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读后感作文
导航

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50

2020-12

篇一:《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

班级姓名

学习指要,读一读,抄写一遍。

学习儿童诗,指导学生朗读,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理解诗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掌握好生字词。

一、读拼音写汉字。

lìshídàyànniánlúnxiāngqiànshāndiānlúshān

bīngchuānchuàngjiànjiànbiédǒuzhuǎnxīngyíhuāngguàn

二、给加点字注音。

】】观【】.

翘起【】没啥【】观测站【】.

落叶【】差遣【】..

落枕【】差异【】..

丢三落四【】参差不齐【】..

三、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粗心——()如果——()

到处——()辨别——()

四、照样子写词。

一盏____台灯汪洋_______锁(suǒ)子______小花______厂房_______学生

五、阅读课文再结合课外知识想一想,然后填空。

六、读下面的比喻句并填空。

1.透过浓浓晨雾的朝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红灯笼。

这句话中,把()比做()。

2.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

这句话中,把()比做()。

八、把下面的词排列成一句通顺的话。

1.褪尽人间悄悄地春天来到已经还未寒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心大意大自然的人的语言看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自然真是语言无声的那妙不可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短文阅读。

《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阅读答案:

1。(1)鼓励朋友继续爬山(2)帮朋友背包袱(3)让朋友穿自己带的鞋

2.(1)二(2)一,二

3.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他为了自己的朋友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为了登峰连脚也磨破了。他这种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二:《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名

简介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翩然孕育

簌簌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农谚{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50}.

纬度连翘{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50}.

二.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6、根据以上分析,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三、研讨课文: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语。

(3)品味本段中的一些词语。

(4)找出本段中哪些事物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三自然段:

(5)分析第二段的结构、说明顺序及语言特点。

(6)第二段中前一句后是分号,后一句却是句号,能否将后一句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

(7)总结第三段的内容。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评价——测试单

班级姓名组名

一、积累与运用

1.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B.斤斤计较C.满院狼藉D.昂首阔步()()

(2)A.得心应手B.迫不急待C.原形毕露D.令人喷饭()()

(3)A.在所不昔B.谈笑风声C.难能可贵D.记忆犹新()()

(4)A.哭笑不得B.以物谕人C.入木三分D.花团锦族()()

二、阅读理解(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篇三:《《大自然的语言》金牌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金牌练习

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

(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B.培育C.酝酿D.孕育)果实的季节。(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得多。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3.《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比喻

B.叙述拟人比喻

C.描写对偶拟人

D.抒情比喻拟人

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9)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0)“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1)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2)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13)本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50}.

(14)本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选段1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7.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学生不要乱花钱()花言巧语迷惑人()

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这条路,小王最熟了()俗话说:熟能生巧()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要学会明辨是非()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8.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9.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0.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四)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2)差异A()B()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A.虽然但是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D.但是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50}.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五)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____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

三、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第一、二段中,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9)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10)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11)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作者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B.斤斤计较C.满院狼藉D.昂首阔步()()

(2)A.得心应手B.迫不急待C.原形毕露D.令人喷饭()()

(3)A.在所不昔B.谈笑风声C.难能可贵D.记忆犹新()()

(4)A.哭笑不得B.以物谕人C.入木三分D.花团锦族()()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B.制定C.确定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B.神奇C.神异D.神秘

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50}.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50}.

A②⑥④⑤③①B①③⑤④②⑥C②⑥⑤③④①D①⑤③④②⑥

6.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固”(2)“洁具”改为“用具”

(3)“适应”改为“适宜作”(4)“理想”前加“的”字

(5)“卫生”前加“的”字(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1)(4)(6)B、(1)(2)(6)C、(2)(3)(4)D、(3)(5)(6)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