代最具争议性的文化人——余秋雨先生。这部万言著作以倒叙的方式,描写了作者由父亲去世陷入回忆,并从出生前的事一直写到父亲去世后的事。这本书花了很多的笔墨来写文革以及文革遗留问题,让人感触甚多,我仅选取此书读后感受中的几条,与大家分享。“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的人对话。”在读过《借我一生》后,我在为人处世上有了很大的收获,对这句话也有了深刻的感悟。每读一本好书,就像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每看到一个细腻的描写时,我就会感到自己与作者融为一体,那种浮想联翩的奇妙感觉,用酣畅淋漓、身临其境来形容,属于词汇贫乏。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作者正坐在我的对面,向我传授他为人处世中的过人之处,书中的一句“他们骂啦?他们骂什么啦?让他们骂去!”让我颇为震惊,是啊!在人生中难免会有一些误解、一些坎坷,那又有何妨呢?身正不怕影子歪,诽谤能吓到谁呢?它只能让真正有过错的人感到害怕,只有一身正气,才能无惧于邪。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一个高雅的称号?一句世俗的奉承?不!我们要跳出世俗的束缚,回归到真实的内心世界,做真实的自己!“让他们骂去!”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叫骂的声音,可那能证明被骂者的低贱吗?也许恰恰相反,人们所能看到的是骂人者的不文明。正如在校园中有不少人习惯性的带口语,不管谁听到了,第一直觉就是谴责此人没素质、没教养。所以,不要与他们争辩,公道自在人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读了《借我一生》后,我在写作上获益匪浅,我学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欲贬先褒。例如作者在写一位十分让作者厌恶的伪精英时,他这样说道:“这位大师的光辉让我仰望,却不敢靠近,因为他用他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惨剧。”这样的写法不仅可以强调感情,还可以使人物性格更加清晰。一个短小的句子便可以写出作者的观点与看法,这是这种写法的最大优点。总而言之,读一本好书有百利而无一害,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情趣,锻炼人的文笔,它使人身心健康,品格高尚,它是让人摆脱愚昧的良药,是使人高尚的精神食粮,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财富,是令人进步的良师益友。多读书,读好书。

篇八:《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

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

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苦苦的跋涉苦苦的思索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昌盛中学赵丽娟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

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

再飞翔!

——题记

最初是从《阳关雪》感受余秋雨厚重从容的文风的,那时真的觉得他就应该是一位目光深邃面容苍老的长者。此

后便沉醉在他的出走文化了,先生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一次次的给我以精神的洗礼,让我逐渐走进他的文化思索,也让我随着他的文字走遍中国,而《千年一叹》又让我同他一起亲历最恐怖的地区,在荒原上反思,在文明遗迹上思索,一路走来我似乎听到他的重重叹息。

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意外地发现有那么多荒草迷离的遗迹和战壕密布盗匪出没的城市。时刻都潜在着危机,

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所看到的是令人无比震惊和困惑的衰落„„从希腊到埃及,转而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回到山西平遥,岁月的风尘、战场的硝烟、四万多公里的跋涉。走在三千年前辉煌的土地上,感受着衰落的古文明,书写心中的悲怆和感叹。所有的文明遗迹都在向作者和读者述说一派景象,繁华或萧瑟;所有的古老的文明都饱含沧桑的沉淀,隐忍又无奈。都在无言的向后人讲述一路走来的风霜血雨之途。{借我一生余秋雨读后感}.

希腊的蓝色,埃及的黄色,以色列的象牙色,伊拉克的灰色,伊朗的黑色,印度的棕黑色,尼泊尔的绿色,当作

者的脚步探访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激发了文人敏感的悲悯和思索,作者的笔,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还有失落文明的痛心:

“发出最恐怖声音的这个人种,这种嗓门,曾经诵唱过天下最慈悲,最悦耳的经文。”

他们的祖先颂扬普渡众生,和谐悦耳的经文声声道出天下苍生共同期盼的:和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

印度,衰落了,取代振聋发聩的文明至理是令人战栗的口号。尼罗河、恒河无声的流淌,是不愿诉说还是不忍诉说?

“是的,孩子,你们可能都不识字,用不着圆珠笔,但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对于那些因战火流离失所的伊拉克孩子们,作者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目不识丁的悲哀,更心痛的是这片经受硝烟的土地,会令汉谟拉比暴跳如雷,会令他们的智慧的祖先们落泪,这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却哪里察觉得到他们祖先的叹息。

余秋雨就是这样用他的如椽巨笔。讲述他游览失落文明的遗迹的独特、深沉的思索。步步远离祖国,却

时时品读着中华文明,追溯根源,追寻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原因。“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艰苦跋涉、亲历险境,苦苦思索,终于让作者找到了这个艰深的文化命题的答案: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

者思考得来的另外几大古国文明衰落原因。

这部巨著是作者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中华文明史的思索。美妙的文字,深邃的积淀,深层的挖掘,促使

作者不停的追寻,终于在《借我一生》中,找到了答案,当他和妻子手捧那双虎头鞋端详时,一定会为这千年之旅而骄傲,更会为那世纪之交的千古一叹而自豪。

读余秋雨散文集《千年一叹》

—叹人类文明兴衰发展史{借我一生余秋雨读后感}.

当代的文人我比较崇拜余秋雨先生,惊讶于先生知识的丰富渊博,欣赏先生思想的独特睿智,钦佩先生特有的胸

怀和气节!工作之余瞻仰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之所以选这本书源自于对先生的敬仰,痴迷于先生丰厚的历史底蕴及独特细腻的文笔,更是惊叹于像先生这样一个深邃的人这一叹、这千年的一叹应该是怎样的一叹?!也许只有像先生这样满腹经纶而又独具视角的学者才会有这千年惊人的一叹。。。

读《千年一叹》让我跟随先生的脚步吮吸古代文明的气息:首先,《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体散文集,记录了作者

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领略异域文化的魅力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仿佛我也随先生的脚步时光倒流,做了一次

对文明故地的探访。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这不仅是先生的一种睿智,也是一种运气;再者,它是一本历史游记,从希腊、到埃及、再到约旦、印度等等,这些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

人类用自己的精神与躯体铸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在漫漫的历史之路上,希腊文明衰落了,仅剩下一些闲散与

空寂;埃及文明折断了,只有金字塔里躺着的冰冷的木乃伊与狮身人面像神秘而忧郁地望着远方,;两河文明留给世人的只有“修复的崭新的巴比伦遗址”与“一大堆失去文化的萎弱躯体”;波斯文明也已是一派充满脂粉气的无能,早已是外来文明的天下;泰姬陵那白色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其唯一美丽的风景,印象中那圣洁高尚的“恒河晨浴”更是被肮脏、恶臭与愚昧所取代。若是“圣雄”甘地死而复生的话,想必会惊恐的再次大叫“嗨,罗摩!”(哦,天啊!)

书中文明的兴衰的再现,让我的心随文明的兴盛而涌起,我的泪随文明的衰败而洒落,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人类既

创造着文明,于此同时也在毁灭文明!

先生的这本佳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以

及文明兴衰的历程。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为了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在人类的发展中也许只是沧海一粟是短暂的,不管你的脚步多坚定都会被岁月遗忘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因为人类只有不断往前看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会发展!

读《千年一叹》,震动了我内心爱国的琴弦,仿佛经历了一种灵魂上的洗礼,我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感到汗颜,我更{借我一生余秋雨读后感}.

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不会因祖国近百年的落后而否定华夏的几千年文明;不会因祖国过去所受的屈辱去嫌弃她,我更加坚信厚重的文化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的民族愈发充满活力,成为历史的无价的财富,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也让我们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先生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这也许是他对自

己旅途的最好概括。如果有机会,我也渴望像余秋雨先生那些,重走古代文明兴盛之路,去感受浓厚的历史风迹和唏嘘感叹岁月的流逝。

与梦同行{借我一生余秋雨读后感}.

梦,是童话中的天使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题记

不管是芊芊淑女还是“花木兰”派,说到底,女孩子毕竟是女孩子,本性里,更多渗着一种柔美,所以女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没有象男生如霹雳闪电般的向往,拥有的只是恬静而梦幻的小天地,正绘着花季的缤纷。使得即使眼前面对的是猛烈的暴风雨,但只要躲进这方天地,便可得到心灵的慰藉,让五彩斑斓的梦带领你飞往阳光灿烂的域所。

因此,我愿与梦同行。

梦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身着彩衣的蝴蝶姗姗飞过,留下一片清新。一切仿仿佛佛,若有而无,却给人以安乐的满足感。这刻,喧哗尽被沉淀,取而代之的是怡人的和谐与安谧,似是回归与生命初的百合与玫瑰,在惬意中,细细品味一种名叫“愉悦”的事物。“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难道,这正是五柳先生所渴求的境界吗?返朴归真,告别硝烟与战乱,在自由与平等中获得永生;在峰回路转中,寻觅一种令人窒息的美,让一路的落英,随着山鸟吟唱的旋律,翩翩起舞。梦中,总给人以温暖,以希望。每当征途受挫,枕泪而眠时,梦便悄然而至,微笑着在我心头,洒下一地阳光。伴梦而行,令我暂时忘却了疲惫与烦恼,在一片淡然中,脑海深处伟大的形象却越发的清晰,经梦的巧手揉合,似是乘坐时空飞行器般神奇,令我可以站在贝多芬的身旁,看他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正当我侧耳倾听激昂的《命运》时,瞬间又成为鲁迅的挚友,通过与他的交谈,更为深刻的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心情。一眨眼,我摇船于康桥之下,“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梦醒时分,泪水已干,而心却澎湃,受到的启迪,是我藐视脚下的困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于是,在现实中,我也拥有了一个梦,一个真实且能够追求的梦,让我不再彷徨与徘徊,坚定地踩出人生的阳光大道。是我确信走了许多路,醒来不是在床上。作文

与梦同行,美哉,乐哉!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长兴电大李景一

最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在如此艰难危险的长途上见缝插针地涂几句,既做不成文章也做不了学术,剩下的只是一个稍有知识贮备的当代中国文人面对古域文明时的赞叹、惊叹、感叹和悲叹。”白底红字,显目地印在封面,四种叹息抓住了我的好奇,更不禁要想:难怪书名题做千年一「叹」。余秋雨在旅程中所受的震撼与感动,文字虽无法完完整整地表现,却仍是带来不小冲击,即使阖上书,心中依旧澎湃不已,久久不能平息。

文中有一段余秋雨形容世界的文明有如运动场上竞争的对手,过去中华文明与其它古文明进行着生命力的竞赛,其周期须千年为度;如今赛场转进入百米短跑,起步不久的运动员们健步如飞,而裁判也依此计分,于是令远途而来的选手们略感委屈。一

篇九:《读余秋雨《我等不到了》随感》

读余秋雨《我等不到了》随感

高中时,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书中,他深刻的思想,震撼的语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在我的内心掀起了层层波澜,让我在被书山题海禁锢的狭小空间里了解到了中国文化博大而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时光更替、岁月如梭,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伴随着他一部部作品的出品,我也已初为人母。十九年的求学生涯,读过不少书,然而毕业以后,工作、结婚、生子,读书的习惯也戛然而止。为了完成这次工会组织的写读书感的任务,我买回了余老师的新作《我等不到了》,读完,我暗自惊喜,原因有二:一是作品本身带给我的精神愉悦和思想震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任务”又让我重拾了读书的好习惯,这将让我能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遨游书海去感悟人生,去感受这世界的华彩律动。

《我等不到了》是余秋雨老师近期的一本记忆文学作品,这本书写作的初衷是对之前《借我一生》作品的补充。在这本书中余老师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他家族的历史,他曾祖父、曾外祖父从浙江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出发,闯荡上海滩,以及众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光影中沉浮。文革中表哥和叔叔之死,折射了在那个畸形年代里的畸形命运,在余秋雨老师平静的叙述中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集体挣扎。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在我出生之前,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了我们的生存背景。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写到了当今很多人都知道、都看到的、都为之愤愤不平的一些社会现象。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把这些现象的逻辑关系与那段畸形的年代联系起来,竟然是那么震撼人心。在这里,我摘录一段:“怎么那么多中国人,顷刻间可以变得悲悯善良,须臾间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